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 疏通经络 静坐 静坐-解释,静坐-通经络法

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视。

静坐_静坐 -解释

静坐 疏通经络 静坐 静坐-解释,静坐-通经络法

一、排除思虑,闭目安坐,是气功疗法采用的一种方式。
二、为达到某种要求或表示抗议安静的坐着。

静坐_静坐 -通经络法


静坐经络是很神奇的东西,习武之人无不重视经络。我们常看到武侠小说里写要练内功必须打通全身经脉,使真气运行。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人身上有十二条经脉和奇经八脉贯通全身上下,更有无数络脉或附于五脏六腑,或浮于皮肤浅表。经络使人体内外保持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通过经络运输濡养全身。打个比方,人体就像一个大楼,经络好比大楼内部交错纵横的电线,气血好比是电流。电路贯通流畅,大楼就能保持灯火通明;电线有阻塞不通,那么电流不能运行,大楼就漆黑一片,死气沉沉。所以说死人是没有经络的,反之经络一旦长时间不通以致枯萎,人也就活不长了。
许多疾病都是由经络的不通造成的,什么便秘、脑血栓、心梗、胆结石、肿瘤等等,光看病名就知道了。其实所有的疾病都和经络不通都有着一定联系,经络一旦畅通无阻,病邪根本滞留不下来。
然而在现代医学中,经络仍是比较虚玄的东西,虽然敏感的人在针灸时会感应得到,但说到经络的实质,人们总是觉得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现代先进的医学仪器也透视不出来。从古代经脉图谱中我们了解到各条经脉的详细走向、交结,那么古人又是怎样看得一清二楚呢?其实方法就两个字:“内视。”
经络本就是体内的景象,只有内视才能看到。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五花八门的仪器让我们逐渐失去了一些本来应该具有的能力。古代社会接近天然,古人显然比我们要聪明得多,身体灵敏度也高,较容易向内觉察到经络的运行。
内视必须在入静的状态下才可以获得,通过静坐调息,我们可以感知气机在经脉中的循环。静坐到了一定程度,下腹部的丹田位置就会有一股热气循着经脉的走向自然流注循环。因为练习的火候到了,丹田里产生的真气充满流溢,开始向全身运行,这就是打通经脉的过程。此时,你的意识也要随着气机流转,做到“神与脉合”。如果练习的火候没到,丹田内的真气就仍在酝酿之中,切不可着急。
静坐是打通经络的最好方法,完全靠精神内守使气机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一股冲和之气运行经络之间,化解郁积之处。这样地去通经络将是长久有效的,比起推拿、针灸等外界方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静坐_静坐 -生理关系

人体的构造,是非常复杂精妙的,它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作用,所以苏联生理学家N.兀.巴甫洛夫(1849――1936)特别强调大脑对于整个生理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生理学的观点来说,人体机构的最大作用,首先在于生活的维持,一方面摄取体外的养料和氧气供给于体内各器官,一方面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料排泄于体外。这种物质交换的现象,就是所谓“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作用,是没有一息停止的,主要是依靠心脏、脉管、淋巴管等循环器官,来循环不停地运行血液到全身。心脏包括四个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是推动血液的器官,脉管有动脉和静脉;淋巴管遍布全身,与静脉并行,一面吸收营养物,输送到动脉管,一面摄取废物,送到静脉管、血液的循环,与呼吸有密切的关系,呼出碳酸气,吸进氧气,使静脉中紫血,变为红血输送到动脉,经体循环一周,约需时二十四秒,一昼夜共计三千六百周,我们呼吸的次数,一昼夜才二万多次,所吸入的氧气,共计三百八十多立方尺,这种可观的工作,我们平时自己并不知觉。假使我们能呼吸正常,血液运行没有阻滞,身体便能健康,一有阻滞,全身各器管便得病。

静坐_静坐 -心理关系

人身有生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我们从事修养,固然对身心两方面,都不可偏废,而心理每每更能影响生理,譬如:内心有所惭愧,顿觉面红耳赤;内心有所忧煎,不觉发白貌悴,这是心理的影响于形体;愉快时五官的见闻等感觉优美,而悲哀时,便完全相反,这是心理影响于五官;兴奋时食欲便能增进,而郁闷时便减少,这是心理影响于肠胃;忿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时,能使血液及各部组织中,发生毒素,这是心理影响于血液,可见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肉体。从解剖生理的观点来说,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也是联系、管理和调整神经活动的总机构。巴甫洛夫氏在创立高级神经活动方式是“条件反射”的学说中,在做实验时,曾使狗一听到铃声,便分泌唾涎,那是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转移到延髓部份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这也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一个说明。此外,我们发觉往往有些体育家,锻炼筋肉极其强固,但一旦发生不测的疾病便无法抵御,甚至有因此成为废人的,而一般禅师或哲学家,他们往往能借锻炼心意的修养作用,来驱除病魔,或虽体质孱弱,但由于心方强毅,却能获享高寿,更可见心理潜力的不可思议了。
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运行优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家捷普洛夫也说过,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却病延年。
此外,一般心理学说所研究到的,都不外乎心的现象、心的作用和心的变化等等,而对心的本体、心的来源以及安心制心的具体方法,却终不能有确当的说明。假使通过静坐,使意识的活动,逐步停止以后,这时心理的静态,清楚地现前,必将有助于心理学说的创造性的发明!

