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肠的功能 大肠 大肠-中医认识,大肠-功能

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而食物残渣自身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脏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肠全长约1.5m,起自回肠,包括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盲肠和结肠还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1在肠表面,沿着肠的综轴有结肠带,由肠壁纵行肌增厚形成;2由肠壁上的横沟隔成囊状的结肠袋;3在结肠带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称肠脂垂。

大肠_大肠 -中医认识

解剖学位置

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大肠的上端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的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亦是一个官腔性器官,呈回环迭积之状,主要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过肛门有节制的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2.大肠主津 :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是所谓的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机能失常

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常见的有大便秘结或者泄泻。若有湿热郁结大肠,大肠传导机能失常,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病症。

大肠主津机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若是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者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大肠_大肠 -功能

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大肠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结构功能

盲肠

盲肠 为大肠起始的膨大盲端,长约6~8cm,位于右髂窝内,向上通升结肠,向左连回肠。回、盲肠的连通口称为回盲口。口处的粘膜折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称为回盲瓣,此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在回盲瓣的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阑尾


大肠

阑尾 形如蚯蚓,又称蚓突。上端连通盲肠的后内壁

,下端游离,一般长约2~20cm,直径约0.5厘米。阑尾全长都附有阑尾系膜,其活动性较大。

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通常以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1/3交界处作标志,临床上称麦克勃尼(McBurney)点;或以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作为标志,临床上称兰氏(Lanz)点,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可有压痛。

结肠


大肠

结肠为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态,

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1)升结肠 长约15cm,是盲肠向上延续部分,自右髂窝沿腹后壁的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弯形成结肠右曲,移行于横结肠。升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故活动性较小。

(2)横结肠 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处再向下弯成结肠左曲 ,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中部下垂,活动性较大。

(3)降结肠 长约20cm,从结肠左曲开始,沿腹后壁的左侧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所以活动性也小。

(4)乙状结肠 长约40-45cm,平左髂嵴处接续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前面移行为于直肠。空虚时,其前面常被小肠 遮盖,当充盈扩张时,在左髂窝可触及。乙状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左髂窝和小骨盆后壁,其活动性也大。

直肠

(1)直肠的位置及毗邻 直肠为大肠的末段,长约15-16cm,位于小骨盆内。上端平第3骶椎处接续乙状结肠,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面下行,穿过盆膈,下端以肛门而终。直肠与小骨0盆腔脏器的毗邻关系男女不同,男性直肠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和精囊腺;女性则有子宫和阴道。因此,临床指诊时,经肛门可触查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子宫和阴道等。

(2)直肠的形态 直肠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称为直肠盆部,盆部的下段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盆膈以下的部分缩窄称为肛管或直肠肛门部。直肠有两个弯曲:上段凸向后,与骶骨前面的曲度一致,形成骶曲;下段向后下绕过尾骨尖,形成凸向前的会阴曲。临床上当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顺着直肠两个弯曲的方向将镜插入,以免损伤肠壁。


大肠

(3)直肠的构造 直肠壶腹内面的黏膜,形成2~3条半月

状的直肠横襞,其中位于前右侧壁的一条,大而恒定,距肛门约7cm,相当于腹膜返折的水平。在通过乙状肠镜检查确定直肠肿瘤与腹膜腔的位置关系时,常以此横襞作为标志。这些横襞有支持粪便的作用。

肛管上段的粘膜形成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叫肛柱。各柱的下端有半月形的小皱襞相连,称为肛瓣。在肛瓣与相邻二柱下端之间有小凹陷,称为肛窦。各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为皮肤和黏膜相互移行的分界线。齿状线以下光滑而略有光泽的环形区域,称为肛梳或痔环。痔环和肛柱的深面有丰富的静脉丛,此丛如淤血扩张则易形成痔,在齿状线以上者称为内痔,以下者称为外痔。

直肠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由直肠壁环行平滑肌增厚而成,收缩时能协助排便。肛门外括约肌是位于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环行肌束,为骨骼肌,可随意括约肛门。(图3-23,图3-24,图3-25)

大肠_大肠 -运动形式

1.混合运动――袋状往返运动;2.推进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

大肠_大肠 -大肠液与细菌

大肠液分泌

大肠粘膜的上皮和大肠腺均含有许多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因此,大肠的分泌富含粘液,粘液能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便。结肠还分泌碳酸氢盐,故大肠液呈碱性(pH8.3~8.4)。

大肠液的分泌主要是由食物残渣刺激肠壁引起,可能通过局部反射完成。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则使正在进行着的分泌减少。

