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指拥有日本国籍的人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日本人通用日语,汉字亦是日本流行文字。日本人在古代隋唐时期深受我国汉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礼仪,还是服饰、茶道等各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华夏元素。日本自己亦以“小中华”为荣,视其他各国(如荷兰、西班牙等)为蛮邦。同时,日本人自古深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有着对外侵略的本性。最近的是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菲律宾等国的战争。
日本人_日本人 -简介
日本人
东亚日本的基本居民。主体为和族。另在北海道有2万5千多阿伊努族人,冲绳地区亦有部分琉球人日本人。属蒙古人 东亚类型。日本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太湖,称汉字为吴字, 和服为吴服。使用日语,语言系属未定,属古代汉语和阿尔泰语系的某些语言的混合,受汉语影响极大。
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日语借用了大量汉语词汇。以东京话为标准语,在全国推广。信仰比较普遍,流行多种宗教 。大乘佛教自6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入后,迅速普及全国。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明治维新以后曾被定为国教,全国城乡皆有神社。同时受到明朝儒教、阳明学的深刻影响。很多人都有神、佛并重的双重信仰,或同时兼信几种宗教。
一般在生育、婚姻、节庆等现实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仪式;对丧葬、祭祀、法事等方面则遵照佛教信仰。民间多流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基督教于16世纪40年代传入日本,信徒约占全国人口1%。此外还有新兴宗教二、三百种。
日本人_日本人 -民族的来源
民族由来
关于日本人的民族来源,尚无定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有着若干记载。《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献典籍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川地形地貌、物产和民族分布,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时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
炎帝时代
炎帝
中国人从亚洲大陆向日本岛的迁徙有许多次,其中徐福东渡日本是最著名的一次。在此之前,帝禹时代曾考察过日本列岛,黄帝时代曾接近或抵达日本岛,炎帝部落烈氏与女娲部落部分先民曾迁徙、避难到日本列岛,她们构成日本大和民族的基因来源的主体,女娲则成为日本天皇家族尊崇的太阳女神天照大神的原型。
众所周知,关于日本人及其文化发展的历史事件,首推徐福东渡的故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半岛,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携带众多器物、食品、农作物种子等,渡海求仙。徐福一行,抵达日本岛,遂滞留不归,华夏文明、文化与科学技术由此而植入日本,并促成日本由绳纹式文化时代进入到弥生式文化时代。
不过,关于日本岛居民的民族来源,学术界通常的说法是,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从北方大陆移来的通古斯人,以后有马来人从南方渡海而来,大约从公元前一千纪后半开始,就不断有中国和朝鲜人移居日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世纪的日本,考古学上称为绳纹式文化时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猎、捕鱼,居住在竖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周一良等主编,1962年)。
我愿意指出的是,历史上中国人从亚洲大陆向日本岛的迁徙活动,并不限于一次,而且也不限于公元前一千世纪后半才开始。事实上,日本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献典籍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川地形地貌、物产和民族分布,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时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明确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而《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根据上述能够见到的并且能够解读的远古信息来说,华夏居民向日本岛迁徙的重大活动,至少有如下数次。一 、帝禹时代的迁徙活动:对东海岛屿的考察
我在《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待出版)、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孙晓琴图,王红旗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等专着中指出,《山海经・五藏山经》乃是帝禹时代(公元前2200年)的国土资源考察白皮书,其中《东山经》的第三条考察路线,记述的是今日山东半岛的胶莱平原(当时尚被海水淹没),以及东海的一系列岛屿,它们包括今天的大黑山岛、济州岛、福江岛、下甑岛、鹿儿岛、琉球群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缩印在《经典图读山海经》的扉页)。
显然,帝禹时代的地理大发现壮举(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地理考察活动),不能排除伴随有华夏居民向东海诸岛屿(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迁徙的可能。
黄帝时代
我在1983年撰写《追寻远古的信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一书时,指出远古神话传说是人类在发明并广泛使用文字之前,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信息载体之一。其中,远古传说是对那个时代自然和社会事件的记录,远古神话则是当时的人及其后世的人对远古传说记录信息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利用信息传输学、符号学、密码解读学的原理,对远古神话传说进行信息解读和复原再现,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为此,我曾经专门研究过符号学,并撰写出版了《生活中的神秘符号》(1992年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6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更名为《符号之谜》)、《生活中的神妙数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等专着。
