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郑维山 郑维山-大事年表,郑维山-军事特点

郑维山(1915―2000),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区第四乡屋脊洼村(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泗店乡泗店村屋脊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5月9日1时10分郑维山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郑维山_郑维山 -大事年表


郑维山

1927年,黄麻起义后,加入童子团,任分队长,站岗放哨查路条。

1929年加入少年先锋队,任中队长。

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任赤卫队副指导员,6月,带70余名赤卫队员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后调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队。

历任班长、分队长、指导员,参加了花园、新集、双桥等战斗和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及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进攻战役。

1932年秋,随主力西征,参加了枣阳、新集、漫川关等战斗。

1933年春,参加了反敌三路围攻作战。同年秋,调任红9军27师81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等战役。年底,刚满十八岁的郑维山升任27师政治委员。

1934年春,调任红30军89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反敌六路围攻的西线中部防御作战。

1934年11月,红30军为加强突击力量,将本军三个有荣誉称号的主力团;即“能攻钢军”第263团、“夜老虎”第265团、“能守钢军”第268团,编为第88师,郑维山调任该主力师任政委,先后率部参加了广元昭化、陕南、强渡嘉陵江、北川土木、江油中坝等战役。

6月,奉命率两个团过雪山迎接中央红军。在达维率先与中央红军先头部队会师。


郑维山

8月,随主力过草地北上,率部参加包座战斗。后随红四方面军返回草地南下,先后参加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和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及百丈关决战。

1936年4月,奉命率一个团西出绒坝岔藏民区,执行迎接红二方面军的任务,最先与任弼时、贺龙红二方面军实现会师。同年8月,第3次过草地长征北上。10月,在甘肃会宁再次与中央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下旬至1937年3月,西渡黄河,随30军编为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西路军失败后,只身讨饭回延安,入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主任教员、抗大二分校副校长、教导团政委、教导团团长兼政委、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行唐指挥所总指挥、司令员,领导该区军民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历次反“扫荡”等抗日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石家庄市卫戌司令员、第19兵团第63军军长。参加了张家口、保(定)北清风店、石家庄、涞水庄町、察南、冀东热西、察绥、平津、太原等战役。华北解放后,奉命第十次进军大西北,参加了扶眉、兰州、宁夏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

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1951年2月率部出国赴朝作战。参加第5次战役、开城保卫战等。

1952年调任第20兵团代司令员,组织指挥了兵团1952年秋季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


郑维山

在金城反击战中,亲自策划指挥三千人敌前大潜伏,开创了现代化条件下白天大规模潜伏作战的范例,为金城战役胜利,迫敌全面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

1955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同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文革”时期遭迫害,被幽禁8年。

平反后,于1982年第三次进大西北,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

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7年在中共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是第三、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一九八五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0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郑维山_郑维山 -军事特点

战斗作风:近、快、猛、狠

战术:声东击西

;隐蔽接敌、突然攻击、猛插分割

;出奇制胜,主要手段是大潜伏。

敢于担当: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他敢于挺身而出,大胆负责。

郑维山_郑维山 -革命历程


郑维山

大别山人的骨头硬,大别山人的胆子大!出生在大别山的郑维山,从小就开始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他当政委后的第一仗――夜袭陇南五里墩,打垮敌4个团,俘敌300余人,杀出了威风,部队传颂“新来的政委是个胆子特别大的猛将”。接着,他又先后到30军89师和红四方面军的主力88师任政委,在黄猫哑战斗中,歼敌14000人,他率“夜老虎”团夜袭二郎山,全歼川军“王老虎旅”,使88师形成了“近、快、猛、狠”的战斗作风.