细菌的活动

大肠内有许多细菌,这些细菌主要来自食物和大肠内的繁殖。大肠内的酸碱度和温度对一般细菌的繁殖极为适宜,故细菌在此大量繁殖。细菌中含有能分解食物残渣的酶,对食物残渣中的糖类和脂肪的分解称发酵作用,其分解产物有单糖、醋酸、乳酸、二氧化碳、沼气、氢气等。如这类产物很多,就会刺激大肠而引起腹泻。对蛋白质的分解称为腐败作用,其分解产物,除肽、氨基酸、氨等外,还有多种具有毒性的物质,如吲哚、酚等,这类物质产生后,一部分被吸收入血到肝脏解毒,另一部分则随粪排除。

大肠细菌能利用大肠的内容物合成人体必需的某些维生素,如硫胺素、核黄素及叶酸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经细菌分解作用后的食物残渣及其分解产物、肠粘膜的分泌物、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大量的细菌一起组成粪便。

作用


大肠

人体大肠内细菌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内环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大肠内细菌来源于空气和食物中的细菌,它们经口腔进入消化道,由于结肠缓慢运动,温度和pH合适等,使细菌得以在这里大量繁殖。细菌中含有酶,能使纤维素和糖类分解或发酵,

产生乳酸、乙酸、二氧化碳和甲烷等,还可使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甘油和胆碱等。有些细菌能使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肽、氨、硫化氢、组织胺和吲哚等,使粪便有臭味。结肠中的细菌,还能合成微量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B族复合物和维生素K,对人体代谢和维持某些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长期的或不适当的使用抗生素,使维生素的合成和吸收不良,易引起维生素缺乏或其他疾病。大肠内的菌群组成在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调节结肠固有菌群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还能产生各种物质抑制其他菌种生长,甚至以此作为自身调节的方式,控制自身生长,如大肠菌素和短链脂肪酸等,都具有抑制细菌繁殖的作用。

大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肠全长约1.5m,起自回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六部分。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粪便中的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如氨、胆汁酸等),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同时大肠还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如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

大肠_大肠 -保护大肠

建议女性朋友们科学减肥和美容,便秘患者除了定量吃一些医生开出的通便药物之外,可以多食用粗纤维食物,通过改善饮食习惯达到通便的效果,另外,最近风行世界的大肠水疗对治疗便秘、清洁肠子有着良好的疗效。大肠水疗配合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着原因:

1.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作用,可使症状迅速改善,修复损伤黏膜。

2.加大了给药深度和药物与肠道接触范围,可使药物直达病变部位,并在肠道形成保护膜,促进水肿、炎症、溃疡消失。

3.通过水疗可有效清洗肠道,有助于清除肠腔及肠黏膜上的有害微生物及产生的有毒物质等损伤黏膜的刺激因子,使药物更易被吸收并在局部发挥作用。

大肠_大肠 -运动和排便

结肠运动

结肠具有类似小肠的分节运动和蠕动,但其频率较慢,这与大肠主要是吸收水份和暂时贮存粪便的功能相适应。

结肠的另一运动形式称集团运动,这是一种进行很快且移行很远的强烈蠕动。这种运动每日约发生3~4次。通常发生于饭后。可能是胃内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所引起。集团运动常自横结肠开始,可将一部分大肠内容物一直推送到结肠下端,甚至推入直肠,引起便意。


大肠

排便反射

排便是一种反射活动。粪便入直肠时,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传至脊髓腰骶部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传入冲动还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便意。如条件许可,冲动通过盆神经的传出纤维(副交感纤维)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与此同时,阴部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粪便则排出体外。此外,支配腹肌和膈肌的神经兴奋,腹肌和膈肌收缩,腹内压增加,促进排便。如条件不许可,大脑皮层发出冲动,下行抑制脊髓腰骶部初级中枢的活动,抑制冲动沿腹下神经传出纤维(交感纤维)传出,使肛门括约肌紧张性增加,乙状结肠舒张,排便反射则被抑制。

中医大肠的功能 大肠 大肠-中医认识,大肠-功能

大肠

如果排便反射经常被抑制,就逐渐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粪便在大肠中停留过久,会因过多的水份被吸收而变得干硬,结果不易排出,这是产生便秘的最普通的原因之一。排便的另一种异常现象是,当直肠粘膜由于炎症而敏感性增高时,肠内只有少量粪便、粘液就可以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在排便后总有未尽的感觉,临床上称这种现象为"里急后重",常见于痢疾或肠炎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20103/93041.html

更多阅读

中医上所说“五脏化液”是指什么?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

中医上所说“五脏化液”是指什么?  来源:中国中医  中医中所说的“五脏化液”是指五液与五脏的功能活动、经脉所过或开窍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张志聪《素问集注》

中医所说的“互为表里”是什么意思? 中医所说平性食物是指

阅读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看这段,收获很大,明白了中医所说的“互为表里”是什么意思。特摘录于此,大家分享。五脏六腑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中国人把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分为“脏”和“腑”两个大类

声明:《中医大肠的功能 大肠 大肠-中医认识,大肠-功能》为网友影子中的我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