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 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 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 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深沉的语言,

4、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培养学生感恩图报的思想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领会文中作者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的感情。

三、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大,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全文的内容,教师不需要作过多的分析。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四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 精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3、 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

4、总结全文掌握本文布局特点

四、课时安排

在预习的基础上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新课、简介作者

1、导入新课

(1)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或《母亲》导入

(2)从作者介绍导入

(3)从对联导入

(4)背景导入法

1944年2月25日,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

2、比较

标题《母亲的回忆》与《回忆我的母亲》的优劣

3、作者介绍(可以放在对联中介绍)

(二)、教学板块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初读课文让学生利用早读课去完成,教师出几道题一方面检查预习效果,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1、给加点字注音

佃农 溺死

私塾 劳碌 妯娌

衙门

差役 不辍 豪绅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节衣缩食 为富不仁 任劳任怨东挪西借

无可奈何:

3、整体感知:

(1)用几个词语概括朱德母亲的性格特点

(也许不完整没关系达到整体感知目的就行)

(2)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并划分层次,结合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要点(两种划分方法都行)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1)

记叙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母亲的美德, 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2-15)

我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16-17)

(三)教学板块二: 精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1、第一节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交待写文章的缘由

(2)我爱我母亲,

――――定下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明确了全文叙事线索

2、究竟是怎样的事情值得朱德元帅永远回忆呢?从这些事情的身上我们又能感受到钟太夫人的哪些优秀品质?(先指名几位学生范读第2――15段,然后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表格内容)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品质

作者

母亲是个“好劳动”、

勤劳

“整天劳碌着的人。

小时候

桐子榨油、豌豆饭等,

俭朴能干

亲手纺线、“家织布”

每天第一个起身,

任劳任怨

宽厚仁慈

相处和睦、周济他人

1885-1890

遭遇退佃、搬家、天灾,

坚强不屈的性格、

母亲没有灰心,对穷苦人的同情朴素的阶级意识

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加强烈。

年前后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朱德读书

渴望摆脱贫困和压迫

1908年

支持、慰勉朱德参

深明大义、有远见

加新军和同盟会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热爱劳动

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1944年

85岁高龄,仍不辍劳动,

尤喜纺棉

热爱劳动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表格内容

2、思考:本文谋篇布局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表格内容并讨论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通过以上的分析,你们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吗?

讨论明确: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进行选材和组材,虽文章所记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二)探究第14――15两段

学生齐读后提问:作者在14-15段中感叹道:“我应该感谢母亲”。思考:作者的感谢从几个方面来写?

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明确(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反复,分列为两段。(探讨是否是排比段)

(3)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4)有什么作用?

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16-17段,体会:

1、作为全文的结尾,第16节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讨论明确:一是痛悼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2、这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考虑)

3、第17段内容是否多此一举?

(四)教学板块三:

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

提问: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讨论明确: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朴实而深刻(朴实中风真情、平实中风哲理)

结合课后练习二,具体见《教师用书》102页

(五)教学板块四:总结全文掌握本文艺术特点

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后,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2、布局巧妙结构严谨

(确定顺序、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前后照应过渡衔接)

3、记叙以、议论、抒情自然结合。

(五)作业设计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2、完成《语文学案》此课相关作业

3、课外延伸

(1)摘抄几句有关母爱的名言警句

(2)说几个感人的表现母爱的故事

板书设计:

优秀品质 勤劳俭朴的习惯 宽厚仁慈的态度 坚强不屈的性格

感情

怀念赞扬

崇敬 悲痛

语言

质朴而深沉

艺术特色

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布局巧妙结构严谨

(确定顺序、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前后照应过渡衔接)

记叙以、议论、抒情自然结合。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

2.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以爱为感情基调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而又深刻的语言。

4.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分析: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已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2.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分析: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3.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分析: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4.本文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分析:布局就是安排文章的结构,它主要包括确定顺序、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前后照应、过渡衔接等。《回忆我的母亲》的布局就很巧妙。

(l)确定顺序。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首先,开头和结尾在时间上相照应――开头写“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结尾写“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现在”同“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的时间完全一致。然后展开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我能记忆时”起,到“母亲离我而去”为止,其中,各有侧重地写了“四五岁时”、‘八九岁时”、“庚子年”、“乙未年”、“1905年”、“1908年”、“1909年”、“1919年”发生的事情。其间还插入横的)顺序,表现了母亲“勤劳刻苦”、“俭朴善良”、“深明大义”、“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纵与横”、“点与面”结合得巧妙自然,入情合理,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2)选择材料。全文紧扣开头的中心句――“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选材和组材。重点详写了母亲“吃苦耐劳”、“持家有方”、“善良俭朴”、“身传言教”,以照应和突出“特别”;又用一定篇幅写母亲的其他优秀品质以照应“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这便是中心统率材料,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3)安排详略。回忆母亲优秀品质部分写得详尽,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突出母亲的平凡和伟大。分析母亲优秀品质对“我”的深刻影响和“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以议为主,结合抒情。详略得当,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并突出了母亲的各种优秀品质及其对“我”的深刻教育和影响,从而使报答母亲的深恩升华到尽忠于祖国母亲的高度。

