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历史沿革 函谷关[地名] 函谷关[地名]-简介,函谷关[地名]-历史沿革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两京古道”(长安、洛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_函谷关[地名] -简介


函谷关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函谷关_函谷关[地名] -历史沿革

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

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提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不过,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虽然巴、汉两地也属于关中关内(函谷关以西),但当时为未开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与秦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不过刘邦仍然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了项羽。

西汉建立后,在函谷关边设县,称弘农,治弘农郡。东汉末年群雄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强行将汉献帝从洛阳迁到长安时,就以函谷关坚固易于防守为理由。三国时代,曹魏曾在附近建关楼,常被称为新关,与秦函谷遥相呼应。此后两千年间,地势险要的函谷关常常成为军事争夺的对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乱,甚至抗日战争等。

函谷关_函谷关[地名] -地势

函谷关,是中国古代著名关隘,遗址位于今天河南省灵宝市东北方。

地名历史沿革 函谷关[地名] 函谷关[地名]-简介,函谷关[地名]-历史沿革

函谷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秦国所建。“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

关隘地处深险谷地,地势险要,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而且由于这段黄河流域丘峦起伏,有中条山、崤山等阻断,函关谷底成为附近地区唯一东西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为军事要冲。

函谷关_函谷关[地名] -主要古迹


函谷关

现在函谷关已被辟为古文化旅游区,其主要文物古迹有:
1、关城遗址。建筑无存。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

2、函谷关东门关楼。原关楼已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非曲直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

东门关楼南北长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东,控制关入关的要道。关楼为双门双楼县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3、函谷古道。东起宏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一泥丸而东封函谷”。近年村内一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骨,发现其身上中箭十多处,经文物部门鉴定,死者身上的箭簇为战国时期制品,可见当时战争之斑。

4、战国井式箭库。位于函谷磁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为一直径0.9米竖井窑穴式兵器仓库,于1986年7月发现,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箭库象一口旱井,里面放着一捆捆箭族,约1立方米,箭头是铜质的,箭杆是铁质的,很轻,已经锈在一起,不能分开。此箭库为研究战国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5、尹喜故宅遗址。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时代人,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为献媚皇上,进言玄宗皇帝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灵符”,玄宗大喜,以为之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

6、鸡鸣台,又叫田文台。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

7、望气台,又叫瞻紫楼。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兰》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现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

8、太初宫。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涵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有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茸。庙院现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9、函谷夹辅。位于灵宝市城北17公里的孟村旧村的小谷里,南距古函谷关约2公里。夹辅外形像炮楼,砖木结构,城门式建筑物。分内外二重门,外门口上,青砖镌刻“函谷夹辅”四字。城门上系二层歇山顶式四角楼。目前除北边房顶和部分部件有损坏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据鉴定现存建筑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10、函谷碑林。函谷碑林修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从灵宝各地搜集来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杨贵妃之兄杨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书许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而且也有近现代书法名家书写名人吟咏函谷关诗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为给当时的灵宝县长写的条幅石碑,李向阳原型的笔文碑等。

三处函谷关


函谷关

历史上函谷关有三处,除了上面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建关的函谷关(即今通称的秦关)外,还有汉关和魏关。

汉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500米,西距秦关150公里。据灵宝市志记载,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就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184年)在新安县城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人们称它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汉关早已废弃,现在仅存有关门遗址。

魏关,位于灵宝市东北20公里,距秦关约5公里。相传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那里开凿隧道,筑起关楼,距秦关不远,故称新关。这处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为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函谷关_函谷关[地名] -成语典故

(1)紫气东来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
公元前491人,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才子在此小住。才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肯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2)仙丹救民
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时,他的坐骑青牛被当地一老农饲养着。
当时,函谷关一带流行一种瘟疫,许多人为此毙命,郎中也无能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坏了饲养人。他找郎中,郎中说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饲养人死缠硬磨让给牛瞧瞧,郎中??奄奄,郎中让人扶起,牛站不稳,只是咔咔不止后突然咔出一个肉团(就是现在人说的牛黄),牛才如释重负,张嘴吃草。郎中大喜,忙将肉团拿回家中,泡制成小药粒,发给有病关民。病人吃后马上见轻。人们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说这是仙丹。至今,灵宝还流传有正月二十三为牛节的习俗。这天,家家门上贴着用黄纸剪成的青牛图案,并写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3)鸡鸣狗盗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客喜贤名声很大,秦昭襄王早有所闻,想让孟尝君来秦共图大谋。派其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请孟尝君入秦为相,孟尝君到秦后,遭到丞相樗里疾的忌妒。樗在秦王面前进言陷害。后秦王反悔,欲杀害之,又恐遭人唾骂,暂将孟尝君囚禁起来。回国后的泾阳君闻听此讯,欲救孟尝君去求幸姬。幸姬提出要孟尝君已赠给秦王的狐白裘衣。后一门客从狗洞进入库房,巡夜人听有动静,门客学狗叫,骗走巡夜人,盗得狐白裘衣,送给幸姬。幸姬才帮忙弄到出关文书,孟尝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关,正值半夜,当时关规是“鸡鸣开关,日落闭关”。后边追兵将至,形势危急。此时有一门客站在土阜上学鸡鸣叫,周围雄鸡齐鸣,关吏忙开关门,孟尝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关。后来樗里疾追到此处,孟尝君已出关多时了。

