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概况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学校概况,西南联大-学校历史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发动侵华战争。

西南联大。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发动侵华战争


西南联大。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学校概况


西南联大全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正式开学。

1938年4月西迁至云南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班一个选修班。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解散,三校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1938年4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组建于昆明。


西南联大临时校舍


西南联大下设文、法、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全校学校约3000人。学校虽物质匮乏、校舍简陋、图书资料不足,但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正常开展。联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经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学校荟集了大批全国一流学者。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学校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学校纪年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课,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滇8年。
期间,于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于1940年8月设叙永分校。 1946年5月,上述3校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组织机构

校行政有两个机构,一个是校务委员会,一个是教授会。
校务委员会是权力管理机构,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民主推荐,校长批准任命,校长为校务委员会当然主席。校务委员会通过民主讨论和决议全面主管全校重大事务。西南联大有三位校长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前两位老教育家为了支持校长负责制一元化领导,公推年青的梅贻琦校长主持校务,他们二位退居二线,留守重庆,从国民政府教育部方面谋求对西南联大的实力支持。所以西南联合大学自始终至终都是由梅贻琦校长主政,实行了“校长负责制”。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中主管管理的职能部门的领导人,全部都是知名教授,其中包括常设的校务委员会秘书长、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建设长等,全部由教授担任,由教授会民主推荐,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长批准任命。
教授会是一个校务咨询机构,虽不是权力机构,但很有威望,成员包括全校教授,经常工作由全校教授推选常委会主办。教授会是校长的得力参谋,也是办学校务得力骨干的资源库。各学院有院教授会,学系有系教授会。院教授会主席后来改称为院长,系教授会主席后改称为系主任,由相应院系教授会民主推选,校务委员会讨论备案,报校长批准任命。各院系教学及管理业务,统由教授会评议,由院长系主任执行实施。所以院系教授会实际上是院长系主任领导下的民主办学权力机构。
西南联合大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简约,从领导到职工,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工作效率高超。对于不属于职能部门的临时性重要工作,则由校务委员会讨论研究,请教授会推荐适宜教授人选,组成各种临时工作委员会(推选主席)主持工作。工作任务完成后即行解散,保持主体常设机构精干灵活。被推选参加这些临时工作委员会的人员,也是兼职不兼薪,没有任何工作津贴,完全是义务工。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专业设置

西南联大共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学院,共26系,另有先修班和体育部。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联大校舍

西南联大先租得蒙自海关、昆明大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拓东路迤西会馆等处为校舍,总办公处设在城内崇仁街46号,但仍不敷应用。1938年7月,学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修建新校舍。
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落成,有学生宿舍36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2栋,图书馆1栋,为砖木结构。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大学文化

校庆日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
校训
刚毅坚卓
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校风
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
校徽
三角形的三等分(每一等分亦为一三角形),代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大联合,中间有“联大”二字。据史料载,此校徽是第一届学生自治会经过广泛征求同学意见后,亦得学校同意,1939年上半年即已确定使用。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著名教师

吴大猷周培源王竹溪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


西南联大王力朱自清
冯友兰吴有训陈寅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
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李楷文林徽因吴晗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著名校友

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谢玮邓稼先黄昆彭佩云 汪曾祺
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荪陈忠经戴传曾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教育成效

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
联大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学生9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振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学生参军

抗战八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联大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在1942年至1945年间,为了保证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的畅通,1500名中美健儿血洒长空。根据记载,其中就有联大的从军学生。
附:有时也称现西南大学为西南联合大学 ,在西师西农两校合并为西南大学之初,有部分教育部官员以及有关著名学者为了想彰显当年西南联大的威风以及不让这所名校成为历史而被人民遗忘建议把教育部直属的西师和农业部直属的西农两所国家重点大学合并后的名字定为西南联合大学,合情合理又把两校合并的意义体现出来,可是由于原西南联合大学与现在西南大学办学类别,以及历史根源不同,再加上一些北大清华学者的反对最终没有定下来,以至于产生了现在的西南大学,不过现在包括媒体在内的一部分人仍习惯称之为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资料来源

西南联大概况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学校概况,西南联大-学校历史

1.www.baidu.com
2.http://www.xnld.cn

西南联大_西南联大 -相关词条

西南联大教育大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20103/93198.html

更多阅读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精神价值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沈从文先生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时条件那么苦,但为什么联大八年培养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人们都知道联大的校训是

依旧西南联大名人 西南联大旧址

西南联大里清华的老师: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吴宓、潘光旦、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周培源、吴有训、陈寅恪、陈岱孙、费孝通、赵九章、吴晗、钱钟书、华罗庚、王竹溪在西南联大毕业的名人:殷光海: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师从金岳霖

西南联大启示录 西南联大启示录 第一集

西南联大启示录注: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因为他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至今未能逾越的高峰。而这样的一坐高峰却屹立在中国现代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战乱、轰炸和饥饿伴随着这所大学短暂的一生。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大学,为我们的民族贡献了两位诺

西南联大:战火中铸就最优秀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中依然可见西南联合大学的旧迹。穿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门,道旁立有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的雕像,再往前去,故教授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和李公朴先生之墓相依为伴。树荫处,是冯友兰撰文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声明:《西南联大概况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学校概况,西南联大-学校历史》为网友十夏九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