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县地处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4个卫星城之一。东与藁城市接壤,南与赵县为邻,西北连接鹿泉市和元氏县,北边与石家庄市裕华区相邻。栾城亦名古栾,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武子采邑于此,故名栾。西汉置关县,东汉设置栾城县。抗日战争时合并为赵藁栾县、栾正获县,解放战争时重置栾城县,解放后曾划归过藁城、桥东区、赵县,1962年复置。总面积347平方千米。总人口32.89万人(2010年)。县政府驻栾城镇裕泰路。
栾城县_栾城县 -历史沿革
春秋时,初属鲜虞国,后属晋为栾邑,晋中军元帅、正卿栾书封于此,置栾邑,是为栾城之肇始;战国
初属中山国,后属赵。
秦属巨鹿郡;西汉,置关县,治所在今北十里铺;东汉,改置栾城县。
栾城县
三国魏时,并入平棘县,属常山郡;晋属赵国;北魏时复置栾城县,属赵郡
;北齐时废栾城县;隋设栾州,复置栾城县,初属栾州,后属赵郡;唐末改栾城为栾城县,先后隶属赵州、栾州、恒州、镇州;五代后梁
时又改称栾城县,先后隶属赵州、镇州、真定府、恒州;宋初属镇州,后属真定府。
元初属赵州,后属真定路;明属真定府赵州。
清先属真定府,雍正后改为正定府。
中华民国先后隶属正定府、范阳道、保定府、河北省;解放后隶属石家庄专区,曾与藁城、无极、赵县合并,后属石家庄市;1958年并入藁城,旋即恢复栾城建制。栾城县历史悠久。
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晋国中军元帅、正卿栾书(谥号武子)食采于此,建为栾邑,西汉置关县,东汉改置栾城县。汉代名将柴武、唐代宰相苏味道、元代数学家李冶、红巾军起义领袖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等均为栾城人。历史上有“南京到北京,小县数栾城”之美称。
宋代著名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都是栾城后裔,栾城县苏丘村即其祖籍,其祖先苏味道之墓现保存完好,苏东坡祖籍纪念馆被共青团河北省委命名为首批“河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OO一年八月,中国第十二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栾城县召开。
栾城县_栾城县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栾城县政府大楼
栾城县位于冀中平原西部,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东南方,为石家庄近郊县,乘坐公交202、付202、快202、205路等可直达。栾城县总面积320平方公里,县境东邻藁城市,南接赵县,西靠元氏县、鹿泉市,北接裕华区。
县城距省会石家庄15公里,北距首都北京320公里。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308国道纵贯县境,南三环路横穿县境北部,省级、县级和乡村公路四通八达,连接成网,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栾城被纳入石家庄市“2+4组团”(“2”即主城区六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长安区、高新区加正定新区,“4”即:栾城、鹿泉、藁城、空港工业园区)组团式城市发展框架,列为省会4个卫星城之一。栾城县2013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
气候特征
栾
城位于东部季风区,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总特征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凉爽多雾,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水量474.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5天,年日照总时数2521.9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
总量125.438千卡/厘米,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
栾城县_栾城县 -行政区划
苏东坡祖籍纪念馆2009年,全县辖栾城、冶河、楼底、窦妪4镇,西营、南高、柳林屯3乡,173个村民委员会,1097个村民小组。其中,栾城镇辖47个村民委员会,155个村民小组;楼底镇辖16个村民委员会,89个村民小组;冶河镇辖16个村民委员会,245个村民小组;窦妪镇辖16个村民委员会,121个村民小组;南高乡辖22个村民委员会,154个村民小组;柳林屯乡辖23个村民委员会,155个村民小组;西营乡辖33个村民委员会,178个村民小组。(注:2001年,原栾城县方村镇划归至裕华区;2009年11月,郄马镇移交至石家庄高新区托管。)
栾城县_栾城县 -经济概况
农业发展
栾城农业的象征―县标稷香栾
城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县。2001年,粮经作物种植比达到65:35,产值比达到28:72,农业产业化率达42%,种植结构调整面积达到11.5
万亩。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基本形成,苗木花卉发展到2万亩,品种达400余个;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
5000亩,草坪面积2000亩;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1%。
生态林网
开
展大规模植树绿化活动,2001年,该县累计植树465万株,总面积2.8万亩,绿化道路总长1336公里。全县林网控制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
18.6%。完成了京深高速绿色通道、农业林网、环城林、环村林等多个绿化工程。该县相继被命名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和全省“平原林业生态建设示
范县”。
工业发展
2001
年,栾城是全市8个工业强县(市、区)之一。该县工业企业4000多家,已形成医药、化工、纺织等几个优势行业。建成了医药工业区、窦妪化工工业区和5个
