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评价指标

教学评价指标

序号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指标内涵说明

1

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的学来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教。摈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精讲多练、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穿插交融而互动的教学模式。

2

基本结构

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1)课程基本描述(课程名称、英文名称、学时、授课对象、开课单位等);(2)教学目标; (3)授课对象分析;(4)教材的选择与分析;(5)课程讲授(知识点与学时分配、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设计);(6)作业设计(课程论文设计、大作业设计、实验设计);(7)考试方法设计(考题设计、记载办法及正态分布设计)。

3

教学目标

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合学生的能力与个别差异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学到了什么,是知识与技能,还是态度与观念。教师可以用行为目标、学习目标或作业目标等术语,用精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教师在阐述教学目标时主要应参考学习结果的外显行为。

4

学生分析

分析学生的初始能力,了解学习者的特征

对学生的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为了下阶段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一般包括对学生的认知成熟度、性别、动机水平、焦虑水平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分析。

5

教材分析

教材的选择具有针对性,适合授课对象

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分析教材及参考书的特点。

6

教学手段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分析有哪些教学媒体可以使用以及每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是什么。良好的教学设计应是对现有多种媒体条件进行最优良整合,发挥其最大的应用价值,包括传统媒体、多媒体等。

7

作业设计

教学模式研究型,将学习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

所谓“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教师应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研究型、设计型作业,设计大作业、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设计实验。

8

考试设计

实行累加式、重能力、求创新的考试方法

累加式,即一门课程的成绩由多个环节的成绩累加而成,例如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设计)、大作业、实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环节的成绩各占一定比例。重能力求创新是指要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9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选择适当,运用灵活

教学策略意指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1)教学传递策略,是指教学信息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传递给学生的。教学顺序的安排要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律,同时要充分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2)教学组织策略。基本上有三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学习,各有其使用条件和适用的对象,在实际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组合使用。(3)教学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教学进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控制管理。

10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评价指标

设计效果

教学设计多次应用于教学活动,不断完善,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设计只有应用于教学,才能够检验其合理性,并通过真实教学效果的反馈来进一步调整、完善下一循环的教学设计。原则上,参加教学设计评比的课程,不应少于三个教学循环。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可以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和院系评价三个方面综合评定。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和修改

所谓教学设计成果,可以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案,也可以是一套新的教学材料,如教科书、教学录像、计算机课件等,还可以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如网络课程等。这些设计成果在推广使用之前,最好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测定它的可行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以及其他情况。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属于教学评价的范畴。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主要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但一般都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这里的形成性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除了评价对象不同,基本方法是一致的。

1.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指标

进行教学评价必须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指标。美国教育评价专家米德尔提出学校评价的两个要素:第一,必须具有标准准则或教育质量特征的描述,第二,必须具有一个程度恰当的判断,以判断学校符合这些特征、准则和标准的程度。同样,确定统一的指标也是教学评价的首要条件。由于教学设计的成果较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之中,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类成果的评价指标。

(1)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大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管理、师生互动等方面。总的说来,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必须要通过实施,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才能对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比较全面、准确地评价。

①与教师因素有关的指标

首先是教学能力方面可以从讲述内容中判断教师的专业水平,从选用教材上判断教师吸收、处理和传递知识的能力;从讲授的准确程度和严谨情况判断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讲解时能否随机应变判断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敏感程度和及时调整能力;从教学全过程的整体素养上判断教师是否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 其次是与教学方法有关的指标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判断所选用的方法和策略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能不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技艺,对排除影响教学顺利进行的智力障碍和情绪障碍又没有好处,能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满足感;是否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还有和教学内容因素有关的指标从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弥合的程度判断其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吸收了本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从授课过程中判断是否精选了教材,选材是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的特点,是否对日常生活有实用价值;从讲授的内容上判断知识体系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楚,层次是否分明,是否注意到了前后呼应和触类旁通;从教材难易程度上判断重点是否明确,难点是否可以解决。

②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

从学生角度进行评价,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在通过新的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后,认知、情感及动作技能方面的达标程度。 其次,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分析学生对新方案实施的反应,如:可以从表情上分析学生对讲课内容和速度的适应性;可以从课堂提问中分析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还可以从课堂秩序上分析学生对学习的注意或投入程度、学生是否有学习的需要和要求、学生是否乐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等。 除了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因素外,评价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还应考虑时间因素,即运用此方案于教学时,所需时间的多少,包括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等。教师的教学时间应包含教室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量,教学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量等。

