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元阳一中 元阳一中-学校沿革,元阳一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元阳一中占地面积有6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有8157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55人,其中高级教师有27人,中学一级教师有66人。有35个教学班、在校生有1859人,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

元阳一中发展史

元阳一中_元阳一中 -学校沿革

李志军整理

(受元阳政协文史委委托而编写,参考了许尔康、杨红、李松林、李志恒等老师的文章。)

元阳一中自一九五四年秋创建以来,经历了“元阳县初级中学”、“元阳中学”、“元阳县第一中学”等若干历史时期。在过去的50多年中,元阳一中历经风风雨雨,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经受了不少的曲折和考验。学校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新生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本地的经济建设劳动者,为元阳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元阳一中这所边疆学校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发展,正昂首阔步迈向辉煌。

一、元阳一中的前身――红河中学

解放以前,元阳县叫水卜龙新街,又称“江外”,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部分地方隶属建水县管辖。

一九四五年九月,中共建水县地下党组织派遣在个旧文华小学任教的舒仁明同志回家乡水卜龙新街开辟工作据点。一九四六年三月,舒仁明同志通过统战关系和多方努力,在水卜龙新街中心小学创办了红河中学。这是红河南岸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的第一所中学,是元阳一中的前身。

红河中学建立以后,敦厚镇(水卜龙新街)镇长李学珠兼任校长,地下党员谢加林任教导主任,来自建水建民中学的进步青年洪大明、戴继先等任教员。学校招收三十多名少数民族学生,编为一个班,开展教学活动。课程设置为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动植物、生理卫生、音乐、美术和英语九门,与正规中学完全一样。在地下党的组织下,青年教师们结合教学活动,白天教书,吃过晚饭便分头到芭蕉岭、百胜寨等地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革命工作,不断开辟新据点,扩大革命影响。

一九四七年,红河中学建立了党支部,谢加林任党支部书记,洪大明、舒仁明任支委。敦厚镇镇长谭世杰兼任红河中学校长。年初招收了第二批学生,也是三十多人。新增教员有邹明、沈延俊、叶芬、钟茂轩、孙新、李中新等人。同时成立“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在第一班学生中发展盟员,他们是田启铨、杨炳忠、何喻茂、田启昌、李铨等五人。红河中学师生在地下党领导下,下乡宣传革命道理,播撒革命种子,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恐慌。

一九四八年,反动政府对红河中学的革命活动终于无法容忍了。敦厚镇镇长谭世杰和副镇长李德位以办学经费无法解决为借口,下令停办红河中学。谢加林等外地教师被辞退,舒仁明、赵鸿昌等本地教师按党支部的意见留下,转入小学继续坚持工作。一部分有经济条件的学生经谢加林介绍到建水建明中学继续读书,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回家。

红河中学存在的时间仅有两年,培养的学生两个班84人,而且都未毕业,但她以全新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办学成绩为元阳教育写下光辉的一页。

二、艰难的初始阶段(1954――1965)

一九五四年秋,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在新街下节街观音寺(今中医院旁弹棉厂)内建立“云南省元阳县初级中学”,当时校徽称“云南省元阳县民族中学” 。学校有一间瓦房做教室,两边耳房做教职工宿舍兼办公室,耳房上边加盖草房做教职工宿舍。初建校时规模较小,教职工仅有七人,有五人是由上级从建水、石屏、开远选派来的,由吴尚达任教导主任,主持学校工作。教师有张稚禧、白恒生、苏荑,职员有刘寿祺、萧自祥、黄天福等。他们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历尽辛劳,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边疆教育事业。

一九五四年元阳中学招生一个初中班,共62人。学生来自元阳、金平、绿春三县,有哈尼、彝、傣、壮、汉五个民族。他们经过数天的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背着行李到学校求学。党和政府对他们非常关心和给予特殊照顾,学生中75%的同学享受人民助学金,除免收学费外还发给棉衣、棉被及日用物品。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边疆各族学生的关怀。

当时学习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学生宿舍低矮潮湿,门窗破旧,遇雨季时常漏雨。吃水也要到几百米外下坡处师生自己去挑。新街唯一的小火力发电厂(今机关幼儿园),电力弱,晚上自习时光线暗淡,影响学习,多数日子用在汽灯照明。老师和学生还利用教室周围的空地种植各种蔬菜,以改善生活。

在校舍极其简陋,生活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团结一致,战胜各种困难,勤奋地工作、学习。教学管理方面,根据上级省、州的文件认真执行,如课程设置、成绩考核、学籍管理等都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尽管条件有限,但同学们将课余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在吴尚达、张稚喜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办起了墙报、黑板报等。每天晚自习安排十多分钟的读报时间,让大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一九五五年招生初中一个班,学生50人。