在长征途中,他三爬雪山、三过草地、九死一生,三次参加红军主力会师。在迎接红二方面军时,他不惧张国焘的淫威,向任粥时、贺龙、关向应详细汇报了张国焘闹分裂时情况,表达了自己和部队的困惑和不解,并将张国焘以中央名义发的文件交给他们,以当时所能采取的方式进行了维护党的团结的斗争。在第一次过草地后,他在包座之战中率部打援,采用隐蔽接敌、突然攻击、猛插分割的战术,经半日激战即歼敌一个整师,为打开红军北上通道起了重要作用。

郑维山1936年年底随西路军西征。他带领的88师作为主力,始终处于最艰险的战斗中。在他参加指挥的四十里铺、永昌、八坝、水磨关、倪家营子等多次大血战,最后,他奉30军首长的命令,把师里所有能参加战斗的人员组织起来,在梨园口、康隆寺以死阻敌。他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直至部队被打散,他自己头部负伤昏迷。――这是郑维山一生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的。他和副师长熊得臣在祁连山下的一个小村子里,被三兄弟救下,给了他们吃的,还把他们藏在一个山洞里,逃过马家军的搜捕,他们才得以讨饭回延安。

激战新保安


郑维山

辽沈战役结束后,当时在北平的傅作义面临三种选择:一是按蒋介石的想法,南撤,但傅作义一直担心被蒋介石吞并。二是西撤绥远,然而那里地瘠民穷,兵源枯竭,补给困难,终非长久之计。坚守北平?坚守的前景也不看好,不过,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人多地丰,交通便利,守撤回旋余地大;辽沈战役刚结束,东北野战军不可能马上入关,正值隆冬严寒,难以远征,即便要打,自己具有以主待客、以逸待劳的优势,可以争取胜利。几经考虑,傅作义终于作出“暂守平律,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基本方针。因此,他的56万兵力,收缩在东起北宁路的滦县,西至平绥路的张家口,长达1200华里的地带,以北平、天津、塘沽、唐山、张家口为重点,摆开一字长蛇阵。

毛泽东针对傅、蒋之间的矛盾,和博作义是撤、还是守的踌躇难决的心理,制定了将敌“抑留华北,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考虑到淮海战役一旦打响,徐州告急,傅作义极有可能南撤或西退。毛泽东审时度势,决意在平津张一线打大仗。于是开始了紧张的调兵遣将――此时的华北部队,第1兵团在围困太原;第2兵团粉碎傅作义突袭石家庄阴谋后,在河北省曲阳地区休整,准备开太原参加会战;第3兵团远在归绥。中央军委果断决定:1.第3兵团回师张家口,以防傅作义率嫡系撤;2.缓攻太原,以免过早攻克,使傅作义感到孤立;3.令东北野战军迅速隐蔽入关;4.派人与傅作义联系,稳住他。


郑维山

1939年,晋察冀军区教导团政治委员郑维山 (右)和军区参谋长兼团长唐延杰(中)、朱良才(左)

毛泽东命第3兵团必须于11月25日由现地发,以6天时间到达张家口附近,以抓住张家口敌不使往东逃掉为原则。并特别强调,抓住、包围敌人之后,攻击,以吸引北平之敌西援,然后协同第2兵团和东北野战军遣兵团,把傅作义主力分割包围于平绥线上。11月29日夜,随着一阵猛烈的炮火,第3兵团包围张家口战斗打响,井迅速形成对张家口的包围态势。平津战役从此拉开序幕。

8日下午,郑维山收到了兵团急电:军委已严令责备我们到达太迟,致敌35军得以东突,影响整个作战计划。现要我们确实包围着敌35军于现在地区,并隔断与怀来的联系。如果跑掉,由我们负责。我们已对军委负了责。因此,我们亦要求你们严格而确实地执行我们的一切命令,谁要因疏忽或不坚决而放走敌人,是一定要追究责任的。这样的电令是很少见的。作为一军之长的郑维山感到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他想到的是另一个问题:35军回撤受阻时,傅作义会不会派兵接应或支援呢?如果傅作义命令位于怀来的第104军西出接应,第104军、第35军两军会合,将对整个战局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郑维山

郑维山接到侦察分队的报告,说沙城以西地区有零星枪声,郑维山就初步判定可能是敌104军开始行动了。他抄起电话问防守在新保安城东的4纵:“你们4纵在沙城地区有没有部队?”回答是:没有,我们的任务是阻止35军东逃。郑维山很快接到侦察小分队的再次报告。敌人大股部队沿洋河北岸土路向西运动。郑维山一听,证实了他的判断――敌104军前来接应第35军,且已相距不远。

