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说过:“文章憎命达”。辛弃疾也说:“为赋新词强说愁”。世人皆好夸富,而古代诗人多喜欢无病呻吟甚至“哭穷”。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写道:“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俨然一幅“贫士喝粥图”。贫穷自古为文人视为高雅,《论语》中就有“君子忧道不忧贫”的名言。
安贫乐道,常常是古代文人自夸的品德。据《隋书》载,房彦谦居官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他人,家无余财,却怡然自得。尝笑谓其子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居官而贫,自然是清廉之吏。这种襟怀难能可贵。贫穷有时也是可以锻炼人的,穷则思变,就会去拼搏,去奋斗。贫穷对于教育子女也有好处。有一首《喻儿诗》云:“清白传家无我愧,诗书世业要人担。两餐淡饭何须酒,一著黄齑略用盐。”古代诗人爱说贫,更主要的是诗句多能感人。正所谓“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
咏贫穷之诗,易于感人,引起共鸣。白居易的“迹为烧丹隐,家缘嗜酒贫”,许浑的“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都容易让人从愁苦中体会到诗人的襟怀。诗人安贫乐贱,为的是与世无争。正因为有气节的诗人不愿意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虽生时贫苦饥寒,但诗作却脍炙人口,流传千古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