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简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5年9月,专家表示,《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清明上河图资料_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该作品由漂亮精美的彩绢制作而成,设色华美富丽,内容丰富逼真,生动地体现了北宋京城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兴隆社会稳定的面貌。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采用传统的中国画长卷形式,使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众多的景物统一纳入富于变化的画面中,作品中塑造了五百多位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的人物。而且人物都有自己的活动,极富独特个性的艺术审美情趣,整幅作品构图美观精致,非常注重节律感与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的运用皆很巧妙。

清明上河图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所罕见,更为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繁而不杂,多而不乱,细致入微,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清明上河图》具有特别高的欣赏价值与保存价值,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作为绘画艺术作品其留给后代人的是无穷的想象与丰富的绘画经验。《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资料_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画面概述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清明上河图资料_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北宋以前,中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资料_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作品赏析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简

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清明上河图》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清明上河图》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画卷从外城起: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正赶着5匹驮炭的毛驴,向城中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是大地回春的清明时节。路上的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正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繁华的汴河码头上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饭铺进餐,有的在看相算命。汴河里大大小小20多艘船只,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船,或在船头生火做饭;有的正吃力地摇橹行驶,岸上的纤夫喊着号子,船上船边,桥头桥下,一片繁忙景象。虹桥宛如一道飞虹横跨汴河两岸,一条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桥上的人也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清明上河图》过桥后是一座竹木搭建的酒楼,精致华丽。城门外人烟如云,大路旁搭起了革棚、支起了大伞,各行各业一一排列。走进斗拱精巧的城楼善门,更见一片繁华景象: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商店、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有做生意的商贾,有叫卖的小贩,有骑马的官吏,有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均各有身份、各有情节,且神态毕现,极为生动,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所绘桥梁的建筑结构严谨,一丝不苟,可谓求真尽得;城门下缓缓进城的骆驼队,将被高耸的城楼所隔断的画面巧妙地衔接起来。其势之宏大、艺之精妙、匠心之独具,造就了这幅传世名作巨大的艺术魅力。

自隋炀帝开凿了古汴河,开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和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就使其成为隋、唐、宋时期的重要漕运航道和经济大动脉,富足了其沿岸大大小小的县邑和集镇。北宋时的汴梁城,正经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描绘昔日开封:“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场;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使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然而,这幅记载着汴梁城市历史的写实画卷竟成为这座繁荣富庶的古代都城留给世人的最后纪念。《清明上河图》画成不久,金人攻入汴京,劫掠一空。金兵焚城,大火三日不熄,二百年积蓄一夕尽扫。此后,开封就失去了其作为都城的昌盛。开封的繁荣竟成了它盛极而衰的不祥征兆。金朝的战乱使运河漕运中断、湮塞,开封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路交通,很快衰落下去。

“梁苑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能断愁。记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昔日宋都歌舞升平的都市繁华,流传在文人墨客的诗句中了。金代黄河改道南下,此后水患接连不断,古老的城池被一次又一次地掩埋在黄河泥沙之下,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殆尽……

“沉舟侧畔千帆过”,今日的开封城,在经历了2300多年的沧桑岁月后,以“七朝古都”的崭新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昔日的东京通衢大道之上是“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图》中那条繁华古道就处在今天的御街地下。漫步御街,看那气势轩昂的牌坊、对称而立的角楼,身临鳞次栉比的仿古楼阁,在曾经的东京酒楼之冠――矾楼中品一品正宗的宋菜,整个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宋朝,不禁感叹起历经北宋168年的开封城繁荣兴旺的往昔。

岁月和历史磨灭了一座城市美好的过去,结束了北宋皇帝万世升平的好梦,但留下了流传世代的艺术作品和今人对往昔的无限怀念。清明上河园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再现了这幅古画中的故城风貌。站在东京码头岸边,画中舟船云集、漕运繁忙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但河中逼真的仿宋船只,仍能勾起人的无限遐想。站在优美的虹桥之上,满目汴河的碧波,一瞬间仿佛又看到了画中那艘高大的商船,听到了船夫的叫喊,闻到了船舱内飘来的饭香……站在高耸的善门脚下,看道路两边绿树成荫,昔日画中的革棚已换作商贩的木亭,倒是大伞还撑着,不过不再是故时的竹伞;人们也一样在为生计忙活,不过曾经是为过往的商旅,如今是为这园中的游客了。

