姆潘巴现象 姆潘巴现象 姆潘巴现象-现象简介,姆潘巴现象-难解现象

姆潘巴现象指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由于缺乏科学实验数据以及定量分析,姆潘巴现象至今没有定论。在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非纯水)先结冰的现象,被称之为“姆潘巴现象”,也称“姆佩巴效应”(音译),以坦桑尼亚学生埃拉斯托・姆潘巴的名字命名。对于姆潘巴现象,物理学家曾提出几种可能的假设,其中包括水分更快蒸发导致热水体积变小,一层霜隔绝了温度更低的水以及溶质浓度存在差异。但任何一种解释都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种效应并不可靠,冷水冻结速度往往还是超过热水。

姆潘巴现象_姆潘巴现象 -现象简介

姆潘巴现象 姆潘巴现象 姆潘巴现象-现象简介,姆潘巴现象-难解现象

姆潘巴现象姆潘巴现象(Mpembaeffect),又名姆佩姆巴效应,指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
姆潘巴现象的原意是:在同等容器、同等体积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高的水比温度低的水先结冰的现象。
根据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关液体方面的知识: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水的密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最大,在4摄氏以上不同温度的水之间决不可能存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的关系。所谓“姆潘巴现象指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是对姆潘巴现象原意的错误理解,也违背了物理理论,更影响了人们对姆潘巴问题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培根和笛卡尔均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过该现象,但是均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1963年,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姆潘巴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做冰淇淋吃。在做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却后倒入冰格中,再放进冰箱冷冻。有一天,当姆潘巴做冰淇淋时,冰箱冷冻室内放冰格的空位已经所剩无几。为了抢占剩下的冰箱空位,姆潘巴只得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及冷却,就把滚烫的牛奶倒入冰格中,并送入冰箱。一个半小时后,姆潘巴发现了一个让他十分困惑的现象:他放入的热牛奶已经结成冰,而其他同学放的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照理说,水温越低,结冰的速度越快,而牛奶中含有大量的水,应该是冷牛奶比热牛奶结冰速度快才对,但事实怎么会颠倒过来了?姆潘巴把这个疑惑从初中带到了高中。他先后请教了几个物理老师,都没有得到答案。一位老师感觉他提出的问题怪异得近乎荒唐,就用嘲讽的口吻说:你说的这些就叫做姆潘巴现象吧!但执着的姆潘巴并没有认为自己的问题很荒唐,他抓住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到他们学校访问的机会,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位博士并没有对他的问题嗤之以鼻。回到实验室后,博士按照姆潘巴的陈述做了冷热牛奶实验和冷热水物理实验,结果都观察到了姆潘巴所描述的颠覆常识的怪现象。于是,他邀请姆潘巴和他一起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1969年,他和丹尼斯・奥斯伯恩博士(DenisG.Osborne)共同撰写了关于此现象的一篇论文,因此该现象便以其名字命名。“姆潘巴现象”真的能颠覆我们以往关于水结冰的常识吗?四十多年来,许多论文与实验试图证实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但由于缺乏科学实验数据以及定量分析,至今没有定论。

姆潘巴现象_姆潘巴现象 -难解现象


姆潘巴现象最先肯定“姆潘巴现象”存在的那位博士在对其进行细致研究过程中发现,当把热水放入电冰箱冷却的最初时刻,热水水体的上表面与底部不存在温度差,但一经急剧冷却,温度差就立即出现,其中初温为70℃的热水内产生的高低温度差接近14℃,而初温为47℃的热水内产生的高低温度差只有10℃。这说明在冻结前的降温过程中,较热的液体的温度差在一段时间里大于相对较冷的液体的温度差。但为什么温差大的水要先冻结呢?这只能有一种解释比较合理,那就是水体上表面的温度愈高,从上表面散发的热量就愈多,因而降温就愈快,冻结也就愈快。这便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的秘密。
但后来其他研究人员的实验和上面的实验结果就不大相同了。有研究人员用纯净水反复做了类似实验,结果始终没有发现“姆潘巴现象”。还有对此感兴趣的研究者通过实验证实,只有当冰箱内有显著温差、或牛奶含糖量不同、或糖没有溶解、或做冰淇淋的液体中含有较多淀粉等非液体成分时,“姆潘巴现象”才会出现。这就是说“姆潘巴现象”是个别现象,其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并不能否定我们的常识。但姆潘巴现象并不是指热水一定会比冷水先结冰,两者的温度如果有较大差异,那么仍然将是冷水先结冰。

