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描写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小队红军战士俘虏一名白党中尉。女战士玛柳特卡奉命将俘虏押往前线司令部。途中他们所乘的船遇到风浪,沉没。玛柳特卡与白党中尉被卷上一荒岛,渐渐产生了爱情。一天,忽见一艘白党帆船从远处驶来。中尉喜出望外,拟登船逃走。玛柳特卡当即向中尉举枪射击,应声倒下的中尉成为被她击毙的第四十一名白党分子。
第四十一_《第四十一》 -作品简介
《第四十一》中篇小说《第四十一》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发表于一九二四年。作品的女主角马柳特卡出身于一个渔夫家庭,父母双亡。她为人善良,富于幻想,对诗歌非常感兴趣。她枪法如神,在叶甫秀可夫统帅的一百人左右的革命队伍中,是罕见的射手。在一次冲突中,叶甫秀可夫率领大家冲出包围圈,不过仅有二十三个人生还,马柳特卡是女战士中仅有的幸存者。随后他们在一次行动中捉了一个白军中尉,是邓尼金的一个心腹使者。不过中尉死也不肯透露白军的秘密。叶甫秀可夫觉得中尉是个很有价值的人物,就派马柳特卡和两个会游泳的战士押着他从海上赶往司令部。谁知路上碰上了大风,船只倾覆,马柳特卡和中尉逃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不知不觉中马柳特卡对中尉萌生了爱意。一天,有一艘白军的船偶然驶了过来,中尉欣喜若狂,打算随船离开,恰在此刻,马柳特卡举枪朝中尉射击,结束了他的性命。中尉成了马柳特卡打死的第四十一个白党分子。
苏联经典电影,1928年曾拍摄过一次。苏联国内战争的年代,由政委叶夫秀柯夫率领的一支突围的红军幸存部队中有一名女战士玛留特卡是个神枪手,她已打死了40个白匪军。政委令她与另两个战士把撤退途中俘获的一名白匪中尉从海路乘渔船押送到司令部去受审。途中,起了风暴,两名战士被卷入海中,玛留特卡和白匪中尉漂到了孤岛上。本来就迷恋中尉的“蓝眼睛”的玛留特卡与中尉相爱了,但他们的观点立场迥然不同,经常发生争吵。一天,当中尉奔向朝孤岛靠近的一艘白匪的小船时,玛留特卡劝阻不住他,就举枪打死了她的“第四十一”个敌人。紧接着她又站在海水中抱着她的“蓝眼睛”哭泣……
苏联经典电影,1928年曾拍摄过一次。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红军的神枪手玛柳特卡一口气射杀对方40个人,但第41发子弹却落了空,这个敌人是白军方面的一位年轻英俊的少尉指挥,他向玛柳特卡投降。在押解途中,两人被海浪冲到一处荒无人烟的孤岛,两人日夜相对,日久生情,但在政治立场上又经常争论,彼此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影响对方。一天一条帆船驶经孤岛,中尉看到是白军的船时,急忙迎船奔去,玛柳特卡在呼叫无效之下用枪打死了她的爱人。
第四十一_《第四十一》 -艺术价值
《第四十一》这是一篇政治性很强、艺术性很高的小说。20世纪20年代《第四十一》在苏联发表以后,反响强烈。当时统治苏联文坛的极“左”分子把这位作家仅仅划入“同路人”的行列。
现在,不用讨论人性有无阶级性,几乎是不辩自明的问题。事实胜于雄辩,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听,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全世界都喜欢看,就目前的世界而言,互联网让世界变小了,《哈里?波特》可以在东西方同时发售。变,是永远的绝对的;不变,是暂时的相对的。
几十年前,一部前苏联作品曾风靡中国,这就是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故事说的是红军女战士马柳特迦枪法精准,弹无虚发,是个神枪手,她在战斗中已经击毙了40个白军官兵,在打击第41个白匪时,遇到了例外,那个白军军官做了他的俘虏。恶劣的天气,又把红军马特柳迦和白军中尉漂到一个孤岛上。在这里,他们不仅远离了队伍,也远离了社会,必须两个人互相依靠才能生存,马特柳迦美丽善良但没有文化,白军中尉举英俊文雅且修养极高。偏偏马特柳迦还热爱写作,虽然她在废纸上写下了种种感受,还不足以称之为文学,但她的热情依然不减。当她发现,中尉的文化很高时,还能够在文学上指导她时,竟然莫名其妙地对中尉产生了羡慕、依恋,后来竟深深的爱上了他。
如果我们仅仅从这里展开来看,这一定是个美好的故事,像鲁滨逊一样。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是阶级矛盾对立的年代,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和阵营,虽然暂时远离了战争、社会,但他们一旦重新与外界建立了联系,那么他们仍然会回到不同的位置和立场。
本书的结局是悲剧的。就在他们逐渐适应了孤岛上的生活的时候,营救他们的人出现了,中尉以为来营救的船是自己的部队,拼命地向大海里跑去,书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她用绝望的声大喊道:
《第四十一》“喂,你这白党坏蛋!向后来!……我对你说,叫你向后来,鬼东西!”
