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影评专业分析 《色戒》影评

这部电影改编自著名作家张爱玲于1950年居于上海时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影片以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女大学生王佳芝(汤唯饰)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先生(梁朝伟饰)意图行刺的故事;佳芝成功勾引易先生并准备下手时,却发现自己已动真情,于是通风报信让易先生逃过一劫,易先生却决定赶尽杀绝。

《色戒》影评:一滴水如何流入大海?

将一部电影静静看过多遍,数度提笔又原样放下,这样的情形于我确实少见,《色戒》就是这样一部令我回味许久的影片。

故事发生在清澈空灵的喜马拉雅。

影片主人公达西是一位禀赋极高的年轻僧人。在经过三年与世隔绝的闭关清修后,达西受到了令人尊敬的温普利活佛的赏识,他的僧侣生涯似乎前途无限光明,但一次丰收节中偶遇母亲哺乳孩子的生动场景,却令正值青春期的达西开始重新思索自己的人生。

达西的师傅阿普是个温和睿智的僧人,他希望能用自己的经验和学识挽救心爱的弟子,但一番激烈的争论后,阿普黯然接受了达西在一个漆黑的深夜离开寺庙,褪下僧袍还俗入世,去寻求人生的真谛。

达西找到了珍爱,他与妻子琵玛生有一子并彻底忘弃了曾经的僧侣生活。他种地、贩粮、通奸、斗殴,简直不似一个受过十多年佛法熏陶、教化之人。在达西眼中,亲人、情人和亲情都是那样真实而又虚幻,一次无意中聆听到琵玛和儿子富有哲理的对话竟然也是似曾相识,却又无动于衷。这时的达西已经忘记了自己和师傅曾经的争论:

生命中,是否有些事情必须经历?放弃的前提是否是必须曾经拥有?而由此引申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更是充满挑战--当站在放弃的崖边,一切是否还能潇洒从容?

影片从始至终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答案,最后结尾部分达西撕心裂肺的绝望哭嚎更是将所有的悬疑都留给了观者。

有位网友这样评论,说这是一部深邃的影片,没有阅历、不懂人生或不懂佛法的人难以理解。这样讲似乎有些言重,但据说《色戒》的导演是一位印裔法国人,他为拍摄本片准备的时间长达七年。有评论说,《色戒》讲的是现世――不管寺院内外。一方面是僧人达西的故事,另一方面则是他妻子琶玛的故事,她虽然身在尘世,却有圣人般的心灵。一言蔽之,或生活,或遁世,或二者兼备。驾驭这样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眼前这部影片也确实证明了编导的深厚功力。

在影片开头部分,当时达西刚结束静修,在一干僧人的簇拥下返回寺院途中,他见到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句话:怎样令一滴水不会干涸?同他一样,我初看此片时也仅限于一时的好奇未加在意,但看完整部影片后再回想这个问题,答案却绝非片尾揭开的谜底那样简单:

让它流入大海。

这是一个看似正确的答案,但人生多劫,一滴水即便参透了自己的命运,但哪里才有大海?一滴水怎样才能最终流入大海?人生的真谛到底为何?是满足眼前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内心一个欲念?

一部电影竟能引发如此深邃的思考,这样的影片真是回味悠长。

标题:《色戒》影评
网址:http://u.www.AihuAu.com.net/subject/1012491.html
沙发回目录

最厉害的《色戒》影评

兰子君 | 2013-03-30 09:15

影片上映后,中国的观众似乎对《色戒》中的“色”字更感兴趣,网络上的铺天评论也大多围绕着色字大作文章。

有观众甚至表示,在广电总局的大剪刀咔嚓咔嚓之后,《色戒》已了无观赏的价值。还有法律专家表示要跟广电总局打官司,因为广电总局咔嚓掉了几场动作难度系数2.6的床戏。

《色戒》真的只是个***该处文字被替换***吗?这有辱张爱玲和李安两位不同时代的华语艺术大师的英名。

我来逆势挡潮,谈一谈我对《色戒》的理解。

第一节:片名释义

正确理解该片,要把色和戒两个字都完整吃透。

色字不说了。

谈戒。

戒的本意是动词。看看字典上的解释: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看来《色戒》的英语片名翻译成lust caution是很合适的。戒,在本片中,就是警戒的意思。

所以,在我看来,《色戒》除了是个爱情片或“***该处文字被替换***”(色),还是个警匪片或悬疑片(戒)。

本文重点谈谈后者,从悬疑片和警匪片的角度来看《色戒》。

戒,还是个名词,就是戒指。鸽子蛋在本片中是个重要的道具,直接影响到了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此为后话。