姆潘巴现象_姆潘巴现象 -硬物作怪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乔纳森・卡茨通过对姆潘巴现象的深入研究,捉到了隐藏其中的鬼怪。他证实,这种现象不但真实存在,而且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鬼怪也是真实存在的。不过,这其中的鬼怪只是隐藏在水里面的一些寻常“硬物”。
在破解姆潘巴现象的过程中,卡茨把目光盯在了水上。我们知道,水在加热过程中,一些隐藏在水里的易溶物――钙、镁离子等会被驱逐出去,形成沉淀物。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附在水壶内壁上的水垢,就是它们被驱出去的证据。而水在达到沸点以后,就会因硬物被绝大部分清除而软化。卡茨发现,同样是冷冻结冰,未经加热的硬水在结冰过程中,由于其内部硬物作祟,使得硬水的冰点要比被加热后的软水冰点低一些,这就减缓了硬水结冰的速度。这一原理就如同下雪后向路面撒盐会防止结冰一样,盐的混入,会使雪的冰点降低,这样,雪结冰的过程就拉长了。
但仅凭这个发现还不能直接破解姆潘巴现象,因为姆潘巴的同学们在做冰淇淋的过程中,都先把生牛奶煮熟了。那为什么姆潘巴的热牛奶会先冻结呢卡茨发现,原因还是出在水里的硬物上:为了吃到可口的冰淇淋,他们都在牛奶里加了糖,而糖实际上会使牛奶液体变硬。但同样是煮熟、加糖的牛奶,热牛奶液体的硬度实际要比冷牛奶的硬度要低一点,这个硬度的差异造成了它们冰点的差异,硬度较高的冷牛奶冰点相对要低些。这样,冰点略高的热牛奶自然要比冰点略低的冷牛奶要先结冰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能够降低低温水的结冰速度,因为实验证明,热量从水中流失的速度取决于温差,就是说在同样的低温环境里,温度相对较高的水比温度相对较低的水散热速度要快一些。换成牛奶,道理也是一样。
那么为什么在众多实验中,姆潘巴现象不会每次都出现卡茨认为,原因就在于试验者一开始用的就是软水。用同样的软水来做冷热实验,由于水的冰点都一样,而且散热速度的快慢对结冰速度的影响很微弱,所以姆潘巴现象就不那么显而易见了。
有科学家指出,卡茨的发现很可能不是姆潘巴现象的终极答案,但和目前现有的各种答案相比,这个答案还是最有说服力的。

姆潘巴现象_姆潘巴现象 -硬水论

其一,在自然界能够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水硬度不可能很高,否则会危害身体健康。所以,人类日常使用的硬水即使煮沸后其冰点温度不会明显上升,在一般的冰箱降温条件下很难出现热水先结冰现象。不然的话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现象会经常发生,物理老师也不可能称姆潘巴现象为谎言了。假若“硬水论”成立,前提是所有完成开水先结冰实验的研究者都选用了硬度极高的、对人类有害的水,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其二,从理论上讲,在自然界里有很多情况都可以让水在煮沸后使其冰点温度上升。例如:当水或牛奶被微生物污染后,冰点温度会下降,但经过煮沸后冰点温度也将上升,等等。
其三,根据水的基本物理特性,采用软水也可以完成姆潘巴现象的实验,在现实中用软水完成这个实验的例子也很多。