清明上河图资料_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流传历史


《清明上河图》

1101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赵佶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

1125龙小印(已佚)。

1127靖康之变后,《清明上河图》卷入金人地区。

1186(金)张著、张公药、郦权、王(yu)、张世积等题跋于图后。

1260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

1351杨准从陈处购得,题长跋记述始末。次年,江西刘汉从杨准处获观,为之题跋,誉为“精艺绝伦”。

1365(元)李祁,记图为静山周氏家。

1461前后(明)吴宽题称,图在大理寺卿朱鹤坡家。“朱公云:‘此图有稿本,在张英公家。’”

1451(明)李东阳在图后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在明代中朝流传始末:弘治以后,固归华盖殿大学土徐溥所有。徐临终时,赠李东阳。

1524图归兵部尚书陆完。陆作题记。陆完死后,其子售予昆山顾鼎臣家,不久,归相国严嵩、严世蕃父子。在此期间,社会上流传很多关于严篙父子借《清明上河图》打击、陷害都御史王(yu)的传闻,并被时人收入笔记著作中。严嵩败,家产被籍没,图入宫廷。

1578(明)司礼监冯保跋。图由内府转入冯保之手。

1644入清以后,图先后为陆费墀、毕沅等人收藏。

1799毕沅死后第四年,家产被籍没,图被收入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艿三编》。

1921溥仪以赏赐溥杰为名,将《清明上河图》等文物偷运出宫。由天津转长春伪满皇宫。

1945溥仪携图出逃。在通化被截获。将图存放于东北博物馆,后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资料_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军事机密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堪称北宋时代市井俚俗的活化石,现藏故宫博物院,属一级国宝。徽钦时代的汴梁城,已经具备了国际大都市的雏形,户口百万,商铺林立,到处都是勾栏等娱乐场所,甚至还出现了繁华的夜市。《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超过了《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的作品。每幅名画都暗藏着不可告人的玄机,似乎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缺少了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马匹,往往用毛驴和黄牛代替。马和羊牵扯到北宋的“国家机密”。北宋是典型的民富国穷,尤其文人皇帝赵匡胤,一开国,就奠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北方虎视耽耽的游牧民族,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中原早就垂涎欲滴,于是,赵宋朝廷不得不加紧对战备物资的控制。马和羊,即名列其中。马匹,是比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羊皮则要制作营帐、军服。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辽史》说得很清楚:与宋互市时,马与羊不许出境。同书也说及辽与金决战时不失去战马之来源关系极为重大。这限制马匹南下的禁令,也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看出:画幅上,开封之大车都用黄牛水牛拖拉,可见马匹短少情景迫切。马匹原来也可以在华中繁殖,只是受当地农业经济的限制,其耗费极难维持,而且在精密耕作地区所育马匹一般较为瘠劣。”

清明上河图资料_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艺术特色


《清明上河图》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1、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2、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3、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清明上河图资料_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评价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清明上河图资料_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收藏历史


白金版《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宋徽宗。宋徽宗因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1465年~1488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30103/96540.html

更多阅读

李玉刚演唱新歌《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李玉刚mp3

李玉刚演唱新歌《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

经典聚焦 清明上河图1 五行八作 五行八作

北宋画院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巨作——《清明上河图》,可称为最广为人知的中国古代名画。作品以线条为主,生动再现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汴河两岸村镇、市街、城郭中人烟稠密、舟车往来、商业繁荣的景象。画作不但在细节上刻画精微,使笔下的

千年奇画:说不完的《清明上河图》

千年奇画:说不完的《清明上河图》--戴立强1953年1月,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举办《伟大祖国古代艺术特展》,“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为展品之一,千年遗珍首次公之于众,引起极大关注。2004年11月,此幅画卷回沈“省亲”,展出再次引起轰

“新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清明上河图历史价值

2014年11月25日 14:40 新浪博客《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当时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

声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简》为网友逗比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