第二节:历史拂尘

据说,本片已经送到奥斯卡评委会,参与部分奖项的角逐。我很是担心。不是担心本片的艺术价值,而是担心本片的复杂历史背景老外是否能看懂。

本片的故事发生在两个地点和两个时间。

1939年的香港和1942年的上海。

当时的中国版图上的政治势力繁多,主要的势力有3家,日本占领军和汪领导的“伪”国民政府(日汪合流,汪是傀儡)和蒋领导的国民政府(国共合作,八路军是蒋的编制),此外还有东北的伪满洲国。

1939年,日军早已打通京汉线,广州沦陷。香港尚中立,在英国人的控制下。汪伪政府还没成立。影片的回忆部分发生在中立的香港。王佳芝和邝是迁到香港的岭南大学的学生。易先生是汪的手下,负责香港地区的特工工作。

1942年,日军已和美军开战,战局日下。香港沦陷。易先生是汪伪政府的特工总部部长。王佳芝和邝等是重庆方面军统的特工,受老吴指挥。指挥老吴的应该是戴笠。

第三节:无间道版《色戒》

明线:蒋的军统特工王佳芝负责刺杀汪的特工头目易先生。王爱上了易,受色和利(钻戒)的诱惑,临时叛变,放过了易。事败后,易杀了王。

暗线:本文的重点。

在香港的第一次接触时,易就发现王是特工。刺杀行动因故未果。

三年后,在上海,时局大变,日军每况愈下。在重庆特工老吴的安排下,易与重庆联手。易先生实际上是个双重间谍。作为交易,重庆方面将易从暗杀名单上去除,而易则隐瞒了军火下落的情报。

王和易再次见面后,易依然怀疑王是特工,几次交锋后(包括床上),易排除了王的嫌疑。双方坠入爱河。

张秘书表面上是汪的特工,实际上是日军特工机构宪兵队的卧底。

易和重庆的特殊关系被张秘书发现。

邝不顾老吴的禁令,在爱情的力量下,执意刺杀易。邝的刺杀小组中被张秘书安插了卧底(最后逃脱的枪手),刺杀行动计划泄露,邝等人被捕被杀。

第四节:未尽的结局

影片在易杀王后噶然而止,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日军宪兵队已经知道了易和重庆的关系,取消了和他的约会。影片交待,刺杀案的次日,宪兵队总部的三浦要过问军火下落的问题。此外,张秘书已经掌握了他和王的秘密。

易先生能逃过此劫吗?

等待他的是死刑吗?

第五节:答疑

问:为什么说“在香港的第一次接触时,易就发现王是特工”?

答:

1.易是特工专家,行为极为谨慎(出入家门的速度,拉窗帘等),王的小伎俩逃不过易的敏锐眼光。

2.裁缝店:易问裁缝问题,发现裁缝的神色不对。

3.咖啡店(香港):王的酒杯上留下口红印。易接着说,只要留意,没有什么事是小事。

杯口留下口红印,就说明王用的是低价的口红,与其商人太太的身份不符。

4.易又接着问:你不害怕吗?显然他在试探王的反映.

5.王打麻将总输,也引起易的怀疑。

问:易在外面有没有其他女人?

答:有。麻将桌上的马太太就是他的情人。几个女人打麻将时,她的神色不对,尤其是易在场的时候。她手上的戒指很有可能也是易买的。

片中交待,重庆方面派出的美女间谍已有两个了,都被发觉,被害。他在外面搞女人不是第一次了。

问:易太太是否知道易的私生活?

答:很有可能。

1.易夫妇无子女,很有可能是易太太无生育能力。她放任老公乱搞。

2.在香港时,片中交待易太太很有察言观色的眼光,她能猜出邝的身份。按理说,她不会不知道易的事情。

3.关键时候,易太太总是借故外出。

4.花絮交待,陈冲在接片时第一个问题就是“易太太知不知道内幕?”李安说知道。陈冲这才答应接片,因为有发挥演技的余地。片中,易太太知情的细节不多,很可能是因为篇幅长度而被剪掉了。

问:为什么说易是双重间谍?

答:

《色戒》影评专业分析 《色戒》影评

1.影片开头,就是刺杀案的当天,易从监狱中入镜。张秘书提到,日本人正在调查军火下落的案子。日本人取消了和易的约会,改在次日在日本宪兵队见面。日本人已经怀疑易了(或张秘书高密,日本人已经知情)。

2.易在书房烧文件,这时王进入,易很不满。易为什么烧文件?烧的是什么文件?