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共工撞倒不周山、嫦娥奔月、颛顼绝地天通等远古神话传说(包括由此而演化的民间故事),我将它门解读为远古发生的“天地大冲撞”事件。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经典图读山海经》、《追寻远古的信息》、《神秘的星宿文化与游戏》(王红旗着,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孙晓琴图,王红旗文,昆仑出版社,1996年)等书,以及长篇论文《我们远古祖先经历过的天地大冲撞在民间留下的不灭印记》(待发表)。
关于日本人自称和族(大和民族)的来源,《辞海》注谓:大和,日本之别称,简称和,本畿内五国之一,在今奈良县辖境平安奠都,(公元794年)以前世世都此,故名。
“和”的字义甚多:《实用汉字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解释为:温和,和谐,讲和,古代车上的铃铛,古代军队的营门,棺材两头的板,两数相加之数,衣带,跟随,相同,连,指日本(和族,和服),姓氏,跟着唱,诗词的一种格式,和牌(麻将术语),和泥,和药,量词(煎药的次数)。《辞海》(中华书局)解释为:相应也,平也,调也,解也,不刚不柔曰和,心不争也,温也,与也,小笙也,军门也,铃名,棺题曰和,和数,日本之别称,姓氏,声相应也,调合也,和味也。综上所述,“和”的本义为相应,它是形声字,意为声相呼应。
“和”为姓氏用字著名者有羲和、和仲、和叔,他们是古代负责天文历法的官职。羲和的“羲”字,与“姜”字上半部分相同,可能有着共同的族意渊源(伏牺,亦称伏羲、羲皇,可能也与天文观测有关)。《尧典》记有天文总管羲和,他手下有四名天文官,分别观测四方、四时、四季,他们是:羲仲(东,晨,春),羲叔(南,午,夏),和仲(西,昏,秋),和叔(北,夜,冬)。据此可知,羲有晨意始意,和有昏意随意(四时相应),羲和即日出日落、春来秋往。
日本人_日本人 -民族来源
大和民族起源于绳文人和弥生人的二重构造。
日本人主要是由原日本的土著居民(绳文人)同化渡来人的结果。
大和民族诞生于琵琶湖畔的绳文系弥生人,大和民族的祖先相继在九州、关西、四国等地建立古老的部落国,这期间与东北亚的扶余人及南岛的马来移民混血产生了大和民族。
绳文人是大和族的祖族,吸收外来移民融合演变成弥生人。和族属于蒙古人种,和族于弥生时代初期最终形成,和族文化长期受到南岛文明及东北亚文明的影响,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又自成一派。
日本滋贺县的琵琶湖畔是弥生人的发源地,弥生人由三部分混血而成,一是本土的绳文人;二是东北亚、扶余三韩的原住民;三是南岛、马来、中国东南等地的原住民。
总而言之,日本列岛原住民是绳文人,后同化了渡来人形成了今天的日本人。日本人是混血人种。
其他传说
关于日本人的民族来源,日本人的祖先的一部分来自亚洲大陆的古代中国。
在中国的古代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有着若干记载。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详情请参阅《日本人是炎帝的后代吗》一文。考古研究发现,在几十万年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原始人类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很少量人在大概十万年前开始又迁徙到日本,日本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十万年前,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东北亚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满洲-通古斯语族等语族的人、古代中原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混合而来,逐渐迁移到日本混合衍变而来。自从春秋战国后期,大量燕国人、齐国人和越国人为躲避战乱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后到清朝时当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时,陆续有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后来又从这里向东向南到了日本。
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日本人古代使用和语,日语借用了大量汉语词汇,日语中的汉语借词超过30%,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
日本人_日本人 -生活习惯
日本人给人印象比较深的生活习惯有以下这些:
1、勤洗手
日本人喜爱清洁,从洗手做起。饭前便后洗手、回家之后要洗手,这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日本自来水的洁净标准高,饮用生水不担心病毒或者细菌感染。所以,在日本的住宅、饭店或公园里,人们口渴时就拧开水龙头解渴。
2、勤刷牙
日本人爱护牙齿,每次饭后有刷牙的习惯,不少日本人办公室里都要放一套牙具。还有不少日本人一吃完东西就会漱口刷牙。饭后刷牙,清除牙齿中食物的残留,对保护牙齿相当有益呢。
3、勤洗澡
日本人好洗澡,至少每天一次,一般是在临睡前泡澡,有助于晚上睡眠好,有的人还会在早上起床之后洗澡,甚至是留长发的女性,这样能在早晨出门时保持精神焕发。日本人喜欢泡温泉也是出了名的。去泡温泉前,大家都会自觉地在淋浴下把身体洗得很干净,然后再去温泉内浸泡。
4、勤换衣
日本的上班族,特别是女性,每天都要换内衣和外套,否则会被怀疑没有回家过夜。
5、不随地吐痰
研究证明,很多病毒和细菌藏在痰里。日本人认为,不随地吐痰,是尊重他人、同时也对社会负责的表现,代表着个人教养水平。日本人一般吐在随身带的纸巾上,然后扔进垃圾桶。在东京,地上很少看得到痰迹,十分干净。
6、不边走边吃
在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场所吃东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街头食摊出售快餐食品,但买下后吃完再走才是有礼貌的。
7、鞠躬代替握手
鞠躬是日本人通行的礼节,国人之间几乎不握手,只有和外国人见面是才偶尔握握手。
8、说话轻声细语
日本人在公共场合一般不大声喧哗,说话轻声慢语,因此减少了唾沫横飞的现象。飞沫,可是传播不少呼吸道疾病的“凶手”呢,当然也是“非典”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9、香烟灰有专用袋
在日本,买香烟的同时还会收到店员附送的烟灰袋,有些商店中也会出售烟灰袋。这种小袋内有隔热铝膜的,可以放在衣袋里随身携带。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时候,把烟灰烟蒂弹入袋子内,收集起来,然后再扔掉。
10、垃圾分类盛放
垃圾分类在日本尤其细致,住户必须按可燃和不可燃分别装入垃圾专用袋,垃圾也不是随时可以往外扔的,哪天可以扔可燃垃圾,哪天可以扔不可燃垃圾,每个街区都规定了时间和地点,然后由环卫工人收走后,送到垃圾处理厂,或再利用、或掩埋和焚烧。
11、朋友亲友串门较少
跟热情好客的中国家庭相比,日本人互相串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也不太在家中接待客人,这大概是因为一般日本人的住房比较狭小的缘故吧。