姆潘巴现象_姆潘巴现象 -常识束缚

现在看来,姆潘巴现象作为一个结冰特例并没有颠覆我们以往的有关常识,但它毕竟对我们的常识进行了一次激烈挑战,丰富了我们对水的认识。如果我们被常识束缚,硬把这个怪异现象当做荒唐现象来看待,那么我们就不会对水在特殊条件下的结冰特点有新发现。相反,如果我们在尊重常识的同时,还善于摆脱常识的束缚,我们才会有新发现。
还是以水为例,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用水分子可以做成水膜,这种水膜像蜡那样能起到防水作用。他们在铀的表面铺上一层水膜,结果发现新泼上去的水就像雨点在打蜡的汽车上的表现一样,很快被水膜赶走了。
还有,作为常识,人们都知道,水的冰点是0℃。但韩国一个科研小组发现,水在20℃时也可以凝结成冰。这些研究人员在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电子如何穿过一层水膜,到达水膜下的电极的过程中,获得了这个意外发现。在观察过程中,他们通过检测仪器显示的异常数据得知,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带电金属尖端在水膜中上下震动时遭到阻碍。之所以会这样,原因是下降中的金属尖端下方的水分子瞬间凝固,形成了对尖端的阻碍。后来经过反复实验证实,随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带电金属尖端不断下降,它与水膜下面电极的距离也就越近,而两者越近,两者之间形成的电场就越强。当达到大概2个水分子距离的时候,在强电场作用下,水转化为固体形态。
如果研究人员固守只有降温才能把水变成固体的常识,他们就很难获得这个重大发现。
此外,以往我们认为水分子形象是互相手拉手像金字塔那样的四面体,四面体,而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还发现,水还能冻结成13种典型的结晶体。
仅仅是司空见惯的水,就有如此多怪异的特性,自然界中一定有无数的怪异现象,挑战着我们的常识。

姆潘巴现象_姆潘巴现象 -产生原因

根据中学物理理论:热水与冷水在同质同量同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不但它们的温度在变化,它们各自的密度、体积、质量和密封状态下受到的气压等等都在发生变化,使得初温高的水降温速度始终快于初温低的水,只要外部环境温度持续下降,最终必然是初温高的水温度更低。(注:在常压条件下,当二者初始温度均不低于4℃时可成立;当二者初温均不高于4℃时不成立;当二者中其一不高于4℃,另一不低于4℃时,则需针对它们的初始温度、密度、体积、质量和密封状态下的气压等展开讨论。)姆潘巴问题讨论初始温度分别为35℃的水和100℃的水,二者均高于4℃,因此会产生姆潘巴现象.
⒈冰箱温度并不均匀,如果姆潘巴将其冰盒正巧放在冷却管附近,甚至与冷却管相接触,完全有可能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
⒉如果姆潘巴不喜欢吃甜,在冰淇淋中少放了糖,或者因为匆忙没来得及搅拌、糖粒沉在盒底形成固体,实验证明可先结冰;
⒊姆潘巴自制的冰淇淋中不仅牛奶加糖,还加入了淀粉类物质,在其少放糖、少放牛奶时会先结冰。
另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为:水内部与表面温差而形成的密度梯度,导致热传递速率不平均而产生该现象。
热导率及热扩散率为物质间及内部导热的重要参数。首先从逻辑上来讲,热水在降温过程中总要变成冷水,如果热水冷却后与另一参照物冷水性质完全相同,则一定是另一参照物冷水先结冰。而之所以出现盘格姆现象,从事后诸葛亮角度来讲,该热水水表温度冷却到与另一参照物冷水温度相同时,此时热水的内部温度及导热系数一定与另一冷水不同,也即虽然外表温度一样,但内部层次分级密度结构一定有所区别。冷水系统因内外温差不大,密度趋于一致,导致热量扩散较为均匀,热量向外界的迁移速度小于水体内部的热扩散率,使水温整体降低。而热水系统因为内部密度梯度等原因,水表与水内温差较大,形成温度断层,使水表热量向外界的迁移速度远大于水内向水表的热扩散速度,水表在较少热量交换的情况下就可以快速降低水表温度,而水内的热量还无法及时传递到水表。当热水的水表快速降到0℃以下,形成冰晶层时,此时冰晶代替了原来水外壳。冰的导热系数在0℃时近似为同温度下水的导热系数的4倍,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温差条件下水失去热量的速度是冰的1/4,吸热时冰的吸热速度是水的4倍。冰的热扩散系数约为水的9倍,这就是说冰在同样的温度梯度下达到平衡的速度是水的9倍,也就是冰能够更快的降温或者升温。此时冰外壳可以快速降低水温速度,也即热水只要先于冷水形成冰外壳,及可快速形成冰块。

