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宇庆,1940年出生,清华大学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1980年派往美国作为访问学者,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当研究生,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任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历任冶金研究总院研究室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冶金部科技司司长,副部长、国家冶金局副局长、中国钢铁工贸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等职。
翁宇庆_翁宇庆 -简介
翁宇庆
翁宇庆,1940年1月1日出生,1963年清华大学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1985年获美国宾州大学材料科学及工程博士学位,1994年起任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曾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冶金部副部长。现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
国家发明三等奖――“硅锰钼系中空合金钎钢及其生产工艺”的主要发明人。承担过1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获得八项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了近100篇学术论文。担任第一批973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1998年9月―2003年9月)。在主持973项目期间,团结项目工作人员,勇于创新,形成了“形变和相变耦合”的超细晶形成理论及控制技术。该工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先将上述成果用于工业生产的国家。
翁宇庆_翁宇庆 -学术观点
翁宇庆
“第九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上,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翁宇庆以《我国钢铁工业要努力降低能耗》为题,为大会作了报告。在报告中,翁宇庆分析了中国钢铁工业目前的能源消耗状况,并强调了“十一五”期间的节能目标和实现措施,为中国钢铁工业在节能降耗方面提供了思路。
在分析中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状况时,翁宇庆指出,钢铁工业是耗能大户。钢铁工业努力作到节能减排,对降低制造成本,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瓶颈效应,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国十一五期间要求万元GDP产值节能20%的目标完成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费过多,这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在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是必经阶段,而钢铁工业是基础工业属于重化工的一部分,是工业化原材料提供的主要部门之一,因此能耗高。数据显示,我国钢铁总产能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2006年粗钢产量占全球的1/3,钢铁总能耗十分巨大。国家在“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并将其列为重要约束性指标。但根据1991年以来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和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结果来看,这个约束性指标困难重重。
淘汰落后产能 推广普及先进节能技术和装备
提到贯彻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要求,翁宇庆在报告中提出,首先应有全局发展的认识。他认为,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严重的重化工工业(其中钢铁工业是重要行业之一)首先应当把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发展途径联系起来进行反思。当前钢铁行业的发展产量过快,已经从供不应求转为产销基本平衡,并已出现结构性供过于求。积极地看,它满足了高速经济发展的需求,但负面影响是大量落后产能存在、大量不应存在的落后产能生产的产品充斥了供应渠道,应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集中度要求,不允许其继续运行。
翁宇庆也谈到了钢铁行业在此方面的努力。他介绍说, 2007年4月27日国务院召开了“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指标,用以规范钢铁行业落后产能的整改进程。
翁宇庆同时介绍了在已经运行的钢铁企业中,要进一步推广普及的一部分现金界能耐技术和设备。这其中包括:零排放煤气、焦炉煤气及能源的回收、高炉、转炉煤(烟)气全干法除尘及回收、烧结矿余热回收技术、高炉炉顶余压发电技术、转炉负能炼钢技术、轧钢热装热送和冶金炉窑(加热炉)高效燃烧技术以及低品质资源和余热的回收等。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
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的社会,为此就要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对此翁宇庆分析,“万元GDP能耗下降20%”,并不是指单位工业制品能耗降低20%。从宏观讲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第二产业比重而增加第一、第三产业比重,这是重要的节能方向。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增加工业增加值,即不扩大产能而更多地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市场的需求,也是企业的追求。所以冶金行业目前也正在“一降一升(降低吨钢能耗,增加产品附加值)”开展节能工作。
翁宇庆_翁宇庆 -成就荣誉
翁宇庆曾任冶金部副部长、国家冶金局副局长等职。现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俄罗斯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翁宇庆长期从事钢铁材料的研究开发以及中国冶金工业科学研究的领导与管理工作,获美国宾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曾荣获国家发明奖、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冶金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杰出的金属材料学专家,为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翁宇庆_翁宇庆 -相关评价
翁宇庆同志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能将科研、生产、使用方面的专家组织起来,形成团结的科研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