(4)公孙白马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立论,互相争鸣,使我国古代哲学思潮非常活跃。当时赵国的平原君门客中有一名叫公孙龙的,想到秦国去游。那时赵国一带的马,正流行一种烈性传染病。秦国得知后,在其东大门的函谷关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概不得入关”。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验过符节就要过关。关吏拦住说:“你人可以过关,但马不能过关”。公孙龙不悦,“马不能过关。白马非马,怎能不让过呢?”关吏说:“白马也是马呀!”公孙龙说:“难道我公孙龙就是龙吗?”关吏被问愣了。他又说:“白马者,马与白也,或白与马也,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都行,但要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行了。这说明白马和马是两回事,也是就说白马就不是马,为什么不能过呢?”关吏还没明白过来,他就骑着马过了函谷关。以后关令知道了此事,决心要治治他。后来,公孙龙从秦国返回,公孙龙出关这天,关令故意站在关前。公孙龙被验过符后,关令不叫公孙龙过关,说:“你要出关,请到别处过。”公孙龙说:“自古从赵国到秦国,这个关是必经之路,我不从此过,还能从哪过?”关令说:“这里是函谷关,不是你说的关。”公孙龙苦笑着说:“函谷关怎么不是关呢?”关令说:“先生不是说过‘白马非马’吗?”这时公孙龙才意识到遇到了对手,但又怕误了赶路,才跪在关令跟前哀求,最后过了函谷关。“白马非马”的争论是当时哲学上一件很重大的事情。说明我国古代思想家开始在思考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

(5)终军弃襦
汉景帝于公元前153年复置函谷关,下令用襦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诏举贤士。当时济南有一名叫终军的人才华横溢,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与少年才子贾谊齐名,并称为“终贾”。一天,他从济南步行赶往长安,行至函谷关,关吏验过符后,交还给他。他弃之而行。关吏笑他无知。他说大丈夫过关图个功名,不再用这一般人用的襦。后来,终军果然得到了汉武帝重用,也任南越大使。重过函谷关时,关吏认出了他,说这就是当年弃襦过关的孩子,随从大呼:“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许胡说。”关吏大惊,忙跪拜送出关门。以后,灵宝人教育孩子都肯说:“要长进,学终军”、“有才能,当终童”。

(6)玄宗改元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就想着炼丹成仙,有许多方士道人奉献丹药,全家升迁。当时陈王圭府有一个参军,叫田同秀。一日早朝时,说他晚上梦见太上老君在函谷关丹凤楼会见了他,老子说在他著经的地方,埋有一个桃符,谁能得到它,谁就能得天下。玄宗听后,马上命田同秀带人带函谷关老子著经的地方,掘地三尺,挖出一个桃符,上面刻着一个“木”字,众臣解释为四十八。说老子可保佑玄宗坐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随即改开元号为天宝年号,立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

函谷关_函谷关[地名] -背景

军事文化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战国时魏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而出山东.六国合纵攻秦也全是以函谷关为战场,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可见函谷关的重要性,也是山东入关中的重要通道

道家文化

函谷关另一个比较特殊之处是他被道家和之后的道教视为圣地,因传说老子是在此地创作《道德经》的。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楚国苦县曲仁里村(今河南鹿邑)被团团紫气笼罩着。紫绛色的场院,紫黑色的房脊,紫绿色的烟柳,紫灰色的树叶,连初升的太阳也变成了―片紫红。好一派祥瑞之气啊!人们都感到惊奇!这时,几声“啊哇-!啊哇-!”鲜嫩悦耳的婴儿啼哭声从这紫气弥漫的村子里传了出来……。


老子像2月15日那天,曲仁里村的李氏女早早起床,她一边梳理着满头秀发,一边小声唱着她平日最爱哼唱的村歌:“天水清,河水浑,俺上对岸去撑人,撑来一船男和女,个个都是好心人”。她一边唱一边在床边上坐下,可没想到身子还没有坐稳,突然觉得肚子有点不对劲,感到隐隐疼痛,后来越疼得厉害。当村上人做饭的青烟和紫气徐徐上升的时候,她肚子已疼得难以忍受了,脸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流。她忍不住倒在床上呻吟。邻家妇女闻声赶来,知道她要临产了,急忙给她请来了有名的接生婆――金妈。

这人称金妈的接生婆,来到李氏床前,细心察看,凭她平日积累的经验,确认是少有的难产,就是胎儿在娘肚子里过月时间太长,胎儿长得又大,再加上李氏女又是头胎,象这样的情况,大人小孩都有危险。连金妈这有经验的接生婆也感到为难。金妈只好请来一位大夫,大夫仔细看过,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走了。金妈无奈地让李氏斜靠在自己怀里,用手托着她的脖子。

