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伫足于鹤汀凫渚,亦或抚栏于亭台楼阁,仰对苍穹,俯临大江,瞻顾之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抹晚霞,一只孤鹜,上下齐飞,光影相耀。极目远眺,水映天光天接水,天明水波水连天,水天一碧遥相接,画山烟树无分色。云收雨过,高秋寥廓,玉宇澄澈,万物清明。置身于天光物莹,绚烂壮观的天地之间,面对光明皎洁,风月无边的自然美景,览物之情何乐可及,谁而又能不为之兴怀,即使是有着惊梦忧患,叫天悲愁之人,此刻恐怕也会豁然释怀,胸襟大开,迸发出那种真想再活五百年的英雄豪情。
造化嫣然一笑,江山百媚千娇。天地万象,造化无穷。大言以诗,大象尽形。怀抱荆山之玉的龙门娇子王子安,面对晴空丽川,意气风发而襟怀开朗,吟咏出了得天地之神韵之一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云收长空物华新,雨后秋江开妆镜,夕照落霞飞五彩,孤鹜举翼生百静。这一笔如种子之出土,如花蕾之初绽,自然天成。它不但留住了大自然的美好瞬间,让美之灵光炫烂了天地人间,而且发酵出了不朽的艺术魅力,散发出了永恒的智慧芬芳。自然美的神韵也为此永远烛燃于历史的时空,而在我们的无数次回眸中它总是那么鲜活,那么生动,能够让我们在一种光明皎洁,豁大有容,悠然恬静,自在闲适的和谐氛围中享受到一种因灵犀相通而沁心成醉之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云霞飞鹜相争辉,秋水长天人共美。口诵心吟之间,世界上的一切都仿佛沐浴在了真善美的灵光之下。在这真善美的灵光普照下,让我们感受到了造化之妙绝,人生之乐极。造化有情痴,人间精神香。瑰丽的自然,人间的多情,彼此水乳交融,天人合一。天因人类之多情而尽美尽善,人因造化之多奇而尽善尽美。天人合一,才得使美之为美,善而更善。无造化而不能使万物亮其形,无多情而不能使万物成其美,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会使物之美极而至于善,使人之善极而至于美。天人合一,性情相得,善美益彰。
“天意终须会,人间要好诗。”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不管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诗歌的质量上来说都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所难以企及的。翻开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的诗章画卷,有类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可以涤荡千古烟尘的佳句可谓是不胜牧举。然而在优秀的诗歌佳句中,脍炙人口,传唱不朽的,能让我们动情不已而玩味不厌的莫过于那些能够传达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情景交融之作。当我们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我们仿佛身临寒秋江畔,而感受生发的难道不是对世事不常,物必更替,今必胜昔,后必胜今,自然大道的觉解吗,诗韵形象而有生趣,生动而有生气,颇耐寻味。“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口吟心诵之间,已然好像身在初冬大江之边,凭江远眺,寒江浩淼,千山落木,一种空矿,寥廓的意境冲荡着胸怀,景象远大而分明,几可摇动心魄,清人肺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轻吟翩想,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忘我于物外,见我于物中的感觉。伫立在广袤无垠的大漠,面对苍穹,一柱孤烟如影而立,平沙万顷,风平浪静,一去不返的长河伴着依依惜别的落日,曾经有多少个朝朝夕夕,现在都已跃然于眼前。此情此景,使孤者愈独,豪者愈爽,悲者愈愤,而又会令游者神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李二人即景抒情,一收一放之间境界全出。杜诗抑郁在胸,但悲而能壮,故星垂于野,月涌于江,郁结难释;李诗豪情万丈,乐而能达,故山随野尽,江流横泻,昂扬奋发。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由此可见人之性情的抒发,只有依于和声,合于韵律,达到物我相融,才能畅而不涩,悦而不滞。诗歌之美当如天籁之音,不夺物次,自然而发,无须矫饰揉作。所以优美的诗歌多能形象于自然,和谐于音律,诗情画意,易歌易吟。因此诗要言情,歌要咏志,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人间失意,文人学士也好,侯门将相也罢,如果欲以抒怀,总免不了要借景抒情。为此天地山川,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就都成为了他们笔下的爱物。成也乐于自然,败更趋于自然。天人以和,殊途同归,归于自然,天人合一。但由于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国的文人学士常常因为失意于世间而最终却又得意于山水。翻阅我国的古代诗歌,书生士子们仕途挫跌,抱负难展,羁旅他乡,飘泊江湖的悲愁慨叹,亦或身遭离乱,千里相隔,亲人分散的离愁别绪,以及伤时叹世,惜春伤春的惆怅哀婉特别来的多,而又无不托意于物,寄情于景。这样孤寂的灵魂似乎就找到了归宿,疲惫的心灵也好像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憩,而伤痛因此可以得到些许抚慰。因此诗歌中的借景抒情就成为了诗人们最熟悉,最喜欢,最广泛用运的艺术手法,精而至极,出神入化。(文章阅读网:www.www.AihuAu.com.net )
