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学校前身是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从1950年2月起,在“革大三部”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是年8月,西北民族学院正式成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汪锋任院长。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权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权。截至2013年,学校占地2880多亩,分城关校区和榆中校区。有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5505人。
西北民族大学在哪_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沿革
校园1949年8月―1951年3月
1949年9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有关指示精神,在西北重镇兰州创办了“藏民问题研西北民族大学究班”,不久扩大为“藏民学校”,1950年1月又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简称“革大三部”)。1950年8月,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报请政务院批准,
在“革大三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西北民族学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汪锋为第一任院长。
建校初期学校远离城市、偏远闭塞、教学设施十分简陋,物质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无办学经验,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1951年3月―1957年7月
从1951年3月到1957年7月,是该校承前启后、蓬勃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在此期间,学校根据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在短短的几年内,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群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与此同时,学校设立了教学和科研机构,健全了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到1957年,学校先后设置了政治系、语文系、司法系和畜牧兽医、军政干部、师范、医务、文化等教学班级,有16个民族学生2166人,教师干部人数发展到455人,各类图书资料达到11万册,共计培养政工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4500余名。学校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957年7月―1965年12月
学校在曲折中前进,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队伍状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图书资料建设也有新的进展。由于时值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学校正常发展的势头受到严重影响,一些系科和专业陆续停办。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学校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直至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学校才得以恢复,但复办工作举步维艰,进展十分缓慢。到1976年底,全院仅有在校学生616人,教师106人。
1976年10月―1990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加强了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充实了系(科)领武术馆导班子,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恢复和增设了新的专业,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在此14年中专业设置增加了33倍,在校学生人数增加了28倍,专业教师增加了17倍,实验室增加了48倍,教研室增加了7倍,学校的规模已经接近“文革”前的水平。
到1990年底,在校学生人数达到3500余人,办学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已初步发展成为一座拥有文、史、政、经、理、农、医、艺各类学科的9个系(部)共11个专业的多学科的高等学府。
1990年―1999年
于1990年至1999年10年以来,学校从加强校风建设,强化常规管理,优化育人环境着手,提出教学上质量、西北民族大学科研上水平、管理上轨道的“三上工程”。以“西北”、“民族”为实施教改战略构想的依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瞄准学科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前沿,进行专业改造和学科建设,制定并实施了40余项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发展成为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形成了本科教育为主体,专科教育和成人教育为补充的多层次办学的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
1999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学校发展的步伐加快,办学规模空前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茁壮成长,教学改革成绩斐然,思想政治工作喜结硕果,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对外交流日益扩大。
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举行了更名暨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庆典大会。
从创办初期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到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专业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合格人才,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博士、硕士、预科、职业技术、留学生协调
发展的较为完整的学科布局和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及管理制度。一座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已巍然耸立于世人眼前。
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是全国唯一首批被认定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民族院校。
西北民族大学在哪_西北民族大学 -设施建设
学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占地2880多亩,分城关校区和榆中校区。西北民族大学在哪_西北民族大学 -教学理念
校园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为补充,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服务民族
总体发展目标定位: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保持传统,彰显特色,争取前沿,开拓创新,把西北民族大学建成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培养基地,西北民族地区知识分享与信息交流基地,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研究和咨询基地,西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研究、传承基地,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科研和服务基地。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西北民族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民大精神――黄土地精神黄河精神
诠释:黄土地和黄河养育了西北民族大学,民大人秉承并发扬了黄土地精神和黄河精神。这就是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黄土地精神和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这种精神的深层内涵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是几代民大人的承传和积淀的结果,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激励民大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民大理念――以人为本助人成功
诠释: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民大教授教学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是出发点,“助人成功”是落脚点。这个办学理念已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文化,体现在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各级管理人员要帮助教师、学生成功,在成功中体现个人价值。这个理念已经成为西北民大人追求的目标,并逐渐形成了制度文化、校园文化。
民大校训――勤学敬业团结创新
校训内涵诠释:“勤学”,即勤奋学习。语出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以勤学为训词,意在要求全体师生辛勤耕耘,刻苦钻研、勤以治学、勤以求学。以“勤学”作为民大人求学治校的内在精神,是保障学业有成、事业辉煌的根本前提。
注:校训于1998年5月18日学校党政联席会议修订
西北民族大学在哪_西北民族大学 -学科建设
院系专业
图书馆夜景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西北民族大学设有26个教学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
截至2014年3月6日,学校有70个本科专业,学校开设的本科专业(包括不同语种与方向)为: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民族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数字媒体艺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维汉翻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汉语言(藏汉翻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汉语言(蒙汉翻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英语、英语(蒙英双语)、俄语、阿拉伯语、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理学(藏汉双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土木工程、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工商管理、工商管理(藏汉双语)、会计学、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音乐表演(演唱)、音乐表演(演奏)、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表演、绘画(中国画、油画)、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唐卡)、环境设计。
硕博设置
截至2014年3月6日,学校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畜牧学、兽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
、
