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由发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成,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最后流入台特马湖。它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河,全长2179公里,仅次于前苏联的伏尔加河(3530千米),锡尔――纳伦河(2991千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乌拉尔河(2428千米),为世界第5大内陆河。涵盖中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的绝大部分,是保障塔里木盆地绿洲经济、自然生态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命线,被誉为"生命之河"、"母亲之河"。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历史上塔里木河河道南北摆动,迁徙无定。最後一次在1921年,主流东流入孔雀河注入罗布泊。1952年在尉犁县附近筑坝,同孔雀河分离,河水复经铁干里克故道流向台特马湖。
塔里木河_塔里木河 -概述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 Talimuhe river 由发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成,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最后流入台特马湖。它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河,全长2179公里,仅次于前苏联的伏尔加河(3530千米),锡尔――纳伦河(2991千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乌拉尔河(2428千米),为世界第5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内陆河之一,涵盖了中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的绝大部分,是保障塔里木盆地绿洲经济、自然生态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命线,被誉为"生命之河"、"母亲之河"。
塔里木河_塔里木河 -形成
塔里木河
中国第一大内陆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上游有三源:阿克苏河源出天山山脉,叶尔羌河及和田河。源出喀喇昆仑山脉,在阿瓦提县肖夹克附近汇合后称塔里木河。塔里木河现在的水网形势大致是在17~18世纪形成的,在1775年测制的《大清一统舆图》上,把和田河、叶尔羌
河、喀什噶尔河及阿克苏河四河汇合处汇在今阿克苏南的阿拉尔地区,汇合处中间为一小岛,这与《河源纪略》"会处四水交贯,形若牛栏"相吻合。至清朝后期,塔里木河在上、中游仍有五条源流(除现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外,还有喀什噶尔河和渭干河)。后因绿洲扩大,源流引水干渠增至563条,支渠1887条,灌溉农田面积60.1万hm2(据《新疆图表》统计),人工渠道增多,引水量增加,使喀什噶尔河在清末、渭干河在解放初就失去和塔里木河联系。孔雀河在清朝直至本世纪初期,仍从铁门堡流向阿拉干,是塔里木河下游主要补给水源。1949年以后,上游三源流灌溉面积由35.1万hm2扩大到1995年的77.7万hm2,为灌溉这些土地,修建大型干渠5985km,包括支、斗、农渠总计渠系长度达到58732km;同时还修建各种渠道建筑物84413座,年引水量达148亿m3,占三源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的75.5%。这就使得叶尔羌河从80年代以后再无水补给塔里木河,和田河季节断流时间更长,阿克苏河只有在洪水期有水下泄,枯水期全部通过塔里木河拦河闸引入阿拉尔灌区。塔里木河干流枯水期全部是回归水和农田排水,洪水期只能流到恰拉和大西海子水库,大西海子水库以下从80年代以后基本断流,只遗留320km的干河道。据《水经注》记述,塔里木盆地存在“南河”与“北河”,南河沿昆仑山北麓东行,北河沿天山南麓东行,于罗布洼地西部汇合后注入罗布泊。《新唐书・地理志》称为思浑河。清早期成书的《西域图志》和《西域水道记》称为额尔勾果勒。据冯承钧《西域南海地名》,梵文称塔里木河为sita。维吾尔语意为“田地”“种田”。塔里木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改道。1921年主流下游北移,东流沿孔雀河注入罗布泊。1952年中段的汊流拉因河口筑起塔里木大坝,阻断河水流入孔雀河,河道主流改沿铁干里克故道,折向东南流入台特马湖。现在,塔里木河仅到铁干里克流入大西海子水库,台特马湖处干涸状态。河水主要来自阿克苏河(占72.0%)、和田河(占22.5%) 、叶尔羌河(占5.5%) 。上段的阿拉尔站,每年有49亿立方米水量下泄,沿途蒸发与渗漏严重,致使大西海子以下至台特马湖的河段断流,引起大片胡杨树枯死,沟通塔里木盆地南北的绿色走廊面临毁灭的危险。
塔里木河_塔里木河 -历史
塔里木河“塔里木”在古突厥语中,意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塔里木河"一名见于《清史稿》,系维语,意为"无缰之马"和"田地、种田"双重含义。就前者而言,流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干道,河道含沙量大,冲淤变化频繁,河流经常改道,在中游地区造成南北宽达百公里左右的冲积平原,河道曲折,汊流众多,芦苇水草丛生,浩浩荡荡形成一派"水上迷宫"景象。就后者而言,它自西向东,蜿蜒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加上塔河两岸胡杨林浓荫蔽日,形成天然绿色长廊,沃野千里。千百年来,有关塔河的传文不绝于书,一般史籍文献称此河为计戍河、葱岭河,而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河山昆仑,潜行地下,至葱岭山于阗国,复分歧流出,合而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