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小镇的早晨》是新世纪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塞北江南”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它为我们展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美景。纵观整堂课,我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积极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讨论的平台,以指导学法为主要目标之一,循序渐进,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取得了不错的学校效果。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以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教学层次比较合理。本文共五个自然段,二、三、四自然段做为文章的主体,都是总分式结构。我将文章第二自然段做为教学的重点带领学生重点学习并详细做了学法指导。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在第二自然段的学法指导下,运用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我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在经过了前两个自然段的学法铺垫后,学生自学效果较好。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到了比知识更为重要的学习方法。
第二,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文展现的是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脑海中缺乏直观印象,领悟起来难免有些吃力。于是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我选择了大量的富有特色的江南水乡地图。精美而又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图片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 水乡那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课文,对课文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第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听、读、想、议、说、演,学生在环环相扣的学习环节中时而群情激昂,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合作交流,时而有说有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起来,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总的来说,这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多媒体课件所创设的良好氛围中,在授课教师不露痕迹地引导下,学生进行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既领略了美景,又学到了知识;既愉悦可心情,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切实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新理念。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不难发现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令人遗憾之处。
第一,教学某些环节事过于拖沓,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分析得过于细致,有些课堂生成的环节,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认知水平,以至于学生启而不发,担搁了较长的时间,以至于后面某些环节未能充分展开。第二、通过这节课,我还认识到自身的教学观念还有待转变,课堂应变还有待加强。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实施教案的基础上,要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把学生学会当成自己教学的首要任务;第三、朗读不够充分,指导缺乏力度。由于时间紧,为了完成课时任务,我只能在朗读上压缩时间,学生读得太少,在朗读指导中,我的语言显得有些苍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把如何指导朗读做为一个研究对象来加以重视。
经验+反思=成长。做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不断进步。相信教学反思一定能为我插上进步的翅膀,在教与学的天地里迅速成长!
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江南水乡小镇――桃源,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景象,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小镇新貌的赞扬。学习本课,重点在于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以及小镇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的学生身处北方,绝大多数学生从没有去过江南,没有去过苏杭一带的水乡小镇,对书上的内容没有感性的认识。为此,我从网上找来江南水乡小镇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并配上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入美丽、安静的江南水乡小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文章的三段写法相同,都是总分段式。我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教学,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方法,并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下面的学习。第三段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第四段采用自学的方法。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第二段的教学中,我提出让学生“划出描写小镇早晨安静的语句”随即抓住关键词语如:淡淡,银鳞,静静,停满,悄悄…….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配以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出小镇的安静之美。
本课教学,学生在品读课文中朗读方式不够多样化,有待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声朗读课文,越读越有滋味”。在读的过程中,掌握一些朗读技巧。
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今天终于上完了研究课。课堂所呈现的状态与自己预想的相差甚远。课下自己也在积极的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最初的想法是自己的预设不够充分,在学生品词析句的时候,武断地认为孩子一定会先找出直接进行静态描写的这一段话中的前两句话。所有的设计,都按这样的设想进行,就一定会万无一失。可是恰恰在课堂上,学生先找出了比较难发现的,课文中以动写静的句子。这样的变化让我措不及手。在上课的过程中,从这一开始便自乱了阵脚,自己的教学设计被打乱,教学节奏被破坏,最终导致,我几乎一节课都在想:这个部分我怎么能够迁移到我之前的设计中。一节老师没有完全融入学生的课,最终留下了诸多遗憾!
静下心来仔细回味,其实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预设的是否充分。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以一已之力,去预设30个孩子的课堂状况,有太多的情况无法预料、不可预知。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特别精心的去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过渡的语言。尽自己所能的去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然后从这种预设的可能,想出应对的办法,以保证自己接下来的环节顺利进行。然而当意外发生时,教学节奏就会被打乱,教者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重视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固然很重要,然而过分关注教学的设计,而忽略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缺乏细化,无疑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了。
以这堂课为例,我以:“1、指导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让孩子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到小镇的宁静、美丽。3、尝试指导孩子在体会感受之下,写出生活中能表现静的场景。”为目标,按照品读―感悟―积累―仿写的顺序,进行了课堂教学。当教学节奏被打乱时,就出现了“品词”不到位,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后面“仿写”时,遇到困难。试想,如果在当初设计教学时,不仅仅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反复推敲,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明确的列出:有感情地朗读,要抓住哪些词对孩子进行指导?孩子们读不出来的原因可能有哪几点?如何帮助孩子?用这些明确的目标来引导这堂课,那么课堂上有再多的变数,也不会迷失方向。
因此,在仔细的反思与斟酌后,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整理:
目标一: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镇的宁静之美。
可能影响孩子实现目标的因素:
a) 字词不熟练。(个别孩子对个别词语掌握不够扎实。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通过同学互助、老师带读方式,巩固字词。)
b) 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可借助直观画面、想象情景、语言描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c) 不懂朗读技巧。(可适当的渗透一些朗读技巧,通过听范读,交流听后的体会。模仿学一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目标二:抓住重点词句,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如何把“静”写好。感受到小镇的宁静之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要抓住的重点词句:
a) 叠词的运用。“淡淡的、静静地、轻轻、悄悄”等。
b) 以动写静的方法。“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船驶远了,但船工哼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荡漾。”
c) 抓住课堂情景,在学生做摘录的时候,可在教室一角营造“轻轻飘荡的朗读声”。这样既让未达成目标1的学生,利用这个时间,完成目标。又帮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感受到恬静的美。
目标三:渗透背诵的方法,积累课本资源。
a) 师生比赛调动积极性。
b) 优胜者展示,交流背诵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按照一定的顺序等。)
目标四:尝试用本段写静的方法,写一写生活中恬静的画面。
a) 多媒体再现画面。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
b) 可引导学生用上课堂积累的叠词。(淡淡的、静静地、轻轻、悄悄)
c) 放手让学生写,通过互相评改,体会写静的方法。
心中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进行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我想课堂上有再多的意外,也不会让我们偏离航向,阻碍目标的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