突然间,他听到在火与风暴里,地球毁灭的震天动地的、庄严的轰隆的一声,在他背后响起来。他还没来得及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往旁边一闪,想摆脱这灾难,可见这地球毁灭的轰隆声,也就是他在这世界上的听见的最后的一声了。
马特柳迦望着倒下去的人。
中尉的头倒在水里,鲜红的血浆,从打碎了的脑壳里流出来,在油呼呼的玻璃色的海水里散开来。
马特柳迦向前走去,弯下腰。丢了枪,撕破了胸前的衣襟。
她跪到水里,想把打碎了头的死人搬起来,她忽然倒在尸体上。
“我干吗了呢?你醒醒吧,我的心爱的蓝――蓝――眼――睛――的!”
船驶到沙岸上了。船上的人都呆呆地望着。
小说到此结束。我们怎么来评价马特柳迦的行为,两个对立的观点能找到理由与依据,这就是这部作品的魅力。
《第四十一》问世后,曾引起过争论。一种意见认为玛留特卡爱上白匪军官这件事有损红军女战士的形象,即使她最后打死了他,也得不到观众的谅解,因为她根本就不应该去爱一个敌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玛留特卡这个人物真实可信,她既有红军女战士坚定的立场,又有少女丰富的人性。这个人物的色彩不是单一的,在她身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复杂性和时代的矛盾。她和中尉的爱情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在孤岛上,除他们两人外,没有别人,谈不上有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之分。在打死中尉之后,玛留特卡又为他而哭泣,这也是真情流露,因为她打死的这“第四十一”个终究与她相爱过。为“蓝眼睛”而哭泣这场戏原小说中没有,是影片编导添加的。影片细腻地展现了玛留特卡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人性与阶级意识在她身上的尖锐冲突。影片的摄影十分精彩,画面上的自然景物传达出了人物感情的汹涌波涛和矛盾冲突的紧张尖锐。
第四十一_《第四十一》 -作品影响
《第四十一》曾经有个年代,那个我们只能遥望不能触碰的时代,那个红色的有着信仰的年代。我向来向往那个时候人们的单纯,也忌惮着那个时候人们心中的情感的匮乏。在寻找那个时代的影象的时候,我不能走向法国的新浪潮,我只能在红色的记忆里寻觅。当我发现这个《第四十一》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着惊喜和满足。它是苏联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也是新中国译制片的精品之作。
仅从译制片的角度来讲,《第四十一》是一次完美的再创作,无论从语言的契合,包括与肢体语言的契合,和剧情的连贯性上都是完美无缺的。而且它是一部可爱的作品,在追求翻译的自然的条件下,有很多地方是让人难免一笑的,比如,影片中玛留莎就用中文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词“哎呀,妈呀”。但是谁又能说这是缺憾呢,至少男人们不会这么想,毕竟在现在的可爱的女子嘴里是听不到这样的自然流露了啊。岁月呀......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一部电影在中国必然的角色只有一个,那就是众矢之的,我也不知道这是左,还是右,或者干脆是什么反革命,都没有意思。有意思的是,那时侯的人,也就是我们的父辈们是根本不能容忍的。估计那时候人民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就像是现在的那些清纯的小女生突然见到裸体男人一样,是脸红心跳,避之不及,转而毫不留情地要骂“流氓”的。
也许,这么说也许是过分的,可能我的父亲母亲也看过它,也会觉得很有意思,但是绝对不是为了谈恋爱才看的,我想如果那时候他们谈恋爱的时候都会在大操场的露天荧幕下吧,看的是什么呢,是《南征北战》,《上甘岭》,《苦菜花》,如果他们感情一直很好的话,可能还要一起看《小花》和《卖花姑娘》吧。