回忆我的母亲 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4)前后照应。主要体现在时间的纵向发展和事件的横向联系合理交叉,以及母亲各种优秀品质的相互渗透和对“我”的深刻影响等方面,把“回忆”的内容同“我”的感受和谐地统一成整体,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

(5)过渡衔接。纵向顺序叙述,用了表时间推移的词语,如“从我能记忆时起”、“我到四五岁时”、“庚子年(1900年)前后”等,过渡自然,前后衔接。横向顺序记叙,则以表现母亲各种优秀品质的提示语来连接上下文。如“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母亲的聪明能干”等。通过“回忆”这条线索的串接和提示语的过渡,将文章各部分内容巧妙而紧密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课文的第七段最后写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的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至关重要一句是全文的枢纽。它不仅归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而且导启了后文要表现的主线。其中“勤劳俭朴的习惯”是众所周知的,不赘述了。值得注意的是“宽厚仁慈的态度”,这一点在前段中虽处于次要地位,但也不时提及。如母亲“从没有打骂过孩子”,“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更应该重视的是,作者在“同清贫穷的人”后面特意用破折号说明“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从而揭示了“宽厚仁慈”的实质,即中国劳动人民的与勤劳紧密相连的优良品质――善良。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第七段后内容纲目的钥匙。封建地主阶级深重剥削压迫所造成的血的事实,母亲勉力维持的大家庭被迫破产、分离,严酷的生活现实使母亲经历了“最悲惨”的日子。从此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更强烈了”,不仅满怀着“对穷苦农民的同情”,而且产生了“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质朴的善良,发展为朦胧的爱憎,并且开始对社会发出了不平的呼声,常有“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正因为这样,母亲才下决心“节衣缩食”,以备培养出个“支撑门户”的“读书人”,来解脱生活给她带来的重压。可是,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我”,由于不愿向落后反动的势力、保守因袭的意识妥协,终于远走他乡,并未给家庭带来什么益处,更没能“支撑门户”。希望的破灭,儿子的遭遇,促使母亲进一步觉醒,认识提高了,爱憎分明了。所以,当母亲得知“我”参加新军、同盟会等组织时,对这些当时被认为大逆不道的行为,母亲非但不责怪、反对,反而给以不少“慰勉”。一个身处偏远山村的农妇能有这样的识见是难能可贵的。而当“我”参加革命并已居于高级领导岗位时,母亲仍甘于“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并“不脱离劳动”,这更是令人钦佩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是贯串课文第七段后内容的主线,它确凿无误地反映了母亲逐步觉醒的过程。抓住这根主线,那些看来纷繁复杂现象的内在联系便昭然若揭了。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对于本文的语言,初教者与初学者往往只看到它朴实的一面,而忽视它深刻的一面,认识不到它朴质中见真情,平实中见哲理的特色。这是讲解与学习本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词藻的着意渲染,但总司令回忆的是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母亲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读来亲切而感人。“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母亲“整日劳碌”、“汗流满面”的高大身影。“很自然地”、“就悄悄”、“便整日……跟着”这些词语,说明“桃李不言,下自成跟”,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总司令从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学会了许多生产知识。85岁高龄,精神、饮食俱不如前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再如:“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8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5个孩子。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干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呵!

再如:“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在这里,“和平”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下文所述“血溅四五十里”就是明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快速精读测试。

在速读全篇的基础上,快速归纳1~8自然段的段意,并概括全文第二部分第一层(2~8)的层意: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第六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第八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一层层意:

测试记录:

快速归纳段(层)意速度(10段?时间):______________段/每分钟

快速归纳段(层)意正确率:___________%

快速归纳段(层)意效率:___________段/分钟

(二)激疑质疑。

1.关于“构架与思路”。

下面是本文内容提纲。如果用结构示意图表示(每段用序号代替)哪项更准确?

总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90103/8225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我的20年流行歌曲的回忆:2000—2008网络时代之一

原文地址:我的20年流行歌曲的回忆:2000—2008网络时代之一作者:天下吾师进入新时代以来,流行乐坛开始复苏(但远远无法与极盛时期相提并论),主要表现在:歌星更多,风格更多样,创作者众多。这一时期,世俗力量参与进来,网络音乐逐渐盛行,影视歌曲衰

教案小学生作文—《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1.对作文的各部分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2.学会准确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1)比喻(2)拟人(3)夸张(4)排比3.学会观察生活的细节,学会细节描写,以及多个细节之间的连缀方法:过渡句

声明:《回忆我的母亲 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为网友觅青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