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补养安神之剂。以甘草,小麦,大枣为组成。有养心安神,柔肝缓急的功效。主治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至言行失常,哈欠频做。甘草、小麦、大枣合用,甘润滋补,养心调肝,共奏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功。甘麦大枣汤主要由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用法是上三味加水适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匀。早晚温服。本方有养心安神,补脾和中之功。可以养心安神,补脾和中。主治脏躁,即更年期综合征。临症灵活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克、鲜竹叶芯30条、丹参12克;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克、茯神15克、潞党参25克(或用汤药送服中成药归脾丸);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5克、川楝子15克。
甘麦大枣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甘麦大枣汤主要由炙甘草9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等成分配制而成。
用法:上三味加水适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匀。早晚温服。
功效:有养心安神,柔肝缓急的功效,可以养心安神,补脾和中。
主治:心阴受损,肝气失和之脏燥。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至言行失常,哈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临症灵活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克、鲜竹叶芯30条、丹参12克;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克、茯神15克、潞党参25克(或用汤药送服中成药归脾丸);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5克、川楝子15克。
现代运用:本方主要用于神经官能症、癔病、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等属心阴不足,肝气失和者。
歌诀: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燥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甘麦大枣汤_甘麦大枣汤 -方论
清?徐彬: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以为君;甘草泻心火而和胃,故以为臣;大枣调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为佐。盖病本于血,必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泻而土气和,则胃气下达。肺脏润,肝气调,燥止而病自除也。补脾气者,火为土之母,心得所养,则火能生土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尤怡: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躁也。(《金匮要略心典》)
清?王子接:小麦,苦谷也。
中医经言心病宜食麦者,以苦补之也。心系急则悲,甘草、大枣甘以缓其急也,缓急则云泻心。然立方之义,苦生甘是生法,而非制法,故仍属补心。(《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陈念祖:此为妇人脏躁而出其方治也。麦者,肝之谷也,其色赤,得火色而入心;其气寒,秉水气而入肾;其味甘,具土味而归脾胃。又合之甘草、大枣之甘,妙能联上下水火之气而交会于中土也。(《金匮要略浅注》)
清?莫枚士: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凡盗汗、自汗皆可用。《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麦养心气。(《经方例释》)
清?顾松园:此方以甘润之剂调补脾胃为主,以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也,血充则燥止,而病自除矣。(《顾松园医镜》)
甘麦大枣汤_甘麦大枣汤 -新用法
甘麦大枣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五至七枚组成,其构思精练,组方巧妙。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补脾益气等功效。适用于脏躁,以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实、言行失常、哈欠频作、舌红苔少等为主症。随着应用进展又可治疗下列疾病,并取得良好效果。眩晕眩晕为临床常见病。一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感觉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一系列症状。
邓铁涛教授常以此方加减治疗因心脾两虚引起的眩晕,以养心益脾、解郁和胃、舒缓气机为法。以原方加扁豆花、麦芽、钩藤、素馨花、茯苓等,经调理取得了很好效果。精神分裂症已故名医程门)教授认为,本病多由情志抑郁而致心气不足,并与肝胃不和有关。
采用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经多种抗精神病西药治疗无效或疗效较差者,获效满意。以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百合作为基础方,精神运动性兴奋明显者加龙骨、牡蛎,幻觉明显者加磁石,妄想明显者加酸枣仁、合欢皮。共治疗146例,其中29例单独用本方,其余病例合并使用不足
张仲景治疗量的抗精神病药(以氯丙嗪日量不超过200毫克为标准)。结果痊愈11例,显效44例,好转64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81.4%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停经前后卵巢功能衰退至消失,内分泌失调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潮热面红、自汗盗汗、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