之所以叫做新浪潮,其实主要也还就是人性与战争,人性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第四十一》是这样挑战的,它让革命者爱上了敌人,让敌人很有魅力。它让战争的正义性遭到了挑战。就是这点事吧,在多说也就是这点事。
那么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让我来讲,让我叙事是比较难的,为了不跑题,我得努力。女游击队员玛留莎是个神枪手,她很自豪,她连续一枪射杀了四十个白军,到第四十一个的时候,她放了空枪,这个幸运的白军就是男主人公,叫啥我忘了。队长把押解这个白军军官的任务给了玛留莎,简短的说他们艰难的走出了沙漠,又在海上遇到了风暴,在一个只有他们两个的荒岛上他们相爱了(oh,yeah!),然后终于有一天他们惊喜地发现了一条船驶过来,但是他们发现那是一条白军的军舰,玛留莎的第四十二枪打死了不顾一切奔向那条船的男主人公,她抱着她哭泣,然后故事结束了。
《第四十一》就像我看了法国黑白片《地洞》之后,对《肖申克的救赎》不屑一顾一样,我看了《第四十一》之后,觉得这个时代所有最深沉的爱情片都是那么苍白,过了几十年我们还是重复着一样的爱情理想,或许也不能怪现代的兄弟们没有想象力,也许爱情就是应该如此。只不过,在那个年代,有人看的这么清楚,这是让人佩服的,也是让人恐惧的。恐惧什么?恐惧着知晓了这世界上只要存在一个先知者,我们就知道自己是这么的愚蠢和无聊。
让我一一道来这些所谓的爱情元素,总的来说,一个值得记述的爱情的首先需要的是一种矛盾,那就是信仰和感情之间的矛盾,玛留莎和白军军官一个信共产主义一个讨厌战争,《如果爱》的一对,一个信仰名誉和金钱,一个信仰爱情。在这样的冲突下,爱情是脆弱的,悲惨的结局在影象中似乎也是美丽的。如若战争也有美丽的话,那唯一的美丽就是残酷了。第二个元素就是人物的塑造上,男的女的都得长得好看,女的只要单纯就好,男的得有文化,得会诗歌这种艺术。
然后就是剧情的发展,这两个人是要不期而遇的,而且最好要是水火不容的,然后他们会有冲突,偶尔会有温情,她会给他朗诵她写的诗歌,他会强忍着笑,称赞她的愚蠢的可爱。经历磨难之后,她会投怀送抱,本来默默无闻的她突然容光焕发变成了性感美丽的女子,她会照顾他生病,会把她珍爱的诗稿割舍了给他卷烟,他会很感动,然后抱住她,然后行夫妻之礼。接着就是美丽的不得了的时光,荒岛一下子变成了人间天堂。
当然接着就是我也不再想提起的一种转折,也许人在天堂里的时候就知道地狱一定会来到,于是当我意识到他们要争吵的时候,我的回忆里的美丽的阳光都是蜃人的模样。这种争吵之后,他们会互相妥协,倒不是因为他不会作饭而饿的不行,而是他需要,他们都需要,然后女人会流泪,然后会有相拥。我向来都以为这时刻女人的泪水是最珍贵,最纯洁的,我会一起流这泪,这人生里无奈的泪水。
这样说来,我倒是觉得让我总结得过于轻浮了,那么怎么重新沉着下去呢,就像是嘲笑一样,回忆那些过往的温柔吧。
如果让我最后总结一下所谓的技术性问题的话,虽然我对技术上如何新浪潮没有什么想法,但是《第四十一》的画面是够有冲击力的,简单是光源足够精细,大量的仰视镜头和冷静的视角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沙漠和风暴的残酷和人物内心的冲突。
第四十一_《第四十一》 -作者简介
《第四十一》拉夫列尼约夫(1891―1959),苏联作家、剧作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
1911年开始发表诗作,早期创作曾受未来派的影响。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1919年负伤复员,从事文学创作,写过不少以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和剧本,他的著名作品有中篇小说《风》、《第四十一》、《决裂》,这些作品力图表现一群来自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的成长过程。
他的作品情节紧张,冲突尖锐,充满浪漫色彩。此外他的中篇小说《第七位旅伴》、《版画》,剧本《黑海舰队小兵之歌》、《为海上的人们祝福》和《美国之音》先后获斯大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