一九五五年秋,省教育厅下拨经费7.5万元,在阿花寨大龙潭下边(今校址)新盖新校舍。一九五六年,一幢上下各四个教室的教学楼(大教室)落成,靠近球场的教职工宿舍、厨房、厕所等也同时建好,球场也基本平整好。新校园内有清澈的龙潭水,四周树木成荫,环境优美,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一九五六年学校拥有三个初中班,成为一所初级中学。为了搬迁学校,同学们兴高采烈,在未通公路的情况下,全体师生总动员,硬是将课桌、床铺、厨具等从下节街的破庙里搬运到阿花寨后山的新校址。

一九五七年,元阳初级中学首届学生52人毕业,从此,元阳开始有了由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初中毕业生。学生中有五名考入了蒙自县第一中学,一名保送到建水一中读高中,三名保送到省卫生学校,还有三名保送到省民族师范读书。其他绝大部分分配到金平、绿春、元阳三个边疆县的教育战线,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一九五七年七月,元阳中学的教职工到蒙自中学参加整风运动。一九五八年三月,全县开展整风肃反运动。运动中执行“左”倾错误路线,大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两次运动,元阳中学的部分教职工都受到冲击。

一九五八年以后一段时间里,元阳中学出现了学生过多地参加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等,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文化知识学习被削弱。一九五八年,学校已发展成为四个教学班,学生180人,教职工14人。同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实行全党全民办教育,开展教育革命。教学改革强调教学要结合政治、结合生产、结合实际。师生有时整月整日地在乡下劳动,犁田、栽秧、收割什么农活都干过。一九五八年底,在全国大战钢铁的号召下,元阳中学全体师生到新寨、石头寨大炼钢铁,多次到百胜寨栽秧等,学校成月关门。

这一年,云南省文教书记马继孔提出大搞劳动教学,对课堂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增、删、补、削,大办工厂、农场,反对“照本宣科”、“关门教学”。由于在教学上搞“大跃进”,加之各种政治运动较多,教学质量逐渐下降。

一九五八年九月,元阳中学第二班学生毕业,参加全州统一考试。中共蒙自地委召开全州教育工作会议,以教学质量、“勤工俭学”为内容,评比排队发“红”、“白”旗。经过评比宣布元阳初级中学统考成绩倒数第二,政治单科成绩倒数第一,勤工俭学差,被评为“白旗”学校,颁发给一面沉重的“白旗”。全校师生都视其为耻辱,感到压力很大。

当时元阳各条战线均是“红旗”,唯独这所年轻的学校得了“白旗”。这引起了州、县领导的关注,同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一九五八年十月,元阳县委指派县委委员许尔康任元阳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正式建立了中共元阳初级中学党支部,直属县委领导,向县委请示汇报工作。洪章科任教导主任,白恒生任总务主任,健全了学校领导班子。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元阳中学的各项工作都有所好转。一九五九年,元阳中学初中第三班学生中考成绩跃居全州第三名,象征耻辱的白旗终于拔掉了,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元阳也因此赢得了在边疆首办高中的条件。从此,直到文革前,元阳中学的教学水平在红河州处于领先地位。这除了县委重视外,学校领导团结一心,明确以教学为中心工作,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州教育局也本着优秀教师到边疆去的精神,先后给元阳中学配备了许多优秀教师。他们都是大学毕业后,自愿要求到边疆工作,朝气蓬勃,工作负责,教学能力强,受到学生欢迎。一九五八年蒙自师范初师部三个班,学生153人,由刘朝暄、张会元、杨云龙三位老师带领由蒙自迁来元阳,在今县委党校上课,校名改为无阳民族师范学校,与元阳中学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蒙自师范的师生不仅带来了刻苦学习、艰苦朴素的好作风,而且给元阳中学增添了新的力量。元阳民族师范共办四期11个班,有教职工16人,学生537人,其中毕业297人。这些学生中的毕业生分到元阳、红河、绿春等边疆各县,壮大了教师队伍,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一九六二年元阳民族师范停办。

一九六0年,元阳中学开始招生高中班,面向元阳、绿春、金平、红河三县招生45人。校名改为“云南省元阳中学”。这一年,学校开始搞劳动与教学,要求师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时完成劳动与教学两大任务”,强调多快好省,任意缩短课时,教学工作成了走过场。六十年代,元阳中学仅有一辆马车,担负着学校所需的燃料和粮食的运输任务。有时,同学们要自己去冬瓜岭粮食局背粮食。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建校劳动。

