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原国家建材局1992年批准成立的硅酸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部门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重点实验室。依托:武汉理工大学。
硅酸盐材料_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简介
2002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评估组专家认为,实验室具有长期的硅酸盐材料和工程研究的基础,具有鲜明的为建材行业服务的特点,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解决行业重大科技问题及实现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益。在实验室的各个研究方向上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建设目标
依托学科发展,面向产业需求,不断开拓创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实现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转化的统一,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硅酸盐材料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方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建材工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建材工业绿色化进程中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实现“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化,为实现建筑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类生存空间这一目标,确立的实验室研究方向和内容:
建筑材料绿色制备原理与技术。包括(1)劣质资源制备建筑材料与废弃物再生利用原理;(2)建筑材料节能和清洁生产理论与方法;(3)建筑材料的环境评价。
建筑材料功能设计与性能优化。包括(1)功能建筑材料的性能设计原理;(2)功能建筑材料的结构调控。
建筑材料应用与服役行为。包括(1)建筑材料应用原理;(2)建筑材料应用技术;(3)建筑材料服役行为。
环境协调建筑材料标准与评价体系。包括(1)性能评价方法与标准;(2)环境协调建筑材料知识库、数据库及专家系统;(3)生产过程仿真、在线监控与优化原理。
实验室在批准成立后的近5年来,围绕上述研究方向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研究项目13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子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含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攻关项目5项、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项、科技部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省部委项目100项,并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6项、横向协作项目150余项,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近8800万元。
实验室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奖励3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省部级二等奖12项、省部级三等奖9项,科技项目鉴定46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9项,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19部(其中主编7部)。在国际刊物及国内重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论文149篇,被SCI收录168篇、EI收录183篇。
现有实验室面积100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近40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价值3200余万元,单台件10万元以下的设备总值770余万元。相关研究基地包括中国建材装备技术与网络中心、建材行业回转窑检测技术中心、湖北省道路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粉体技术中心、湖北省石膏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陶瓷及玻璃质量监督检验站等。
现有科研基地经过“九五”和“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持,形成了较完善的绿色建筑材料研究、开发、性能检测及中试基地。建设了初具规模的水泥与胶凝材料研究基地、气固二相流实验台、燃烧器研究实验台、超细粉碎分级实验台、煤粉燃烧实验室、多功能环境模拟系统、硅酸盐墙体材料水热合成及检测系统、预势器分解炉及测试系统、浮法玻璃生产模拟装置、大规格环保陶瓷制作系统、道路材料动态试验系统、混凝土结构检测系统、水泥熟料烧成与性能检测系统等,构筑了绿色建材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撑平台,并已在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坚持学、产、研结合的发展思路,以本实验室为依托,与国内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双方的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产、学、研联合新路子,切实达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
实验室自建设以来,始终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专家和学者,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在实验室研究方向的把握、重大项目的组织、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明确的,它既是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新技术的生长点,又符合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术委员会还在制定开放项目指南,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以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在为实验室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