按理说,特工只有在紧急或特殊的情况下,才烧文件毁证。

根据片中的有限线索,他烧的文件只能是调查军火下落的文件。他在暗地里帮助重庆。

3.老吴说:我和易有仇,我还和他隔着桌子吃饭。老吴和易见过面,他们有交易。交易之前,老吴要暗杀易,交易后,重庆方面取消了暗杀计划,改为继续监视。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就知道了他们交易的内容。

4.影片开头,易说,日本人没说要死要活,命令张秘书给犯人个痛快。他怕事露,着急灭口。

问:为什么说张秘书是双重间谍?

答:影片给了张多处的特写镜头或全景镜头,没有特殊原因,导演不会这么做。影片多处暗示,张一直在监视着易的行动。后来又交待,张秘书早就知道了易和王的关系,那个刺杀小组的情况也一清二楚。

张是不是汪派来监视易的呢?不会。易是汪多年的死党,应该取得了汪的绝对信任才能干特工总部的部长。

那么只有日本人才会来监视易的。

问:为什么说邝的刺杀小组中有张秘书的卧底?

1.邝是个小头目,领导一个刺杀小组。小组中除了香港同学的5人,还有一个陌生人。这个陌生人是谁?

2.此人在珠宝店外第二次露面。

3.抓捕后,张秘书说,真正的枪手因为手中有电影票逃跑了。为什么只有他有电影票?

4.显然,王没经审讯,她没供出6人小组的事情。那么张秘书怎么知道那么详细?

问:在上海,易是否知道王的身份?

答:知道。

1.第一次易王见面,易的神色很怀疑。

2.易王第一次床戏,易对王施暴。玩性虐游戏吗?不是。王站在窗边,脱吊袜带。易以为她要掏枪,首先的反应是搜身,然后把王绑起来。易有过被色诱的经历,这是他本能的反应。他没有解除对王的怀疑。第一次性爱,也绝没有爱在里面。完全是干完拉倒。事后,易在床边得意地看着衣不遮体的王。还略有沉思。这段比较有趣,王被干后,也面带得意。双方都在想,谁是谁的猎物呢?

3.王走进易的书房,看见易在烧文件。易问:你一直很小心,从不过问我公务上的事。看来他一直很戒备。

4.王在车里等易,说易为什么不让王进去等。易问:“你真的想进去吗?”他还在怀疑。

5.第二次床戏,王说“我恨你”。易说,三年前,你不是这样。他发觉王已经爱上他,并不是三年前要刺杀他时的王。复杂的体位后,王说“给我一间公寓”,易的表情再次复杂。本来王先前说要坚持回香港。回香港,才正常,易才不怀疑。不回香港,又勾起易的怀疑。

6.第三次床戏,双方的关系已经加深。床边放着易的枪。一个职业特工会这么冒险吗?她可是间谍嫌疑人。我想,易又在试探王。枪中应该没有子弹。

7.经过若干次的试探后,易才放心,王爱上了他。易才决定给王买钻戒。另一方面,易和老吴见面后,易已不在暗杀名单上。他的安全也得到了重庆的官方保证。他的恋爱是安全的。

问:为什么易说“我比你懂得怎么做娼妓”?

答:在日本料理。王说,你拿我当妓女。易说,在这里,我比你懂得怎么做娼妓。随后听歌落泪。

实际上,易此时已经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知道伺候日本人的感觉就像做娼妓。

人生中有很多无奈。

另:我的爷爷在40年代曾给日本人当过一段日语翻译,文革期间被打成“汉奸、反革命”,后来平反。

我和爷爷谈过此事,他说,人总是要吃饭的。

有人骂李安是美化汉奸,我觉得他不过是站在一个历史后人的角度来中立地看待这段历史。

历史是供后人评说的,深陷其中,如何判断谁是谁非?超越历史来看历史,才能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

问:刺杀命令是谁下的?

答:老吴明确表示,重庆不允许暗杀易。不是老吴下的令。

那么有动机的就只剩邝了。是情杀。

他心里爱王。他不忍心看王被易搞,也想替王早日解脱。

问:刺杀当天,易到珠宝店为什么说“有我在,你不用怕”?

答:

1.他到珠宝店时面容轻松,进门后见到可疑人物也没担心。这不是他的职业习惯。

2.因为他事先在这里做了安排,珠宝店里面有他的特工。

3.王上车时是在凯司令咖啡店,上车后,王说要去珠宝店,易对司机说,“回刚才那里”。这说明,他刚刚去过那里。去那里干什么?确保安全警卫啦。他知道一会儿要去那里。

问:刺杀现场的珠宝店里都有哪些特工?

答:

1.易的人。

2.邝的人。

3.张秘书的人。

问:事败后,王为什么不吃药自杀?