如果要追溯开抒情之作的先河,那就该有楚大夫屈子的一份功劳。“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那些在人生或仕途中遭受打击和挫折的文人们 ,在他们感到道尽途穷时,便会呼问天地,质问日月。正是由于文人士子们的感天应时,于是就开始了叩问天地,追问人生的脚步。“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的《天问》。已然在开始探求人命所属,天命所在,思考人命和天命的关系。从此文人们就在不断地逼问日月,叩问苍天。先有张若虚的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幽幽感叹,继有李太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的期许,再到苏子瞻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惆怅,一次又一次的叩问天地,追问人生,探求着他们笔下那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
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从此就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在他们身逢乱世,飘泊无依的时候,天地山水也自然就成了他们精神的依托,并借此大抒特抒自己情感,寻找理想的寄所。
山沐春光,水盈春色,花香草芳,阵阵春风送来缕缕芳香。轻盈飞翔的燕子穿梭往来,忙碌着衔泥筑巢,美丽的鸳鸯双栖在温暖的沙滩。丽日清光,沙柔水软,一个生活上颠沛流离,仕途中浮沉荣辱,尝尽了人生悲欢,世事离乱的诗人,在暂时获得安定生活之后,面对满目春光,怎能不触景生情,于是大诗人杜甫情不自禁地写出了自己向往的那种“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自由自在的,洋溢着天伦之乐的生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在诗圣杜甫的笔下,我们也能够深切的感受到那乡村山野生活的恬静安适,草木虫鱼的可亲可近,“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清幽美好的自然,悠游闲适的生活,对于一个疲惫于旅途奔波,厌倦了尘世喧嚣的人又怎能不为之乐而神往。
最能体现天人合一生活理想的大概莫过于有着道家风范,隐逸情怀诗人所创作的诗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一种文化情结,那就是桃源情结。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因为失意于人间而最终却得意于自然,逍遥于林泉,与山水相鸣。从而留下了不知有多少敬山而乐水的诗歌,使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居士,“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过上了自在的田园生活,渊明兄的笔下无不惬之意。“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徜徉于山水之间,陶然于风光之前,五柳先生乐而忘返,尽暇适之情。“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寻幽有去,觅静能得,华物常生,美景来招,快意之至,何乐可及。“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山乡田园,宜居宜行宜逍遥,可吟可歌可开怀。居士乐情来天地,欲遣俗意有山水。田园之幽雅,家园之和美,生而何求。一种自在闲适的隐逸生活已不知让多少人为之而痴情热望,更有他笔下的世外桃源,绘出了古今天下的人文生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间的世外桃源便从此成为了文人学士们孜孜以求的梦,在诗文中不厌不了。
自陶渊明以来,隐逸情结总是剪不断而愈理愈缠绵。步其芳踪者络绎不绝。因此而形成了诗家的田园诗派。 被后世誉为诗佛的王维晚年好道,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在他的笔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这些诗歌中无不流露出他对仕途的厌倦,而对乡野山村那种自在闲适生活的热爱,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在他的诗歌里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天人合一的那种恬静之美,和谐之美。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孟浩然可谓是田园诗歌的集大成者。在他的笔下我们尽情可以领略旖旎的自然风光,悠哉的田园生活。“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落景馀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北宋诗人梅尧臣,为官清廉,但不得其遇,他一面抨击统治者的贪婪无耻,同情百姓的疾苦,“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一面又心向山林“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享受自在闲适的林泉生活。就连曾经热衷于政治,志在变法图强的王安石在身处江湖之远时不也陶然忘机,遣情于山水,寄意于田园。“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元代诗人张养浩身逢乱世,退隐江湖,归于田园之意尤其欲烈。因此在他的笔下隐逸之情就被演绎地更加淋漓尽致。“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千变万化的大自然,自在悠闲的生灵,风景相生,物我相融,世界为之而豁然光明,美不胜享。