静坐_静坐 -静坐方法

静坐前的准备
(1)、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2)、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3)、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静坐时的姿势
(1)、静坐时的两腿
(a)、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b)、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
(c)、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渐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2)、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a)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弛。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弛,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b)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c)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3)、静坐时的两手
(a)、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跌之上。
(b)、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c)、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4)、其他
(a)、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a)、两耳宜如不闻。
(a)、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d)、口宜噤闭,舌抵上颚,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e)、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f)、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为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g)、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h)、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静坐时的呼吸
(1)、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与我们生活机能,关系很大,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势必饿死,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所以觉得可贵,而呼吸是摄收大气中的氧气,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不觉得可贵。但要知我们断食,虽七日尚不至于死,假使一旦闭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死,这样也可见呼吸的重于饮食了。我们学习静坐,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项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个部份,一是肋骨间的肌肉,一是膈(即横膈膜)的肌肉,呼吸运动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大脑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份神经细胞是管制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枢,它跟呼吸肌肉发生联系。呼吸的机构,外面是鼻,里面是肺,肺叶的位置,是在两胸部内。呼吸时,肺部的张缩有天然的规律,我们平时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叶尽量张缩,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几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洁,百病丛生,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规律的缘故。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
(a)、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b)、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c)、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d)、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知不觉,好像无呼吸的状态。
(e)、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末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管,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彷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隔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自然法,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a)、呼息宜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驰缓。
(b)、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c)、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隔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为灵敏。
(d)、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实验,似以长短相等为宜。此外,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横隔膜运动。正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膈膜的驰张和收缩,使更易运动。不过,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功,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学,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
(2)、呼吸的练习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自宜加以练习,且由于我们平时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约350立方厘米的空气,这样气体的交换,并不是经常够用的。如果能加强呼吸的深度,那末每次便能吸入1500至2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做到充分交换肺里的气体。但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宁静,而且在静坐时,决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练习,宜在静坐的前后,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有共同之点如下;
(a)、盘膝端坐,与静坐的姿势相同。
(b)、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一分钟,但决不可勉强,
务使自然。
(c)、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d)、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因为鼻是专司呼吸的器管,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口并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于侵夺鼻的功用,渐渐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尘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口宜噤闭,不但在静坐时应该这样。
(e)、每日清晨可择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五分钟至十分钟。
(f)、至于静细的呼吸,每口不论什么时候.随时随地,都可练习。
(3)、静坐时的调息功夫
上面已经说过,调和气息,是学习静坐下手时的一项重要功夫。因为息不调和,心便不能安定。而所谓息,共可分为四种相状:一、风相,凡气出入有声的叫做风相;二、喘相,出入虽然无声,但结滞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三、气相,出入虽无声,也不结滞,但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这三种都是不调和相);四、息相,既无声音,也不结滞,也不粗浮,虽在极静的时候,也不觉鼻息出入,气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调和的相。
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气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这样原不需要再着意去调,反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但初学的人,每每不免有心烦意乱、息不调和的情况,耶末町根据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调和:
(a)、数息就是在坐定以后,默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时数一,出息不计数,再入息数二;或在出息时数一,入息不计数,再出息数二。这样数至十,乃再从一数起,渐渐纯熟以后,可数至一百为一个单位。假使没有数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杂念,那末重新从第一数起,这样循环安详地徐徐而数,久久纯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体轻安的功效,并可消除初学静坐最易发生的杂念纷飞和昏昏欲睡的两种毛病。
(b)、随息学习上面所述的数息法纯熟后,息既虚凝,心念也渐入渐细,这时便可进一步放弃数息,而用随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计数。但一心依随息的出入,念兹在兹,心不散乱。这一方法纯熟后,渐观渐细,自觉此息仿佛从八万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云蒸雾散,到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灵,诸病消除。
随息纯熟以后,心念更觉凝静,便可放弃随息功夫。更进一步来做好下面的调心功夫。
静坐时的思想
静坐的目的,不但在于促使身体的健康,而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求妄心的调伏,妄心调伏则智慧明朗,身体的健康,尚是余事。
前面所说的数息,随息时,虽是调息的方法,实际上,也正是调心的良好方法,因为专心数息时,心息相依,念头便无法驰散,所以在佛法上,教多散乱的众生,用数息观来对治。这里为了文字记述的方便,不得不将调身,调息,调心,分别来说明,在实践时,原是同时进行无法分开的,不过我们的思想,纷纭杂乱,最难控制,数息、随息等,尚是初步的调心方法,自有进一步由粗入细,加以调伏的必要。关于调心的方法如下:
(1)、系心一处法我们的意识界,恰像舞台,各个念头,恰像演员。忽来忽去,时时隐现在舞台中,没有顷刻的停止。所以欲使妄念不起,极为困难,不过根据心理学的公例,当我们心意所注的一点愈明显,那末其他的杂念,便愈隐伏。因此我们在静坐中能注意于某一点,那末妄念便渐渐消除。系心一处法就是放下一切杂念。而专心存想脐间或鼻端,这样因心有所缘,渐渐纯熟,便不至胡思乱想,正像将猿猴锁于一处,它便无法跳腾一样。
学静坐最易发生二种现象:一、初坐时心中浮散,支持不定,二、静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心中昏沉,容易磕睡,注意脐间的办法,不但可以对治散乱浮动,而且根据生理上的定则,我们心念专注在什么地方,血液也必集中在什么地方,系心脐间或脐下,能使血液下降,有治病健身的作用。至于治昏沉的办法,最好注意鼻端,使心念向上,精神振作,而且有助于调息。一般说来,在晚上静坐时,由于日间劳倦,容易有昏沉现象,若早晨静坐,便不会发生。
(2)、返照内观法上面所说的系心方法,不过是集无数的妄念归于一处,使不驰散,还是一种较浅的,对治浮沉的止心办法。实际上,既有所着,仍不离攀缘妄想,不是究竟的安静,因此,对治得效之后,必须舍弃,再进一步的由浅入深,用内观的方法。这种内观方法,也可叫内视术;就是我们平时的两目,都注视外物,当静坐时,可先放下身心一切万缘,将两目合闭,来向内细细返看自己的念头。那时一定觉得妄念来来往往,生灭不停。对于这些妄念,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去遣除它,只要知道它本来空寂,耐心静静观照,甲念起时一返照,甲念便空,乙念起时,再返照,乙念又空,这样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得念念空净,这实是正本清源的调心方法。
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这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平时在动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勿想,用坚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功夫,到相当时间,妄念便能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这种观照功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的心志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
调息念佛的坐法
我们平时的心念,顷刻千里,最难降伏,因此修心的人,每每苦于无从下手,以致流而忘返,痛苦浩然。而静法中净上宗的念佛法门,实是收摄万念,最易下手,最为稳妥的一种方法。这一法门,以深信、切愿来执持一句弥陀名号为纲要,不但下手简易,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便于任何人的学习,而且即浅即深,能圆摄一切法门。若能至诚恳切,蓦直念去,不管妄想纷飞,我只全身靠倒,一念提起则一念觉,念念提起则念念觉,久久纯熟,自能使烦恼妄想,潜移默化。所以彻悟禅师说:“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假使我们能这样念得一句弥陀熟,自然生时远离热恼,死后径生安养,不离当念,得大法乐,真是我们生死凡夫,迷途的良导,苦海的明灯!所以大乘经典随处赞扬,祖师大德苦心提倡。
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抖擞精神,念兹在兹,假使悠悠忽忽,实难得念佛的实益。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在坐中调息念佛,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坐时,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来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可在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或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念时的快慢,可随呼吸的长短,总以不急不缓,听其自然为宜。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相愈来愈静,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之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此外,若用数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吸,念佛号一句,随默数一,这样连续数至十,再从一数起;或连续数至一百,再从头数起)也是可以的,可随各人的情况相宜而行。
净土宗有十念法门,即连声念佛,尽一口气为一念,此是借气束心的作用。唐飞锡法师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对随息念佛,更有明确的说明。他说“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20103/92937.html