从六十年代初起,学校聚集了一批学识丰富的中青年教师,如谷永、吴廷文、刘采齐、杨琳、杨学廉、周益谦、邹桂迟、姚永勤、李福顺等。阵营整齐,高手云集,是元阳中学教学力量最强的鼎盛时期。

一九六三年,元阳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班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结果,全校仅有一名彝族学生被中央民族学院录取。

同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元阳中学和全县各小学一样,掀起了学习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热潮。师生们学习他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这时,学校内组织了许多学雷锋小组,在课外活动时间,上街为“五保户”、退休的老大爷、老大娘挑水、劈柴和扫地,还有以前无人打扫的教室、厕所,现在不知不觉地被人打扫了,班级里有了节约箱,针线包,争做好人好事的学生越来越多。

一九六四年,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元阳中学学生分批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一九六五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减少学生活动的总量、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使学校重新回到以课堂为主的轨道。在教学上提倡“少而精”、“启发式”,精讲多练,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五年,元阳中学共有55名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有19人被录取,升学率为35%,录取面为全州中等水平。

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五年的11年中,师生处于多事之秋。在那困难的年代,学生要顺利地完成学业是十分不容易的。高中生来自红河、绿春、金平,这些县的同学要步行两三天才能到校,路途遥远,路径难觅,中途无食宿点。这对身强力壮的男同学也是一种极大的困难,对体弱的女同学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在离校和返校时,同学们结伴而行,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许多同学吃不饱肚子,一些家境贫寒的同学,星期天上山背石头卖给建筑队或去商业局装卸货物,用辛勤的汗水挣得微薄的工钱,以补贴生活之不足。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许多同学往往中途辍学,如高三班,开始时有54名同学,毕业时,全班仅剩32名同学。这一时期,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劳动,百胜寨、陈安村、牛角寨、棕皮寨等地乡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校内劳动有养猪种菜,平地基,背石头,修球场,铺跑道等。校园周围的菜地分到班级管理,有的班级又分到学生个人,规定每月每班必须交厨房一定数量的蔬菜。

面对困难,全校师生没被吓倒,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上课时书声琅琅,课余轮流劳动,同甘苦,共患难,整个校园充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

三、多事的文革十年(1966――1976年)

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中,元阳一中也受到猛烈冲击,教育事业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一九六六年,正当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呼喊着彻底砸烂旧教育制度的口号,冲进学校,于是,学校瘫痪了,新生不招入,旧生不毕业,达数年之久。每天的“作业”,就是从学校到社会,从社会到学校,主要干三件事;串连、批斗和打派战,学校成了“重灾区”。

六六年六月,元阳一中的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到个旧参加“文化大革命”。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县委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元阳县“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场内乱一开始就从学校发起,学生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外出串连”,小学也组织“红小兵”造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反,在校内大抓走资派,把大批教师打成“臭老九”,“牛鬼蛇神”,使他们遭受无端的批判和斗争,学校一片混乱,教育事业瘫痪。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0年,五年没有招生。

一九六八年一月十六日,县军管会生产指挥组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大、中、小学校立即复课闹革命的紧急通知》精神,号召全县中小学复课闹革命。六九年一月,元阳中学245名高、初中毕业生,响应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一九七0年十一月,召开元阳县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通过贯彻“五・七”指示精神,狠抓两个阶段,两条路线的斗争。以革命大批判开路,掀起教育革命高潮。同时恢复中小学的招生工作。然而,中间停顿了五年之久,招入的新生,无论是高中的或初中的,大部分是超龄生,求知欲不强,加之受“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以政治冲击教学,刚恢复的教学秩序又被“砸烂”了,学生早上上课,下午劳动,上课只读《毛主席诗词》、《毛主席语录》,唱《革命歌曲》;招生办法,改为“选拨与推荐相结合”,文化考试成了应景文章。因而,新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中,优的嫌慢,嫌浅,差的嫌快,嫌深,以致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同时 ,贯彻“五・七”指示精神,狠抓教育领域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以革命大批判开路,尤其是报纸上公开表彰七三年大学招生考试中的白卷英雄张铁生之后,学生普遍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学习中得过且过,无所用心。因而交白卷,居然也成了英雄”。

对教师,执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然而教育制度,教学秩序被破坏。加上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的理论指导下,派遣“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学校,他们什么都管,但什么也管不了。继而掀起学黄帅运动,大批“师道尊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在“改造”知识分子的溶炉中,一再加温,“臭老九”的帽子,压得教师抬不起头来。

一九七三年,黄草岭中学建立,元阳中学由此改名为元阳县第一中学。

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教育事业出现了一种盲目发展的情况,不适当地提出“读小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即小学初中一起普及等口号,结果出现了大学的牌子,小学生的底子等不正现象。取消考试制度,单位推荐代替统一选拨考试,升学以贫下中农子女为主,培养工农兵大学生。