(2)教学材料的评价指标

教学材料的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教育技术界比较关注的是音像教材 ( 含计算机课件 ) 。对于这类教材,我国学术界总结过所谓 " 五性 " 的编制原则,它们实际上也是评价这类教材的基本标准。

① 教育性:看其是否能用来向学生传递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② 科学性:看其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③ 技术性:看其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质量。

④ 艺术性:看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⑤ 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2.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对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设计活动过程中,为使教学设计成果更好而不断进行评价。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很多,根据实际的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不论采取什么方式,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括制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方法、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评价结果等几项工作。

(1)制定评价计划:制定设计成果的评价计划是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主要是确定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条件、评价的资料收集等工作。

①确定评价的标准: 确定评价标准是进行评价的基础。在确定评价标准的时候,应当尽可能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另外要注意,这里所确定的人和标准都是尝试性的、凭经验暂定的,需要在实施中酌情修改。

②确定收集资料的类型 : 形成性评价所需要的资料主要是两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过程情况。学习成绩反映的是设计成果的使用给学生带来的行为变化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这类资料通常用数据表示。数据来源可以是学生对一系列测试项目的反应。教学过程反映的是设计成果在特定情境中的运行和作用情况,这类资料通常用陈述表示,陈述对象可以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各种相关因素的状况分析。为了保证足够的信息量和资料的可靠性,一般应有两种以上的评价工具来收集上述每类资料。

③选择被试人员 : 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不可能也不应该拿许多学生和教师来做试验,只须挑选极少一部分学生和个别教师作为被试样本,这就要求这个样本具有代表性。以学生为例,被试者取样的基本要求是这些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应属常态分布,即同年级学生各种水平和能力的人都应挑选。一般可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挑选被试人员,然后略作调整,以保证这些样本学生都能配合测试并善于表达。样本学生人数要适当,太多挥毫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太少又不能说明问题。由于以样本代表全体,误差总是难免的,因此,对于那些比较重要的教学设计项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扩大样本人数。

④阐明试用成果的背景条件 : 最后,设计者应说明教学设计成果的是用在什么背景下进行,其过程如何展开,其间应具备或提供什么条件,并将受到什么限制。成果试用应尽量地在没有外部干扰的自然状况下进行,若需使用录音、摄像器材来帮助收集资料,应避免影响教学环境的气氛。

(2)选择评价方法

不论收集哪种类型的资料都要借助某些方法,在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中,主要使用测验、调查和观察三种评价方法。这三种方法在收集资料方面各有特长,如测验适宜于收集认知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调查适宜于收集情感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观察适宜于收集动作技能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此外,调查和观察还经常被用来收集教学过程的各种资料;前者适宜于收集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学的反应资料;后者适宜于收集设计成果的使用是否按预先计划进行的资料。 在形成性评价所需收集的资料中,学习成绩资料面广量大,而且它所借助的评价方法与总结性评价又是通用的,因此格外受到有关研究者的重视。 拓展阅读

(3)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

这是两项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其基本步骤是:

向被试者说明须知 : 在开始教学前,应让被试师生知道试用设计成果的有关情况,如:试用目的是了解成果的质量而非被试者的能力,不必焦虑和紧张;试用活动的程序和试用所需的时间;被试者将参与的活动类型及其注意事项;将收集哪些资料以供分析用;应该以什么态度和方式做出反应,等等。

试行教学: 这种试验性质的教学应具有可复制的特点,即用相同的方式对另一些同年级学生再进行教学,如果他们的水平也属常态分布,可望获得大致接近的教学效果。由于这种教学具有典型性,通过评价就可获得推广价值。要保证某一教学过程能重复展开,必须确使这一过程是有一定的方案可遵循的,同时不让教师为难,仍保持一贯教态。教学活动的背景也应尽量避免过分的人为设置,以造成为试用而试用的气氛。

观察教学: 在试行教学的同时,须组织部分评价人员在适当的地方观察教学过程,并围绕类似以下的情况做好记录:各项教学活动所花去的时间;每个知识点是如何加以指导的,尤其注意教学又没有背离设计规定的内容;由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性质和问题间的相关性;教师如何处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课内完成的练习、作业,在教学各阶段中学生的注意力、情绪反应、主动参与性、思维活跃程度等。观察教学的工作也可以借助录像媒体事后进行。