据报道有人以此方加味治疗本病,有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若汗多、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加枣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加女贞子、旱莲草,每日1剂,1周为1疗程。产后自汗多指妇女于产后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加剧。偏于气虚者加黄芪、白术、防风,可益气固表止汗;血虚加当归、枣仁,以养血益阴,敛汗涩津。一般1日1剂,多数1周可见效。经行情志异常本病是指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彻夜不眠,甚至全身抽搐等一系列症状。甘麦大枣汤有和中缓急、舒缓情志、协调心脾之效。心神不安加枣仁、合欢花;烦躁易怒、悲伤啼哭加百合;全身不适、不可名状者加白芍。每于经前1周开始服,每日1剂,对改善和调节心理情绪有良好作用。
甘麦大枣汤_甘麦大枣汤 -补脾和中
甘麦大枣汤成分大枣,其别名壶、木蜜、干枣、美枣、良枣、红枣、干赤枣、胶枣
大枣、南枣、白蒲枣、半官枣、刺枣。归经: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安心神;调营卫;和药性。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妇人脏躁;营卫不和。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十枣汤,益土而胜水。
2.《纲目》:《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损齿,贻害多矣。
3.《本草汇言》:沈氏曰,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如龙谭方治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守,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百体懒重,肌肉瘦,此属心、脾二藏元神亏损之证,必用大枣治之。佐用陈皮,调畅中脘虚滞之痰。
4.《药品化义》:大黑枣,助阴补血,入肝走肾,主治虚劳,善滋二便,凡补肝肾药中,如滋阴降火汤、茯苓补心汤、产后芎归调血饮、保胎丸、养荣丸、四神丸,俱宜为佐使,因性味甘温,尤能扶脾养胃耳。
5.《本经逢原》古方中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益津也。
6.《长沙药解》大枣,补太阴之精,化阳明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熄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人参之补土,补气似生血也;大枣之补土,补血以化气也,是以偏补脾精而养肝血。凡内伤肝脾之病,土虚木燥,风动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盖汗血一也,桂枝汤开经络而泄荣郁,不以大枣补其荣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故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补泻并行之法也。十枣汤、葶苈大枣数方悉是此意。惟伤寒荣闭卫郁,义在泄卫,不在泄荣,故麻黄汤不用也。
7.《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用枣者五十八方,其不与姜同用者,十一方而已,大率姜与枣联,为和营卫之主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故四十七方中其受桂枝汤节制者二十四,受小柴胡汤节制者六,不受桂柴节制者十七,此盖有二焉,皆有涉于营卫,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外,欲开而出之,又恐其散之猛也,则麻黄剂中加用之以防其太过;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内,欲补而达之,又恐其补之壅也,则人参剂中加用之,以助其不及。防之于外者,欲其力匀称, 故分数仍桂枝、柴胡之法;助之于内者,欲其和里之力优,而后外达能锐,故枣重于姜,此实用姜枣之权舆,枣之功能,尤于是足见者也。《金匮要略》曰,病有贲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据《本经》大枣主大惊,宜无不可用矣,而不必悉用,何哉?夫《本经》固言之矣,曰身中不足大惊。不可截去'身中不足,,仅以'大惊'二字概之也。其有非身中本不足而用枣者,必缘误治。其义只在《伤寒论》曰,少阳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是故柴胡加尤骨牡蛎汤,下后证也;桂枝加桂汤,发汗及烧针后证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证也;贲豚汤证,则未经误治,故独不用枣,若夫《千金》风虚惊悸二十三方,用枣十一方,其方有用独后、细辛、羌活、白藓皮、银屑、大黄、石膏、蜀椒、菖蒲、防己、铁精、麻黄者,即不用枣,子此见枣之治惊,但治实中之虚、虚中之虚,而虚中有实者,则其所不能任,若实中之实,又所不待言矣。
8.《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9.《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
10.《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
11.《药对》:杀附子、天雄毒。
12.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13.《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
大枣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
14.《珍珠囊》:温胃。
15.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16.《药品化义》:养血补肝。
17.《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18.《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甘麦大枣汤_甘麦大枣汤 -养心安神
甘麦大枣汤的成分小麦入药部分秋季采收果穗,晾晒,打下果实,
