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村位于开平市塘口镇,俗称黄泥岭,本有9条方姓的自然村,建国土改后期,三村合称自力树,取其自食其力之意。村内碉楼群以其建筑精美,布局和谐,错落有致,成为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代表。自力村内现有63户人家,175人,但华侨、港澳问胞却有248人,其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侨汇是这村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自力村_自力村 -简介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自力村隶属于塘口镇强亚村委会,有农户63户,村民175人,侨胞248人,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困苦,加上西方国家来华招募劳工,一批批自力村民开始旅居海外。
二十世纪20年代间,因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等原因,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陆续兴建了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
自力村_自力村 -地理气候
自力村隶属开平市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 12 公里 ,是由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清道光十七年( 1837 年)犁头咀首先立村。该村民居格局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村落布局为零星状。
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1.5度,年降雨量 1700 - 2400毫米。
自力村_自力村 -历史沿革
自力村
立村之初,该村只有两间民居,周围均是农田,后购田者渐多,又陆续兴建了一些民居。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困苦,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需要大批的劳力,来华招募劳工,开邑地区很多人离乡别井,到国外谋生 , 自力村人也是这个时期开始旅居海外。以后一个带一个,旅外者众。他们赚了钱,便纷纷回来购田置业,尔后又返回国外,如此循环往复。
20 世纪 20 年代间,因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等原因,一些华侨、港澳同胞便拿出部分积蓄兴建碉楼和居庐。这些碉楼和居庐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二至三层。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楼冈产的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为了防御土匪劫掠,碉楼一般都设有枪眼,先是配置鹅卵石、碱水、水枪等工具,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配置水枪的目的是,因水枪里装有碱水,当土匪靠近楼体时喷射匪徒的眼睛,使其丧失战斗力,知难而退。为了增强自卫能力,很多妇女都学会开枪射击。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图纸所建,有些则没有图纸,只是出于楼主的心裁。楼的基础惯用三星锤打入松桩。打好桩后,为不受天气的影响,方便施工,一般都搭一个又高又大的葵篷,将整个工地盖着。建楼“泥水工”二三十人,以当地人居多。 “泥水”师傅一天的工钱约六毫子(三个双毫),杂工为四毫子(两个双毫)。
自力村碉楼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布局和谐,错落有致,四周良田万顷,稻香阵阵,踏着田间小道,穿过绿树修竹直入村内,顿生世外桃源之感。游客踏着田间小道,穿过绿树修竹直入村内,时光仿佛倒流到一百多年前,呈现在眼前的是9座碉楼6座庐(即西式别墅,分别是龙胜楼、养闲别墅、球安居庐、居安楼、耀光别墅、云幻楼、竹林楼、振安楼、钻石楼、安庐、逸农楼。叶生居庐、官生居庐、谰生居庐、湛庐。最早的龙胜楼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最晚的湛庐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其中,最精美的是高6层的铭石楼。
自力村碉楼群建筑精美,结构坚固,中西合璧。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图纸所建,有的没有图纸,只是出于楼主的独特心思。因此,在整个开平,你很难找到两座完全一样的碉楼,堪称“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
自力村_自力村 -文化底蕴
自力村
1800座雕楼一首交响乐
碉楼,开平的每一个村庄几乎都有这种强壮的看守,它们千姿百态,亦中亦西。在来开平之前,你很难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五邑农村与古希腊神庙或 罗马教堂联系在一起。大哲人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分布在325国道两侧的1800多座碉楼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一部中西乐器合奏的田园交响乐。游走在开平的阡陌中,你可以去听,去看,去感受那些散落乡间的音符。
绕过村口的榕树,抵达碉楼之前,一条大黄狗目露凶光,发出低沉的呻吟。谁是闯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