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简介 《身份》 《身份》-简介,《身份》-内容

《身份》是米兰・昆德拉用法文所写的第二部小说。作品完全摆脱了昆德拉用捷克文写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名作的政治背景,讲述的是一对情人之间微妙的感情生活。

身份_《身份》 -简介

书名:身份


《身份》

作者:米兰・昆德拉
译者:董强
书名编号:JCDSL22
版本:VX/VN
发行时间:2010
语言:普通话
出版年:2003-02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身份_《身份》 -内容

身份证简介 《身份》 《身份》-简介,《身份》-内容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空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的浪漫许诺,对空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焕情人的女人,这个朦胧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她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
《身份》是米兰・昆德拉用法文所写的第二部小说。作品完全摆脱了昆德拉用捷克文写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名作的政治背景,讲述的是一对情人之间微妙的感情生活。昆德拉利用一对情人在海边度假的偶然经历,巧妙地融现实与虚幻为一体,从哲学的层面探讨了人与人的另外一个“他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对“身份”这个富有特殊意义的定义作出分析。

身份_《身份》 -编辑推荐

最细腻真挚的文字,最鲜明震撼的观念,让您深切体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独家中文简体字版权
・北京、南京、上海翻译大家联手
・作者特别指定、根据2002年最新修订法文版全新翻译

身份_《身份》 -什么是“身份”?

《身份》的主题在作品名中已说出:“人的身份”问题。人”总是以某一身份出现,一个女人,在家以“母亲”的身份出现,


米兰・昆德拉作品

在公司以“员工”身份出现,在爱情关系中以“别人的情人”身份出现,在政治共同体中她以“公民”身份出现。与“身份”对应的是“关系”,人总是得处于和他人的关系中,“身份”就关乎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怎样建立“自身”。尽管以“身份”作为题目到法国时期才出现,但昆德拉对“身份”的思考从来没有停过。“在捷克时期,“人”更多地被放到时代背景中去看待,在一个抗拒隐私、求同、“共产主义”理想与责任的重负下的社会下,人如何存在?对人的思考跟更多体现在,人的个体性与社会的同化的对抗。而到法国时期,时代背景变得不重要,个人依然要与社会对抗,但社会已不再是某一社会,社会不再代表某一“真理”,但个体仍然无法逃离他人的目光,个人还得与“交际文化”下的“共同体”对抗。在捷克时期,“人”要逃避的是被“单一化”,在《身份》中,问题不再停留于逃避淹没在大众中,还涉及到“身份”建立的问题。《玩笑》里,路德维克因不愿意和大众一起“严肃”,所以他被孤立。那么是否意味着,法国的自由社会能为个体逃避“随大流”提供空间。结果还是“不”。
《身份》中,昆德拉的两位主角,和他以前的人物一样,不喜欢“同流合污”。尚塔尔的“不喜欢”是在“随大流”面纱后的,她有无数的面具(无数的身份?),以致她的情人让-马克常常要寻找“他的尚塔尔”。尚塔尔和昆德拉以往讨厌“大众”的角色不同,她和“大众”相处得很好,在同事眼中,她有权威但也亲切,在大姑子眼中,她和善喜欢和大伙儿待在一起。但尚塔尔心底却讨厌这些“大众”:她常在开会的时候胡思乱想,看不起同事的发言;她憎恨大姑子一家,以致和前夫分开后再不和他们来往,大姑子找到她,她却忍无可忍地把他们赶走。甚至,她庆幸孩子的夭折,正是孩子的离去使她“自由”了,可以勇敢面对这个她“不爱的世界”,使她不必假惺惺地喜欢这个世界。让-马克坦然接收自己的“不喜欢同流合污”,甚至乐于被世界抛弃。他不断地想像自己处于“边缘”,他说自己和乞丐是一样的,都是无家可归的人。他先是把象征着“回忆”的朋友抛弃了,F是他中学时代的好朋友,但是F“背叛”了他,很久以后F病了,让-马克去看他,但找不回“回忆”了,最后F死了,而他却不感到一点震动。然后,他把梦想也抛弃了:医生的理想使他挫败,其他职业也不再勾起他的兴趣。最后,他把全世界压在尚塔尔身上,只有“她”才使他的人生有意义,他为“她”活着。

身份_《身份》 -情人的目光

“我的目光再也不放开你。我要不停地看着你。”最后,尚塔尔久久注视着让-马克。
“情人的目光”是弗朗索瓦?里卡尔评论《身份》的文章题目,“情人的目光”,既表示尚塔尔与让-马克的爱情,也暗示着他们的自我“身份”确认――在情人的目光中确立“自己”。


