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南宋严羽著,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83_jpg.html" target=_blank>《沧浪诗话》《沧浪诗话》南宋严羽著,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沧浪诗话_《沧浪诗话》 -作者简介
严羽,字仪卿,一字丹邱,号「沧浪逋客」,福建邵武人。因为他居于邵武樵川莒溪,与沧浪水合流处,所以自称「沧浪逋客」。据学者推断,严羽生于宁宗庆元三年(1198),卒于理龄宗淳佑元年(1241)。他常有忧时念国之思,因当时政治环境的不兼容,他才走上隐居不仕之路。严羽的作品有一百四十六首诗,而词有两首。这些作品中,有忧国伤时的作品,也有描述隐逸生活之作,以及赠答的作品。另外,他也作有文学理论著作《沧浪诗话》。他的诗作及文评作品被收辑录为《沧浪吟卷》三篇。
沧浪诗话_《沧浪诗话》 -体例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 《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
沧浪诗话五篇,末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诗辨」:全书的总纲,是严羽对诗歌的基本见解与理论。
「诗体」:记述历代诗体,并按体裁、时代和风气对诗体作出分类。
「诗法」:讲述诗歌的创作方法。
「诗评」:对古今诗歌和诗人的评论。
「考证」:对诗歌的文字与作者的辨析。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写给吴陵的回信,信中对《沧浪诗话》的理论、写作背景,作出说明和补充,并就吴陵给他的意见作出响应。
其中`诗辨'最为重要, `诗评'、`诗法'和`诗证'亦多有可取之处.全书主旨是为了反对宋代存在的违背艺术规律的诗风,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强调诗与议论、说理文字的区别,即诗不同于理性思维的审美特征。作者对此书甚为自负,认为是“自家实证实悟”之作,“乃 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书后 附《答出继叔吴景书》)。《诗辨》一门是全书总纲, 鲜明地提出了论诗宗旨,大要在一“识”字。因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以“学诗者以识为主”。“识”的内涵,即是当时人常用的“禅”、“悟”。由有识而得妙悟,又有妙悟而通于禅道。具体 说来,便是以汉魏盛唐为第一义的效法对象,加以深刻透彻的领悟,才能达到“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艺术境界。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严羽论诗的基本方法是借禅理以喻诗、说诗。
沧浪诗话_《沧浪诗话》 -主要内容
宋代诗人以理为诗。苏轼、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诗人,以诗歌说理,又推砌典故,以炫耀才学。至南宋中叶,有「永嘉四灵」一派,他们提倡学习贾岛、姚合为代表的晚唐诗。其内容贫乏,喜爱琢炼词句。而同时的「江湖诗人」,更作有不少猥琐、卑俗的作品。严羽不满这些诗风,故作《沧浪诗话》,以图纠正这些不良风气。
《沧浪诗话》《诗体》主要论述诗歌风格体制演进变化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 线索和轮廓。《诗法》着重阐明作法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如提出“学诗先除五俗”,“不必太着题,不必多使事”,“押韵不必有出处,用字不必拘来历”等。这些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当时江西诗派、四灵派(见四灵体)的创作风气而发的。《诗评》举例评析汉魏以来诗歌,进一步阐明汉魏盛唐诗为第一义的理由:“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在具体评论中,态度较公允全面,如说“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要当论其大概”。又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考证》是对某些诗篇作者、分段、异文等的考辨。
本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门,以第一部分为核心。严羽论诗立足于它“吟咏性情”的基本性质,而《福建文苑传》亦以“扫除美刺,独任性灵”总括严氏诗论。全书完全不涉及诗与儒道的关系及其在政治、教化方面的功能,而重视诗的艺术性和由此造成的对人心的感发,这与理学家的文学观恰成对立,很值得注意。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针对江西诗派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由此涉及了宋诗的具有普遍性的弊病,认为“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对苏轼、黄庭坚都表示了相当的不满。在揭示宋诗的主要弊病方面,严羽的批评是很有力的。