答:她拿出来药,没吃。

这个细节反映出来她心态的变化。自杀,就说明她是革命者,是为革命事业献身。而这时的她已经深陷情欲。她已经识破了革命的谎言,不想为革命而死,她要为爱情献身。这是原著中没有的细节,也是李安的高明之处。

问:为什么易的书房和办公室中有孙中山的画像?

答:蒋和汪都打着救国救民的旗号,都自称是孙的正宗继承人,互相攻击对方。邝说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就是汪的名言。当时的汪伪政府也叫国民政府,也挂gmd的国旗。

第六节:补充资料

真实事件中的人物原型:

引用:

郑苹如出生于1918年,祖籍浙江兰溪。父亲郑钺先生早年参加同盟会,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支持者。孙中山流亡日本时,郑钺也陪同前往并娶了位日本女子为妻。妻子敬仰中华文化,为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郑华君。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郑华君以自己日本人的身份作掩护,在上海参加地下活动。在家庭的影响下,郑苹如从小就立下了为国立功的宏大志愿。长到19岁时,郑苹如已出落得风姿绰约,是上海有名的美女。

中国当时最有影响的画报――《良友》曾以她的照片作为封面。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国献身的美女特工,如果不是因为军统局总务处长沈醉和大汉奸周佛海的一次谈话,竟然有可能被永远尘封在历史

深处不为外人所知――

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关押在重庆歌乐山下白公馆内的大汉奸周佛海,拐弯抹角地向来“看望”他的国民党军统局总务处长沈醉打探自己的命运,他问沈醉:“隔壁关的丁默村也为你们出过力,你们为什么不肯放过他?还在六年前派一个女特工去暗杀他?”

沈醉对丁默村并不陌生,丁默村也曾是军统人员,曾任军统第三处处长。后来投入日本人怀抱,组建了76号特工总部,被汪精卫任命为总部主任。抗战胜利后也被关在了白公馆。但是周佛海说的“女特工”却让沈醉一头雾水:“那个女特工是谁?我怎么没听说过啊?”

周佛海说:“她叫郑苹如。因为暗杀丁默村未遂,被汪精卫下令枪毙了,死时才23岁……”

沈醉一听,觉得这件事很没人情味:无论郑苹茹是什么人,只要是为国家献身的,就应该青史留名。于是他立即到军统局要求查询郑苹如的档案。但是翻遍了花名册也没发现“郑苹如”三个字。沈醉又请中统局人事部门帮忙查阅,得到的回答是:中统的名册中也没有郑苹如这个人! 沈醉只好请上海方面查清此人的身份。

不久,从上海传来讯息:郑苹如只是中统的一名“运用人员”,因此没造册登记。但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郑苹如的男朋友竟然是时任中统局“上海专员办事处”主任委员的嵇希宗。嵇希宗是陈果夫、陈立夫的亲表弟。日军占领上海前后,他是中统局上海特区情报股外勤人员。

1941年春抵重庆,任中统局“党派调查处总干事”,不久被派来上海。抗战胜利后任中统局“上海专员办事处”主任委员。

板凳回目录

《色戒》影评

兰子君 | 2013-03-30 09:16

当一个男人深爱一个女人的时候,真的觉得他会很傻很可爱!

他会每天想着你,无论他在干着什么,脑海中都会时不时地荡漾出你的影子,这就表明他用心爱你了,令你感到高兴…

昨天看了梁朝伟和汤唯主演的电影《色戒》,觉得片子演的实在太精彩了,剧中的易先生尽管是个特务走狗的角色,但是他并没有令人讨厌,而是觉得这样一个警惕心强、不会相信任何人的一个人也竟然完全信任了王佳芝,为这个女人动了真情,其中的一段话是:你长的太美了,让我不得不想到你,手下向我汇报情况,我只看见他的嘴一张一合,却一个字也听不进去”。

这其间,第一让你感觉是导演如此有眼力选了新人汤唯出演这个角色,更感到惊奇的是她竟然把角色演绎的如此成功。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在一个如此奸滑的特务身边去虎口拔牙,情绪如此镇定,表情如此唯美,成功地捕获了一个警惕心极强的人的心,付出了自己真实的一切,实为太了不起的一个女性。

六个大学生最终的下场我不觉得遗憾,关键就在于,那么多男人,竟然把一个女人推到风口浪尖上去做一件如此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而且是色相和肉体的牺牲。而梁朝伟出演的是一个特务的角色并没有显现出他花天洒地、左拥右抱、寻欢作乐的场面,而是每天都非常警惕、小心地做每一件事,所以他并不让人讨厌。和王佳芝在一起的日子里竟然还为她的歌喉感动地掉过眼泪,并且,为了心爱的人还那样用心地策划了一种如此浪漫地送戒指的方式,这一切都表明他还有人性,有人性的坏人就不会让人痛恨到咬牙切齿,剧中的整个场面并没有见到嘶杀和血腥的镜头。