米兰・昆德拉作品

尽管尚塔尔和让-马克面对“大众”选择了不同方式,尚塔尔主动融入形成一层虚伪的面纱,让-马克选择逃避,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不认为这是真正的“我”,他们都把真正的“自我”留给了对方。是的,他们宁静的爱情关系中,通过对方的目光找到了自己,直到,直到有一天,让-马克的游戏破坏了这种目光。随着年龄的老去,有一天,尚塔尔突然陷入到“男人们不再回头看我了”的惊慌中,为了把她从这种慌乱的心态里解救出来,让-马克决定给尚塔尔写匿名信,他虚拟一个暗恋者的身份,向尚塔尔表达越来越狂热的爱情。尚塔尔深为自己仍被人暗恋而陶醉,她从这虚无的“艳遇”感受到了内心的激情与欲望。而让-马克开始因尚塔尔对艳遇的沉醉迷茫。最后,尚塔尔发现了真相,陷入失望与愤怒。
昆德拉给了尚塔尔两个意象,一个是被“白色笼罩着的宁静的大阳台”,淡然、宁静、美好;一个是“穿着红睡衣,就像一把火焰的欲望酒神”。前者是尚塔尔和让-马克的爱情关系,除他们外的世界只是一片空白,隔绝了激情,而宁静永恒。“跟让-马克一起生活了很多年,有一天跟他一起来到了海边:他们在露天用晚餐,坐在一个搭在水上的木版阳台上。在她的记忆中,那是一片白色:木板、桌子、椅子、桌布,一切都是白的。路灯柱漆成了白色,在夏日的天空下,灯光也是白色的。天还没有全黑下来,天上的月亮也是白色的,将周边映得一片白。”后者是尚塔尔的欲望,是对外界的强烈欲望,是对“一切男人”的追求。让-马克写的匿名情信首先提出这个意象,“我用一件大主教的胭脂红的大衣遮住您雪白的身躯。我将这样裹着的您送到一个红色的房间内,放到一张红色的床上。我红色的女主教,美不可比的女主教。”从此,尚塔尔数次穿着红色的睡衣和让-马克做爱,甚至想象他人观看。
作品开头,让-马克一出现,就在沙滩上寻找尚塔尔。在沙滩上,在漫步者遥远的身影中辨认尚塔尔,他想象尚塔尔的死亡,想象她就在他眼前了,他向她招手,直到那女人转过身来,“这位被他误认为是尚塔尔的女人变得越来越老,越来越丑,嘲讽地变成了另外一个女人。”而且,这种误认不是偶然的事。“将自己心上人的模样跟另一个人混淆起来。这在他身上已经发生过多少次了!”“混淆”与“寻找”。让-马克知道尚塔尔的不同面具,他害怕这种面具,他问自己,“假如在这次单独的相见之前,他与她已经很熟,而且每次都是见到她与别人在一起的样子,他是否还能够在她身上找到他所爱的她?假如他只熟悉这张她向同事、上级、下级展示的脸,这张脸还会让他感到,让他着魔嘛?”面具使让-马克在人群里分不出“她”与其他人。他混淆了,混淆了尚塔尔与其他人,混淆了他的尚塔尔与他人中的尚塔尔。这使让-马克必须不断地寻找尚塔尔,在人群中找回尚塔尔,撕掉尚塔尔的面具,让她重新成为“他的尚塔尔”。


米兰・昆德拉作品

让-马克把尚塔尔外的世界彻底抛弃了,他的唯一任务就是不断寻找尚塔尔。他唯一的担忧就是找不到尚塔尔。“让-马克做了一个梦:他为尚塔尔担心,他去找她,在街上跑,最后他看见她。她背对着他,正在走路,越走越远。他在她后面跑着,呼唤着他的名字。……他看到前面是另一张脸,一张陌生的、让人看了不舒服的脸。然而,那并不是别人,是尚塔尔,是他的尚塔尔,一点疑问也没有,但他的尚塔尔有着一张别人的脸。……(他)想给这张变了形的脸注入她原先的样子,她那丧失了的特征。”尚塔尔同样需要让-马克,每当她对外面的世界迷失时,她向让-马克求救:“她觉得被救了,因为让-马克的声音是爱情的声音。”但是,尚塔尔并没有彻底离弃爱情外的世界,她依然有“梦”,有着对外界的渴望,“她向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世界。”尚塔尔对外面的世界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厌恶这个“无聊”的世界,另一方面,她仍渴望从中找到惊喜。正是这种矛盾使她陷入“男人不再看我”的失落中。如果她只拥抱和让-马克一起的世界,她不必介怀“一切的男人”,但是她舍不得放弃“梦”,“梦”燃点了她的激情使她保持在人群中,但同时毁了她的宁静。
尚塔尔和让-马克在彼此的爱情中找到“身份”,但这身份是“脆弱”的。让-马克经常找不着尚塔尔,换言之,他也经常找不到自己。尚塔尔期待着“艳遇”,而虚伪的“艳遇”最终也破坏了她脆弱的身份。让-马克假扮暗恋者的行动,使人想起了昆德拉在《好笑的爱》里的短篇小说《搭车游戏》。一对年轻情侣出于游戏的目的,在搭车过程中虚构了另一场“爱情”,男孩为了考验女孩的爱情,让女孩扮演一个与真实的她完全相反的角色。结果他们在爱情的考验中迷失了,男孩被女孩扮演的“真”激怒了,不顾女孩的反对,以对女孩扮演的角色的态度来对待女孩。最后,女孩惊恐地哭喊,“我是我,我是我。”女孩的哭喊是那样强烈,使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地想,在爱情里,我们的爱情对象是谁?哪一个才是他/她?我心中的他/她与真实的他/她一样吗?还是我一直错以为“这就是他/她”?同样,让-马克的假扮,使他们对心目中的他/她产生了怀疑。而幸运的是,这一次,昆德拉多了份温情,尚塔尔有着和《搭车游戏》的女孩不一样的结局。她也经历惊慌,在超现实的结尾里,尚塔尔走进了一个群交的房子,被钉死的门,七十岁的男人改掉了她的名字;但不必在惊慌中结局,全书如此结尾,尚塔尔在让-马克的呼唤中醒过来,她注视着他,“我的目光再也不放开你。我要不停地看着你。”他们在对方的目光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份”。