李氏更加疼痛难忍,金妈只好用双手在她的肚子上慢慢揉着,一阵剧烈的疼痛使李氏昏死过去了。脸上没有一点血色。“这叫人该昨办?这叫人该昨办?”金妈一抬头瞅见了案板上的一把菜刀。“给她剖腹取胎”这念头在心头一闪――“不中,这样不光李氏生命难以保全,自己还将落下埋怨。”就在金妈瞅着菜刀迟疑的时候,李氏突然说:“快把我的肚子割开!”金妈犹豫地抓着刀举起又放下,没想到李氏女以惊人的力量抽身坐起,从金妈手中夺过菜刀,照着自己的肚子“哧”地一下拉开了一条血口子,血水从被划破的肚子和包衣之中泉涌一样的流出来。李氏微弱的断断续续地说;“我死后,告诉孩子,做个……对苍生……有益的……好……好人……。”话没说完,这位英勇的母亲永远闭上了双眼。

李氏去世了,她的儿子却活下来了。李氏女生下的这一男婴,脑门儿圆圆的,鼻梁高高的,头发是白的,小嘴下面还有一道白白的胡须。两只耳朵大的出奇,因为这孩子的耳朵非常大,人们就给他起名叫李聃,聃,就是耳幔的意思,也就是说耳垂大。又因为李聃出生那年是虎年,当地人把虎称“狸儿”和李耳接近,这样就被人叫做李耳了。这就是后来的老子。

由于李氏生李耳时是剖腹产,怀胎时间又长,后来被传说为李氏是吃了李子怀了孕。又说李耳是在娘肚里怀了九九八十一年,才从母亲的右肋下出生的。

函谷关_函谷关[地名] -现况

1992年,函谷关遗址被开发,新建了东门关楼等复古建筑,以及道家道教相关的太初宫、函谷大道场等,是现在河南省内的旅游名胜之一,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距三门峡市市区75公里。

函谷关_函谷关[地名] -旅行指南


函谷关

地址: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

交通路线:
自驾车:310国道至灵宝市区,从三仙鹤向北15公里
从郑州出发:连霍高速公路灵宝函谷关出口2公里处
从所在城市出发:灵宝火车站乘坐8路公交车,终点站即到

景区票价:10元;会员价:7元。
开放时间: 07:00-18:00
电话:0398-6923430

地方小吃:“三义楼”、“同茂馆”、老战的酥油烧饼、冯振瀛的脆酥甜芝麻糖、义盛合的南糖点心、李毛堆的杏仁油茶、张全贵的起面芝麻烧饼等。

周边景区:北黄河,东北游大禹渡,永乐宫,西北游鹤鹊楼,普救寺,另外还游灵宝境内的函谷关,皇帝铸鼎原,亚武山等旅游景区与之相邻。

旅游住宿:金镰宾馆、 三门峡大鹏国际大酒店、明珠宾馆等。

函谷关_函谷关[地名] -相关诗词

《过函谷关》

李成宇

1965年8月下旬

中原称天堑,无过函谷关,

汉称八关首,中平置元年①,


函谷关遗址关址有新旧,相去百里三,

东自孟津起,西边到崤山,

心吊古战场,旧貌换新颜,

陕豫咽喉地,今履若平川,

险途几百里,驰过不半天,

名胜古迹多,不及下车观,

求学时间紧,何日方得闲?

注:①函谷关遗址在今灵宝市坡头北,南峙巍巍秦岭,北临滚滚黄河。战国时,秦始置关,称秦关。汉楼船将军杨仆“徙关于新安”,南史称汉函谷关。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洛阳八关即: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太谷关遗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70103/74351.html

更多阅读

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图文 中国兵家必争之地排名

(幽梦逸韵在函谷关,2008年10月12日留影于河南灵宝)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文/丁梦( 网名: 幽梦逸韵)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威名,位于河南省西大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

函谷关 函谷关好玩吗

崤(xiáo)山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县、陕县南部。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有著名的三门峡。崤山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又是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古代

函谷关 《生命在高处》第十部分 梦中走出函谷关(1)

梦,是绚丽的。梦,是瑰奇的。夜梦中,我独自一个人,走出了喧嚣的尘世,沿着先祖老子所走过的路,走出了函谷关。似乎也如老子那样骑着青牛,低吟着五千言,心中感到满足,也感到惬意。从朝雾走到黄昏,路是那么漫长,但心中却感到安稳。

三危 三危-简介,三危-历史沿革

三危,“三危”是史书记载中最早的敦煌地名。三危这个地名也是韩国开国神话和中国楚辞都涉及过的地方,楚辞神话里天帝乘六龙车到过三危,而韩国扶余神话中天神乘五龙车下凡人间。三危山_三危 -简介“三危”是史书记载中最早的敦煌地名。

内江市 内江市-历史沿革,内江市-经济发展

内江市即 内江 。内江位于四川南部,沱江下游,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千年历史、民风民俗传承积淀,造就内江“书画之乡”、“文化之乡”、“大千文化”、“体育之乡”、“蔗糖之乡”美名。1985年2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85]23号)正式

声明:《地名历史沿革 函谷关[地名] 函谷关[地名]-简介,函谷关[地名]-历史沿革》为网友蒹葭青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