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成立于1980年,1996年成为印度议会第一大党,并执政13天。1998年再次与其他地方政党联合,执掌联邦政权,并一直持续到2004年败给老对手印度国大党。印度人民党作为印度政党体系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有的学者评价它是教派政党,有的学者则认为它是奉行世俗主义的现代政党。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选举结果于2014年5月16日揭晓,印度人民党获得压倒性胜利,将组建新的联邦政府,印度人民院总理候选人莫迪出任总理,纳伦德拉 莫迪26日正式宣誓任职。2014年11月,印度人民党开始加大马力招募新党员,“只要拨打一通电话,就可以直接入党”。希望在2015年3月达到拥有一亿名党员的目标,成为全世界最大政党。
印度人民党_印度人民党 -思想基础
杰纳特・辛格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印度人民党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化,但其中始终贯穿着两个最基本的哲学原则,即整体人本主义和印度教特性。
整体人本主义最早是由印度人民同盟(印度人民党前身)提出,1965年,时任人民同盟总书记的D・乌帕德雅亚在孟买以四个演讲的形式阐述了整体人本主义的具体内容,从而成为人民同盟及印度人民党诠释整体人本主义含义的范本。乌帕德雅亚认为整体人本主义是人们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基础,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化解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矛盾冲突,使民族主义、民主、发展等现代词汇与印度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协调一致。
乌帕德雅亚提出整体人本主义是为了解决印度目前面临的困境,寻找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但他的分析是以传统印度教哲学的基本内容为基础,以传统印度教的核心概念“达摩”为中心,力图以传统印度教思想解释现代的民主、国家、民族等政治现象。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分析上也是如此。由此可见,他实际上是试图以印度教传统思想来对抗国大党的世俗主义。为此,他在演讲中还屡次借用印度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甘地的思想,如社会和谐、道德政治和小型经济等,有学者认为它是在利用甘地思想的权威,而将其称为“意识形态的劫掠”和“移植”。
乌帕德雅亚之所以会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是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统一印度人民同盟的思想认识,强调人民同盟就是印度传统文化的代表。当时,国大党在政治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有所下降,其他政党从中看到了与国大党竞争,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机会。人民同盟也嗅到了政治上的风吹草动,于是,打出了传统文化的招牌,同国大党的世俗主义竞争。
印度教
1980年,印度人民党建立后,温和派领导人瓦杰帕伊试图扭转其前身人民同盟教派主义色彩过浓的形象,转而提出民主和世俗主义等概念同国大党竞争。但是,这一转变并没有为政党带来收益,相反,在1984年选举中,印度人民党只获得了人民院的2个席位,创造了人民同盟建立以来的最低历史记录,印度人民党看到利用世俗主义和民主等现代政治理念与国大党竞争是不现实的。于是,它又回到了原来的立场。在1985年10月的甘地纳伽尔全国执委会会议上,确定整体人本主义为印度人民党的基本哲学。此后,印度教教派鼓动成为印度人民党进行政治动员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教派政治鼓动的日趋深化,整体人本主义思想满足不了政治鼓动的需要。因为整体人本主义虽然强调印度教传统文化,但相对来说比较温和,并不是将矛头直接指向穆斯林,而是更多指向西方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于是,整体人本主义遭到了冷遇,之后便推出印度教特性作为新的思想武器。
印度教特性是贯穿印度教民族主义发展始终的核心概念,但它的确切含义却十分模糊。在印度,最早对印度教特性概念进行探讨的是萨瓦尔卡尔,其代表作就是1923年所着的《印度教特性》。萨瓦尔卡尔在书中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说:“印度教特性不是一个词汇,而是一个历史过程。如同人们常常会错误地将印度教特性和它的同源词汇‘印度教’混淆起来一样,认为印度教特性仅仅只是印度人们精神或者宗教的历史,也是不正确的。印度教是印度教特性的派生物,是印度教特性的一个片断,一个组成部分……印度教特性包含印度教民族历史上存在的一切思想和行为。”
萨瓦尔卡尔强调印度教特性的历史性是把握这一概念的关键,但他的历史发展过程却排除了伊斯兰统治时期的历史。印度教特性起源的源头是古代印度教和印度教圣典,其他文化则不属于印度文化。同时,强调印度教在印度文化中的排他性和惟一性,认为印度教文化应该是穆斯林社会生活的惟一基础,穆斯林只有在掌握印度教遗产的基础上才能融入印度民族主义潮流之中。这是一种典型的教派主义意识形态。
巴布里清真寺爆炸