教学设计成果试用后一般应及时进行某种形式的测验和问卷调查。前者主要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资料;后者主要收集有关人员对教学过程的意见。

(4)归纳和分析材料

通过上述的观察、测验和问卷,评价者获得了一系列所需的资料,为了便于分析,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资料归纳在表。 制成图表后,评价者应对资料作一次初步分析:拿各类数据与评价标准作比较,考察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经过分析,可能会发现一些重要问题,随即应对它们加以解释,并通过恰当的途径证实自己的解释。例如,当几种评价工具提供的数据对设计成果的某些方面显示出共同的趋势,而这种趋势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悖时,将予以特别关注。设计者可就这些问题咨询、访问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学科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或与被试师生进行个别面谈或集体座谈。这些访谈的目的是让各方人士对初步分析结果和改进意见加以证实。为此,设计者应持有虚心、诚恳、坦率和求实的态度,而当该成果遭到激烈批评时,还应保持冷静,以使所有被访者都能毫无保留地谈出意见。 最后可将访谈结果与初步分析结果综合起来,对评价资料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酝酿修改设计成果的方案。

(5)报告评价结果

由于修改设计成果的工作不一定马上就进行,也不一定由原设计者来做,因此需要把试用和评价的有关情况和结论形成书面报告。评价报告的内容包括:设计成果的名称和宗旨、使用的范围和对象、试用的要求和过程、评价的项目和结果、修改的建议和措施、参评者的名单和职务,以及评价的时间等等。评价报告以简明扼要为宜,具体资料如各种数据、访谈记录、分析说明等可以作为附件。

3.教学设计成果的总结性评价

对于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实施的教学设计成果而言,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我们在前面所提出的“教学是不是满足的既定的教学需要,教学是不是有效”的问题: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清楚吗?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采用了什么策略达到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清楚吗?其科学性、系统性、目的性如何?

(3)有哪些教学环节?各个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完成情况如何?这些任务对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是否有帮助?

(5)教学材料的准备如何?

(6)师生交互情况如何?学生的参与性如何?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 帮助如何?

(7)使用了什么样的信息技术 / 教学媒体,其作用如何?

(8)采用了什么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开端的教育教学动态系统。对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会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参照标准及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差异,难以达成绝对的共识。因此,对课堂教学做出较为科学的评价,必须从以下原则出发:

1.客观性原则。评价课堂教学就是从课堂实际出发,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客观的价值判断,不应当感情用事,更不能歪曲事实,否则将导致教学决策的失误,更易影响教学积极性。客观性是评价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的客观,不带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和随机性。第三,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和倾向性。

2.整体性原则。评价课堂教学就是从课教学的整体出发,树立全面观点,进行多方面的检查。既要评价教学过程,又评价学习过程;既要评价教学目标,又要评价教学效果;既评价认知领域的知识、能力达成目标,又评价情感领域、体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向目标。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

贯彻整体性原则,第一要评价标准全面,尽可能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教学效果的各项内容,防止突出一点,不及其余;第二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整体不等于平均化,要抓住主要矛盾,从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及环节上进行检评;第三要将定性描述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

3.科学性原则。教学的科学性既指教学内容的选择、分析和补充应符合现代教学原理,又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展开应遵守教育心理学的客观规律,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评价课堂教学的基础是科学性,只有遵照科学性原则,才能发挥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科学性不仅指评价目标、标准的科学化,还有评价程序、评价手段、评价分析的科学化,更重要的是要以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一般原理来分析评价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心理活动规律,且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佳协调、积极活动状态时,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贯彻科学性原则,除了评价整个方法符合科学要求外,整个指标体系建立要以现代教育、教学诸原则、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采取易被评价者掌握,又具有科学性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获得有效而可靠的评价。

4.时效性原则。课堂教学是受一定时空限制的,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确立的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恰当的方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都有提高,这样教师必须精心策划每一分钟,必须尽量发掘单位时间的最大潜力,发挥出最高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贯彻时效性原则要求教师必须牢固确立时间观念,充分利用课堂45分种,着重提高教学效率,做到定时低耗,优质高效。

5.审美性原则。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充分展现,是教师智慧的升化,灵感的迸发。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创造性艺术劳动,它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蕴含着丰富的美因素,饱含着无尽的值得玩味的追忆。