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浩劫”。

“文革十年”,使元阳一中的发展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元阳一中也象其他学校一样,脱离了以教学为主的正常轨道,兼学过多,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 “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青春。

四、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一九七六年―― )

一九七六年,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中学教育拨乱反正,逐步走向正轨。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学风、校风逐步好转。元阳一中这所边疆学校也恢复和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里读书的风气越来越浓了,学生的成绩越来越整齐,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一九七七年,大学招生恢复统一考试制度,大学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元阳一中进入新时期,在改革中稳步前进。党中央明确提出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办学的依靠力量,从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二年五年中,元阳一中共有83人考入省内外高等院校,有的还进了全国重点大学。这段时间的升学比例为1:53,这在全州是比较高的。更为可喜的是高26班学生李绍荣在一九八一年高考中,数学成绩为云南省第一名,全国第三名,为我县增添了光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教育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从一九八0年起,县委、政府先后召开过几次教育三级干部会议,从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制订教育规划措施,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发动群众集资办学,促进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经济待遇,从而保证了教育教学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九七八年高等校招生工作是招生制度改革后第二次,择优录取是招生工作的一条原则。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对“一颗红心,多种准备”的教育认识不足,形成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我校在集中考生复习期间,既注意抓好各学科的复习,又注意做好考生的思想工作,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九七九年九月,按照上级的指示和要求,要中学认真执行了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守则》(试行草案),推动了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九八五年国家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提倡全社会“尊师重教”、“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元阳县委、政府隆重召开庆祝大会,向执教2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品。该校洪章科、姚永勤等17人获“荣誉证书”,寸心贤、许勤利等人获“教师之家”称号。这一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元阳一中进行机构改革试点,民主选举产生了以瞿鸿万为校长的行政领导班子。

到一九九三年,我校在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发展迅速,已成为有初中19个班,高中12个班,学生人数有1579人,教职工131人的相当规模的完全中学。一九九三年八月,我校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决定试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内容包括: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简称三制改革。为此,学校制订了《元阳一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行方案》、《元阳一中各级领导、教职工岗位职责》等。“三制”改革搞活了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调动了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教职工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事业感,从学校各级领导到教职工,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一九八八年起,元阳一中初中部增设民族班,招收各乡(镇)学习成绩优秀,属于农村户口的少数民族学生50名,并由政府按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为了帮助他们,学校教师、班主任与他们促膝谈心,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耐心地讲解人生的意义、革命的道理。于是他们遵守纪律,努力学习,成绩逐渐提高。民族一班50人,毕业时有37人考取了高一级学校,有的还进了省属重点中专和重点中学高中部。从此,元阳一中民族班名声远扬,受到各族人民的好评。

元阳一中曾被云南省教育厅定为全省47所实验中学之一,被红河州教育局定为全州四所重点中学之一。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五年,全县有248名高中毕业生考入各级各类大专院校,有272人考入省内外中专,在恢复高考的九年里,全县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全州前茅。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学校领导积极筹措资金,修筑了围墙,增盖了教学楼(教室),改善了办学条件,但由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去读中专和中师,内地来支边的教师返回原籍等各种原因,元阳一中的高中部教学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这几年中,元阳一中的师生仍然作出了卓越有成效的努力,仍有大量学生升入各高等院校。一九九四年,元阳一中被云南省教育厅命名为“云南省二级完全中学”。

一九九六年以后,元阳一中的领导狠抓班子自身建设,狠抓教职工队伍建设,狠抓学风学纪和校风校纪的建设,元阳一中又重现了往日的辉煌。高考方面,九八年升学率为30.14%,九九年为46.8%,二000年升学率为57.9%,二00一年为65.4%,二00二年为72.4%(全州第二名),二00三年为79.8%(全州第一名)。6年中高考升学率几乎每年以十个左右的百分点递增。二00四年升学率为60.24%(不含电大),二00五年为62.4%(不含二专、电大)。近两年,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为社会输送的人才越来越多,特别是考入本科院校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在这几年中,文科学生李映霞、张春燕、李晓铭、李志成、普想春、谢安林、李志兴,几年中分别获边六县总分第一;理科学生邱炜远、张晋恒、王永屏、欧阳圣洁、李阳龙、苏朝贵、白莉先后获边六县总分第一。中考方面,也是一年一个新台阶,九八、九九年,中考总平均分跃居全县第一,二000年之后,除总平均分外,优秀率、高分率、升学率等均为全县第一。在这一时期,元阳县内居住的哈尼、彝、傣、苗、瑶、壮、汉7种民族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生。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著名的大学都有了来自元阳一中的学生。到二00五年止,高中毕业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达2469人左右,初中毕业考入各级中等专业学校的不计其数。为祖国的四化建设,特别是为边疆人民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实现边疆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基础。