实际上,印度教特性一方面体现了印度传统文化内容以及古代宗教的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印度教民族主义将印度教特性与民族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将宗教民族化、民族宗教化,排斥和否定其它民族文化的存在,则带有很强的民族沙文主义倾向,对国家的整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从不同历史阶段所提出的印度教特性来看,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1923年萨瓦尔卡尔首次提出“印度教特性”的概念时,正值印穆教派冲突日益加剧之际,其目的在于强调印度教徒的传统性和统一性,将穆斯林群体排除印度民族之外,并以此保护印度教徒的政治社会利益。这一概念遂成为1925年成立的国民志愿团的重要指导思想。独立后,在国大党世俗主义理念的大背景下,随着印度教教派主义运动走向低潮,凸显印度教特性的提法不再成为关注的焦点。直到80年代教派民族主义运动的又一次高涨,印度教特性概念再次成为印度教教派主义手中的王牌。1984年,湿婆军在选举中提出建立“印度教国家”的选举口号。80年代中后期,沙・巴诺事件、巴布里清真寺问题与由两大史诗改编的系列剧的播放等教派主义问题进一步促使人们关注印度教特性这一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人民党于1989年的帕兰普尔会议上明确将“印度教特性”作为指导思想,为自己的选举政治服务。可见,像印度教特性或印度民族之类概念的讨论始终伴随着印度教派主义运动的发展,也是印度人民党发展壮大一个不可缺少的武器。
印度人民党_印度人民党 -党派政策
经济政策
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
印度人民党
印度人民党的领导人瓦杰帕伊在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方面态度坚决。他认为,到2001年印度新经济政策已经实行了十年,毫无疑问,经济自由化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90年代以来,印度贫困人口从36%下降到26%,识字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不能够快速消除贫困,但贫困正在从印度领土上消失。
实行实用主义
印度人民党实行经济改革政策,表明了其实用主义的一面。同时,1991年以来拉奥政府实行的经济改革政策也是新形势下发展印度经济的有效手段,经过高达政府、古杰拉尔政府的延续推行,已经大大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此外,在全球化浪潮中,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极端民族主义的口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和政治稳定,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这个过程既是被动的适应,同时也是积极的争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宗教文化政策
面临的最大挑战
印度人民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爆发于古吉拉特的印穆教派冲突。这次冲突肇始于2002年2月27日戈特拉火车站惨案。当天,一群印度教徒参加完在北方邦阿约迪亚举行的宗教活动后,在返回古吉拉特,途经戈特拉火车站时,遭遇穆斯林袭击,58人死亡,43人受伤。这一惨案成为蔓延古吉拉特教派仇杀的导火索。针对古吉拉特教派冲突,瓦杰帕伊政府采取协调和军事管制结合的手段,同时,依赖社会上的世俗主义力量,启动和平进程,基本成功地解决了古吉拉特教派冲突及冲突后的重建工作,防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在平息教派冲突的过程中,印度人民党作为一个在中央掌权的具有教派倾向的政党,并不是一味袒护印度教徒,而是以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为主,履行了自己作为执政党维护法律和秩序的功能,成功地阻止了教派冲突在北方邦的蔓延。
教育是维持系统运作的有效手段
教育历来是当权者教育公民、灌输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维持政治系统运作的有效手段。印度人民党问鼎中央政权后,在教育问题上可谓倾注心血,力图贯彻宗教民族主义的教育政策。1998年10月22-24日,在邦教育部长会议上,印度人民党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乔希提出教育应该“印度化、民族化和精神化”,具体措施是加强道德、精神教育和古代文化传统梵语的学习,以保证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继承和延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世俗主义政策,因此,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其他政党的认可。在2000年提出的全国学校教育课程新体系中,印度人民党专门谈到宗教,认为应该提倡宗教教育,以了解宗教的教义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对力量认为这是贯彻国民志愿团狭隘民族主义教育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课程体系,因而加以反对。
修改历史
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印度人民党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下令修改世俗主义历史学家比潘・钱德拉、罗米尔・塔帕尔等人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历史教科书,删掉了其中他们认为有损印度教形象、美化穆斯林统治的论述。此举一出,立即遭到世俗力量的强烈谴责。印度人民党贯彻教派主义意识形态的举措并没有得逞。
印度人民党_印度人民党 -选举情况
选举历史
1992年12月巴伯尔清真寺遭到与印度人民党有关的组织破坏,造成人民对该党强烈反弹。此破坏事件更引发全国暴力活动,造成数千人死亡。印度当代许多主张政教分离者对印度人民党产生了疑虑。印度人民党领袖为了缓和大众的恐惧、重拾对该党的信心并扩大其基础,因而展开一系列的「马车之旅」(rath yatras),亦即政治游行,游行中印度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