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斑麻蜥 丽斑麻蜥 丽斑麻蜥-基本资料,丽斑麻蜥-分类和分布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是中国长江以北最常见的一种小型蜥蜴,俗名麻蛇子。

麻蜥_丽斑麻蜥 -基本资料


丽斑麻蜥

中文学名:丽斑麻蜥
中文目名:蜥蜴目
中文科名:蜥蜴科
中文属名:麻蜥属
中文俗名:麻蛇子、蝎虎子、蛇虎子
拉丁文名:Eremias argus
英文名:Mongolian racerunn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Peters,1896

麻蜥_丽斑麻蜥 -分类和分布

丽斑麻蜥属蜥蜴目、蜥蜴科、麻蜥属。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的麻蜥约有50种左右。我国现有9种,其中以丽斑麻蜥最为多见。该种的模式标本采于山东烟台。近年有人又将分布于我国的丽斑麻蜥分为二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a.argus)和北方亚种(E.a.barbouri)。前者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河北的南部;北方亚种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和河北北部。国外苏联、蒙古、朝鲜均有分布。

麻蜥_丽斑麻蜥 -形态特征


丽斑麻蜥

丽斑麻蜥在形态上的明显特点是背部具有眼斑,斑心黄色,周围棕黑色。希腊文Argus的原意是具有百个闪光眼睛的巨人,即是形容麻蜥体背的眼形斑点。北方亚种背斑之间联有黑色横条,这是它区别于指名亚种的主要特征。

丽斑麻蜥体型较小。1985年10月7日,我们测量了捕自我门本地的 45只雌体和 39只雄体,其雌体的体长(从吻端至肛门)平均为48.8(27―64.6)毫米,尾长(从肛门到尾末端)平均为 57. 2( 32. 5―73. 9)毫米,体重平均为 3. 28(1.2―7.3)克;雄体的体长平均为48.17(31―62. 5)毫米,尾长平均为 62.61(34.5―86. 5)毫米,体重平均为3.36(0.9―7.0)克。丽斑麻蜥吻较窄,吻端纯圆;耳孔椭圆形;鼓膜裸露;头背具对称大鳞;额鳞成盾形;顶鳞后缘齐平,略成方形;颊鳞2枚,前小后大;有两枚大的眶上鳞。颈、躯干、四肢背面粒鳞;肩前方两侧和腹面有一明显皮肤皱褶形成的领围;腹鳞较大,平滑,略近方形;尾部有窄长凌鳞排列成环;四肢均具五指、趾,有爪。雌蜥背面色较灰黄,斑纹较暗淡,腹面及四肢内侧灰黄白色;雄渐体色较鲜艳,背面青褐色,眼斑黄心围以黑圈十分醒目。腹面和四肢内侧常有鲜艳的红晕,尾显著长于雌蜥。

麻蜥_丽斑麻蜥 -生活习性


丽斑麻蜥

1.栖息环境与活动 丽斑麻蜥的栖息场所极为广泛,不仅活动于农田、山野、草丛、灌木丛等平原和丘陵地区,亦能活动于山上,我们曾在安徽的大别山、山东的泰山、江苏的云台山多次见到它们的踪迹。丽斑麻蜥一般喜欢生活于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的砂土地环境中。到了秋季,田边、路旁、耕翻地及草丛间更为多见,1985年我们在徐州近郊的九里山飞机场周围的耕翻田边作过数量统计,直线步行,每人1小时能见到45只左右。

丽斑麻蜥是一种昼行性动物,喜欢在晴天外出活动,阴天少见,雨天不外出活动。每天活动的时间与季节有关,据我们秋季的观察,其活动时间大约是上午 9时到下午4时,中午 12时到下午2时活动频次减少(此时地面温度可达35℃以上)。行动迅速敏捷,有人作过测定,1秒钟可跑1―1.5米。蜥蜴的爬行为时行时上的间歇急行方式。活动中的丽斑麻蜥对周围环境中的动静极为敏感,反应敏锐,一遇危险即迅速逃入洞穴或草丛中。被追赶中的个体,如一时无掩体之处,能突然停上,调转方向,再行前进。捕捉时只要不捉住其尾,一股不会发生断尾。

2.捕食行为和食性 丽斑麻蜥行动敏捷,攻击力强,当它门发现猎物时即迅速的疾行猛冲。如猎物较大,则先咬一口,退回来,再冲上去咬一口,再退回来,如此反复数次,方才吞食。小型猎物可一次捕食。据胃检及平时的观察发现,它们可捕食百余种动物。包括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等,其中以昆虫纲的动物最多。在农田中对蚱蜢、粘虫、地老虎、蝼蛄、金针虫、拟地甲、叶蝉等农业害虫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它们的捕食同环境和季节有一定关系,温度低,湿度大,捕食频次较低,反之则高。在夏熟作物收获以前,它们主要捕食蝼蛄、金龟子和金针虫等鞘翅目昆虫,以及粘虫、地老虎等鳞翅目昆虫。8月下旬后主要捕食粘虫、叶蝉类、蟋蟀、蚱蜢等。它们的捕食活动距所栖息的洞穴、草丛或灌木丛很近,一般不超过5米范围。