12、主妇每日打扫卫生
日本中的一部分妇女婚后在家做全职主妇,她们日常活动范围不广,洒扫庭院就是重要的工作。房间里或是榻榻米或者是地板,主妇每天都会认真擦洗,就像《聪明的一休》里那样。
13、日本人有送礼习惯
日本人讲究礼仪,有送礼的习俗。但一般送些对其本人没啥用途的物品,于是收礼人可以再转送。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和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但对狐獾图案的东西则比较反感,因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到普通百姓家作客,送菊花只能十五片花瓣,皇家徽章才有十六瓣的菊花。
14、善于学习与汲取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与汲取的民族,公元646年,孝德天皇推行“大化改新”,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国唐朝进行学习,促进日本氏族制度瓦解,为日本的封建化奠定基础。公元1868年,明治天皇推行“明治维新”,在“文明开化”“和魂洋才”的思想指导下,大量吸收欧美文化,为日本迅速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基础。
15、公共厕所
日本人的公共厕所极为干净,有沙发,还有很多绿植,每一间洗手间都有书柜和音响,日本人喜欢一边上厕所一边看书,音响里的音乐是为了掩盖日本人上厕所时发出的声音,在日本人看来,这些都是很优雅,很得体的事情。
日本人_日本人 -战争历史
白村江之战
白村江战役,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海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
661年正月(农历,下同),日本齐明天皇和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赴九州岛,欲统兵渡海西征,但齐明女皇因旅途劳顿,于当年七月病死,出征计划被迫推迟。八月,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九月,5000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济赠送大批物资。同年五月,日本将军率舟师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万人,唐朝也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五六月间,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实力锐减。唐军与新罗军队趁机调兵遣将,于八月十三日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至此,惨烈的白村江海战拉开序幕。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翌日,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讨对策。他们依仗兵力优势,妄言“我等争先,彼应自退”,遂未加整顿部署,便“率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结果,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白村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白村江战败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与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于是从664年起,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防线。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坝,坝长1.2公里,底部宽80米,高十几米,外侧是一条5米深的水沟。为了保险,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然而,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乘胜进军日本本土。
白村江的战败,也加深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人民群众对沉重的战争负担深为不满,守旧势力趁机向革新派施加压力。在守旧势力的攻势下,天智天皇一方面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另一方面颁布法典,编制户籍,积极致力于内治,为奈良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白村江海战,是日本与唐朝的一次直接较量,它确立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面对强盛的大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于是,日本及时修正对外政策,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积极选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白村江战役之前,日本已经派遣过4次遣唐使。但史实证明,白村江战役后,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频率、使团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最具典型意义的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4条船,五六百人,约是战前的两三倍。这一时期中日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也最为兴盛,彪炳史册者很多。遣唐使作为日本朝廷派遣的国使,政治上发展与唐朝的睦邻关系,经济上交换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文化上积极吸取唐代丰富的典章制度,他们推动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壬辰战争
中日万历之战又名万历朝鲜之役,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日本史书把万历朝鲜之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做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史书则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
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长期割据的战国时代,统一了全日本。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丰臣秀吉为“关白”(摄政)。正如历史上所有完成统一大业的枭雄一样,丰臣秀吉也有一个很大的梦想,那就是野心勃勃的向亚洲扩张。
丰臣秀吉为侵略中国制订了战略计划。日本侵朝前一年,即万历十九年(1591年)六月,日本特使宗义智曾通告朝鲜国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