严羽的诗歌理论与当时诗歌的发展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对江西诗派过多地讲究“出处”、“来历”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诗方法,一般江湖诗人都是持批评态度的。 而以“四灵”为代表,通过标榜晚唐诗,已经带有对宋诗的知性倾向加以反拨的意味。但严羽比他们高明的地方在于:第一,严羽的诗论虽然带有札记、语录式的特点,论说并不周详(这可能与他受禅宗影响有关),但他还是能够从一定理论高度上对诗歌的某些关键问题作总体把握,这是当时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第二,对于诗歌取法的对象,“四灵”是专注姚、贾,刘克庄以后的诗人虽范围有所扩大,但仍局限在中晚唐,或至多加上个别盛唐诗人。而严羽虽然最推崇盛唐,同时却主张“从上做下”,要求对汉魏六朝、初、盛、中、晚唐诗,乃至被他批评的苏轼、黄庭坚,都要加以关注,不可偏废。这样的眼光当然更全面公允。第三,从学习古人的方法来说,江湖诗人大多数是停留在学习个别、具体诗人的诗风以及写作手法上,模仿的痕迹仍然很深,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严羽则要求在熟读细参、多方吸取的基础上从“悟”而入,虽然他对个人独创的强调不够,仍没有跳出古人窠臼,但毕竟以“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这样的见解提出了融汇贯通、以我为主的学习方法。第四,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妙悟”一说,实际上涉及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欣赏心理中最核心的直觉体验与感悟等问题。虽然他未能深入分析这种心理活动的真正内涵与科学道理,但毕竟比较敏锐地从禅悟上体会到诗歌的构思与欣赏都与逻辑思维不同,既不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也不是理论分析的结果;诗歌的语言,在根本上不是说明性的,而是暗示性的。
沧浪诗话_《沧浪诗话》 -基本观点
《沧浪诗话》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它明确指出诗的创作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和途径,虽然不是理性的认识和思维,但不能否定理性认识和思维是诗的创作取得成就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它借用禅宗的比喻,说明成功的诗歌艺术的创作,具有"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征。就是说诗的创作不进行抽象的说理,不受概念语言的束缚,直接取之于情感的体验和感受,可以唤起非概念所能限定的无穷意象。《沧浪诗话》把这称为诗所特有的"兴趣"或"兴致"、"意兴",并认为这是宋诗缺少唐诗那种"一唱三叹"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所在。《沧浪诗话》并不否认在它所强调的"兴趣"、"兴致"或"意兴"中有"理"的
《沧浪诗话》存在,但它认为"理"必须融合在"意兴"之中,最高的境界是"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沧浪诗话》发展了司空图(见《二十四诗品》)、苏轼等人的见解,表现了中唐以后禅宗对中国美学的深刻影响。它声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明确地肯定了禅宗哲学极为强调的 "妙悟" ,即直觉、内省体验、灵感等在审美与诗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这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有着深远意义。但《沧浪诗话》未能对"妙悟"及其与"穷理"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因而给人以神秘主义的印象。
具体而言:
严羽认为学诗该学「第一义」的诗(最好的诗作)。所谓「第一义」的诗,是 指汉、魏、盛唐的作品。只要循这道路学习,学者也能写出好的作品。
1.妙悟:
长期学习第一义的诗歌的目的,是达到「妙悟」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后,诗人自能领略诗歌的创作规律与艺术美感,并将之转化为诗歌创作与评鉴的能力。
2.气象:
气象即诗歌的风格。严羽认为气象是诗歌的重要元素,而他所推崇的气象,当时自然浑成与雄浑的风格。
3.兴趣:
兴趣是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严羽认为诗歌应写诗人的真情实感,但在诗人并不是直接地刻划这种感情,而是用文字营造出一种意境,让读者去体味。这种意境是「无迹可求」的,会令诗歌表达出不尽的情感。这就是诗歌的「兴趣」。
4. 诗之法:
严羽指出诗之法(诗的要素)有五,除了气象和兴趣外,还有「 体制」(诗的体裁)、「格力」(诗歌的格调)和「音节」(诗歌的音调韵律)。严羽认为诗人应该辨识及学习诗歌的各种体制,以提高辨识能力,选择好的作品来学习;写诗时则要表现出刚健爽朗的笔力,还要运用浑圆的音调。
5. 入神:
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达到这境界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以思想内容决定诗歌的体制 --> 着力于诗歌的起结、句法、字眼 --> 各部份都具备了,体现出诗之气象(有中E种,可概分为两类)--> 用「兴趣」提高诗的境界 --> 提升至最高境界,就是「入神」。
沧浪诗话_《沧浪诗话》 -影响贡献
《沧浪诗话》是一部对后世创作实践和诗歌理论都有很大影响的著作。《沧浪诗话》在当时就引起注意和争论,作者《答吴景仙书》实际上便是一篇答辩文字。《沧浪诗话》阐述了诗歌的学习门径、写作方法、创作要求及各种体制特点, 并依此对诗歌作出评论与考证,使整部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这在古代的诗歌理论作品中是少见的。
《沧浪诗话》影印1.宗法盛唐:
「闽中十子」林鸿等人、明代前后七子和许学夷都受严羽「法盛唐」的观点影响,极力推崇重视盛唐诗歌。而明诗坛更为因此开出一条复古的道路
2.诗歌理论:
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