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城监狱生活条件
秦城监狱关押高官的牢房除了面积较大,有的还配有写字台、卫生间、坐式马桶和洗衣机。一些在押官员除了“可看书读报”,每天还有一段时间可看电视,一般集中在晚上7点到9点。某些身体欠佳的特殊囚犯,饮食可一日四餐,用餐标准和费用由国家规定和支付,家属亦可私下打理。如衣服、日用品等基本生活用品可由家人提供。监狱虽有统一囚服,但这里的囚犯一般可不用穿。近些年秦城监狱还关进一些其他的“特殊”罪犯,如危害国家安全罪犯、外籍犯、知密犯、国际间谍等。
建立时间1958年
地 址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秦城村
秦城监狱,“中国第一监狱” 其前身是国民党北平第二模范监狱(功德林监狱),是公安部直属监狱。
1955年根据罗瑞卿部长的指示精神重新选址修建;
1960年在苏联专家援助下修建。新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附近,并因地名而将这座监狱习惯称呼为“秦城监狱”。
秦城监狱一开始就由公安部直属一处(预审)管辖,1962年后改由公安部预审局管辖。这里先后关押过国民党首要战犯、各类大案要案的案犯、美蒋特务等,还有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迫害的许多中央领导同志。
建造背景
秦城监狱是中国最著名的监狱,建立于1958年,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秦城村(位于小汤山镇附近),曾关押过满清要员、国民党将军、“四人帮”、成克杰等高级别的囚犯。中国被判刑的省部级高官大多在此集中关押。秦城监狱也是唯一不隶属于司法部而是公安部的监狱。
最初,监狱共建有4幢白色楼房,“文革”期间,“高级犯人”增多,“牛鬼蛇神”无处关押,于是这里进行了扩建。1967年,秦城监狱增加了6栋楼房和6个院子。
每间监室有20平方公尺,内有单独的洗手间,还有坐式马桶和脚踏式冲水。重犯囚室内的墙壁是特制的,可严防囚犯撞墙自杀。房内的常置设施只有一张距地面一尺左右的矮床。需要写“交待材料”时,才会由管理人员送进一张小学生式的单人课桌供使用。但也许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凳子是永远没有的,床铺就是犯人平日坐的地方。室内所有永久性设施都被去掉了棱角,被打磨成圆形。铁丝、碎玻璃片、绳索甚至布条,以及易燃易爆物品,总之,一切可能被用来行凶、自杀、越狱的工具都在这里绝迹。
统计资料显示,2004-2014年来被查处的副省(部)级以上高官超过100人,除被执行死刑外,绝大部分人被关押在秦城监狱,或在此服过刑。
监狱前身
历史演变
秦城监狱前身是功德林监狱,功德林1号的前身是国民党北平第二模范监狱,所以这里也称“功德林”监狱。这座监狱是民国四年(即1915年)建造的。
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日本侵略军等反动统治者占领北平时都曾管辖和利用过这座监狱。这座监狱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人民的御用工具,也是反动派关押和迫害革命志士仁人的历史罪证。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烈士当年就是被关押在这里,并在此英勇就义的。监狱大墙外面就是反动派处决人犯的刑场。解放后,在“功德林”大墙外面的地下,发现掩埋着一层层白骨。
进城后,功德林监狱由两个部门(华北军区军法处和华北社会部审讯科)管辖,犯人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华北军区军法处关押的犯人;另一部分是审讯科管的犯人。犯人们由两个部门分别安置在东西监房内,各自管理。办公室也是一个院子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自办公。1952年,军法处搬走后,所有房屋全部移交公安部一局四处(执行处)。
1952年在“功德林”的大墙外边盖了一部分简易平房,作为监狱干部的家属住房。但由于数量很少,有一部分干部和家属还得住在监房中。
随着预审工作的深入开展,犯人也陆续增加。除了审讯科入城时带进的几百名在押犯以外,以后又先后收押了一些“三反”、“大镇反”等运动中清理出来的犯人以及一些专案犯人,监房显得愈发紧张。1954年以后,全国六个大区的战犯管理处撤销,全国除保留抚顺战犯管理所外,主要战犯多集中在北京的“功德林”监狱。此外,在这里还收押了一些外籍犯和特殊犯人。因此,当时犯人的管理问题成了预审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而首先急需解决的就是监房拥挤和管理上区别对待的问题。
设施介绍
在这座监狱里没有放风场地,没有审讯室,也没有卫生设施,甚至连个说得过去的厕所都没有。每个监舍的面积很小,还不足2平方米。为防止犯人逃跑,整个监狱的外形呈“八卦”形,每一个八卦角是一栋监房,全部是砖木结构,监舍的出口很少,每扇门都是设在“八卦”的角上而反锁着,地面铺的青砖,监舍阴暗潮湿,再加上年久失修,几十年来风风雨雨,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监狱修建
选址