工贸小区。骨干企业有神威药业、宏源热电、圣雪公司等20多家企业。其中,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跻身全国中成药企业50强前列,“神威”商标被评定为全国
驰名商标。神威公司软胶囊、圣雪公司无水葡萄糖产销量全国第一。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2001年完成增加值13亿元。
城镇建设
2001
年,坚持“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建设定位,县城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80%。城区绿地总面积241.5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7.3%,城区集中
栾城县
供热率达76.1%。被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和“全省优美小城镇试点县”。县标广场被评为“石家庄市十佳城市景观”之一。2004年,栾城
县荣获“河北省园林县城”称号。2012年2月栾城县正式荣获“国家级园林县城”称号。
栾城县_栾城县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328933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栾城县为汉族聚居区,全县汉族人口数量占全县总人口的99.92%,另外还有满族、回族、壮族、苗族、蒙古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僳僳族、土族、羌族、普米族、珞巴族、基诺族等18个少数民族。
栾城县_栾城县 -民族风俗
宗教信仰
栾
城县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2003年共有教徒7000余人,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122个村庄,活动场所21个。其中天主教
4900人,百人以上的村有油通、东客、北赵台、南赵村、孟董庄、北十里铺、南屯、徐家营、西宫一村、东营、段家庄、大孙村、榆林。设有油通、北赵台、南赵村、
孟董庄、东客、榆林、东营、段家庄、大孙村等9个堂口;基督教徒1050人,设有榆林道、宋北、南郄马、段干、霍家屯、东羊市、白佛赵村、端固庄、沿村等
9个堂点;佛教徒160人,活动场所设在北郄马万安寺;另有道教徒220人,设有端固庄、高家庄两个场所,伊斯兰教徒110人。
栾城县_栾城县 -名优特产
熏鸡
栾城县的鸡多为卤煮鸡,而熏鸡很少。李洛怀系祁州(今河北安国)人,其父李德胜于清末迁居栾城,以熏鸡为业。李德胜
过世后由李洛怀接替。李家鸡选料精细,雇人下乡买鸡,不要病鸡死鸡,每天下午杀鸡,杀后将白条鸡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入“八宝汤“中煮熟,而后捞出用锯末熏
干。熏出的鸡色深红微黄发壳,别有风味,食用时一撕就开。尤其熏出的小雏鸡,肉味鲜美,骨肉俱酥,很有嚼头。解放后李洛怀过世,其子改行,其业遂不传
熏肉
衙门口(今县人民政府政府招待所)道南范家熏肉铺是人们喜欢光顾的小吃部。范家原籍获鹿县,光绪年间迁来,经营熏肉业,到了范全成时,以物美价廉而驰名。范家肉铺经营熏肉、肠子和“落锅肘子“。范家熏肉的特点是冬季味道保持长久鲜美不变,始终一个味道
肉子
解放前,栾城县城南城门外小任家吴七毛馆门前的“肉子”独具风格。这家的肉子大如普通茶碗口,厚约二指,皮薄如绵纸,其馅是上等牛肉加大葱、香油和有关调料搅拌而成。煎炸肉子用的是小磨香油,铁煎盘前高后低,油在煎盘中的低部。煎盘下面用木柴火。肉子在急火中上下翻滚,两面煎炸熟透出油后,推向煎盘高部,而后用微火烤。烤到一定时间。这时的肉子外皮酥、心里软嫩,入口喷喷香,不腥不腻。
栾城县
小烧饼
温家小烧饼选上等精制面粉为原料,和面精细,用特种手法发酵,制作时添加小磨香油、丁香、良姜之类的调料,做成椭圆
形,大如拇指的个儿,五十个为一摞,贴入特制的烘炉壁上烘烤而成。烘炉成半瓮型,分上下两层,下有炉条,用木炭火烘烤。点火后,炉口加盖,以调整火势,控
制炉温。
栾城县_栾城县 -教育历史
一、先秦至隋唐的教育
春秋时,“周室东迁,庠序废坠”。官学衰落,而私人办学之风渐兴,诸子百家纷纷立私学以收徒。晋国大夫栾武封于栾邑时,一些学人也通过家塾传授知识。
唐代是封建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府州县皆立官学。各地学子潜心攻书学儒,应科举以求仕途。“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而地方官学则是进士及弟的主要教育场所。此外,还有些学者自办收馆和学校授业。仅栾城小邑,就涌现出苏味道、阎朝隐、阎镜几、阎仙舟等进士。
五代时,镇州(今正定)兵燹频仍,加上杜重威、白再荣等地方军阀的残酷掠夺,民不聊生,学废庠圮,教育事业大衰。
二、宋金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北宋时期,经济恢复,教育复兴。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仁宗采纳宋祁之言,“乃诏州县立学,士须在学三百日,
乃听预秋试”。由此形成了经州县官学学习,方可参加科考的制度。并且自宋代起,又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教育场所――书院。“靖康之变”以后,金朝女真人入主中
原。人口流徙,经济萧条,学校书院多废。在稳定对中原的统治后,金朝统治者才注意发展农桑,重振教育。元代,书院开始官学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元始祖诏令“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
出生于栾城的著名数学家李冶,在经历了金元之际的颠沛流离后,晚年“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益众”。他主持封龙书院,一
改官学的死寂学风,倡导“读书,贵反复求之”。要求学生写文章须“深造自得,兼众人之所独”。最忌人亦云云、盲目师承某一个人。他指出:“文章不当为者
五。苟作,一也;徇物,二也;欺心,三也;蛊俗,四也;不可以示子孙,五也。”在这里,他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学子,而且潜心著述,著成《益古演段》、《敬斋
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