贯彻审美性原则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去组织教学,既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美,又要注意教师形象的风度美,还要注意课堂气氛的和谐美,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激发美感的摇蓝。

二.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依据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编制出一套较为全面、客观、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设计出一系列可测、可比的指标体系,除了应严格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外,还必须以下述几个指导思想作为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

1.注重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统一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含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这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既要注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这一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也不能忽视对教师的教学效能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效果与质量作出评价。一般情况下,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不一致的可能性,如有的老师教学过程安排得形式多样,但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兼顾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这两个方面。如果我们只注重评价教学效果而忽视评价教学过程,就有可能诱发出虚假现象。同样,如果只注重评价教学过程而忽视评价教学效果,就可能助长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2.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相互结合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我们既要看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因为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从“苦学”变为“乐学”,使教学活动过程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一节成功的课,应当是教与学、教法与学法、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等因素的和谐运动与高度统一。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不仅要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还应当注意课堂学习气氛,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学习能力的提高等各方面因素。这些要素无疑应当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应体现其重要地位。

3.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

任何一个教育评价方案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都应该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品德教育;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轻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等诸多问题,树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也是课堂教学评价应当坚持引导的一个重要目标方向。一节好课,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非智力因素,塑造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树立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评价观

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教与学的统一,教就必须以学的心理规律为前提。只有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水平,而且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为协调的积极活动状态时,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见,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依据,也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因此,教师不但要在教育学、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设计和组织教学,还要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来指导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树立教育学、心理学的分析评价关观。否则,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心理分析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深入、不全面的。

三.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统筹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综合。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现过程。课堂教学的成败,也是教师教学设计成败的具体体现。教学设计是教师对特定教学内容的艺术创造过程。它蕴藏着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教师在钻研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材,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和教学设备具体情况,系统思考,理出一条如何开展教学的逻辑主线,使所考虑的多种教学活动的设想经过反复推敲,逐步条理化、科学化,形成课堂教学活动的总体方案。这个方案是经过反复酝酿,深思熟虑的。一般以教案的形式表达出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充实的备忘材料。

教学设计的评价指标应主要考虑如下内容:教学总体安排的合理性,反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教案设计的全面规范、书写格式的规范性,是否符合常规教学的要求,如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学方法和手段(媒体)、教学过程的流程、时间安排、板书设计等项内容。勾画出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有了明确的目标上课就有了中心,有了主题。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或完成。因此,西方学者倾向于教学目标看成是教学预期效果或结果,或指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行为方式的变化。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中更加明确的任务指标。既对教师,又是对学生在达成度上质和量的规定性。研究教学目标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系统的有序性,使教学的各种因素按照同一运动方向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纯粹的“单一”教学目的(指只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在文字上已不存在了。目前教育目的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即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还有培养能力、方法及过程、态度与价值观,开发智力以及发展个性等)。教学目标多元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在范畴方面,通常称为平面的分类,即认知的(基础知识包含其中);动作技能的(基本技能包含其中);科学价值观和情感的(世界观、爱国主义以及科学精神、态度、情感等包含其中);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第二方面属于深度即立体的分类。这种分类对每一项目标要有深浅不同的要求。如根据布卢姆的分类,把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成: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层层加深,以便测验出学生达到不同层次。

第三方面属于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过程。传统教学目标表达较抽象,现在使教学目标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了解,在总的教学目标之后,还有单元教学目标(二级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三级教学目标),还有针对个别学生的四级教学目标。评价课堂教学目标的的指标应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实用性、针对性,还要考虑对学生的可知性。

3.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本节课中传递给学生的有关知识信息、技能技巧、研究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等,它是教师经过了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和处理,并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试图将所策划的内容以学生所能接受的形式,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加工处理教学内容,必须深入钻研教学教材,包括钻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以了解本课教学地位、教学目的以及教材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教材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难点、关键等。教师还应在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从中精选材料以充实教学内容,并根据生命科学的发展,更新某些教学内容;其次,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落实、拓展和调整,应权衡轻重,有所增删;还要正确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出恰如其分的安排。

评价课堂教学内容的指标,应考虑能否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对教材加工和处理的技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全面性与突出重点、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处理等等。

4.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各种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一定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并通过一定的形式与之发生联系;教学活动要依据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安排,教学时间也要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要优化教学过程,就要研究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组合方式、所占时间比例;还要研究教学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各个环节所起的作用。此外还要考虑怎样发挥其最佳功能,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变成相互联系、统一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结构一般是由课题引入、课题的展开、课题的解决等环节构成的纵向结构;由教学目标、教师及其教、学生及其学、学习评价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横向结构。