丽斑麻蜥

3.繁殖 江苏北部和山东等地,5―7月是丽斑麻蜥的繁殖期。5月中旬即能在野外见到它们的交尾。交尾时雌雄双方彼此咬住对方的尾部末端,转圈奔跑,有时雌体可弯成弧形,并咬住雄体腹面的中后部,交尾的持续时间可达半小时左右。交尾时即使用石块、木棒等物进行机械刺激,雌雄个体均不受惊,交尾后雌体先行爬走。6月上、中旬即可产卵,卵产于地面的自然洞穴或石缝中,每次产卵6―8枚,白色椭圆形,外被革质膜,卵的大小平均为12.3×6.2毫米,靠环境温度孵出小蜥蜴,最早的幼体出现于7月。

4.越冬 丽斑麻蜥属外温动物,每到秋末冬初气温降低,外界食物缺乏时,即进行冬眠此时不食不动,呈麻木状态。我们本地的丽麻蜥进入冬眠的时间为 10月底。如1985年10月26日野外尚能见到活动个体(当天上午11时的气温为20℃),而同年11月1日在两小时的野外观察中没有再发现活动个体(当天下午时的地面温度为 21℃,气温为 19℃)。解除的时间是在翌年的3月下旬,1986年3月20日已在野外捕到丽斑麻蜥。它们的越冬地点一般是在田间或田边的土洞、石洞或树根洞内,1985年11月15日我们还在田间的麦壳堆下发现两只越冬的丽斑麻蜥,麦壳堆的最深处为13厘米,最浅为3厘米。

为了解丽斑麻蜥的耐饥能力,我们于1985年10月 7日将从野外捕回的个体中随机取出5只,逐一编号、称量,然后分引放入标本瓶内进行耐饥试验,瓶口用纱布扎好,以防逸逃。这5只个体到1986年5月9日还有3只是活的,直到6月7日尚有一只(5号)个体活着。此时的体重为1.31克,与试验开始时的2.28克相比,体重仅减少了0.97克,其体重消耗率为42.5%。这说明丽斑麻蜥的耐饥能力是很强的。

麻蜥_丽斑麻蜥 -表型变异


丽斑麻蜥

恒定和波动温度下丽斑麻蜥孵出幼体的表型变异,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模型动物研究恒定和波动孵化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表型的影响,卵在四个恒定[24,27,30 and 33(±0.3)℃]、一个波动温度下孵化。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孵化成功率相同,但孵出幼体表型不同,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呈指数式缩短,在相同平均温度下,波动温度孵化卵的孵化期比恒温孵化卵长,在所有被检表型特征中,幼体的干重、剩余卵黄干重和运动表现更易受孵化温度影响。

丽斑麻蜥 丽斑麻蜥 丽斑麻蜥-基本资料,丽斑麻蜥-分类和分布

总体而言,低温(24℃、27℃)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最佳,高温(33℃)孵出幼体最差、温和温度(30℃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居中,研究数据显示:(1)丽斑麻蜥卵每日短期暴露于潜在致死的极端温度下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形态特征无明显的不利效应:(2)温度波动对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无促进作用,对孵化期的影响则不同于平均值相同的恒定温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90103/81201.html

更多阅读

怎么样去掉黄褐斑手部暗黄长斑如何保养 皮肤暗黄长斑怎么办

怎么样去掉黄褐斑?【菲丽丝蒂美白祛斑霜 十年专业独家技术数以千万成功祛斑案例百分百值得您信赖】怎么样去掉黄褐斑?说起我的经历,还有点坎坷呢,我的皮肤也不是一直都这么好的,以前仗着年轻,护肤这方面关注的也不多,可从有了小孩以后,皮

菲丝丽妮祛斑怎么样 瓷肌祛斑效果怎么样

菲丝丽妮祛斑怎么样?【导读】塑造完美一直是女人们追求的目标,但事与愿违的是,很多女性脸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瑕疵,想要去斑但是又知道最有效的祛斑产品是什么?而且MM们也很关注去斑会反弹吗这个问题?现在随着祛斑人群的增加,还是需要提醒女性

你也来养只丽纹龙蜥吧 丽纹龙蜥

‘纯国产,便宜,皮实,好歹也是个蜥蜴。’很多人都这么评价丽纹龙蜥(俗称‘大头蜥’)。。。。。不得不承认,他们说的。。。对!就长相和颜色丽纹龙蜥绝对够普通,个头也不大。但恰恰因为它普通不贵,个头又不大,使得丽纹龙蜥在爬友中传播甚广。其次

声明:《丽斑麻蜥 丽斑麻蜥 丽斑麻蜥-基本资料,丽斑麻蜥-分类和分布》为网友醉一场红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