姆潘巴现象_姆潘巴现象 -其他解释

在相同的环境下,如果热水比冷水先结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热水的冰点比冷水要高,或者热水的热量损失比冷水要快。“硬物”的说法可以解释冰点的问题。那如果冰点的差距影响比较小的时候又怎么去理解热量损失的快慢问题呢?
在相同环境温度下,热水始终比冷水损失温度要快。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热水与环境的温差比较大,在热交换上,在水分子蒸发上,都会比冷水要更快的损失能量。但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如果冰点相同,那总有一个时间,热水会降低到冷水相同的温度,等到先前的热水比冷水温度还要低的时候,降温速度还是“热水”比较快吗?
一种解释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因为内外受热不均,而导致靠外的水先降温,同时密度变大。由于不同部位的密度差造成了水的内部循环,而且只要温差存在,这种循环是会加剧的。在这里,热能转化成了动能。这种现象导致了热量的损失加快。在热水温度和冷水相同后,因为动能守恒,这种循环还是存在。因此此时“热水”损失热量的速度还是大于“冷水”,而且这一现象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种热交换的存在于很多自然现象中,比如龙卷风,比如洋流。相比于缓慢的热传递,对流是一种自然选择下的更有效的能量交换方式。
这种现象可以用过使用在水里加标志物来观察。比如使用与水密度一致又热不敏感的小球放入水中进行实现。另外,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记得把杯子的体积考虑在内。在物理过程中,如何取舍相关因素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不是吗?