评价课堂教学结构指标应考虑:整体结构严密性、节奏感、松驰度;各个环节的充实性、完整性;环节交替的有序性和逻辑性;评价方法的真实性;反馈信息及时性;课堂调控的计划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教学反馈的多源性、真实性等项内容。

5.教学方法

一般地理解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从教材和实际出发,根据教学体系的内在规律和随外部条件而变化的课堂情境,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组合和运用教学方法,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教学方法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课堂上常常是许多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机组合和综合运用,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教学手段和设备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它带有很大的灵活性、机变性和创造性。不同的方法可以为实现同一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同一方法也可以为实现不同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关键在于教师自己能否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情境进行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名目繁多,但是选择的出发点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否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即变注入式,封闭型的教学为启发式、开放型的教学;变学生被动注入的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以真正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

评价教学方法的指标应着重考虑:选择教学方法合理性、针对性,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师生双边活动的运转程度。

6.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教学方法、个性品格在教学对象――学生身上发生作用的一种物化效应,是指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智能结构和品德结构,通过启发诱导学生,产生知识的同化、顺应,以把课程的知识结构、智能因素、品德因素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结构和品德结构的情况。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最基本的标志,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落脚点。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的)。尽管课堂教学效果是受多因素制约的,但从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系中,还是不难找到最明显的基本评价因素,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评价教学效果,应考虑如下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的知识增长情况、能力提高幅度、学习方法的领会、智力与非智力活动发展、好习惯好品德养成与否等,一般是通过课堂提问、书面练习、小组讨论、目标测试的正确率来体现;此外要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等。

7.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性情、形成品德等复杂的育人过程,同时也是凝集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与教师的语言、机智、智慧、热情、风度等素质有关。因此,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无科学性的教学缺乏根基,无艺术性的教学缺乏活力。教学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相互渗透、水乳交融的。因此,时至今日,虽然对教学艺术性的探讨还远不及科学性深入,但已开始起步。一般认为教学艺术的含义应该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高效率地进行学习。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是教师学识和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升华。艺术的真谛在于教学的合乎规律性与教学独创性的完美结合。

课堂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艺术、组织艺术和创设良好气氛的艺术。课堂语言主要指教师的有声系统的姿态语言和符号系统的板书。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是传递信息的过程,而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只有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组织教学艺术,能确保课堂上的良好秩序,使教和学默契配合,以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所采取和运用的一系列措施、手段的技能和技巧,实施有效调控,这就体现出教师组织教学的艺术。教学组织艺术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佳控制的保证,组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艺术也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实现教学最佳效果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原理证明,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适宜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心理相容的体现,是师生智力活动处于高峰的标志。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的艺术是教师纯熟的教育技巧、灵活的应变能力、优良的个性素养、多方面的兴趣才能的综合体现。

评价教学艺术,在语言艺术方面应考虑:教师口头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形象性、通俗性和谐性;教师姿态的感情、目光、眼神、面孔、手势、衣着等;板书的结构、布局、调控、条理、色彩、字体等;在课堂组织艺术方面应考虑:课堂教学是否符合常规;教学结构、教学秩序是否合理等,对偶发事件处理得当与否等。在课堂气氛艺术方面应考虑:能否充分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学生思维能否使教师指挥与学生活动协调一致等。

四.生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短短45分钟内,教师要把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教学方面的运用,教学原则的贯彻等融为一体,浑然完整地表现出来,既要考虑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使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讲授与练习,语言与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配合默契,以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合理的课堂教学标准,以使评价人取得一致的认识。

(一)常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主要依据常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和教学艺术七项,然后对每个部分分出细目。这是传统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常用的策略。这种策略的特点脉络分明,层次清楚且易于掌握。

1.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综合记录,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运筹于设计,才能决胜于课堂”。教师编写的教案应符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超越、不遗漏;系统、完整、有层次、有条理。编写的教案内容完整,一般包括:教学课题,教学目的要求,授课时数,教学重点、难点,课的类型和主要教法、教具,教学过程的步骤及各步时间,还要注明教学日期和班级以及缺席生等。其中,教案目的明确,详略得当;重点、难点、关键性环节突出;教学内容正确、系统完整;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明确使用的教具和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各环节时间安排紧凑;板书设计科学合理。此外文字书写规范、简要、透彻、实用。