身份_《身份》 -边界在哪里?

昆德拉用尚塔尔在梦中醒来作为结局,但是全文找不到入睡的文字,是哪一刻从现实进入到非现实的?昆德拉和我们一样迷糊。“于是我问自己:是谁做梦了?谁梦见了这个故事?谁想象出来的?是她吗?他吗?他们两人?各自为对方想出的故事?从哪一刻起他们的真实生活变成了凶险恶毒的奇思异想?……究竟确切地是在哪一刻,真实变成了不真实,现实变成了梦?当时的边界在哪里?边界究竟在哪里?”昆德拉一连串的发问,使人从寻找变为绝望,难道真能找到边界吗?也许,根本没有边界,真与伪之间根本不存在那一条清晰的边界。没有那么清晰的一刻,我从“真实的我”变为“面具的我”。真实的身份与假扮的身份间,并没有那条清晰划分的界。

身份_《身份》 -书摘

她再也无法忍受这位看不见的观察者的嘲讽的目光,一回到家中就向衣橱走去。她看到她的那一堆胸罩,有件东西让她吃惊。当然,昨天她就发现了这一点:她的围巾没有像她折的那样折叠着。她昨天那种兴奋的状态使她很快就忘了这一点。可这一次,她可不能让这一只不是她的手留下的蛛丝马迹从她眼皮底下溜过。啊,太清楚了!她读那些信了!他在监视她!他像个间谍一样在窥视她!
她心中充满愤怒,冲着不同的对象,冲着那个陌生男人,他也不说声对不起,就拿一些信来烦她;冲着她自己,居然傻乎乎地把它们藏起来;也冲着窥视她的让-马克。她取出那堆信,走向(她已经多次这样做过!)洗手间。在洗手间撕毁它们、扔到水里冲走之前,她又看了最后一遍。她越看越有疑心,觉得笔迹很可疑。她仔细检查一下,每一次都是同一种墨水,字符都很大,微微向左倾斜但每一封信又都不同,仿佛写信的人没能保持住同一种字体。这一观察让她感到十分惊讶。她不撕信,坐到桌前,又读起来。她停在第二封上,那是对她上洗染店时的描写:当时是怎么发生的?她当时跟让-马克在一起,是他拿的手提箱。在店里,她记得很清楚,也是让-马克让那女老板发笑的。她的通信者提到女老板的笑声,可他怎么能够听到这笑声?他说是从街上观察她的。可有谁可以观察她而不被发现呢?没有什么杜・巴洛,没有什么乞丐。只有一个人:那个跟她在洗染店里的人。那句“某种人为地添加到您生活中的东西”,原先她以为是针对让-马克的一种笨拙的攻击,实际上是让-马克本人带有自恋性质的献殷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20103/92843.html

更多阅读

图片素材白居易图片/简介/《忆江南》背景资料 忆江南 白居易

白居易图 片、简介/《忆江南》背景资料 白居易: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编导简介 《末世》 《末世》-内容简介,《末世》-编导人员

《末世》挂着JJ Abrams的名字,实际上是由Eric Kripke(《邪恶力量》主创人)开发的。故事描述一个诡异的世界中所有形式的能量都神秘消失,迫使一群人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求生存并四处寻找他们的亲人和爱人。末世_《末世》 -内容简介

声明:《身份证简介 《身份》 《身份》-简介,《身份》-内容》为网友绿妒轻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