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龙是蜥脚下目梁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侏罗纪末的北美洲西部。梁龙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长的动物之一,比雷龙、腕龙都要长。它是在莫里逊组上层最为普遍的化石之一,时代可追溯至1亿5000万至1亿4700万年前。
梁龙_梁龙 -概述
人类与梁龙的比例
梁龙是生活于侏罗纪末的北美洲西部。它是在莫里逊组中最为普遍的化石,即启莫里阶至提通阶。莫里逊组纪录了巨大的蜥脚下目恐龙,如圆顶龙、重龙、迷惑龙及腕龙生活的环境及时代。
梁龙是最容易确认的恐龙之一,有着经典的体型:长颈及尾巴及强壮的四肢。它的体型足以阻碍同一地层发现的(有可能是同时代的)异特龙及角鼻龙等猎食者。
梁龙_梁龙 -外形特征
梁龙是巨大的四足动物,有着长颈及像鞭子的长尾巴。它的前肢较后肢短一些,形成巨大的水平姿势。它的体型结构可以媲美吊索桥的建筑。事实上,梁龙是已知拥有完整骨骼的恐龙中最长的。而一些恐龙,如超龙有可能比梁龙更长,但它的化石只是一些碎片,尚未发现完整骨骼。
梁龙的头颅骨化石梁龙的身长可达35米长,其中6米是颈部。它的牙齿像楔子并向前倾,只有颚骨的前部有牙齿。头颅骨及脑壳都很细小。颈部是由最小15节颈椎所组成。体重估计为10-16吨。
梁龙有极长的尾巴,由80节尾巴脊骨所组成,差不多是一些早期的蜥脚下目尾巴脊骨数目的2倍(如蜀龙的尾巴就只有43节),且比同期的大鼻龙类较多(如圆顶龙的53节)。关于长尾巴的功能,过去曾有许多假设,例如实际防卫或制造声响的功能。这尾巴是用作颈部的平衡。尾巴的中央部份有双叉形的人字骨,可能是支撑脊骨,或是在尾巴压在地面时保护血管免受破损。
如同其他蜥脚类恐龙,梁龙的前脚掌有大幅改变,手指与掌骨排列成垂直柱状态,横剖面为马蹄形。梁龙的四肢只有前肢的第一趾具有趾爪,而这一趾爪非常大,两侧平坦,不与掌骨连接。这个巨大趾爪的功能仍未知。
梁龙_梁龙 -发现及物种
梁龙骨骼模型的尾巴
1878―1924年期间被描述。第一副骨骼是于1878年由塞缪尔・温德尔・威利斯顿在怀俄明州的科摩崖中所发现,并且由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于同年命名为长梁龙(D. longus)。梁龙的遗骸自此就在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州、犹他州、蒙大拿州及怀俄明州的莫里逊组中陆续被发现。梁龙的化石十分普遍,唯独头颅骨并不十分常见。
物种
长梁龙(D.longus):模式种,化石包括两个头颅骨及一组尾巴,发现于科罗拉多州及犹他州的莫里逊组。
卡内基梁龙(D.carnegiei):由约翰・贝尔・海彻尔(JohnBellHatcher)于1901年所描述、命名,种名为纪念安德鲁・卡内基(AndrewCarnegie)而命名。因它是接近完整的骨骼,故是最广为人知的。
D.hayi:于1902年在怀俄明州谢里登附近发现的一个部分骨骼,于1924年被描述、命名。
D.hallorum:化石包含脊椎、骨盆、肋骨。最初是由DavidGillette在1991年命名,当时是地震龙的模式种(Seismosaurushalli)。因为原本的文法错误,乔治・奥利舍夫斯基(GeorgeOlshevsky)之后将它改为S.hallorum,新的种名被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Carpenter)等人所引用。在2004年美国地质协会的年度会议上,地震龙被更改为梁龙的次异名。2006年的更深入研究,仅将它更名为D.hallorum,更推测它其实就是长梁龙。另一个关于超龙的重新研究,也认为D.hallorum是长梁龙的一个标本,并驳斥了地震龙与超龙是相同动物的说法。
疑名