2.明确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具体、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等。教学目标既要体现总的教育方针,又要反映本节课的教材的特点,它是教师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晶。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多维性,一般包括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几个方面,各方面内容的确立应根据大纲和学生实际,也要有层次,明确可行,不宜笼统、含糊,也不能千篇一律。教学目标不只是写在教案上,更重要的是要具体落实和体现在教学各环节和教学方法上,而且不仅要求教师明确牢记,还应以不同方式,潜移默化或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目的,以使师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方面体现在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上。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要求,并能根据教学的特定目的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将教材的内容予以再组织、再创造、再加工,然后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1)熟练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灵活正确处理教材

组织教学内容要统观全局,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既要注意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还要既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便于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力求使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传授教学内容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科学性就是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带有规律性的知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不仅要求教师要准确严密科学地阐述教学内容,而且对所选的事例、引言也要科学可信;思想性主要指教材内容所表现的教育因系,利用和发挥教材的教育因素是教学的教育原理的体现,也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道德、品格、个性施加积极影响心理要求。根据现代教学论“教学与发展”关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心理需要,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也要在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

此外,教学内容不仅要以理论为指导,还要有实践为依托,要理论联系实际地讲清基本概念,阐明基本规律。但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实际知识,借助有关教具和其它条件,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2)要确定适当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还应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观点看,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的传输过程,传输的信息要适度,符合大纲要求,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最佳效果应是把难度控制在学生智力的潜能的可接受范围内,保证既能有效输入又不超过学生的潜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三度”分寸,既不要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大教学分量,讲一些过高过深的知识,也不要匆忙赶任务,降低教学要求,加快教学进度,提前结束新课。

(3)要注重双基的落实,要突出重点。

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一节课的最本质目的,应该突出重点并兼顾一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快接触最本质最重要内容,并为解决这些内容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为此教师要统观全局,确定重点;教学过程围绕重点展开,检查教学效果要落实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归纳小结要点出重点,通过对课堂教学全局的定向控制,达到提高教学过程整体效果的目的。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手段是教师得以有效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控制,必须灵活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是恰当有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方法是由内容决定的,好的方法必须反映内容的特点,符合教学内容的方法能把知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把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易学的知识,把表面分散的知识组成内在联系的系统知识。

(2)教学方法的选用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最大限度地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因此,好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3)力求实效,不搞形式,坚持方法服务于目的,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4)选用教学方法,教师要有自己风格和特点,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特长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博采众长,融各种教学方法于一体,是教师理论修养、教学经验、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的综合反映。

众多的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长处,没有一种方是万能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运用能启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是上好一课的重要举措。只有科学地选择和组合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但是,不管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应明确启发式教学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力求灵活、多样、恰当,并注意多种方法的合理结合。

5.精心规划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的结合形式,要使课堂教学科学化、合理化,教师必须根据生物学科特点以及课的类型,精心规划教学结构。

(1)教学环节充实、严密、完整,环节交替并然有序,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课题的导入富有巩固性、启发性、趣味性;导入形式机动灵活,新颖别致,富有创造性;课题的展开要有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揭示本质;课题的结束富有总结性、点拨性和启迪性,结束方式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2)教学结构严密合理,快慢适中,有张有驰,节奏和谐;有较强的计划性,讲解、提问、演示、操作、板书、阅读、练习等在时间上都有精确的分配和估计,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充分发挥每分钟的效率。

(3)课堂教学反馈及时,并能及时进行反馈信息分析和综合,以对教学进行调控。教师不仅能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还注意调节教师本身输出的教学信息。评价方法符合学生实际和学习目标。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合理,能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最快的效率传递教学信息,能始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减少到最低限度。

(5)师生双边活动活跃,教师启发诱导得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主体意识强,积极主动参与,思路畅通,学习兴趣浓。

6.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直接表现在教学效果上。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教学法的本质体现在“教会儿童学习之中”,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一堂成功的课,自然应该是教与学、教法与学法、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等因素和谐,协调运动的高度统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最基本的标志。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的标志是,师生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提问、书面练习、小组讨论、目标测试等各项反馈过程中有较高的正确率;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且学习兴趣、情绪、思维活动、智力都处于最佳状态。师生积极性较高,情感交融,课堂气氛热烈等。