诗家文人对自然山水总是乐之不疲,这种热情日渐沉淀,愈来愈厚重,在山水文化中已经凝结了他们的智慧,蕴涵了他们的人生追求,社会理想 ,成为一种文化情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我国诗人中很早就有了看山不忧贫之说,他们对山岳情有独钟。这与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不无关系。“终日看山不厌山, 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曾经励精图治,志在革新弊政,实现富国强兵,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半途而废,被贬他乡,为此而心灰意冷,最后也只好寄情于山水,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感悟。“终日看山不厌山”,正所谓仁者乐山,终日独对高耸伟岸的大山既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开阔我们的胸襟,还能给我们以启发。“山花落尽山常在”,人情易变,荣辱易迁,而青山恒常;“山水空流山自闲”,一心不动能治万动。心如不为外物所动,则能使万物静。因此我们只有守住本心,才能不被世俗所扰,而这正是人生中难得的一种境界。托意于山的还有天纵奇才的李太白,他虽然遍识天下,但“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最后不也以山为友,而吟出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诗句。在李白的笔下,青山变得善解人意,充满了温情,在诗人的眼里青山厚重而包容,富有而无私,哺育万物,不欺不弃,为此而为万物所依。而横绝八方,扫空万古的辛弃疾,胸怀经略天下之策却最终不得不闲老山林,把毕生的才情都倾注到山水之中,为此在他的笔下青山绿水更见多情,知青山者莫过于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只因买得青山好,却恨归来白发多。”他早已把青山引以为知己,“青山欲共高 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人与山近,山与人亲,山水便因此而更增了几多温馨,几多妩媚。
但得美景饮人醉,人生此来何有恨;共来江山览胜迹,生活那得去烦忧。美景怡情怀,真情书美景,人之真情,自然之秀美,二者彼此浇漓,至善至美。诗家文人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交日深,诗文演绎的也日趋完美。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之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是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段寄情于景之作,此文为后世推崇备至。文中所描绘出的是富春江一带的山水风貌,风物之美绝胜古今。文章含蓄地表达出了他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漠视,以及对友人的委婉规劝,真切地流露出他热爱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他寄情托意于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同时也不无对人生社会的感叹,出神入化地把人情与自然水乳交融在一起。每每读后都会让人把俗情庸意融失于远离尘世的大自然怀抱之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作者纵情于草木,恣意于鸟兽,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诗人之所以可以忘我于山水,极尽山居之乐,就在于他能够淡俗忘欲,有着恬淡超然的心境。爱物而不为物所累,物与人相悦相怜,物与我相融相济,各得其性,各得其所。天道无私,唯无私而至诚,唯至诚而求真。真而无作,一任自然。天道如此,人道亦然,天人合一,是为大道。道大有容,和而不同。自然万象,人情百态,何厌何忧,利之导之,乐之从之。
心地坦荡浑无私,精诚所到总相亲。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整体上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我们能够怀物无私,与物相亲,世界就会无不乐之物,人间也必无不悦之事。佛家讲心诚则灵。诚必能专,专必能深,深自然会有所发现,因此在文艺创作上只有真诚至上然后才能生发创作的灵感,发现那自然和人间无处不在的美。可想而知,一个文艺创作者,如果没有对自然深沉的热爱,对人世忠实的关怀,就很难想象会创作出感人至深的文艺作品来。而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正是一种对己对物至诚至真的表现。
天人合一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金科玉律,而且也是艺术的真谛。人类的文明,艺术的创造只有师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才会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凡是富有神韵,充满魅力的艺术精品,无不合于自然之道。纵览古今的诗歌,大凡脍炙人口的精美诗句,正是诗人们在经意和不经意间达到了天人合一,才有了艺术的升化,艺术作品才会境界大开,而让读者为之玩味不尽,由此而让人在享受之余得到教益和启发。“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黄河之畔的鹳雀楼,面对落日依山,滔滔河水,胸襟大开,近看咫尺,遥想万里,吟出了雄视百代佳作。“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既有高瞻远瞩之气度,又寓积极进取之深意,起人之壮情,发人之深思。“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且当是无独有偶吧,几十年之后诗圣杜子美以一首《望岳》再攀艺术峰极。“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子美自在江边站必有望海心,他举目远眺五岳之首的泰山,极尽笔墨来点染泰山的巍峨雄奇,以一首《望岳》抒发出来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望岳而发登岳的豪迈胸情,由登岳而又生发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这足以与古争雄而独步天下。人当志在高远。只有志在高远的人才会“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俯瞰众生而欲济苍生。成大事者必有大抱负,有大抱负才能怀抱天下,担负起历史的责任。王杜二人之诗气象蒸腾,境界开阔,正是因为他们眼中有天地,心里有众生,天人合一,才创作出来了不朽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