更多阅读

挖掘太极拳疏通经络健身法|原作者:孙秋艳 彭国相

摘要: 太极拳原本是武功和健身并重的,但从陈家沟传出以后,其养生健身之法一直被忽视,尽管后来孙禄堂氏明确提出“拳与道和”,这本是太极拳养生健身之法的一大发展,但并未被广大普通习练者真正理解。太极拳的健身之法...  太极拳原本是

中医经络推拿养生 中医经络养生疗法

中医经络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方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他是一种物理理疗方法。尚康源中医经络推拿养生法就是技师采

全息经络刮痧法知识介绍 全息经络刮痧

经络刮痧法90 年代初期,台湾吕教授首先倡导循经走穴的“刮痧疏经健康法”,将刮痧的方法和中医经络腧穴知识结合起来,以经络腧穴学说为指导,使用水牛角精工制作的刮痧板,涂布具有疏经活络、消炎镇痛的刮痧活血剂,刮拭经络和腧穴,起到调血行

洪光经络拍的功效 洪光经络拍打十二操

洪光经络拍的功效:1、快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去积排毒;2、适合肌肉厚、部位深、较顽固慢性病(风、寒、湿、痰、淤的疾病);3、调理阴阳,平衡经络;4、提高免疫力,具有镇痛消炎,活血化瘀的作用;5、经常使用能量经络拍,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

声明:《静坐 疏通经络 静坐 静坐-解释,静坐-通经络法》为网友男情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