7.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性魅力的体现,也能够带给学生艺术享受,使知识和思想的交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心扉,达到自然天成的地步。较高的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

(1)课堂教学语言:准确、严密、规范,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清晰洪亮,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幽默诙谐,节奏调控适中。

(2)课堂姿态语言:精神充沛饱满,感情真挚诚恳,举止端庄大方;目光亲切自然;面容严肃和善;手势自然舒展;动作稳重大方,衣着整洁得体等。

(3)课堂辅助性语言――板书:布局得体,结构合理,提纲契领,画龙点睛;字迹工整,色彩和谐;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繁简适度,大小适中;形式多样,图文并茂。

(4)教学组织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严密紧凑,善始善终。对于偶发事件能相机诱导,随机应变。

(5)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又沉静凝重;宽松民主又严谨求实;教学效果扎实,讲究实效;师生关系和谐融洽,配合默契,相互信赖,平等相处。

(二)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主要依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进行分类,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三种,具体评价项目依据上述三种行为展开。这种策略的特点是以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特征,把学生的学提到了与教师并重的地位,同时考虑到把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活动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1.教学设计

能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全面,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意(志)目标等;明确,充分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适宜,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2) 教学内容设计:采用合理的知识建构方式,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确定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挖掘教材中的STS(科学、技术、社会)因素。

(3)教学模式设计: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科教学实践为依托,以突出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为宗旨,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综合设计教学内容、程序、方法和手段。

2.教学实施

能依据教学设计的思路和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组织、调控课堂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的组织

1)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具有启发性、逻辑性、发展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探索、索试和思考的机会。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学表述、问题设置、练习及作业布置都能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尤其能关注不善于发表意见的学生。

3)教学环节的组织有条理、有层次、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时间分配适宜。

(2) 教学方法的运用

1)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能综合运用言语概念式,案例领悟和图示结构式等多种教学表达方式,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3)注重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概括,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有计划地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4)恰当地选择和组合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及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

(3) 教学机智的显现

1)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能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参与的状况,及时调节教学节奏和步调。

2)教师具有敏锐的感知力,能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

3.学生行为

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一定程度地显现学习个性和创新性。

(1) 体现主动性

1)学生通过恰当的学习方式(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等),在多种感官协调作用下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2)学生通过有效的活动模式(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体验、社会调查等),主动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学生能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概括等)自主整理知识,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生能广泛而有效、深入地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的人数多并覆盖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研讨的问题目标指向明确,并有一定的深度。

(2) 闪现个性

1)学生闪现出自己独特的学生风格和学习策略,并尝试在学习实践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

2)学生在思维上闪现出灵活性和开放性,能表达出不拘泥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

3)学生注意尝试多向思维,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3) 凸现创新性

1)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积极投身于问题解决的尝试和探索行为之中。

2)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学生能对学习和创新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4.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1) 情感沟通

课堂气氛活跃、民主、和谐,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学生积极合作,主动参与活动,学得轻松愉快。

(2) 问题交流

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正确意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多向的思维交流。

5.教学成效

教学结束后能展现出教学目标的较高达成度以及对学生学力发展的潜在影响力。

(1) 知能目标的达成度

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应用当堂所学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研讨和回答问题正确率高;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达到预期目标。

(2) 综合发展的促进度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3) 可持续发展的递进度

学生显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了自主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宜局限在哪几条,更不应该将它固定化。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性活动,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应该尝试从多种角度和多侧面来衡量和评价一堂课的水平。因此,以上几点只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般的基本准则。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探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评价量表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评价是重要环节,也是难点。传统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观念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着眼点也理所当然地主要关注作为教学客体的物理知识,而很少关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发展。这种将认知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导致物理课堂教学的刻板化,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愿也不想多花时间去考虑学生的人格、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而的发展。[1]显然,这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将严重阻碍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那么,“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1、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人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以新课程评价观为指导,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下列一些原则。

1。1发展性原则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评价”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因此,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首先坚持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注重教学过程、强调参与与互动、提倡主体多元、关注个体差异等特征、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发展,而不在于选择与判断对错。通过评价使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向新课程的要求靠拢,不断调控教学过程并使之优化以提高教学水平,帮助教师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发展性原则,就是反对静态的、功利的课堂教学评价。反对通过评价单纯给教师评优评差或评分定级,反对用单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否则,就会束缚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调节、教育功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3]