如今,元阳一中有35个教学班,2041个学生,教职工157人,我们相信,元阳教育事业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元阳一中 元阳一中-学校沿革,元阳一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元阳一中_元阳一中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之余,元阳一中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丰富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给正常教学活动增添了活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已的平台和拓展能力的新路。

一九七八年以来,元阳一中在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校职能部门,设置和完善教研组,师生课外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

首先是教师的教研组课外活动,以隔周利用一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疑难问题探讨、公开课评比、教材教法分析、组织郊游等活动,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加强了老师间的沟通与了解,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在教师活动的基础上,师生群策群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由学校组织开展的号召学生学英雄、做楷模活动,建校劳动和植树造林活动,时事报告会,演讲会、清明节扫墓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等。由学校学生会、政教处、团委经常举办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书法、美术作品展,春、冬季运动会,田径集训队,摔跤队,篮球比赛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活动)等;由各学科教研组织开展的诗歌朗诵比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制作历史小报,演历史话剧,政治实事报告会,心理测试活动,环保知识讲座,农村调查活动等,真是应有尽有。近年来由学生会,团委等部门开展的各种节日庆祝文艺演出活动及二00一年以来开展的文体艺术节,大大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素质。

学生课外活动中,出现了几种给学校带来声誉课外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外活动,既培养了各级各类体育人才,也培养出了国家级运动健将(世界冠军获得者高文和等)。增强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了体育达标率。元阳一中在一九八二年八月被云南省教委和云南省体委授予云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二00三年十一月被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授予“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一九八六年九月成立的影评组,影评组每周看一场电影,观看后根据自己对电影的看法作一番评价,写成文章,刊登在《新芽》墙报上。在影评组成立的前六年,学生影评员写出影评文章500余篇。许多同学的影评发表在《红河影苑》、《云南电影报》等刊物上。

一九九一年五月成立的元阳一中《绿野》文学社,影响也很大,《红河报》曾作过相关报道。文学社以“学生读、学生写、学生活动”为宗旨,以促进语文教学,丰富校园文化为目的。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为指导教师。文学社定期编发油印杂志《绿野》,到目前为止,共出版44期,每期刊出作品40余篇。我省著名作家和省州文联负责人陈见尧、李必雨、钟宽宏、于坚等曾给元阳一中影评组、《绿野》文学社成员讲过课。元阳一中曾培养出哥布、诺晗、艾扎等国内外知名的作家。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成立的“校园之声”,活动内容包括校园之声广播台,在每天下午放学课活动时间由学生主播。如果你下午晚饭后徜徉于元阳一中校园之时,无论你在哪个角落,都能听到校园之声带给你的音乐享受。

其它有影响的课外活动组织还有一九九四年九月由英语教研组织成立的英语角(九七年九月更名为英语沙龙),也给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帮助,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提高了该校英语科的教学质量。

元阳一中_元阳一中 -劳动教育 勤工助学

“实践出真知”,“理论只有运用到实践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阳一中位于云南南部,地处哀牢山中,由于山高谷深,无一平川,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元阳一中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贫困家庭,学校想方设法通过一些途径来改善其生活,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于是,一系列的校办工厂及勤工助学基地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文革十年,元阳一中和其它学校一样,脱离了以教学为主的正常轨道,违背了教学育人的宗旨,但学校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锻炼,在劳动中成长。也有积极的一面。

学校曾先后创办过灯泡厂、砖瓦厂、木工厂、粉笔厂、面包厂、印刷厂等校办工厂。但有的因原料供给困难,有的因劳动强度大,生产工艺复杂,产品无销路而停办了。虽然这些校办工厂大多数没有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但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功不可没。

最值得一提的是粉笔厂。一九七三年,学校领导提出开办粉笔厂。当时,一无产房、二无经验,师生一起到几十公里远的地方用手扶拖拉机运来石膏,到外单位借来筛子,因陋就简,由一位教师带着几个学生在一间面积仅十多平方米的屋子里试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和摸索,终于可以做出质量合格的粉笔。于是,学校抽出蔡玉仙老师专门从事粉笔生产,每天再安排劳动的班级抽出十多个女同学到粉笔厂劳动两小时。粉笔厂创办以前,全县各中小学校需要的粉笔都有由商业部门到内地县采购,粉笔厂正式投产后,全县需要的粉笔基本上由一中粉笔厂供给。这个厂的创办,不但为元阳一中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使学生得以参加社会实践,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厂于九十年代中期停办了。