郑维山立即命令前卫团就地展开,命令团长张文轩设法捕获俘虏,弄明敌情。紧接着,他在碱滩一个房子里,主持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作出了非常大胆的决定:第7旅(欠1个团),在碱滩、马圈地区构筑3道阻击阵地,从正面阻击敌人;第8旅进至沙城东南侧,从敌人侧后配合第7旅的正面阻击;负责围城的第9旅抽出1个团部署在马圈与新保安之间,作为第2梯队。


郑维山

1948年12月9日天刚蒙蒙亮,战斗打响,东西两面敌人同时向3纵队阵地发起攻击,十几架飞机轮番轰炸。此时,第3纵队陷入三面受敌的危境之中。对于战斗的残酷、激烈,早在郑维山的意料之中。他所未料到的是,电台与兵团联系上后,一封急电送到郑维山手中,大意是:“中央军委并告郑维山:郑维山擅自将3纵队围城部队主力调至沙城地区,如35军逃跑,郑要负完全责任。”郑维山自然能掂量出这份电报的分量,对兵团所强调的包围住35军的任务,他是清楚的。而自己的指挥,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围住35军。但此时不可能作更多的解释,他立即给兵团回电,简单说明情况,并向兵团求援:“现在我这里情况严重,处境困难,望令4纵增援我1至2个团。”

安春山指挥的部队,很有了几分疯狂,他们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连续发起多批次的集团冲锋。马圈、碱滩阵地硝烟弥漫。第3纵队依托临时工事,顽强阻击,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他们的进攻。一个小小的阵地都是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从天亮打到中午,敌军只攻占了两三个村庄,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在郑维山指挥部队与敌激战的同时,毛泽东已指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迅速突进,插向康庄、怀来,彻底切断了援敌退路。


郑维山

1951年4月,志愿军十九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李志民、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郑维山等在笃庄洞指挥所指挥强渡临津江战斗。左起:李志民、余震、郑维山、康博缨、杨得志

1952年7月,彭德怀点将郑维山到二十兵团接替回国养病的杨成武,出任代理司令员。这个黑瘦精悍的司令很快转遍了二十兵团的阵地。当时他就看到了金城这块突入志愿军阵地的“楔子”――它宽约20公里,纵深9公里,且居高临下,如果能见度好的话,他可以将二十兵团纵深十几公里的动作看得很清楚。“这个楔子不拔,仗不好打。”郑维山对随行的参谋说。

由于政治和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这个“楔子”在十多个月后才得以拔除。根据志愿军总部的命令,二十兵团用近一年的时间进行防御作战和战术反击。在1952年的秋季攻势中,郑维山指挥部队打得有声有色,两个月歼敌万余人,夺取阵地50多处。毛泽东称他们的打法为“零敲牛皮糖”,给予极高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城地区的反击作战战机出现了。志愿军首长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开展1953年夏季攻势。此时,志司将主要攻击方向和任务交给二十兵团。并将新入朝的第十四、第二十一军调归二十兵团指挥,同时又从第九兵团方向抽调炮兵第七师第二十团、总炮兵预备队第二师第二十九团加到二十兵团作战,交给郑维山指挥。

1953年5月的一天,郑维山召集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二十兵团的各军的领导,还有三兵团的司令员许世友,副政委杜义德以及李天佑、李成芳等人。二十兵团作战室大掩蔽部里坐满了人。郑维山先分析了当前敌我态势,随后端出了他反复思考过的的方案。他说,我们以两个军(二十一、五十四)作两翼保障,两个军(六十、六十七)正面突击,一个军(六十八)作总预备队,攻取敌当面两个团的阵地,即883.7、949.2高地和十字架山(座首洞南山)。这三点分别位于金城以东、东南,是敌稳固金城地区防御的三个强点(另一点为轿岩)。打下这三点,等于砍掉敌三条牛腿,使敌金城地区防御失去平衡,有利于我向纵深发展,扩大战果,为第三阶段收复金城地区作准备。

