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犯》以它的真实性取胜,影片的片头即交代清楚,片中的少年犯是由真实的少年犯所扮演的,这种非职业演员的选择,也让该片具有强烈的纪实色彩。这部影片中涉及的许多案例都是真实,张良的目的也就在警醒世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明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青少年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具诱惑力的社会,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向正途,是家长和全社会的责任。
少年犯_《少年犯》 -剧情
《少年犯》《社会与家庭》杂志社的记者谢洁心来到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她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失足少年,其中方刚、萧佛、沈金明让她的印象尤为深刻,通过她的采访,三名少年犯一一讲述了自己灰色的过去,因为一时冲动或是缺乏家庭关爱,三名少年都是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虽然在少管所中他们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照顾,但是父母亲属的白眼和冷漠依旧让他们深受打击。家长接见日那天,方刚的父亲因为嫌儿子犯法给自己丢人,没有来看方刚,急火攻心的方刚一气之下竟然吞下了一把剪刀,还好被少管所的干警抢救及时,挽回性命的方刚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他与父亲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采访人物圆满结束,兴致勃勃回到家中的谢洁心却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被公安干警带上警车,她自己疏于管教的儿子也犯法了,现在就要被带到那个她刚刚离开地方……
少年犯_《少年犯》 -拍摄
《少年犯》
《少年犯》讲述的是“方刚”、“肖佛”、“沈金明”等少年犯的故事,他们经过一段学校般的监狱生活,最终被教育、感化、改造,走上了正路。影片导演张良曾主演过《董存瑞》、《哥俩好》,执导过《雅马哈鱼档》、《特区打工妹》等影片,影片编剧王静珠是张良的妻子,著有剧本《梅花巾》、《龙出海》、《白粉妹》等。为了拍好《少年犯》,张良、王静珠在选角上煞费苦心,到处都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最后,两人走进上海少管所,用监狱实景方式拍摄的同时,决定大胆起用少管所的18名少年犯作为影片主演,具有强烈的纪实色彩和震撼力。
少年犯_《少年犯》 -幕后
影片不仅由少年犯主演,主题曲也由少年犯谱曲及演唱。当时,张良为影片主题曲写好歌词后,请了电影厂的作曲家来谱曲,但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少年犯们看到歌词后,非常有感触,于是试着谱曲,竟让听过的人都感动得泪如雨下。张良当即决定采用少年犯们的谱曲,并由其中一人演唱。
少年犯_《少年犯》 -主演
《少年犯》主题歌
1985年我国第一部反映监狱题材的电影《少年犯》开拍,包括冯杰在内的多名在押犯人参与了这部电影的演出。在剧中,冯杰除了担任男演员外,还演唱了影片的主题歌《心声》,这让他红遍大江南北。昨天,冯杰应市金海岸大舞台之邀来镇演出。他用充满感情力度的演唱征服了我市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在金海岸回荡。
享受到处奔波的生活状态
提起冯杰,观众并不陌生,上个世纪80年代,他出演的《少年犯》感动了中国的几代人。1992年和1995年,他又分别出演了《高墙内外》、《监狱风云》等影片,并因此获得了文化部第九届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那个时候,走到哪里都有人认识,被捧得有点飘飘然了”,冯杰说,出狱后他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了3年导演专业,他的启蒙老师就是葛优的爸爸――葛存壮。
“现在,我还经常去北京看望老师,他总叫我留在北京,说那里机会比较多。可是我骨子里就有不安定的因素,我喜欢流浪的感觉,喜欢穿梭在不同的街道,感受生活的气息。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没有哪个地方我没去过。”他说自己很享受目前这种到处奔波的生活状态。
想把一生拍成电影
除了唱歌外,这些年,冯杰接剧本接到手软,但是大家在银幕上却并没有看到太多冯杰的身影。“这是因为我坚持自己的原则,接戏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剧本和角色。”