专业学位硕士点:法律硕士、艺术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程硕士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
博士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重点学科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甘肃省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
甘肃省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美术学
继续教育
校园西北民族大学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拓宽职培市场,注重办学质量。在学校各种教学资源统筹共享的原则下,既可以举办国家计划内的学历教育,也可以举办为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服务的各类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干部培训等。办学形式分三大类:成人高等教育(脱产、夜大、函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干部培训。办学层次有:本科、专科、中专。现在校学生1089名,其中:成人脱产552人、夜大399人、函授138人。校内共有教学班39个(其中夜大19个、函授9个、脱产11个)。
所有专业均依托普通本专科专业,开设专业主要以应用型专业为重点,以社会需求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共开设本科类专业35个,专科类专业47个。近年来,本科类招生专业20个,专科类招生专业22个,中专专业1个。西北民族大学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五十多年来共培养各类成人学历、非学历教育毕业生两万余人,直接为民族地区培养和培训毕业生近12000余人,从2003年成人类学生开始授予学位起,截止目前已授予学士学位共499名,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健全,设有办公室、教学管理部、自学考试管理部、职业教育部、干部培训中心、学生工作部、分团委等机构。
随着学校“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坚持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依托学校,作为学校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补充。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按照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严把教育教学质量关,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职业培训为特色,面对机遇与挑战,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加强工作力度,积极稳步地推进我校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西北民族大学在哪_西北民族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3月6日,西北民族大学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60余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40余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40多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3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
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
藏语言文学主干课程、20世纪中国文学、精细化工、口腔内科学
西北民族大学在哪_科研学术
学术
截至2014年3月6日,学校有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少数民族(藏、蒙)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会计学、历史学。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4门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民族信息技术实验中心
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气电信实验教学中心
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气电信实验教学中心、通讯实验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教学中心
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科研
科研平台截至2013年,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6个甘肃省省级基地。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
中央统战部理论研究基地: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
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
口腔医学综合实验室
电子材料实验室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
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
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
甘肃省科学研究基地:
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
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技术平台
成果
西北民族大学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至2013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59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9项,省部级项目39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407项。
学校研发《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利用中国广大牧区家畜资源,开发生产的“动物血清系列产品”,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销售份额占国内血清市场40%以上。研发的“外墙保温及围护用断热节能复合砌块与工艺设备成套技术”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励,形成的严寒寒冷地区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新型保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建筑保温材料耐久性问题和防火安全问题。以上等研成果实现成功转化,有效促进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西北民族大学在哪_西北民族大学 -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加、韩、德、俄、蒙古等国家的二十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学校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截止目前,聘请了200多位长期外籍专家和近600多位短期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500多名留学生。学校已和英国、美国、法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韩国、蒙古等国的多所高校达成了互派留学生的协议。学校已陆续向其中的部分院校选送过近百名师生学习、进修或攻读高一级学位。
西北民族大学在哪_西北民族大学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金雅声
校长:赵德安
常务副校长:马景泉
党委副书记:王扎西
西北民族大学在哪_西北民族大学 -知名校友
校园穆永吉,回族,甘肃省副省长。
石宗源,回族,1968年毕业于该校政治系。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党组书记,国家版权局局长。原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十七届中央委员。
沙新,回族,2008年2月任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
沙拜次力,藏族1973年毕业于该校少语系。曾任甘南州州长。现任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甘肃省两西农业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主任(指挥)。
杨健,南京人,汉族,2013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市律师协会会员。
孔国柱,1991年3月,孔国柱同志被任命为青海省司法厅副厅长,8月任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
乌伦赛:1993年5月――1998年3月任政协内蒙古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梁明远,甘肃舟曲人,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马有功,法律系1954届校友、原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郭金春,大校,语文系1955届校友、原兰州军区68002部队大校。
陈大俊,1956年毕业于该校语文系。曾任新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处长。
于永茂,1956年毕业于该校语文系。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正院级副院长。
尹万杰,1955届校友、高教管理专家。1983年底,尹万杰依依惜别他学习工作了21年的母亲校西北民族学院,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去张掖和省委党办公室及省中医学院工作,并担任领导干部。1990年,这位怀揣一颗圣贤心,为党的高教事业鞠躬尽瘁一生的民大精英退休。
吴廷富,1953届校友、原甘肃省文史馆馆长、著名回族书法家。
沙明,政治系1952届校友、新疆广播电影电视厅厅长。
马学军,1984届校友、平凉市委书记
高瑞教授,少语系1982届首届古藏文专业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学校长
闵文义教授,汉语系1982届校友、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
杨世宏教授,少语系1982届校友、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道周教授,少语系1988届校友、合作师专副校长
兰却加教授,少语系1988届校友、格萨尔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扎西才让教授,少语系1988届硕士研究生、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
李红梅,医疗系1985届校友、主任医师。
斯琴孟和,少语系1982届校友、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晓,医疗系1984届校友、宁夏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宁夏结核病防治所副所长。
旦正教授,藏语系1989届校友、青海民族学院藏学院党总支书。
张宏超,语文系1962届校友、维汉翻译家。
吴海鹰教授,政治系1982届校友、博士生、宁夏社科院院长。
蒲文成,少语系1982年首届古藏文专业研究生、青海省政协副主席。
孙发平,政治系1983届校友、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马进武教授,语文系1954届校友、著名藏学家。
郝苏民教授,语文系1954届校友、人类学、民俗学专家
马俊民教授,语文系1955届校友、著名维汉翻译学家。
赵国栋教授,语文系1955届校友、翻译家。
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