姆潘巴现象_姆潘巴现象 -现象证明

非等质现象
姆潘巴现象被称为世界物理难题,四十多年来遭到了物理老师的否定,还被媒体说成是谎言。然而,根据中学物理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姆潘巴问题只是一道中学生知识大综合题,每一名中学生都可以掌握其证明的方法。
证明:假设热水可以比冷水先结冰,那么必要条件是或者热水的冰点比冷水高、或者热水的降温速度比冷水快。由于在常压下纯净的热水与冷水冰点相同,所以要证明姆潘巴现象就必须证明热水的降温速度快于冷水。
根据物理基础理论:热水的蒸发强度大于冷水而密度小于冷水。如果取两只相同的非密封容器,放入同质同量的水,一个为热水,另一个为冷水,把它们同时放进同一外部环境温度中。热水在降温过程中因蒸发而失去的水分比冷水多,所以初温高的水最终质量必然小于初温低的水,热水的降温速度也必然始终比冷水快。
如果取两只相同的密封容器,放入同质同量的水,一个为热水,另一个为冷水,把它们同时放进同一外部环境温度中。热水在降温过程中因密度增大、体积缩小而形成的容器内气压必然低于冷水因降温而形成的容器内气压,热水的沸点温度比冷水低并且对流强度大于冷水,热水在单位时间内失去的热量始终比冷水多,所以热水的降温速度必然始终比冷水快。同时,根据水的三相图理论:当水受到的气压降低时,冰点温度升高。初温高的开水因最终受到的气压低于初温低的冷水,所以开水的冰点高于冷水的冰点。
由于在同质同量同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热水的降温速度始终比冷水快,当外部环境温度处于持续降温状态时,热水的温度会比冷水温度更低;当外部环境温度处于特定时间内或特定温度范围内降温状态时,热水的温度会与冷水相等或者高于冷水。所以,在同质同量同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热水的温度会比冷水温度更低是一种普遍现象,冷水比热水先结冰是在特定的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出现的特定现象..如果我们选取同质同量的纯水,其一为4℃的冷水,另一为100℃的沸水,采用令二者降温速度十分缓慢的同一外部环境温度条件做实验,那么任何人都无法让4℃的冷水比100℃的热水先结冰。通过实验可以证明:姆潘巴现象符合物理基础理论,人们否定姆潘巴现象,主要是自身在观察客观事物方面或冷冻实验过程中存在不足。以上海三名高中生的实验为例:她们在黄曾新老师的指导下,仅仅做了在快速冷冻条件下的实验,没有去观察在缓慢降温条件下的冷冻结果,所以她们的实验不能成为否定姆潘巴现象的理由。
根据中学物理基础理论和目前已掌握的正确实验方法可以知道,只有当热水和冷水所处的同一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使得初温低的冷水降温到完全冻结需要较长或无限长的时间状态下时,姆潘巴现象才能发生或一定发生。所以姆潘巴现象的发生需要冰箱缓慢降温,而冰箱降温越是缓慢其温度不均匀现象越弱,对实验的结果影响也越小。冰箱降温越快其温度不均匀现象也越强,这反而有利于冷水先结冰而不利于热水先结冰。
姆潘巴将牛奶煮沸后立即放进冰箱,而他的同学却是将没有加温的冷牛奶直接放进冰箱,如果二人在牛奶放进冰箱时都放了糖,那么糖在热牛奶中的溶解速度比在冷牛奶中的溶解速度快得多,仍然应该是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
从现有资料上可以发现,世界上做冰淇淋的配方五花八门,其中许多配方中并没有淀粉,我们可以参照上海地区销售量比较大的光明牌冰淇淋进行分析:光明牌冰淇淋品种众多,但从其配方来分类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类是采用水和油脂经快速搅拌所形成的乳化液为主要原料,配方中必须加入淀粉以增加其稠粘度,同时还得加入糖、香精、稳定剂等等。另一类主要是采用奶粉为主要原料,由于这一类冰淇淋口感好,但成本比前一类要高,所以在外包装上都标明纯牛奶字样。姆潘巴和同学是采用牛奶做冰淇淋的,由此可知姆潘巴的冰淇淋中不会含有香精、稳定剂等物质,如果是没有加水或加水较少的原奶,则姆潘巴没有必要再加入淀粉来破坏口感。
奥斯玻恩是用热水与冷水做实验并证明姆潘巴说的那个现象属实,奥斯玻恩不会节外生枝的在水中加入糖或者还加入了淀粉。
姆潘巴现象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数十年来却受到世界物理界的怀疑和争议,这几年国内更是一片否定之声。其实,完成这个证明是十分简单的事:将同质同量而初始温度分别为100℃的开水与35℃的凉水同时放进冰箱冷冻室内,如果冷冻室内的温度条件对水形成快速降温状态,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初温低的水先结冰了,但这仅仅是一个片面现象。只要切断冰箱的电源,使冷冻室内的温度上升,当被冻结的开水与凉水完全溶化后,再一次进行冷冻实验,结果只能是原先的开水先结冰;如果反复这个实验过程,后面的结果都将是同一个结果。所以,在快速降温状态下冷水可以出现、也仅仅出现一次先结冰现象。
如果冰箱冷冻室的温度条件对水形成缓慢降温状态,我们看到的是初温高的开水先结冰。假若此时让冷冻室内的温度上升,当开水和凉水完全溶化后再一次降温冷冻,那么不论冷冻室内的温度条件处于何种状态,结果都是原先的开水先结冰。如此反复操作,同样只能是原先的开水先结冰。因此,在缓慢降温状态下冷水不可能先结冰。姆潘巴现象让我们对水的特性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姆潘巴现象》所受到的遭遇说明科学而认真的态度在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过程中的重要性。