除此以外,学校还创办了校办农场,勤工俭学基地,虽然生产条件落后,但师生不怕艰苦,为学校创收,栽种的农产品,既改善了学生的生活,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另外,学校还分批分期到农机厂、电厂、医院、县车队、罐头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到百胜寨支农,到石头寨炼铁,到芭蕉岭山和大渔塘植树,到菲莫背柴,在校园内种梨树、种蔬菜等,这些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而且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生产知识,掌握了一些劳动技能。

元阳一中_元阳一中 -体育辉煌

元阳一中于一九八二年首次被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体委联合命名为“云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多年来,学校在各级教委、体委的关怀和支持下,加之学校领导的重视,经过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艰苦奋斗,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逐年在提高。经过多年努力,中长跑、竞走两个项目已形成“龙头”项目、传统项目和优势项目。迄今为止,红河州田径项目的32项纪录仍是我校学生所保持。现有国家级健将级运动员2人,二级运动员18人,三级运动员34人。

元阳一中摔跤队声名在外。摔跤队的训练也较辛苦,也有成绩,如:一九六六年,元阳一中的摔跤队,由王鸿昌老师带队,去路南参加省摔跤运动会,获精神文明奖第一,全体总分第三。当时的学生,国家级摔跤健将高文和,七八年在师宗举行的全省摔跤运动会上,获全省轻量级第一名。后来,摔跤队由李文宽老师负责,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所有这些,为元阳一中后来体育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作出了贡献。

我校的运动员和我校送出的运动员在州级、省级、全国大赛乃至国际大赛中,都有骄人的成绩。

李桂清:元阳一中高中九0届学生。在校时就是中长跑骁将。她先后在红河州举行的中长跑中取得过400米、800米、500米跑的19个冠军,6次打破州记录。一九九0年八月,在大理举行的云南省第八届运动会上,她以2′22〃6的优异成绩夺得女子800米跑的亚军。这一年,她被云南师范大学特招为体育系学生。

在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二年两年的春城10公里环城赛跑中,李桂清都获得了女子冠军。李桂清以18′27〃12和39′28〃28的成绩分别夺得女子5000米和10000米跑的冠军,在为云南省代表团唯一取得金牌的运动员。

我校校友高文和,我国第一位哈尼族摔跤运动健将,一九七八年获全省摔跤金牌,第二年夺得全国比赛金牌。一九八一年九月获南斯拉夫世界自由式摔跤锦标赛第6名;一九八五年六月,获英国曼彻斯特“大不列颠战杯”国际邀请赛的冠军,为我国夺得了国际比赛的首枚金牌。

龙贵祥,元阳一中八九届初中学生。一九九0年二月在思茅举行的云南省竞走比赛中,他以47′20〃1的成绩获10000米竞走第一名。一九九一年五月在成都举行的全国竞走比赛中,获得男子成人组10000米竞走第一名。一九九二年八月,他又在成都举行的竞走比赛中获20公里第二名。国家健将级运动员。现在云南省体委做教练工作。

其他如何正华、何进春、段春丽、华沙、杨勇俊等多位运动员达国家级二级运动员标准,并保持多项红河州纪录。到二00五年九月止,我校共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84人之多,其中升入大专院校62人,进入云南省体工大队2人。

元阳一中_元阳一中 -学校行政组织

元阳一中行政,在校级一般设有校长、副校长。校内中层行政机构一般设有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后发展完善后增设政教处、教科处、团委,教导处改设为教务处,加强了教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管理体制方面,从八十年代以后由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展为校长负责制。

学校行政组织的情况大体是:党支部领导下设工会、团委、妇工、教代会、少先队,于二00五年元阳一中党支部发展为党总支,下有两个支部;学校行政中层机构有校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政教处、教科处。但在不同时期,校内中层行政组织的设置略有不同,在早期只有教导处和总务处。如下为领导更迭情况表:

