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绿光》是导演埃里克・侯麦《喜剧和谚语》系列的第五部,是一部文艺佳作。影片在写实中融入了一丝童话色彩,在即兴创作的外表下有着严谨的结构和自然的表演,共分为十九个段落,相当松散,没有起伏高潮,观众与女主角一起淡淡地分享着她的寻找幸福的历程。影片获得威尼斯影展的金狮奖,也是埃里克・侯麦作品中最被人推崇的。
法国电影 《绿光》DVD封面
绿光_《绿光》 -影片概述
法国电影 《绿光》 海报
中文译名:《绿光》
外文片名:《Rayon vert Le》
导 演: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
主 演:
类 型:爱情
首映日期:1986年1月1日
类型:欧美 爱情
绿光_《绿光》 -影片简介
一个巴黎秘书戴尔芬为度假操碎心。戴尔芬本来约了朋友一块去希腊玩,但朋友临时爽约,其他朋友都有自己的男朋友,眼看她就要孤身一人在巴黎人潮中度过八月天。她希望找到梦中情人,但追求她的全是她看不上的。最后她来到海边听着人们谈论:谁能看到绿光谁就能得到幸福。终于她在车站遇上了一个腼腆害羞的男孩,他们来到海边,戴尔芬朦胧间似乎看到了传说中的绿光。
绿光_《绿光》 -看点
《绿光》 剧照
电影《绿光》是埃里克・罗麦尔1986年的作品,通过《绿光》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寻找幸福的过程,一个迷惘却坚定的过程,正如影片引用的法国谚语里说,“时机到来,即是钟情之时”
影片描写了将近而立之年的某公司女秘书德芬在8月的巴黎――一年一度的休假时节,因为朋友的失约以及前男友的婉拒,而不得不面对一个孤独的假期。一方面,她的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参与到一个嘈杂和纷乱的群体中,同时,她又不愿意独自度过这个假期。在这期间,她曾受好友佛朗索瓦兹的邀请去她瑟堡的家中做客,但是与其家人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使她仿佛"异类",而与佛朗索瓦兹一家的其乐融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以及苦闷和无所适从。
整部影片的情节和结构都非常简单,是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德芬的假日经历。在这部片子中,影迷没有看到罗麦尔惯常使用的精妙的巧合的设置(比如他在《莫德之夜》(最后的安排),或者是他对于影片对白的精细推敲,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朴实的风格呈递出全片,使观者将更多的注意放在了故事本身,进而有更多的空间和精力去思考影片想要凸现的东西。
其拍摄手法也遵循了这一要求,以一种纪实的笔调,白描的手法工作,运用了许多的长镜头。摄影机起到的仿佛只是"记录"的作用,而且留给了演员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所有的一切都给予了影片一个统一的风格,一种质朴的表达以及"取自现实"的真实感。因而,人们将《绿光》这部影片看作罗麦尔在对电影艺术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在对其以往风格的一贯坚持中,对于自身的突破而达到的另一个颠峰。而观赏这部影片,或许是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在冗长而平淡的对话中,或在时而静默的场景里,影迷渴望的是一份发自内心的契合与激赏。
绿光_《绿光》 -导演简介
埃里克・侯麦
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1920年4月4日-),为法国新浪潮中最细致入微的导演之一。侯麦生于法国南锡,其中产家庭信奉天主教;在从事电影前,曾当过八年的文学教授。1940年代,侯麦开始为多家专业报刊撰写了大量影评,论述多位大师的电影如沟口健二、希区柯克等,并因此而获博士学位。
自1950年代开始,侯麦开始拍摄短片。1951年推出了短片《表演,或夏尔洛特和他的牛排》,由后来也成为新浪潮主将的高达(Godard)主演。直至1959年,侯麦导演了其第一部长片《狮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但票房失利.侯麦认为“故事不是在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在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所以电影与其说是行动的,毋宁说是思想的.其中2001年更在于威尼斯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
绿光_《绿光》 -影评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女主角那种强烈的孤独感,一种不被人理解与关注而带来的自卑。或许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绿光终究不过是一种隐喻,而爱的美好或许正在于它的不可预知和不可预测,所以我们的期待才有意义,也值得尊重。影片展示了一个寻找幸福的过程,一个迷惘却坚定的过程,正如影片引用的法国谚语里说,“时机到来,即是钟情之时”。
从表面上看,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态度很消极。她不寻找,她只是等待。然而,这种消极,却正出于一种积极,一种更为深刻的信念。因为她相信有真正的,也就是纯粹的爱情存在。在她看来,苦苦追来的东西不是爱。她相信自然而然的东西,相信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