正因为他的举动也深深地打动了王佳芝,才令她在关键地时刻选择了让这个人安全离开。女人的心思其实很简单,她最需要的是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而王力宏在里面扮演的角色真的很失败,明明最初他和王佳芝之间是有一段朦朦胧胧的爱情的,一起演话剧,一起闹革命,但是就在他们选择让梁润生去和王佳芝做那件事的一刻起,就注定在她心中和他美好的一切被彻底地破坏了。

所以我觉得他们的结局是不遗憾的,为什么要把一个女人单枪匹马地推到一个特务的怀中,那将意味着什么,他们想过吗?想过这个女人的立场有多么凄凉吗?如果是我,我也会对这个世界完全失去信心,唯一相信的男人在关键的时刻不能主动承担责任,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她之所以为易先生动心,也完全是因为她感觉到了易先生对她确实动了的真情,放了易先生的理由就是这样简单,这不只是那枚戒指的力量,而是送戒指的举动是王佳芝等剧中所有的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说至此,我还是觉得演员表演的太精湛了,导演的选人太有眼力了,故事的设计太完美了,之所以让天王梁朝伟演特务的角色,是因为这个特务与一般的特务不一般。

#4楼回目录

《色戒》影评

兰子君 | 2013-03-30 09:16

看色戒归来,感慨万千,不得不一吐为快。有的人不明白李安为什么哭了,还有马英九为什么哭了,我只觉得和他们心有戚戚也,因为我也哭了。

有的人把色戒看成爱情故事,有的人把色戒看成讲人性的故事,更有的人在色戒中只看到裸露的人体。如果只是这些,大概不会哭或者不会哭得那么彻底。有的人简单把电影色戒当成小说色戒的翻版,进而总是对比二者。而李安说过,他要记录和再现一段历史,如果他现在不做,怕人们要淡忘了。这就是李安爱情和人性故事背后的日本侵华历史。在那段屈辱的历史中,人们对自己的道路和命运不能控制,人性埋没。除非苟活着,麻木着。李安比张爱玲,实在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不要试图给李安对号入座,哪怕是编剧基础的小说,还有小说基础的历史人物。就算没有张的小说,李安也会找到别的小说,或者别的故事来讲述那段痛楚的历史。

王佳芝由一个纯真的大学生走上一条充满危险和没有彼岸的道路,她既没有所谓的革命理想,也没有老吴和匡的国仇家恨思想,她只是简单地为了她喜欢的男生完成这男生想做的一件事。所以难怪易先生说,她的眼中没有恐惧。所以她才会吸引了他,他相信她。她的家庭没有给她温暖,她的男生没有给她爱情,她的同学早商量好了她要扮演的角色。她不得不进入角色,她被拉进来了,不是她的同学,而是日本侵华。她在乱世中,孤独地活着,唯一的爱好是看看电影,在西方电影中寻找一点向往的温情。影片多次提到易先生对自己汉奸生涯的厌恶和身不由己。比如王佳芝埋怨他没让她进去等,他说,你真的想去那种地方?言辞间充满了对自己工作环境的厌恶。还有对王说,他接触的人眼中都充满了恐惧,他不相信他们。只有在王面前,他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更有在日本艺妓馆,他对日本人的负面评论,说他们的音乐听起来像丧家之犬发出的声音等等。这哪是一个汉奸说的话?在这时候,他才是真正的自己。接着王给易唱天涯歌女。这不是一首情歌,很多人以为易是被王真挚的情歌所感动了。其实是这首歌的歌词和意境道出了易的心声。看看歌词吧,田汉作词的。第一段似乎还像情歌,天涯海角觅知音,第二段马上说的就是国破山河在的哀伤,家山北望泪沾襟,第三段更联想到人生短暂,青春如此的悲凉,人生谁不惜青春?易可能想到自己终日在