1。2导向性原则

教学评价实质上是对教学的调控性手段,起到引导教学方向的作用。[4]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体现现代教学观。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为学服务的现代教学观;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活动、交往和情感体验,更加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引导教师自我反思,以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更优化。

1。3 科学性原则

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要符合中学物理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要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和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客观实际出发,切忌主观随意,以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如果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能遵循科学性原则,那么制定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就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体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

1。4 全面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实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从而促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对认知目标进行评价,还要重视对情感目标的评价。好课的标准不仅局限于学生获得知识,更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3]

1。5 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本身总是处于不断生成、不断变化之中,会出现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教学的预设与最终的呈现形式往往是有区别的。教学又是有个性的,它深深地烙上授课教师的个人风格。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既要体现物理课程一般特征,又要鼓励教师的创新,提倡个性化教学。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应是封闭的,应具有开放性,给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留有一定的发挥个人特点的空间。

2、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运用理论演绎法得出的。理论演绎法,即从一堂好课的标准出发,逐步分解形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遵循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我们设计的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3、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本评价指标体系是在“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思想指导下建构的,强调以教师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状态和目标达成效果为评价的要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点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科知识(技能)目注重点(难点)知识的把握、认知(方法)元素的渗透、人文(情感)脉络的呈现这三个维度。

课堂教学评价的着眼点是“教学效果”,即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和目标达成的效果。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交流,使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和“教学整合”三方面。一个积极、有意义的课堂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的方式,创建一个温暖的、相互接纳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知识既是情境性的,即知识的意义必然与知识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且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和被理解。[5]因而,物理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情景”非常重要。激趣性、启发性、思想性、多元性的教学情景必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实验、STS、学史等教学资源的有效选择与合理运用,使学生在积极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深化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更主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产生问题,进行探究活动,用自己有意义的方式构建他们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意义的理解,教师通过有启发的、有梯度的教学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内化。在教学过程中,亲和性的教学语言、概括性的板书和板画、合理和规范的教学技术等教学技能的应用和教学调控的举措能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对“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和“教学整合”三方面的评价在本质上还是着眼于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是否学得自主、是否学会、是否会学。

教学特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学生参与学习状态的表现等方面显示出来的个性特点,这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为教师弘扬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过多次实证研究,并就指标的独立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调查问卷。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表明该评价量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本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的主体以教师本人为主,也可以是管理部门、同事、学生(甚至可以是家长)。如果需要对教学进行评比的话,为了避免指标的过细、过全对评价带来的束缚,仅对二级指标进行等级评分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课堂教学评价要素,采用微格反思的方式,课前指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课后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量化标准,对改进教师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作用。

由于课堂教学活动总是处于不断生成、不断变化之中,会出现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不同类型课,如以物理概念和规律为主要内容的新授课、以物理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课、以知识复习为主要目的的复习课等,课堂要素略有差异,因而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灵活性,可适当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施传柱。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5):96~97

[2]《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3]王清风。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113~114

[4]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0

[5]李远蓉,朱霞,邓磊。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陈刚,舒信隆。新编物理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丁朝蓬,梁国立,Tom L。Sharpe。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教育科学研究,2006(12)。

[10]吴良娟。改进物理教学评价。促进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物理通报,2007(7)。标的定位、学科认知(方法)元素的挖掘、学科人文(情感)元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90103/82509.html

更多阅读

企业KPI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_Tiger 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Indicators)体系建立的难点是缺乏一套系统且实用的方法,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下做的方法分析,对关键业绩指标(KPI)体系建立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使大中型企业在如何建立KPI体系方面具有可操作性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者按:转载了一篇关于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博文,觉得有必要把我们在去年学会年会发表的相关论文也通过博客发布出来。记得《十年规划》总结会上,王延觉司长也提到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将是下一阶段的工

重塑中国对外话语体系 重塑上市公司董事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国内上市公司大部分并未建立董事评价体系,有的即使建立了也流于形式。国有上市公司董事评价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评价基础上建立董事科学激励约束机制尚在摸索之中;至于非国有上市公司,企业董事长或者大股东往往操纵董事的选聘、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发展评价的核心指标体系

     “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理论和逻辑框架  “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根本方向,“五个文明”和“五有社会”应是“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构建应涉及的

运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大规模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大规模投资计划具有规模大、回收期长、经济效益较低、溢出效应明显、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但是实施效果需要一套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文/武国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声明:《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评价指标》为网友老姐的新时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