“我热爱表演,20多年的演艺生涯让我萌发了当导演的念头,我想把自己的一生拍成一部电影”。现在,冯杰已经着手在写一个关于自己一生的剧本。“我本来想叫《我这一辈子》的,你看让张国立占了先,又想叫《活着》,也被葛优演了,名字只能暂定为《人生》了。”冯杰幽默地跟记者说,一旦时机成熟,他就要把这部自传式的电影拍出来。
主题曲《心声》是原唱
伴随影片《少年犯》一起走红的,还有影片的主题曲《心声》,这首向妈妈忏悔并表示洗心革面的歌曲,感染了很多人。然而,关于这首歌的原唱,很多观众并不清楚,有的说是迟志强,有的说是含笑。
对此,冯杰并不计较,也从未找迟志强、含笑理论过。据悉,迟志强唱囚歌是在1987年后,而《心声》在1985年就推出了。1998年,冯杰和歌手含笑、林依轮、甘萍等一起在湖北某地演出,在演出的节目单上,赫然印着含笑要唱《心声》的字样,而当含笑在后台遇见冯杰后,立马删掉了《心声》一曲,临时更换曲目。
“我和迟志强他们的关系还可以,没必要去争,对我来说,只要在舞台上把力量发挥出来,让观众看懂我,知道我的变化,就可以了,其他的无所谓。”冯杰说。
少年犯_《少年犯》 -影响
《少年犯》演员
1985年11月23日,《少年犯》在上海大光明影院举行首映式,现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不热泪盈眶,为影片鼓掌叫好。观影结束后,参加拍摄的18位少年犯来到现场,全部获得减刑、释放等宽大处理,少年们与亲人相拥,台下观众则又一次湿了眼眶。紧接着,《少年犯》在全国范围内公映,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稳居1986年电影票房冠军宝座,更让人们意识到并开始关注被遗忘的一个群落。影片被媒体称为“有血有泪,惊心动魄”,囊括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第9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伊朗第7届曙光旬国际电影节少年影片国际赛“最佳演员”奖等奖项。
少年犯_《少年犯》 -评价
《少年犯》以真实性取胜,它在片头就交代清楚,片中的少年犯是由真实的少年犯所扮演的,涉及的许多案例也都是真实的。影片的创作者在深刻研究众多少年犯原型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作品,提出了“挽救孩子、造就人才”的观点,并警醒世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明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青少年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具诱惑力的社会,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向正途,是家长和全社会的责任。《少年犯》所取得的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深圳影片生产立下了标杆。
少年犯_《少年犯》 -观后感
影片的编导用思想和艺术的显微镜,将一个少年犯管教所(现称为未成年人犯管教所)的生活放大在我们的面前。影片无疑宣传了法制的尊严,却丝毫不去图解法制的具体条目;编导至力于开掘社会主义法制的人道内容,从法与情、罪与爱的矛盾和统一中组接自己的(电影)蒙太奇,使镜头有了X光的透视了,启迪观众从理智和情感的交融中去感悟法制的必要。这一点是一种深层次的。
说到这部影片,应重点是对几位少年和他们的家庭作了辐射式的缀连。少年犯、家庭,管教所、社会,在这种缀连中,揭示少年犯不同的犯罪原因和走向自新的历程。肖佛被毫无社会责任的父母遗弃,走向深渊。爱的干渴、精神的缺钙,使这棵幼苗在虫害中枯萎。陈林被泛滥的爱所溺倒;被忙于工作的父母无意中关上了教育的门,外婆则施以无节制的爱。方刚的父母始终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管教,继之又对失足的孩子置之不理,几乎使他走向绝境。这些编导不仅从法制的角度和从社会学的角度给家长以及青少年工作者、司法和教育部门以触动和启迪。
社会主义制度在影片中被描绘得如此活跃和无处不在。这个制度通过少管所,通过所有的管教人员,通过记者和家长,传达出自己炽热的温度。社会担起父母的责任,补救双亲的失职。在这里(影片),绳之于法、恒之以理、动之以情、授之以知识相结合起来。法与情并重,刚与柔相济,一棵又一棵扶起倒下的幼苗,这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管教方式。影片编导起用正在服刑的少年犯担任主要演员和歌舞演员,既是记实性艺术追求的需要,也是新制度提供了可能。影片展现重情感、重细节、重记实感,在狱中歌舞的那一场,在运用电影蒙太奇表达情感方面,有着一股独到之处。而在家长会见和访问方刚家这一场高潮的戏里处理得感人之深,很少人能忍得住一掬同情的泪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沈金明在狱中自学考试上大学,肖佛、方刚在劳动中燃起新生的希望,你有能看见观众在泪光中微笑。
话说道最后,对于导演张良先生我们应该熟悉的;因为他是电影《董存瑞》中主人公的扮演者,其影片故事也影响了一代代人们或者说观众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