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教学反思(篇1)
作品的语言简洁明快,多重复,富有韵律感,其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声词,更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因此,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学习和理解。
童话《放风筝》描绘的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日常生活中放风筝的游戏,非常巧妙的将小白云想象成风筝,又有着无穷无尽变化的风筝,既符合幼儿的思维的特点,富有童趣,又使故事内容具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小兔在放一只胡萝卜风筝,小猫在放一只金鱼放在风筝,小猪空着手跑来,如果没有风筝他会多么不开心呀!小白云的帮助,让他获得了最有意思的、最会变化的风筝,极大的满足了小猪放风筝的心愿,也留给小读者无限的遐想。
活动设计的第1环节,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与幼儿交流春天里玩的游戏,自然的将“放风筝“引入活动,引发幼儿对“放风筝”经验的联想。第2环节,引导幼儿边看画面边听教师将故事,同时让幼儿通过动作参与,初步感知故事的内容。第3环节,教师运用留空让幼儿填充的方式,引导幼儿较完整的讲述故事。第4环节,教师应积极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创编新的故事内容。
在最后一环节中,可能由于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无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以致于幼儿的思想开小差,活动无法顺利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多加强。
放风筝教学反思(篇2)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读文体验、拓展实践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所以部分简单的生字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读音较难、字形复杂的生字教师可以单独加以指导,但这并不是教拼音或字形结构,而是对其巩固复习。这虽不是课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却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本堂课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重点指导了“翱、翔、翼”。
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说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在课文结尾处,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并猜猜他是谁,在充分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最后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学生的语言选择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帮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并及时记录好的词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
放风筝教学反思(篇3)
听了两位工作不到一年的教师的课,看着她们在课堂上变得沉稳了,自如了,自信了。由衷感到欣慰。
两位老师以前上课在与学生交流时,说话是飘的,像说给自己听。现在语调沉下来了,眼神和孩子们交流了,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在和自己亲切地对话。
两位老师在研究教材,处理教材上也下工夫动了很多脑筋。
《四季的歌》一课,老师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字词教学上设计了新颖有趣的方法,把枯燥的识字变得趣味盎然,黑板上那朵美丽的花真像施了魔法一般,里面藏了很多生字宝宝,揭开一层就是一个生字,学生在好奇和兴奋中读生字,记生字,愉悦的情绪有助于学生记忆。接下来;傲视把这一课的生字组成了词语,为这些词语配上美丽的四季的图画。孩子们看着画面,读读词语,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为学习语文丰富了资源,调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放风筝》一课老师能根据课文每一段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比较注重语言的训练,注意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启发学生想象。
主要问题在于:
1、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非常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而应是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这两节课教师在这一点上都比较欠缺。《放风筝》和《四季的歌》这两篇课文都很有情趣,和学生生活很接近。《放风筝》一课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孩子的情感始终游离在课文之外。因此对“我们的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呢”“两只眼睛骨碌碌直转”等句子,学生很难从中读到文中字里行间含着的那种喜悦、兴奋、自豪的感情。《四季的歌》是一首儿歌,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孩子已有的经验,唤起对春天的美好记忆,诗的味道没有读出来。
2、教师重视了语言的品味,但策略要讲究,要明确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方式能达到目的,而且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比如,〈放风筝〉一课,教师意识到放风筝的过程写得很具体,那一系列的动作的词哟用的好。因此想让学生体会用上这些动词的好处,便让学生去掉这些动词再读这段话,学生一个个开始读,读完,旁边那个孩子自言自语:什么意思呀。是啊,去掉那些动词,这段话没法读,不知所云。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让孩子体会到动词用的好,反而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教师要品味语言,完全可以自己把这段句子改写得简单一些,把那些用得好的词语去掉,让孩子们对照读,自然就容易体会了。让孩子们去演一演这个过程也不失为另一种感悟的方法。
3、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找到答案,而应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书,多角度启发孩子的思维。比如:《放风筝》一课,学生提出:“大蜻蜓”风筝的眼睛为什么会骨碌碌直转?一个女孩子马上举手说:“有一种风筝眼睛是用塑料做的,会动。”老师马上给予肯定,进入后面的学习,那个提问的孩子却似乎不大满足这个回答。那个女孩说的当然没错,但这只是一种思维,一种很直接的缺乏语文味道的思维。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有不同的体会,除了眼睛做的就是会动的,孩子们通常玩的风筝眼睛都是直接画上去的,并不会自己转动。那么这里可否理解为孩子看到自己放上天的风筝随风飘荡,就像活了一般。这样的体会更有语文味,读出了语言中包含的情感。
4、不要随便放弃语文自身的东西,把时间给了其他无意活动。《放风筝》课文对风筝鲜艳美丽的色彩和在空中随风飘荡的姿态写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学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发展思维,老师却让学生在书上空白处把想到的风筝画下来,且不说孩子们画得如何,花了那么多时间,画上一只孤零零的风筝,不如直接看课文的插图。这里的重点是让孩子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多姿多彩的放风筝的画面。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学习课文的语言,练习用“仿佛、好象”说说自己想象中的风筝图。
放风筝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是一节以绘画作为教学重点的艺术课。在上课前段通过对风筝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让学生掌握了风筝的相关知识,当然只是最初步的了解,然后结合学生亲手制作与放飞的体验,引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其次在绘画之前注重培养学生从人物的不同角度去观察、去表现,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在描绘放风筝时,注意风筝线的表现。因此,当学生开始作画时,对自己说要表现的内容已经相当清晰。但是在构图上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饱满及色彩的搭配。今后将在这方面的教学上努力探索。
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下次我再上这个课时,我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自己体验自己制作风筝,然后用自己的风筝试飞,然试飞时把同学们试飞的影像录制下来,制作成课件,上课时我就播放同学们自己放风筝的场面,这样同学们看见自己在画面上会非常高兴,我就趁同学们的那股子热情劲向他们讲解放风筝时的人物动态,以及构图等相对枯燥的美术知识,我相信效果一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