小麦除去杂质,取成熟果实(小麦)、未成熟果实(浮小麦),晒干备用。中药味甘,性凉。小麦:养心安神,除烦。浮小麦:益气,除热,止汗。主治治心神不宁,失眠,妇女脏躁,烦躁不安,精神抑郁,悲伤欲哭。浮小麦:治自汗,盗汗,骨蒸劳热。
甘麦大枣汤_甘麦大枣汤 -药方来源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是一部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仲景原撰《伤寒杂病论》,经西晋王叔和编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王洙在馆阁中发现的蠹简文字,重新加以整理编校,取其中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金匮要略方论》。书中附有一些东汉以后医家的方论。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
张仲景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金匮要略》除汤、丸、散剂内服和针灸治疗外,还载述了温熨、坐约、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学和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记载的若干急救卒死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
《金匮要略》自北宋刊行后,历代均有刻本传世。其中常见的有明代赵开美刻本。历代注释和研究《金匮要略》的著作亦颇多,但远远不如《伤寒论》。
甘麦大枣汤_甘麦大枣汤 -各家论述
甘麦大枣汤
1.《注解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十枣汤,益土而胜水。
2.《纲目》:《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损齿,贻害多矣。
3.《本草汇言》:沈氏曰,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如龙谭方治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守,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百体懒重,肌肉瘦,此属心、脾二藏元神亏损之证,必用大枣治之。佐用陈皮,调畅中脘虚滞之痰。
4.《药品化义》:大黑枣,助阴补血,入肝走肾,主治虚劳,善滋二便,凡补肝肾药中,如滋阴降火汤、茯苓补心汤、产后芎归调血饮、保胎丸、养荣丸、四神丸,俱宜为佐使,因性味甘温,尤能扶脾养胃耳。
5.《本经逢原》古方中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益津也。
6.《长沙药解》大枣,补太阴之精,化阳明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熄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人参之补土,补气似生血也;大枣之补土,补血以化气也,是以偏补脾精而养肝血。凡内伤肝脾之病,土虚木燥,风动血耗者,非此不可。而
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盖汗血一也,桂枝汤开经络而泄荣郁,不以大枣补其荣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故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补泻并行之法也。十枣汤、葶苈大枣数方悉是此意。惟伤寒荣闭卫郁,义在泄卫,不在泄荣,故麻黄汤不用也。
甘麦大枣汤
7.《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用枣者五十八方,其不与姜同用者,十一方而已,大率姜与枣联,为和营卫之主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故四十七方中其受桂枝汤节制者二十四,受小柴胡汤节制者六,不受桂柴节制者十七,此盖有二焉,皆有涉于营卫,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外,欲开而出之,又恐其散之猛也,则麻黄剂中加用之以防其太过;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内,欲补而达之,又恐其补之壅也,则人参剂中加用之,以助其不及。防之于外者,欲其力匀称,故分数仍桂枝、柴胡之法;助之于内者,欲其和里之力优,而后外达能锐,故枣重于姜,此实用姜枣之权舆,枣之功能,尤于是足见者也。《金匮要略》曰,病有贲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据《本经》大枣主大惊,宜无不可用矣,而不必悉用,何哉?夫《本经》固言之矣,曰身中不足大惊。不可截去'身中不足,,仅以'大惊'二字概之也。其有非身中本不足而用枣者,必缘误治。其义只在《伤寒论》曰,少阳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是故柴胡加尤骨牡蛎汤,下后证也;桂枝加桂汤,发汗及烧针后证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证也;贲豚汤证,则未经误治,故独不用枣,若夫《千金》风虚惊悸二十三方,用枣十一方,其方有用独后、细辛、羌活、白藓皮、银屑、大黄、石膏、蜀椒、菖蒲、防己、铁精、麻黄者,即不用枣,子此见枣之治惊,但治实中之虚、虚中之虚,而虚中有实者,则其所不能任,若实中之实,又所不待言矣。8.《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9.《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
10.《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
11.《药对》:杀附子、天雄毒。
12.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13.《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
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
14.《珍珠囊》:温胃。
15.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16.《药品化义》:养血补肝。
17.《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18.《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