恐惧和反范戒备中度日,也许他有过青春的梦想,肯定不是做汉奸,然而国破山河碎,自己却成为自己也不想做的汉奸。所以易哭了,他的人性得以重现。所有的裸露和床戏,无非是想说明两个人脱去伪装和面具,赤裸相见,坦诚相见,做一回他们真实的自己,做到极致,希望不再回来。而性,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在性中,他们做回了真我。他们内心和身体坦诚接触的越多,两人的心走得越近。王在挣扎于自己身份的同时,已经意识到易钻进了自己心里,因为那个人,信任她,和她在一起时,那个人回归了真我,已经不是汉奸。所以她心里的防线彻底崩溃,不是因为那个大钻石,而是因为易的爱情。当王看到大钻石,她的眼里并没有任何惊喜,她甚至还按计划约易到珠宝店,准备在哪里完成匡的任务。但是,当易满眼满脸的温柔,看着她试戴,说,他对钻石没有兴趣,只是想看她戴着它的样子。易知道,麻将桌上,太太们谈论的,攀比的,钻石对女人的重要性,他愿意以她的方式给她带来快乐。这不是爱是什么?当王说不敢带这么贵重的东西在街上走,易又说,你和我在一起。要知道易是个不多话的人,他背后的话外音就是,不用怕,有我呢,我保护你,你可以依靠我!没有哪个女人能抵挡得住这样的爱情承诺―一个愿意信任自己,给自己依靠,带给自己快乐的男人。尤其在那个日本侵略者肆意烧杀淫虐的乱世。如果我是王佳芝,我也会被这个男人的爱所感动,并且爱上他,不愿意他失去。当易从这梦一般的场景中醒悟过来,他又做回了汉奸,他的人性又掩藏起来。最后他杀不杀王已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美丽的梦也只能是梦。他不得不回到现实。只有回家看看王曾住过的房间,睡过的床,遥想一下在这样的苟活的岁月,那曾经短暂的真情。

故事中可恨的人也好,可怜的人也好,悲剧也好,人性也好,都是那段可恶的历史给愣给推到那个位置上的,他们本来可以不的,可是他们不得不,因为他们不能控制,没有选择。写到这,我的眼睛又湿润了。

希望每个中国人都看懂色戒。顺便说,有人说大学生演话剧那段太夸张了。要知道,30年代的话剧就是那样的。其实即使今天的话剧,如果你看过北京人艺或者青艺的演出,你就会知道,其实那一点也不夸张,因为那是话剧,不是电影。而且当他们最后喊出“中国不能亡”,我觉得最自然不过了,当时的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如果我是当时的学生,我也会想喊,中国不能亡。我的眼睛从这里开始湿润。

不能不感动于李安的中国情怀。

#5楼回目录

《色戒》影评

兰子君 | 2013-03-30 09:17

今天上午终于开完了色戒,现在这年头,写色戒影评也能成为赶时髦了 ,还是转发个影评吧

人性的困惑---- 电影《色戒》引起的思辨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 徐浩渊

李安的电影《色戒》,引起华人世界强烈的对抗性反应。

叫好的说“《色戒》这部片子艺术上不错。一个抗日志士爱上了一个汉奸,是人性的表达”;“李安做电影的目的就是追求对自己、自己关心的人性的感触。”

叫骂的说:“汉奸家属张爱玲出于阴暗心理写作小说《色戒》…… 李安将《色戒》搬上银幕,在张氏小说基础上变本加厉,前所未有地践踏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和民族尊严。”

我把这些争论贴到我们网上的心理论坛中,一位中年女性的意见,很是反映了当下白领阶层的感受:“在我看来,颓废奢华和纠缠的情感以及模糊的道德界限,是这个影片触动我的地方;对我老公来说,他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删,删了些什么,这个女主角是否性感。”

最终,我的朋友崔卫平――专修电影理论、电影评论的教授,发来自己的文章《人性的,太过人性的》,让我不禁拍手叫绝。她最后写到:“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李安的这部影片,而在于接受当下这部影片的语境。它在威尼斯获奖时遭遇记者及影评家的嘘声继而被奥斯卡拒之门外,在大陆却获得一片赞美之声,许多人将之奉为极品。在很大程度上,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种现实生存的精神状态:当人们开口闭口将‘人性’放在嘴边,如同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表明他们已经失去了如何对待这个世界的正当眼光和尺度,放弃了自己在外部世界应该承担的角色和客观评价;一个人故意萎缩他的外部世界,可以看作是其内心坠落与空虚的表现。不妨去想,今天还有什么理由将‘性’看作是至高无上、凌驾一切的?

