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师范学院位于三国文化发祥地、共和国“三总”(朱德、邓小平、罗瑞卿)故里、川东北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南充市,发轫于1946年5月创立的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半个多世纪里,先后经历迁址南充、更名改制、院系调整等数次变迁,于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作为文革后全国首批学士、硕士授权单位和川渝地区重要的教师培养基地,学校素以治学严谨、校风淳朴、人才辈出而著称,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十余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南充师范学院_南充师范学院 -简介
南充师范学院脱胎于抗战时期的国立东北大学。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东北大学内迁四川三台县办学。1946年初,东北大学回迁沈阳,同年5月,部分川籍教师在四川省三台县原东北大学校
南充师范学院(1958-1989)址上创办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12月,学校从三台县迁至南充市小西街并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7月,在时任中共川北区第一书记、川北行政公署主任、军区政委胡耀邦的关心和指示下,学校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成公立川北大学,同年9月改称川北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改为师范性质的高等学校并迁入川北行署原址,组建为四川师范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本科院校和四川省第一所师范类高等学校。1956年8月,原四川师院一分为二:本科专业迁往成都,校名沿用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专科留在原址南充,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恢复本科办学并更名为南充师范学院,1989年初,南充师范学院校名恢复为四川师范学院。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师范学院_南充师范学院 -历史脉络
1.1946年5月,一部分抗战期间的东北大学的川籍教师在四川省三台县原东北大学(抗战时期)校址上建立私立川北农工学院。设农艺、农经、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数理、农田水利七个系。
2.1949年12月,地址由三台县迁至南充市,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设文商学院、理工学院和农工学院,增设中文、哲史二个系。
4.1950年9月,更名为川北大学,增设水利、土木、化工、电机、采矿五个一年制专修科。
5.1952年10月,更名为四川师范学院。接受四川大学师范专科(本科调往西南师院),设中文、历史、化学、数学、物理五个系及相应的专业。
6.1956年8月,四川师范学院分校搬迁,学院本科专业迁往成都(1985年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专科留在南充,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增设生物系及相应的专业。
7.1958年11月,恢复本科办学,更名为南充师范学院。同时增设外语、地理、物理、政治四系共计九系及相应的专业。绿树掩映的老校区8.1989年1月9日,校名恢复为四川师范学院。
9.2003年4月16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现有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30000余人。
南充师范学院_南充师范学院 -今日师大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充。六十五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形成了“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办学理念,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
学校现有23个二级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共31459人;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运动训练为教育部批准的单招专业),建设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四川省特色本科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41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师近三届获得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新区校园鸟瞰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02人,专任教师1625人,其中教授176人,副教授4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全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文献学、高等教育学、有机化学、理论物理等特色学科。2008-2010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10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116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764篇,CSSCI、CSCD收录897篇;出版学术专著74部;获国家、省政府科研奖15项。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此项获20我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胡锦矗教授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明清散曲史》获2009年四川省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08年孙旭平教授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西华师大图书馆。
学校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韩国、玻利维亚、巴基斯坦、巴西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互派专家讲学、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活动;2010年与纽约州立大学7所分校、韩国水原大学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500余亩,建筑面积96万余平方米,建有综合性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现代化服务设施。学校图书馆藏书325万册,建有电子教育科研网、文献检索中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12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3亿元。
朝阳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已连续成功举办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有各类学生社团75个。2009年以来,学校在参加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得各种奖励400余项。六十余年来,学校始终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7万余人,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数据截至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