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出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概述,曾侯乙编钟-出土

曾侯乙编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北155千米随州市郊区曾侯乙墓。出土后的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曾侯乙编钟现(2013年)存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出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概述,曾侯乙编钟-出土

曾侯乙墓编钟_曾侯乙编钟 -概述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它是一套庞大的青铜乐器(铜、锡、铅合金),共65件,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史籍中记载此宝为曾侯寿诞之时楚国国君相赠,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墓编钟_曾侯乙编钟 -出土

开挖曾侯乙墓后打开椁板,发现椁板下已被泥水浸泡,待水逐渐抽去,编钟露出水面,基本保持下葬时的状态,分两面呈直角折尺形立放。编钟上有铭文“曾侯乙作持”,因此得名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_曾侯乙编钟 -形制


曾侯乙编钟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面木架垂直相交组成,长面位于墓西,长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长3.35米,高2.73米。在木架中有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铜铸佩剑武士和8根圆柱承托住整个编钟,形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有246个。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三层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1件;中间及下层的也称为甬钟。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总量重达5吨,是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

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墓编钟_曾侯乙编钟 -音乐特色

曾侯乙编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它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曾侯乙墓编钟_曾侯乙编钟 -出土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这套编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分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音域宽广,十二个半音齐备。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

它的出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同时填补了中国早期封建时期的音乐史空白记录,对于研究中国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以及东周王朝音乐文化和湖北地区音乐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曾侯乙墓编钟_曾侯乙编钟 -保护与利用


曾侯乙编钟复制品

复制利用

为了使曾侯乙编钟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者将它进行了复制。1983年1月6日至9日,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专家聆听和比较了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外乐曲。他们认为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2012年10月,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带领的“中国乐器博物馆筹备组”历时3年,完成了对湖北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日本奈良正仓院部分唐传乐器的复原仿制工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成功复原了曾侯乙编钟原设计者的铸造构想与理念。

迄今为止,全国有曾侯乙全套复制编钟四座,一座在它的发祥地随县,也就是今天的随州市,另两座在湖北省博物馆和原件在一起,还有一座则带上种子营称号到达台湾鸿禧美术馆。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博物馆里的曾侯乙编钟2012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随州市委书记王祥喜表示将积极为曾侯乙编钟及曾侯乙墓遗址申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随州将整合博物馆、曾侯乙墓遗址景区资源,打造统一高等级的擂鼓墩景区,擦亮“中国编钟之乡”文化品牌。

保护罩炸裂

2013年5月11日上午11时,曾侯乙墓展厅曾侯乙编钟外围玻璃突然爆裂,编钟外围玻璃罩有面玻璃墙上,3块玻璃中的左侧一块炸裂了。在玻璃底部,还有一条明显裂痕,玻璃上方靠边角的地方,裂痕呈发散状。

湖北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称,该块玻璃炸裂并非人为造成,目前已初步排除人为破坏的可能,应该是由于玻璃年代过于久远出现老化造成的,属于正常现象。目前(2013年5月),该展馆已经封闭进行更换维护,等到修复完成后即可恢复展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70103/76539.html

更多阅读

断壁颓垣,也曾有花样年华——闽侯新坡江氏古民居 江氏集团

江氏古民居名声不大,口气倒不小。远远就看见外头写着标语:全国最大古民居。我们也是见怪不怪了,全国不知道有多少个“最大古民居”呢。说起这江氏也不知怎么发的家,在闽侯白沙镇新坡村一带居然划了一大片地给自己起了这个大的房子,祖上好

曾国藩后代人才济济组图 毛主席为什么不进故宫

□陈广标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治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

明史 铁铉暴昭侯泰 陈性善陈植王彬崇刚 张昺谢贵彭二葛

正文 卷142 列传第三十类别:史部 作者:张廷玉(清) 书名:明史【原文】铁铉暴昭(侯泰)陈性善(陈植王彬崇刚)张昺(谢贵彭二葛诚余逢辰)宋忠(余瑱)马宣(曾浚卜万硃鉴石撰)瞿能(庄得楚智皁旗张王指挥杨本张伦陈质颜伯玮唐子清黄谦向朴郑恕郑华王省姚善钱

读《史记留侯世家》,分析张良形象 史记留侯世家原文翻译

《留侯世家》写的是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同时,太史公也借助了一些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张良光辉形象的另一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复杂

声明:《曾侯乙编钟出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概述,曾侯乙编钟-出土》为网友我记性很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