如果说是人性,郑苹如那样一种为国捐躯的态度,不也是一种人性的体现?人的正义感、忠诚、正直不也是人性的体现?怎么就将这些排除在人性词典之外呢?再比如,老易的人性及其复杂性,正可以体现在他作为汉奸挣扎、如何经受内心的煎熬,而不是另外寻找一个出口,弄得真像那么回事似的。”

近年来,大凡出现津津乐道丑恶人物、事务的文艺作品,便有人出来用“人性”一言以毕之,给屎壳郎披上件光鲜时尚的“人性”外套,碰不得了。然而,问起什么是“人性”,为何只要是反映“人性”的作品就是好的,却无人知晓无人过问了。为此,我想探究一下到底什么是人性,文艺作品反映人性的方式,如何影响社会风尚,以至于影响个体人性发展的倾向。

翻开辞海,发现上面有两条解释:

人性

(1) 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2) 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这两条定义本身和互相之间都存有不少疑点和冲突。首先,在同样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的品性是各不相同的。林妹妹、鲁大、贾政的品性差异就很大。至于什么样的感情和理智是正常的,人们的看法更有天壤之别。同在日伪统治的中国,郑苹如以为铲除汉奸是中国人正常的情感和理智,并以性命为代价实践之;张爱玲则宣称汉奸比爱国学生的阳具更具魅力“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甚至被汉奸枪杀都不要紧,“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这是张氏的正常情感。

再看牛津大辞典对于人性的定义:

Humanity

1, the human race, human beings collectively, the fact of condition of being humane, human nature. (人类,集体即非个体的人,有条件人道的事实,人类天性)

2, humaneness; benevolence.(人道,仁慈)

还是没有说清楚事情。倒是“仁慈”比较“正常”有了一点衡量方向,至少暗示了残忍、屠杀、虐待等等是非人性的。然而,把人类负面的特性排除在人的特性之外,又不符合全部事实和集体特性的说法了。

上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时候,上了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动物行为,其中包括了人类行为。使我第一次认识到,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与其它动物共享很多秉性。例如,除了食与性等生理特性,我们与其它动物还共享对于幼仔的哺育行为、情感联系,甚至群体规则等等。同时,我第一次认识到,在我们人类独特具有的品性中,不仅具有因为我们智力发展创造的哲学、艺术、科学等文明产物,人类还具有比其它动物更加残忍、超乎自然生存逻辑的行为,例如战争。

其它动物的杀戮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维护自身和幼仔的安全,一句话,是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而被迫对不同种类的动物实行杀戮。豺狼、恶虎、大白鲨等猛兽的杀戮,均无例外。在同类之间,除了交配时期争夺交配权力,或者为了维护居住领地,同类动物并不互相争斗,更不会彼此屠杀。人类,则是因为信仰和利益,残忍地屠杀、折磨同类的唯一物种。易先生不是刚刚被情人王佳芝救了性命,立即将她枪决了吗?其它动物没有这样的特性,更没有类似纳粹迫害犹太人和南京大屠杀那样的血腥行为。这也是人性的特有部分,残忍、破坏性的另一个侧面。

中国人“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是偏颇的。大抵因为婴幼儿对他人没有伤害与威胁所形成的概念,却不知那是因为幼儿还不具备伤害他人的能力。而且,所谓“善”应该有与人为善、给予的意思。幼儿只会往自己嘴里抓吃食,绝不会天生把食物让给他人。谦让的良善举动,也是后天学来的。其实,人的基因里携带了两类不同行为的潜质:友善、利他、建设性等正向品性发展的潜质;同时也具有发展负面品性的潜质,那便是侵略、自私、破坏性的一面。对于每一个个体,他(她)生长发育的环境促使、允许哪个方面的潜质发展,那些品质便成为该个体的成人后的品性。希特勒的残酷,是被他极其残暴的父亲对童年的他鞭笞而培养出来的;莫扎特和门德尔松的音乐比起贝多芬的更加优雅、平和,是因为他们没有贝多芬那样艰难、贫困的童年环境所致。

既然人性有正、负两面,文艺作品必然会反映两个侧面,关键问题是如何反映、站在什么立场上反映。经历“文革”岁月,我曾经厌恶听到人谈论文艺作品的立场。总觉得带有政治宣传和宗教裁判的色彩。然而影片《色戒》,让我第一次感到“立场”很重要,立场是不能不被关注的。

我说的不是阶级立场,而是人类对于真善美VS假丑恶的立场,对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立场。一个国家对另一国家的侵略,对那里的人民的统治、屠杀,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是丑恶和非正义的。为了个人利益,讨好侵略者,成为屠杀自己同胞的帮凶,永远是罪恶行径。歌颂、抑或粉饰这种罪恶的文艺作品,无论它如何高明,对于社会,特别是对于天真烂漫的孩童,都是一种污染、一种伤害。因为它肯定了罪恶,教人学恶,促使人性残忍、自私、卑鄙的潜质生长。宣扬丑恶的作品,越高明,就越容易使得受众不由自主地与作者共享同一立场,小说与电影《色戒》便是这样的作品。