除了志愿军已作了长期充分的准备外,我看有四个有利条件:一,刚才说到的几个点,敌人认为他强我弱,不会料到我从这里下手,可以出其不意。二、883.7高地陡坡下有一开阔地,在敌人看来,似乎是我不可逾越的天然障碍。但该地树丛茂密,地表植被完好,我可将部队提前潜伏在这里,战斗打响后,直接发起冲击,减少伤亡,节省体力,在进攻冲击的距离和时间上出其不意。三、六十军已有两条坑道挖在949.2、883.7高地的山腿上,可囤积弹药和二梯队。四、883.7高地和949.2高地与我阵地前沿之间有一片杂木林,可将炮兵临时发射阵地隐蔽于此。这不仅可增加我炮火射程和准确性,而且由于该区距敌前沿近,不易受到敌纵深炮火的压制,利于发挥我火力。”郑维山讲完,补充一句:“现在请大家提意见,如果有更好的方案,也请提出来。”此时,近50多人的大掩蔽部里鸦雀无声,出现长时间的冷场。


郑维山

1952年4月,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和二十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在前线

他就进攻的方法,使用的兵力、火器,成功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作了客观分析论证,对战斗打响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解决的办法、应变措施一一作了说明。他说:“此次作战,主要是出奇制胜,其主要手段是大潜伏。3000多人在敌人手榴弹能砸到的地方潜伏一夜,是敌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我们敢想,而且能做到。对于这一问题,自从六十军接防以来,我们根据郑司令员的指示,进行了探索演练。先后组织对敌连以下目标反击26次,反击达到全歼守敌的目的,其中有21次都采取了大小不同的潜伏手段,班排连营都搞过。时间从几个小时到两昼夜都演习过,全部取得成功,使用兵力敌我对比基本是1:1到1:3。也就是说,此次反击,歼敌一个团的目标,我用3500人的兵力,只要潜伏成功,就够了。”

6月9日,郑维山来到兵团在龙门山坑道里开设的前进指挥所。这里与六十军指挥所相距不到百米,与敌前沿阵地直线距离12000米左右,潜伏区、敌前沿阵地均在眼界内。――这也是他的特点,每次大战,他都设法把自己的指挥位置放得离前沿很近。当敌人集中力量向六十军阵地反扑之时,郑维山又向右翼的六十七军发出一道命令:“你们立即向十字架山发起攻击!火力要猛,动作要快。”六十七军的将士们早就等着动手的命令,现在时候到了。座首洞南山(十字架山)顿时枪炮声大作,六十七军一鼓作气冲上山头,敌第八师第二十一团大部被歼。六十七军突然迅猛的攻势,使美军司令官泰勒的指挥部里乱成一团,泰勒匆忙调兵遣将,企图阻止六十七军扩大战果。他哪里知道,郑维山用的是声东击西之计!此时,郑维山准备的兵团二梯队两个师分别从东西两侧同时加入战斗,向敌第五师949.2高地和敌第二十师六十二团1089.6阵地同时发起猛烈攻击。敌第五师招架不住,退至第二道防线,打到15日零时,敌第五师的部队开始向南溃逃。炸毁了北汉江上的六座桥梁和大量渡河器材,混乱中不少人掉入江中,丢弃重型装备到处可见。

6月15日晚,郑维山正指挥兵团第二梯队向前推进,实施全部收复金城时,接到志愿军总部和朝鲜人民军联合签发的命令:“敌方已答应我方提出的全部条件,停战谈判全部达成协议,战线将按照双方现已占领的实际控制线重新划定。签署停战协议在即。”同时,志司还指示郑维山,立即派人将我部现已占领的阵前沿坐标图送往板门店,以便验证界定军事分界线。命令还规定:“从6月16日起,各部队一律停止主动向敌攻击,但对敌向我发动的任何进攻,则应坚决地给予打击。”