附:完成开水先结冰实验的操作要点。
四十多年来,世界上很少有人完成开水先结冰的实验,其原因在于实验的方法缺乏科学性。从理论上说,在同质同量同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36℃的水可以比35℃的水先结冰,但如果二者的温度比较接近,那么它们在蒸发强度和密度上的差异较小,很难用实验的方法来体现热水在降温速度上的优势。根据物理基础理论,在常压下100℃是水的沸点,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了更清晰地完成热水先冰的实验,我们可以依据姆潘巴问题给出已知条件,选用尽可能接近100℃的热水与4℃的冷水、合理的外部环境实验初始温度、减缓外部环境温度的下降速度;非密封容器具备较大的蒸发面积,密封容器有较高的密封度。特别要注意开水的提取方法:沸水一但离开加热源,温度和蒸发强度的下降很快,必须快速准确的先提取定量的开水,然后再按同质同量要求提取冷水。
开水先结冰实验
采用非密封容器完成开水先结冰实验的操作方法:(供参考)
1,将冰箱冷冻室内的实验初始温度控制在4℃,取两只相同的盘子,放入同质同量的水,一个为4℃的冷水,另一个为接近100℃的热水,把它们同时放进冰箱冷冻室内。控制冷冻室内温度的下降速度,使其每小时下降1℃(或每二小时下降1℃),完成冷冻后记录热水与冷水的最终质量。
2,在冬季,利用自然降温完成这个实验。当某一天中午户外气温不低于4℃而夜间的最低温度在零下2~3℃时,可选择在中午时间取两只相同的盘子,放入同质同量的水,一个为接近100℃的热水,另一个为温度与户外气温相同的冷水,把它们同时放到户外同一位置上,记录热水与冷水完全冻结的时间和二者最终的质量。
3,参照上海三名高中生的实验方法操作,冷冻结束后记录热水与冷水的最终质量。根据热水最终质量小于冷水来证明:因为热水的降温速度始终快于冷水,热水可以比冷水先结冰。
4,取两只相同的容器,放入同质且同重量的纯水,其一为100℃的开水,另一个为35℃的冷水,把它们同时放置于常温(不低于水的冰点)环境中,当经过充分长时间(5小时、10小时或1天、2天)后,将它们同时放进冰箱,则初始温度高的开水先结冰。理由:开水与冷水在同一外部温度环境中经过充分长时间后,它们的温差几乎为零,如果容器是密封状态,那么热水在降温过程中因密度增大、体积缩小而使容器内部的气压小于冷水此时在容器中形成的气压,。继续降温则初温高的开水因沸点更低、对流强度更大,单位时间内由容器外壁热传导而失去的热量更多,所以开水降温的速度更快能先到冰点。
如果容器是非密封状态,那么热水因蒸发强度大于冷水而失去更多的水分,继续降温则初温高的开水因质量此时已经小于初温低的冷水,所以单位时间内降温速度更快而能先到冰点。
5,取相同容器,分别放入同质且同重量的开水和冷水(纯水)并同时放进冰箱,当二者都已结冰后切断冰箱电源让冷冻室内的温度上升到水的冰点之上,等到二者均完全溶化后再次接通冰箱电源继续冷冻,则开水先结冰。理由同上。
6,当冰箱处于35℃的外部环境温度中时,切断冰箱电源并让冷冻室内的温度也处于35℃,取相同容器分别放入同质且同重量的100℃的开水和35℃的冷水(纯水)并同时放进冰箱,接通冰箱电源且控制冰箱冷冻室内温度的下降速度,使得冷水降温到冰点需要经过充分长的时间,则开水先结冰。理由同上。
7,如果将冰箱冷冻室内的温度保持为0.1℃,取两只相同的容器,分别放入同质且同重量的纯水,其一为0.1℃的冷水,另一为100℃的开水,把它们同时放入冰箱,继续将冷冻室内温度保持在0.1℃,在经过充分长的时间后再将冷冻室内的温度降低到水的冰点之下,则理论上开水先结冰。理由同上。
8,根据姆潘巴问题给出的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将冰箱冷冻室内的温度控制在35℃,取两只相同的容器,放入同质同体积的纯水,其一为100℃的开水,另一为35℃的冷水,把它们同时放入冰箱且控制冷冻室内温度的下降速度,使得冷水从35℃降温到冰点需要经过充分长的时间,则初温高的开水先结冰。
理由:常压下100℃的开水其密度小于35℃的冷水,因此开水的质量小于同体积的冷水,所以姆潘巴问题可以理解为:为什么在同一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少量的热水会比多量的冷水先结冰了?答案很简单:在快速降温条件下冷水因初温低而能先结冰;在缓慢降温条件下热水因初始质量小于冷水,在密封容器中热水又因降温使得容器内的气压小于冷水所在容器内的气压;在非密封容器中热水因蒸发强度大于冷水而使热水的最终质量与冷水的差距更大,热水因单位时间内降温速度比冷水快而先结冰。
采用密封容器做实验时,可参照非密封容器实验1、2、4、5、6、7、8的操作方法。
另: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原文中对这一现象的描述是这样的:“先前被加热过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多数人很可能误解了此句话的本意,即“先前加过热的水与先前未加过热的水在同温下的比较”而非“热水与冷水的比较”。因此依据第二种理解即上文所论述的,姆潘巴现象是不成立的;而在第一种理解下,姆潘巴现象是有可能成立的。