仔细查看《色戒》的小说与电影是有相当差距的。因为张爱玲与李安的生长背景和创作潜意识动机有着巨大的差异。

张爱玲,出生1920年,没落清朝官吏的后代,朝思暮想回到社会上层,重享荣华富贵,却不得。日伪时期,张氏拼命攀上了汉奸权贵胡兰成,不久被胡抛弃。抗战胜利后,她在社会上自然抬不起头来。有人说她恬不知耻,我不同意。恰恰因为张爱玲知道傍汉奸是耻辱,知道郑苹如是英雄,所以才写了《色戒》,硬是把自己那点见不得人的事情,和抗日女英雄混为一个人型写出来。短短的两页纸,修来改去27年才敢发表。文章中的时间转换、人物与事件交代变得含混、隐讳,也反映了她嘴上不肯招认,心底却无法摆脱的羞耻感。她的羞耻心还在于汉奸胡兰成不把她当回事,另有新欢。所以她把这股恨意,用书中的汉奸被人追杀来发泄。张爱玲真的想杀胡兰成一刀吗?舍不得。因为他送她大钻戒,让她觉得他爱她。“爱”这个字在张氏笔下变得肮脏且沾满铜臭,因为它是和克拉数成正比的。

李安拍《色戒》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李安1954年在台湾出生,大学之后留学美国,很少有中华民族曾经被欺辱、被宰割的感受与概念。通过他的多部影片,李安表达出自身两种主要的心理冲突:一,作为长子,他选择的职业不被父亲认可;二,婚姻生活中,性爱的极大不满足。

李安的父亲是一位传统意识浓厚的中学校长,一直为自己的长子李安学业成绩欠佳,不能成为一名教授而感到失望。上世纪7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留学的年轻人学工程、医学、法律、商科是正业。可以落脚美国,回台湾也不乏受人尊敬、待遇优厚的职位。学电影?在老人看来是胡闹、是玩票。甚之,李安毕业后长年没有工作,结婚生子后,还靠妻子养活,老人致死都难以了却这桩伤心事。这是为何在父亲去世后不久,李安领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手握小金人,难过地说希望父亲能看到这一天。李安希望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从而能够得到父亲的认可啊。事实上,岂止李安,我们国内的第5、6代导演,不是也依靠西方影界的承认,在欧美电影节上得了金狮、金熊奖项,才在国内站住脚的吗?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要靠外国人说好坏来评价自身了呢?

与父亲的这番情感纠葛始终深深地压抑、刺激着李安,使他拍完“父亲三部曲”后,在《冰风暴》里再现他的痛苦与情感冲突。到了《色戒》,他干脆让扮演丁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90103/83472.html

更多阅读

著名作家姚鲁批评评论《色戒》点击突破百万!总批评超 姚鲁烽

著名作家姚鲁批评评论《色戒》点击突破百万!总批评超过一千万!绝了!!          【据姚鲁吧新浪吧讯】作家姚鲁批评评论文章作品总点击超过一千万(10000000万)(这是去年的统计了)!绝了!真是批评一绝!!!仅批评评论电影《色戒》的《色不可

李安华语力作《色戒》烈欲狂情 图解李安电影 色戒

摘选:片名:《色,戒》 色易守,情难防,真爱无罪英文片名:Lust, Caution导演:李安 原著:张爱玲 编剧:王蕙玲    James Schamus主演:梁朝伟    汤唯    王力宏    陈冲上映日期:2007.10.26  张爱玲的同名原著的故事发生在二战

《色戒》观后感 色戒完整版免费观看

昨天晚上被先生约去看电影,好久没这种浪漫的感觉了,我俩在外面吃完饭去通程大剧院看8:30的《色戒》,听说是李导又一部新作,真的期待很久了,值得一看。当我很认真很努力的想去看懂这其中要表达的意思时,影片却在莫名中拉上帷幕,灯光亮起,大家

解读:张爱玲小说《色·戒》

解读:张爱玲小说《色·戒》文/程致中2007年,李安执导的影片《色|戒》上映后,张爱玲后期那篇不起眼的小说《色·戒》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小说成于1950年,1979年张爱玲将它和《相见欢》、《浮花浪蕊》两个短篇结集成《惘然记》出版。在

未删节版《色戒》,看见了什么镜头! 你被死神看见了漫画

誓言总是用来违背的,刚发誓不看国产,不看盗版的国产(专看盗版外国片),结果在老婆的指导下,放弃了科比布莱恩特,开始看未删节版的《色戒》!《色戒》在香港上映不删节的,在大陆为何删节呢,想说明我们正经香港不正经呢,还是想贬低香港抬高大陆文化

声明:《《色戒》影评专业分析 《色戒》影评》为网友柠檬树下少年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