湖畔梁龙(D.lacustris):是在1884年,马什根据从科罗拉多州发现的较小型化石命名的,现被认为是疑名。这个化石被认为是来自未成熟的个体,而非另一个物种。
梁龙_梁龙 -古生物学
由于有充足的梁龙骨骼被发现,因此它是广为被研究的恐龙之一。在其生活模式中的多个范畴都有着不同的理论。
栖息地
自20世纪70年代,一般都认为蜥脚下目都是陆地生物,但是有研究指它们是栖息在海岸的。
姿势
梁龙的长颈一直都是科学家所争议的地方。1992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就指梁龙的颈结构,就需要一个1.6吨重的心脏。这个研究继而指出它们可能在颈部有一个辅助的心脏,主要是将血液输送至另一个心脏。
传统上认为梁龙的颈是为适应饮食而有的,但最近的研究发现梁龙的颈可能是用作求偶,而其他的因素则是其次。
饮食
梁龙较其他蜥脚下目有很不同的牙齿。齿冠幼长,横切面呈椭圆形,齿尖形成钝的三角点。最明显被磨蚀的地方是在齿尖,这有点不像其他的蜥脚下目,可见梁龙的磨蚀面是在上下牙齿的唇面。这显示梁龙是与其他的蜥脚下目有不同的摄食习惯,梁龙似乎是在单一方向剥去树枝的。当在单一方面剥去树枝时,梁龙的其中一排牙齿需要用来从树干上剥去叶子,而另一排则提供引导及稳定性。
2012年8月,科学家利用利用有限元素分析(finiteelementanalysis,FEA)模拟三种取食场景(正常咬嚼、剥食和吠咬)来判断梁龙头骨究竟能经受何种压力。模拟结果显示梁龙应该利用嘴将树叶从树枝上剥离的方式来取食,这种方式对牙齿和头骨不会造成任何压力。
其它解剖数据
a.梁龙的头颅骨;b.传统梁龙鼻孔在顶的头部;c.罗伯特・巴克的长鼻理论;d.鼻孔在鼻端及有共鸣室的图绘梁龙的鼻孔一般都被认为是在顶部,因为在头颅骨的顶部有鼻腔的开口。不过亦有猜测指出梁龙有一个长鼻。近年的研究推测指出长鼻的理论并没有古神经学的证据。这项研究发现有长鼻的动物(如象)的面部神经很大,足以支配长鼻。但由于梁龙的面部神经非常细小,故长鼻之说很难成立。另外亦有研究指虽然梁龙的鼻腔开孔是在顶部,但实际鼻孔是在鼻端的。
梁龙雕像繁殖及生长
虽然并未有梁龙巢穴习性的证据,但其它蜥脚下目,如萨尔塔龙的巢穴就已经被发现。萨尔塔龙的巢穴显示它们可能会一同在一大片地方不同浅坑中生蛋,而每一个坑则会以植物遮盖,而梁龙亦可能会有同样的习性。根据一些骨头的组织学研究,梁龙的生长率在蜥脚下目中十分之快,只需约十年的时间就可以达至性成熟,且在整个生命中不断地生长。这反对了以往认为梁龙生长很缓慢,需要几十年时间才到达性成熟的观点。
梁龙_梁龙 -展览
梁龙是非常著名的恐龙,这是由于发现了大量它的骨骼化石及被认为是最长的恐龙。事实上最为人熟悉的原因是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前,梁龙的骨骼模型就已经在世界各地展览。世界各地展览梁龙的情况如下:
D. hayi:于美国休斯顿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展览。
卡内基梁龙(D. carnegiei):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西班牙马德里的全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森肯堡自然博物馆、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览了模型,而原有的骨骼则在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览。
长梁龙(D. longus):在华盛顿的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展出。
D. hallorum:在新墨西哥自然历史科学博物馆中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