历时5天6夜的金城反击作战第二阶段遂告结束。二十兵团所属部队攻占金城以东及东南地区949.2、973、902.8、883.7、1089.6、870、760、938和座首洞南山9个要点,攻歼敌两个团的阵地,共毙伤俘敌28382人,收复土地54平方公里。当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却不见了代司令郑维山的影子。后来有人看见他竟然在作战室的桌子上睡着了――五天来他几乎没有合过眼。高度紧张过后,他睡得十分香甜。

郑维山_郑维山 -人物轶事

敢于担当

郑维山18岁就任红88师政委。这支部队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铁拳。二过草地,两翻雪山,再取懋功,西征“二马”……凡大战、险战、恶战,战战离不开郑维山和他的部队。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他敢于挺身而出,大胆负责。

在围歼敌35军战役中,按命令,郑维山的“任务是在新保安的西面围堵,东面、东南面如有敌人不归他管”。但当时敌104军西进接应敌35军,他果断下令分兵东进阻敌,断其两军会合。这不仅要两面受敌,且属“自作主张”、“擅自行动”,一旦有什么闪失,“要担负违令抗命的罪责”。但郑维山说:“杀头杀我的!”

在朝鲜金城反击战中,郑维山先打“883・7”高地的主张不符合“志司”意图。他又是那句话:“杀头杀我的!”“错了我一个脑袋顶着!” 时任志愿军政委、代司令员邓华知道情况后,立即电告郑维山:“打‘883・7’高地的条件不成熟。我们的意见是不要打。” 他回答:“决心已定,错了我负责。”

事实证明,郑维山是对的。

严格教子

他的二儿子郑伟卫所在部队将要赴边参战,父子俩作了一次长谈。郑伟卫告诉他:“个别人,知道要打仗,老早就通过关系往外调。”郑维山告诉儿子:“临战脱逃,应该枪毙!大丈夫为国尽忠,天经地义。不要说调走,连这个念想都不能有!”此言足以证明什么是军人的血性。

病危时他拒绝治疗,说:“针别打了,那么贵,省下来造军舰比用在这儿强。印度还有两艘航母呢,我们到现在连一艘都没有啊!”对于军队思想建设更是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1996年,已经81岁的郑维山,对新任师长的大儿子郑勤清讲了很长一段怎样当好指挥员的话:“第一,带兵的人首先要爱兵,严就是爱。第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光喊‘给我上’不行,必须敢喊‘跟我上’。不然,部队不会有战斗力。”他还对孙子的“将有五德”发了一番议论,认为平时患得患失、怕负责任、总想给自己留条后路的指挥员,战时就会犹豫不决,失去战机,总是被动。这些话凸显了郑维山对于军队建设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也是他一生带兵的经验总结,对于如何治军将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笑对重病

1998年4月,郑维山将军在例行检查时,发现肺部有一块阴影,经过反复检查,确诊为肺部肿瘤,需要做切除手术。开始人们不想告诉他病情,他说:“有什么关系,大不了是个死,我们这些人要死也早死过几回了,不要跟我打什么埋伏。”人们只好把病情告诉他,他不仅没有精神负担,反而能吃能睡,体重增加。当时,他已年过八旬,手术开始前他又提出要求,不要全身麻醉,以免日后影响记忆和恢复。进手术室前,他还谈笑风生,说:“战斗就要打响了,集中兵力、集中精力,按计划打下去就是了。”他还说:“只要从手术台上下来,胜利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了。”手术后三天,他奇迹般地下床了。第五天出现在走廊里,把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三个多月后,他来到老部队军史馆的开馆仪式上发表讲话。

丧事从简

一年后,病情发生变化,他不得不又住进了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化疗。2000年4月19日,根据他的病情,领导和医学专家都要他从北京军区总医院转到301医院。那天他只提了一个条件:一定要回一趟家。医生和家人怎么也劝不了,他说,我有重要事情,一定要回去一趟。人们不知道,他是要回去写遗嘱。那天他写下的遗嘱大意是:死后丧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尸体火化,骨灰撒在大别山、祁连山和河西走廊。