校长、书记(主持工作) 副校长、副书记

姓名 任职时间 职务 姓名 任职时间 职务

吴尚达 1954.8-1956.11 教导主任 吴尚达 1960.3-1966.7 副校长

吴尚达 1956.11-1958.9 副校长 张景谷 1971.7-1972.3 革委会副主任

许尔康 1958.10-1966.7 校长 可自明 1972.3-1976.3 革委会副主任

军代表 1966.11-1969.8 主持工作 许尔康 1972.3-1976.11 革委会副主任

许尔康 1969.9-1971.7 革委会主任 杨官有 1976.11-1979.7 革委会副主任

可自明 1971.7-1972.3 革委会主任 杨官有 1979.8-1982.4 副校长

军代表 1972.3-1976.11 主持工作 洪章科 1979.8-1982.4 副校长

吴建钧 1976.11-1979.7 革委会主任 吴廷文 1979.8-1982.4 副校长

可自明 1979.8-1981.6 校长 姚永勤 1982.5-1985.1 副校长

洪章科 1981.6-1982.3 副校长 何作良 1985.1-1990.7 副校长

洪章科 1982.4-1985.1 校长 李松林 1985.1-1986.12 副校长

瞿鸿万 1985.1-1988.6 校长 卢跃祥 1989.6-1990.4 副校长

梁 森 1988.6-1992.6 校长 曾隆泽 1990.6-1993.8 副校长

车佳皇 1992.7-1993.7 代理校长 车佳皇 1990.6-1992.6 副校长

车佳皇 1993.8-1996.7 校长 陶宝生 1993.8-1996.10 副校长

王国频 1996.8-2001.10 校长 王国频 1993.8-1996.7 副校长

白海荣2001.10-2003.5 校长 吴志成 1997.6-2000.9 副校长

黎国成 2003.5-2004.12 校长 李志军 1997.6-2005. 副校长

白光文 2004.12-今 校长 白海荣 2000.9-2001.10 副校长

钟相达 2003.5-今 副校长

许尔康 1958.10-1972.2 书记 沈红 2005.3-今 副校长

可自明 1972.3-1976.3 书记

许尔康 1976.3-1976.11 书记 许尔康 1972.3-1976.3 副书记

吴建钧 1976.11-1981.6 书记 杨官有 1976.11-1979.7 副书记

杨官有 1981.8-1983.7 书记 郭思应 2000.1-2005.3 副书记

洪章科 1983.9-1986.12 书记

李松林 1987.1-2000.2 书记

李志军 2005.3.15 书记

元阳一中_元阳一中 -元阳一中教职工姓名录

(1954年10月―2004年10月)

吴尚达 张稚喜 白恒生 刘寿棋 肖志祥

张金文黄天福 倪德本 苏 荑 沈光中

袁灿华(女) 顾文慧(女) 金树华 杨存仁王济光

张丛辉 许尔康 张梧英(女) 侯世华 叶思明

周云鸣王德甫李必玲(女) 邹桂迟 卢启兴

周益谦 谬宝忠 方晓光(女) 杨 林 付道征(女)

刘彩齐 朱碧华(女) 赵钟玖陈金鏊杨玉华

赵月娥苏斗祥 可志明 谷 勇孙玉凤(女)

李玉珍(女) 颜绍林(女)苏琼芬(女) 普献贞 吴建钧

杨官有 吴延文 洪章科 姚永勤 李福顺(女)

岳勤勉(女) 张景谷 寸心贤(女)王克定普玉林

颜延顺白玉京杨庆祖邱锡侯 李松林

方晓光(女) 廖宝忠何成贵李启学 许群利

宋珠珠(女) 车佳皇江宝华(女) 王鸿昌 徐治涛

董 杰 全廖文 张 春 李 信 向灿英(女)

宋文治 瞿宏万 李文宽 孙秀珍(女) 杨 红(女)

邵景康叶镜东(女) 黄友竹(女) 蔡玉仙(女) 李朝福

谭德勇 陈祖发 李云珍(女) 丁华芬(女)陈镇文

李 凡(女) 李永祥① 吴跃南 李进萍(女) 武显芳(女)

李文学 孔祥钧 王 瑾(女) 何作良 舒振萍(女)

李绍熙瞿伟宏 马树修 彭丽萍(女) 钱正光

沈宪兰(女) 麻延英(女)李丽辉① 李翠俊(女)徐振中

李志凌李玉英(女) 李正华 张春燕(女) 刘 航

李志恒 王石宝 王秀英(女) 侯丽华(女) 梁 森

范学文符 勇 陶宝生 廖明宝 谭应莲(女)

王国民 刀刃萍(女) 李少林 杨建华 曾隆泽

王文烈 唐友益 邹永静 熊爱莲(女) 黄兆秀(女)

刘正玉(女) 周美玉(女) 余志华(女)许桂英(女) 杨青珍(女)

章秀华(女) 赵桂珍(女) 李 金 王凤英(女) 朱 艳①(女)

周林俊 钟 兰(女) 颜允盛 何义荣(女) 钱 芳(女)

代映立 玉银仙(女) 高菊英(女) 李 刚 罗泽祥

杨迎春何建刚唐 静(女) 李正葆孔祥元

梁达寿李世铭李 明杨秀芬(女) 王崇善

杨绍武余 莉(女) 喻 玲(女) 何作庆李祖文

何丽荣(女) 杨 勇 潘晓顺 郭思应 陆跃萍(女)