1955年秋,当时担任公安部政治保卫局直属一处处长的姚伦,根据罗瑞卿部长的指示精神,和当时的办公厅副主任于光文及秘书朱慧开始了为新监狱选址的工作。
经过大半年选择,终于发现了一处比较理想的地方―秦城。此地位于北京西北远郊的昌平县境内,坐落在燕山脚下,与十三陵相连。南面是天然温泉小汤山,东邻陶峪口水库,西面是四通八达的大汤山。此地远离城市,一面依山,人口稀少,地理环境适于犯人的改造和关押。虽然当时比较荒凉,遍地荒山野草,野狼出没,但自然环境还是比较好的。这里的交通也比较便利,几条自然形成的公路通向北京城里和远近郊区。后经罗瑞卿部长拍板,决定将公安部的直属监狱建在秦城。并因地名而将这座监狱习惯称呼为“秦城监狱”。
修建
监狱的地址选定以后,还有一系列问题要逐一去解决。如征购土地、修建公路和桥梁、设计监狱的图纸以及施工建造等等。
首先是征购土地的工作。这块地是当地村民赖以生存的地方,价格是比较高的,特别是生长着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土地要价就更高,一般一棵果树要作价几十元,一棵柿子树不论大小,每棵要价都是四十元。另外,还征购了从小汤山到秦城沿途十几华里的农田,建造了一条公路,并修建桥梁,很好地解决了秦城监狱的交通问题,为监狱的施工和利用开辟了良好的途径,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接着就是设计和修改图纸的工作。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本着革命人道主义思想,彻底改变国民党等历代统治阶级对待人犯那种不人道的做法,在图纸的设计上处处体现出共产党的政策,要把犯人当人对待。根据当时苏联专家提供的图纸,结合实际需要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设计,从保密、安全、坚固的角度出发,使布局更加合理化,更加科学化。在设施和设备上进行了改进,并增设了卫生设施,以保证犯人的洗澡和卫生,设计了医疗室和锻炼身体的环境。秦城监狱建成后,功德林监狱的犯人都搬到了秦城,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退出历史
2000年8月,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的燕城监狱开始建设,截至2009年,燕城监狱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具备了关押和改造罪犯的能力。燕城监狱将主要关押中央及省部级职务犯罪的重要罪犯和外籍犯人,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普通罪犯(通过其研究各项改造手段的内在规律)。燕城监狱全面投入使用后,秦城监狱会退出历史舞台,变更为看守所。
统计数据
统计资料显示,2004-2014年来被查处的副省(部)级以上高官超过100人。其中,除8人被执行死刑外,被判死缓的占11%,无期徒刑者占8%,有期徒刑10年以上者占21%,有期徒刑10年及10年以下者占15%。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被关押在秦城监狱,或在此服过刑。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原公安部副部长李纪周,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等等。
关押人群
秦城监狱从1960年建立,至今已有54年了,它在国内外是比较知名的,在国内也是比较现代化的高级监狱。从整体来说,它的部局是合乎实际要求的,坚固、实用、严密。秦城监狱一开始就由公安部直属一处(预审)管辖,1962年后改由公安部预审局管辖。
按照关押对象的不同,秦城监狱50多年的历史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关押的主要对象是满清要员、日本战俘和国民党战犯,军衔至少在少将以上 ;
如:沈醉、王陵基、曾扩情、徐远举、廖宗泽、王靖宇、孔庆桂、汤尧、文强(原国民党军统局北方区中将区长)等人。
(2)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关押的主要对象是高级右派和所谓的“反革命头目”,
如胡风(1955年)、冯基平(1966年,原北京市公安局长,曾主持修建秦城监狱)、王光美(1967年)、陆定一(1968年)、金敬迈等等。
(3)第三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关押的主要对象是林彪和“四人帮”两个集团的成员;
澄清传言
2011年12月6日,据党建网报道, 社会上曾广泛流传:一些犯法的文艺界知名人物也进过秦城监狱,如央视前文艺部主任赵安、知名词作家张俊以和著名演员刘晓庆等人。但据调查,这些人实际上并没有进过秦城监狱。2002年,北京市公安局的看守所因监舍改造,将一批重要犯罪嫌疑人转往秦城监狱下属的第一看守所内,其中就包括当时因涉嫌偷税漏税在押的刘晓庆。张俊以等人在出狱后还声称“在监狱放风时曾见过刘晓庆”,这说明他也不是被关在秦城监狱。至于刘晓庆后来自己说“在秦城监狱”如何如何,一位专家说:“那不过是借秦城监狱之名抬高身价罢了,秦城监狱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