转到301医院后的一天,他对秘书说:“那次回家,写了个遗嘱,现在看还不行,要重写。除了三不外,还要加上一条,遗体交医院解剖,还有,撒骨灰要给兰州军区找麻烦,你和几个孩子把它撒在老家村后的大山上就行了。”又过了几天,他把在部队当副军长的大儿子叫到床边,他口述,秘书记录,写下了给党组织的最后一封信。

郑维山_郑维山 -亲属成员

父亲:郑国麒,曾是村苏维埃农协主席,参加过黄麻暴动。

妻子:孙景波曾任262医院政委。

儿子:郑勤、郑伟。

郑维山_郑维山 -主要着作

着有《从华北到西北》

郑维山_郑维山 -人物评价


郑维山

郑维山,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

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中国新闻网:革命前辈郑维山将军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高级将领,被誉为“铁血战将”、“霹雳战将”。

毛泽东主席曾盛赞“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周恩来说:“郑维山是个红小鬼,十四五岁参加红军,一直在前方作战,是有战功的”。

聂荣臻赋诗称赞郑维山“打仗心细如绣花”。

邓小平对郑维山说:“你去兰州军区当司令,我是放心的。”

李先念说:“郑维山不是能不能打仗的问题,是能打大仗、打恶仗的问题!”

将军亭上的一幅长联精辟地概括了郑维山将军的一生:

十三岁革命出生入死历经百战功勋赫赫垂青史

十五岁入党赤胆不改一身正气忠心耿耿昭后人

郑维山_郑维山 -个人荣誉

中将军衔

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章

一级解放勋章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郑维山 郑维山-大事年表,郑维山-军事特点

一级国旗勋章

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郑维山_郑维山 -人物纪念

将军故里


郑维山将军故居

郑维山故居位于新县泗店乡泗店村屋脊洼,有砖木结构的普通民居三间和一个70余平方米的院落,占地158平方米。2003年将军故居被公布为信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位处屋脊洼自然村东南面,北靠山脊,面临一口大池塘,公路由门前沿伸至“将军石”山上。

将军故里有将军故居、将军石、将军亭、藏枪池、碑林、点将台、消息树、红军洞、蝴蝶洞、太平寨、花氏寨等。

注:郑维山将军故里图册来源

后世纪念


人物纪念

《一代名将郑维山》

《笔记开国将帅》

《郑维山回忆录:从华北到西北》

《郑维山作战笔记: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

《快马加鞭未下鞍――铁血战将郑维山的传奇人生》

注:人物纪念图册来源

郑维山_郑维山 -将军故里

郑维山将军故居及将军石游览区:新县泗店乡

将军石游览区位于新县泗店乡西南部的狮峰顶山麓。一条山脊自巍巍将军石绵亘而下,地势开阔,气象雄浑。两边秀林葱翠,泉水叮咚,鸟语啁啾,山花烂漫。立于将军亭,向东南了望,清风拂袖,白云荡胸,楚豫相接,田畴盈野,新楼蔚起,炊烟袅绕,令人心潮起伏,思绪腾飞。

将军石周围是一代虎将郑维山幼年放牛,少年站岗、放哨之地,也是将军投鞭从戎、纵横天下的起点,最后,还是将军英灵归宿之地,即骨灰撒放处。

那巍巍高耸的将军石,就是将军忠魂铁骨的象征。

如今,这里更是游人魂牵梦绕、心驰神往的拜谒之地、游览之处。

从泗店启程,轻车沿着逶迤起伏的沥青路面飞行,约摸20分钟,就来到将军的故里――群山环抱的屋脊洼。

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古典牌坊式的大门,门上是全国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沈鹏的题联。郑维山将军的故居就座落于大门后碧波荡漾的水塘旁,明洁而润爽,静谧而安详。水塘又名藏枪池,据乡老回忆,少年郑维山帮助父亲 和一些革命者在塘中藏枪千余支。这批武器为后来组建红二十八军立了大功。

