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为完成不同的历史任务,倡议和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拼音
统一战线_统一战线 -拼音
tǒngyīzhànxiàn统一战线_统一战线 -英语
aunitedfront统一战线_统一战线 -释义
比喻在某些问题上抱同样态度。统一战线_统一战线 -示例
我们要结成~。统一战线_统一战线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共同防线统一战线_统一战线 -近现代史
国民大革命国共统一战线。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
土地革命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非劳动者的联盟。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英美派。
解放战争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地方实力派。
社会主义
“爱国统一战线”,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_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概要
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战略任务或反对主要敌人,同其他国家或其他阶级、阶层、党派、社会团体以及一切可能团结的社会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报告
力量结成的联盟。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自身统一、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团结同盟军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在统一战线中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和独立自主原则;以工农联盟为坚固基础,争取、团结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以外的广大非劳动者同盟军;创造性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在民主革命阶段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直接同盟军,并且利用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与其一部分结成暂时联盟,将其当作间接同盟军;坚持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斗争时,强调执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并把改造所有制与改造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坚持同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建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合作关系,并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坚持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发展到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统一战线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如“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结合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统一战线同联盟、同盟、联合阵线等属于同义语。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形象地说过:“什么叫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我们现在讲的统一战线,专指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和领导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它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因此,这个统一战线就是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的问题。
统一战线_统一战线 -阶段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部分,这个统一战线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无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第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长期战略,贯穿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始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现在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又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年至1927年),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二个阶段,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年-1937年);
第三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至1945年);
第四阶段: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年至1949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_统一战线 -出处
统一战线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战略任务或反对主要敌人,同其他国家或其他阶级、阶层、党派、社会团体以及一切可能团结的社会力量结成的联盟。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自身统一、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团结同盟军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在统一战线中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和独立自主原则;以工农联盟为坚固基础,争取、团结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以外的广大非劳动者同盟军;创造性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在民主革命阶段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直接同盟军,并且利用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与其一部分结成暂时联盟,将其当作间接同盟军;坚持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斗争时,强调执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并把改造所有制与改造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坚持同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建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合作关系,并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坚持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发展到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统一战线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如“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结合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_统一战线 -理论
统一战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中共为领导,由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以及广泛爱国民主力量的代表组成的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团结和中国多党派大合作的中国人民政协成立;政协会议召开,制定了作为多党合作进入崭新历史时期里程碑的中国人民政协共同纲领。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党与非党的关系时,提出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56年9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就将变成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因此,在今后我们应当采取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著作中,进一步阐述和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并认为这个口号并不是突然提出来的,它已经经过好几年的酝酿,长期共存的思想已经存在很久了。但由于后来的反右扩大化,以及“阶级斗争”的升级,这个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民主党派在十年动乱中也同样受到了冲击。
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正确地分析了国内阶级状况已经发生的根本变化,认为各民主党派经过长期锻炼和考验,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在政治上同共产党更加趋于一致。鉴于此,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方针在恢复过去正确方针的同时,还需要补充新的内容,以反映新时期统一战线性质的变化。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势。”1982年1月,胡耀邦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同党外朋友建立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同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胡耀邦进一步指出:“我们党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爱国人士的合作。”这样,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八个字,而且在“互相监督”的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带有处理阶级矛盾的性质改变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协作和民主协商。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又提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的重要论点,并把完善这一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提法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受到了民主党派的欢迎。
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进一步明确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1986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的报告时指山,各民主党派都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同中共通力合作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1989年12月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见》进一步规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建议的宪法修正案,在中国根本大法中庄严地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进一步明确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帮助民主党派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支持他们开展各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活动,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明确中共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主要是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领导等。
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下,人民政协工作逐步加强,开始实行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事务以及群众生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重要问题上的政治协商,并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民主党派在恢复活动以后,组织建设得以加强,在大部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常设机构。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作出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整党等重大决策前,都事先与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协商,听取他们的竟见。各民主党派还在妥善安排使用原工商业者、扶持振兴中医中药事业、广开门路解决城市就业、恢复和发展传统食品、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和待遇、改进医院管理、开发建设海南岛等方面,向共产党和政府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5年1月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同年5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关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若干问题》的讲话。
统一战线_统一战线 -意义
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同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政党和派别结成的联盟。包括国内的统一战线和国际的统一战线.。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在国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在国外联合一切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在通常的情况下,指国内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内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是我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祖国,统一祖国的一个重要法宝。
二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建立各阶级联盟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任务十分艰巨.无产阶级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一定形式的联盟,并在特殊条件下同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一定要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同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条件和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
统一战线_统一战线 -参考资料
http://ks.cn.yahoo.com/
http://news.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