李豫山 罗荣章段惠莲(女) 戴惠芳(女) 王国忠

朱琼芬(女) 张福琼(女) 张志远 张 伟 伍志义

李桂林(女) 谭少华(女) 赵 霜(女)杨菊华(女)曹文兴

杨盘灿焦炳跃 李 想(女)林犹卿(女)张明良

李志军 车佳洪 普正兴 朱建明张静华(女)

杨建云陈春梅(女) 白海荣 卢跃祥 何春万

李 芳(女) 李家文 汪继辉(女) 石 玮郑红艳(女)

普国献 洪 兵张凤萍(女) 王 敏 普正来

沐正有 卢跃德 赵德平 吴俊明 白光文

钱丽娅(女) 张艳①(女) 张 娟(女) 陈 静(女) 杨梅①(女)

蔡俊锋杨家福田国疆田志勤(女) 曾盛美(女)

宁志民 莫 艳(女) 代金芬(女) 张爱祝(女) 张继达

易晓英(女) 刘朝云李庆文高 英(女) 张富才

卢跃保 鲁丽华(女) 张 坚白永明(女)刘金辉

陈玉昌吴 睿 黄竹英(女) 沈 红 何文亮

卢建宏 余绍兴 胡贵安 罗自成 王国频

杨贵红 李发宽 张国良 张元莉(女) 唐文敏(女)

卢 苇 黄美艳(女)龚丹梅(女) 吴绍忠 黄冬梅(女)

尚芋吩(女) 钱光田 李祥福 雷素萍(女) 徐永祥

王世团(女)吴丽芬(女)汝海燕(女) 符 明 汪 萍(女)

白美珍(女)李振光李 青(女) 李秀芬(女) 马荣新

卢建兵张建玲(女) 陈俊梅(女)王庆学陈继春

陈绍国朱 蓉(女) 符 晖 韦春艳(女)栗丽波(女)

刘 丽(女)汪润龙 李红艳(女) 吴志成 田金惠(女)

钟相达马启英(女) 杨道坤 李丛孝邓菊兰(女)

黄庆林(女) 段宝林白玉明蒋顺法邹静梅(女)

李志刚 白永明 刘 苗(女)李琼芳(女)李忠文

李文景 李 颖(女) 普 梅(女) 杨 梅②(女)许丕红(女)

袁若芳(女) 蒙正敏 罗绍文 白 爽(女)王秋梅(女)

张 艳②(女)李文华 谭玉仙(女)卢皓东丁建芳(女)

胡纯国王 锐(女)李华顺李跃飞包丽芳(女)

王立兵 黄永臻杨振辉高勤英(女)白红梅(女)

孙树凡牟爱华(女) 李 钧 肖 燕(女) 施 碟

李义开 赵 坤 朱振江 范凌波(女) 陈光能

高红秀(女) 刘凤萍(女)蒋凤玲(女) 罗正兴 刀鸿凭

李智光 谢宏祥 袁晓芳(女) 杨小九 李 晗

包长春李志武白丽云(女) 黎国成 李 玲(女)

孔德盼(女) 李丽辉②(女)李永祥②蔡正学李彩香(女)

杨丞斌 王红春(女)王永梅(女)李小庆朱艳②(女)

蒋玉珍(女) 陈 景(女) 尹秀华(女) 李家和 罗成新

杨建村白学亮 张舜聚 亚保昌 王 凯

李重照(女) 葛在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00103/84747.html

更多阅读

美术课外活动记录 音乐兴趣小组活动安排

美术课外活动记录(一)活动内容:面具制作并展示、表演活动时间:2010年6日下午辅导教师:陈 波活动地点:水东中学八年级(1)班教室参加人员:美术培训班成员活动过程:一.将制作好的面具拿出,并选择合适的节目,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1、让每个

一年级课外活动计划 课外活动有哪些项目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根据居快乐校园工程的相关文件精神,从本期起以每周4个学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以“体验新课标

课外活动的意义 一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200字

今天,王老师在课堂上宣布要举办一次掰手腕比赛。教室里欢呼起来,都快把房顶掀翻了。规则就是:谁把对方掰下去,谁就是大力士,对方就是负者。老师把我们分成两组,我们小组细心地筛选,选出有力气的张佳亮,对方组推举丁渲桐。他们昂首挺胸走上

八上 语文课外活动记录 语文课外活动计划

篇一:语文课外活动计划语言作为人类生活的交际工具,本来就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它决不是语音、 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机械组合。所以,我们除了平时抓好课堂45分钟教学之外, 还应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巩固

声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元阳一中 元阳一中-学校沿革,元阳一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网友深蓝北斗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