姆潘巴现象_姆潘巴现象 -物理数据

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密度值:水在4℃时密度为0.99997;水在35℃时密度为0.99403;水在100℃时密度为0.95836。理论上100℃水的质量比同体积35℃水的质量小了百分之三点六,比同体积4℃水的质量小了百分之四点一。
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因蒸发而失去的水分数据可以通过实验获得(因为水的蒸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数值仅供参考):
一,取两只相同的直径为6.5公分、高为9.5公分的塑料杯,各放入160克的水,一个为100℃开水,另一个为35℃的冷水,将它们同时放进-18℃的冰箱冷冻室内,30分钟后开水质量为155克,因蒸发失去水分3%;冷水质量为159克,因蒸发失去水分0.6%。
二,取两只相同的直径为25公分、高为3.3公分的金属盘子,各放入700克的水,一个为100℃的开水,另一个为35℃的冷水,将它们同时放进-18℃的冰箱冷冻室内,60分钟后开水因蒸发失去水分7.5%;冷水因蒸发失去水分1.4%。
三,在直径为25公分、高为3.3公分的金属盘子里,放入880克100℃的开水,将开水放置于29.5℃的屋子内(没有风),40分钟后开水降温到35℃,质量为810克,因蒸发而失去水分8%;75分钟后开水降温到31℃,质量为805克,因蒸发而失去水分8.5%。
实验二(上海黄曾新提供):实验容器为烧杯(烧杯的直径和高度不祥),水的体积为3-5升,实验条件为电冰箱中冷却至0℃(可推测其蒸发环境温度低于0℃)。将3-5升开水放在烧杯中用天平秤一下,再将其放入电冰箱中冷却至0℃,再放到天平上称一下,蒸发散失的水分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
参照以上数据,按姆潘巴问题给出的条件要求以等容积的开水与35℃冷水做实验,当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时,开水的最终质量比冷水少4.6%(密度3.6%,蒸发1%)――12.1%(密度3.6%。蒸发8.5%)。若按照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以同质同量的开水与35℃冷水做实验,当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时,开水的最终质量比冷水少1%(蒸发)――8.5%(蒸发)。如果选用蒸发面积更大,高度更小的容器、更适合的环境温度和更科学的操作方法,那么热水与冷水在实验过程中因蒸发而造成的量差必然更大。
综上所述,人们在姆潘巴问题上犯了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根据初中物理教材相关知识,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热水的密度小于冷水,所以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在质量上决不可能相同。如果象百科名片所述,将“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称之为“姆潘巴现象”,”是对姆潘巴现象原意的歪曲,更是违反科学的谬论。

姆潘巴现象_姆潘巴现象 -相关竞赛

2012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悬赏1000英镑,奖励能够对姆潘巴现象给出最好和最有创意解释的个人或团体。
最终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UniversityofZagreb,Croatia)化学系物理化学研究员NikolaBregovic赢得冠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70103/73733.html

更多阅读

原生态藏族天籁女声《丹巴旺姆》 丹巴旺姆新专辑

原生态藏族天籁女声藏家质朴风情《丹巴旺姆》DTS-ES[wav/百度]专辑名称:丹巴旺姆专辑艺人: 丹巴旺姆(国语,藏语)发行公司:无比传真唱片公司发行时间:2014年01月专辑简介: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天籁女声,呈现出最原生态的藏人生活画卷聆听清柔

关于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和小汤姆森的比较 小汤姆森钢琴教程2

有很多家长问到我关于巴斯蒂安这套教材和小汤姆森教材相比有什么不同。关于巴斯蒂安这套教材是90年代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一套可以代替“小汤姆森”的代表教程,和小汤相比它更注重于音乐性,技术的引入和衔接也更科学,同时它的弹唱练习和伴

沙姆巴拉洞穴 纳粹进入了沙姆巴拉洞

传说西藏有一个名为沙姆巴拉的洞穴,那里隐藏着蕴涵无穷能量的地球轴心,谁要是能找到它,就可以得到一种强大的生物场保佑,能任意控制时间和事件的变化。目前,有人说沙姆巴拉洞穴在山南,也有说在林芝等。1938年,一队特殊的小分队在希特勒和

声明:《姆潘巴现象 姆潘巴现象 姆潘巴现象-现象简介,姆潘巴现象-难解现象》为网友毕竟我不善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