塘埂上,还有一棵极富神秘色彩的小檀树。原来,长有一棵老檀树,苍劲蓊郁,浓荫护地。“文革”期间,将军横遭林彪、“四人帮”迫害,身陷囹圄,老檀树竟被活活气死。将军出来工作后,边上又冒出一棵小檀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

故居保存完好,现在是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门上是全国书法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海的题匾。

缓步走进陈列馆,战争年代那人喊马嘶、刀光剑影的气氛仿佛扑面而来,将军那横刀立马、叱咤风云、无敌于天下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闪耀,一种敬重崇拜之情在心海澎湃着,汹涌着……

离开故居,驱车向西北方向迤逦而上,至停车场,举步登阶,须臾,登上主体景观将军石前的将军亭。品味着亭上的一幅长联:

十三岁革命出生入死历经百战功勋赫赫垂青史

十五岁入党赤胆不改一身正气忠心耿耿昭后人

这幅长联精辟地概括了将军的一生。杨

站在将军亭,老远就望见北京军区在巨石上镌刻的著名书法家李铎所书“将军石”三字,苍劲有力,闪闪发光,和日月同辉,与山水齐年。久久巡视着将军石周围插有红旗的景点――将军童年和少年时曾活动过的红军洞、指挥所、点将台、消息树、碧血石……最后,又久久注目着将军石,掂量着将军石的份量,掂量着将军那坚如钢、韧似铁的磐石性格,至此,那忠勇刚烈、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机智果断、纵横捭阖,九死一生、百折不挠,赴汤蹈火、所向披靡,功勋赫赫、名扬天下的断想,已连成一片了。

郑维山将军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里,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是第9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为民族的独立、劳苦大众的解放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成为广为传颂的传奇人物。毛泽东主席曾盛赞“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我们在将军石下注目良久,思绪的战马追随着将军70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勒紧缰绳,才缓缓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拜读着老领导、老首长――原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迟浩田、张震,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国务院原副总理耿飚,原中央军委委员王克,胡子将军孙毅,原中央军委总政副主任史进前,原63军政委任之通,著名军旅作家魏巍――题赠在大别山奇石上的碑刻……

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将军 是当之无愧的。那镌刻在高耸的巨石上的“将军石”三字更是寓意深长,耐人寻思。

青山着意埋忠骨,巨石千秋唱大风。

安息吧,将军!

您的英魂安息之所,如今既是红色的教育基地,又是绿色生态的游览公园。

来这里谒将军石,登好汉石,探红军洞,饮将军泉,攀点将台,拜消息树,悼就义石,可上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

来这里望花氏寨,探蝴蝶洞,登烽火台,眺了望台,观老界石,踏青登高,寻古觅幽,可获得心灵的净化,视野的扩展,灵魂的升华。

来这里登将军石后的狮峰顶,东望黄毛尖,南俯太平寨,西拱三石门,更觉得旷远辽阔,云水茫茫。而狮峰顶的北麓,神态各异的大小狮峰紧随其后,形成一个群狮会首拜将军的威武雄壮的场面,你会倍感天地之灵气,将军之伟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40103/100398.html

更多阅读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4世纪~20世纪90年代 历史大事年表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14世纪~20世纪90年代)14~15世纪      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末       朝鲜王朝建立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487~1488年     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1492年        哥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大事年表,把以往发生过的较大事件根据某一主题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资料。本大事年表对于记载政权统治时期以开始年份归类(例如1世纪-6世纪:中亚贵霜帝国时期归在公元1世纪)。1、公元前(1)约300、400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约200、30

高中历史必修一大事年表(2)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21. 3世纪末至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一系列法典。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22.1258年大贵族在同王权的冲突中联合起来,起草了《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宸妃 宸妃-大事年表,宸妃-人物介绍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哈纳日珠,哈日珠拉,海兰珠,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姐姐。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19世孙女。天聪八年(1634年),时年二十六岁海兰珠入宫。而早在天命十年(1625年),她年仅十三岁的妹妹布木布

声明:《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郑维山 郑维山-大事年表,郑维山-军事特点》为网友不要宣萱闹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