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幕僚赵烈文 赵烈文 赵烈文-介绍,赵烈文-幕僚时代

赵烈文(1832年~1893年)清时著名幕僚,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阳湖(一作常熟)人,受曾国藩保举,曾任易州知州,多年为曾国藩机要幕僚,军事上多所谋划。中年辞职归。其年少时即有才名,实际上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对佛学、易学、医学、军事、经济之学都有涉猎。著有《天放楼集》、《能静居士日记》54卷。是研究曾国藩和太平天国历史的核心资料之一,详细记录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前后经过和语录事实。

赵烈文_赵烈文 -介绍

赵烈文(1832年――1894年)乳名来求,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号能静,室名天放搂。是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赵烈文年少时即有才名,实际上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也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 而且对佛学、易学、医学、军事、经济之学都有涉猎,是属于那种有实学的人。

赵烈文_赵烈文 -幕僚时代

(1855年――1870年) 咸丰五年,曾国藩坐困南昌,随行的幕僚大都远走。周腾虎推荐赵烈文入幕。赵烈文正好闲赋在家,于十二月到了大营。

曾国藩可能也感觉到这个书生有个性,也可能是为了折一下他的傲气,命其参观驻扎在樟树镇的湘军水陆各营,让这个书生开开眼。没想到,这位赵先生回到大营,不但没被镇住,还提了一堆意见,他居然很不客气地说:“樟树营陆军营制甚懈,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国藩对这位赵先生心里不大高兴,因为曾国藩最见不得说大话的书生。也正在这个时候,赵的老母有病,赵可能也看出曾的心思,所以就以母病为由,向曾国藩辞行,曾国藩也没有怎么挽留。这意思已经很明白,赵烈文回家走人就是了。

如果就是这样的话,赵烈文回家探母,曾国藩继续操持他的军务,也就罢了。偏偏凑巧的是,就在赵要走而未走的时候,传来周凤山部湘军在幛树大败的消息。赵也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向曾辞行,曾国藩请赵烈文讲出为什么看出周风山湘军不可依重的道理,这一下赵烈文假痴不颠,只是含含糊糊说一些不幸言中的话。后来赵母病逝,赵烈文回家奔丧。此事一过,以曾氏的聪明,已经对赵烈文有了一番新的看法。时间一长,赵在曾的大营里越来越受曾的器重,经常商谈军事,最后到与曾无话不谈,有时一日几次。

曾国藩幕僚赵烈文 赵烈文 赵烈文-介绍,赵烈文-幕僚时代

赵烈文_赵烈文 -预言

如果不是曾国藩回乡组织湘军拼死镇压太平军、不是他开启引进西方“船坚炮利”的洋务运动,晚清不可能出现所谓“同治中兴”,清王朝可能更早就寿终正寝了。然而,尽管他对清王朝忠心耿耿、效尽犬马之劳以保其江山社稷,但与机要幕客赵烈文的一次小小论辩,却使他开始忧虑清王朝究竟还能支撑多久、其寿命到底还有多长。在《能静居日记》中,赵烈文详记了他与曾的这次谈话。

只要没有紧急繁忙的军政事务,曾国藩晚上往往喜欢与幕客聊天。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1867年7月21日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聊天时忧心忡忡地对赵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就是说,现在“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会渐渐分裂,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而且中央政府没有先烂掉,所以现在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据他估计,今后的大祸是中央政府会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割据分裂的局面;他进一步判断,大概不出五十年就会发生这种灾祸。

听了赵烈文这番话,曾国藩立刻眉头紧锁,沉思半天才说:“然则当南迁乎?”显然,他不完全同意赵烈文的观点,认为清王朝并不会完全被推翻,有可能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政权南迁、南北分治、维持“半壁江山”的王朝一样。对此,赵烈文明确回答说:“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他认为,清政府已不可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南迁偏安一隅,恐将彻底灭亡。曾国藩反驳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赵烈文立即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赵的谈话确实非常坦率,他实际上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清军因明亡于李闯、吴三桂因红颜一怒大开城门而入关,所以“创业太易”;入关后为震慑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汉人而大开杀戒,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诛戮太重”,这两点决定了清王朝统治缺乏“合法性”。而清王朝后来的君王―――可能他心中所指为康、乾、嘉―――的“君德”故然十分纯正,但善与恶并不互相掩盖弥补,何况“天道”已给他们带来了文治武功的“盛世”作为十分丰厚的报答,因此这些后来君主们的“德泽”并不能抵消清王朝“开国”时的无道,仍不足补偿其统治的合法性匮缺。对赵从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残暴性这两点否定其统治的合法性的这番言论,曾国藩并未反驳。

历史惊人准确地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1867年预言它不出五十年就彻底垮台正好四十又四年;而且,接踵而来的也是赵所预言的长期“方州无主,人自为政”、即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当然,曾、赵已分别于1872和1894年去世,并未看到自己的预言和预感“成真”。

赵烈文_赵烈文 -赵园

赵园,位于常熟古城区西南隅,建于明代钱氏“小辋川”遗址。清嘉庆、道光间,吴峻基筑水壶园,又名水吾园。同治、光绪年间为赵烈文退养故里之后时购得并增建,人称“赵园”、“赵吾园”。民初归常州盛氏所有,为天宁寺下院,又名“宁静莲社”。当年总体格局与多数景点基本保存,以水面为中心,又借景虞山,景点众多,为江南古典名园之一。赵园,位于常熟古城区西南隅,前临里九万圩,与曾园为邻,十里虞山遥向其背,天然借景,构思精巧,别具特色。此一清代园林,于江南有一定地位。

赵烈文_赵烈文 -相关资料

《赵伟甫先生庚申避乱日记》
《能静居日记》
《落花春雨巢日记》
《庚申避乱日记》

赵烈文_赵烈文 -个人藏书



“能静居”、“天放楼”、“小脉望馆”为藏书之所。家有抄本极多,如《长春真人西游记》,是元抄本;邓帮述在《群碧楼善本书录》记载,在邓帮述年青时,曾在其外舅“天放楼”处,得见未见之籍,藏书有数万卷。和邵懿辰、莫友芝、许瀚、龚橙等藏书家交往甚密。子赵宽,字君闳,号止非,又号传侯,喜收藏古籍。“天放楼”藏书,后来归入了南京图书馆。藏书印有“赵氏惠父”、“惠父寓目”、“能静图书”、“烈文私印”、“天放楼”、“小脉望馆藏书”、“虞山侨民赵宽字君闳号止非又号传侯奕世嗜书窃比清常道人自颜藏书之所曰小脉望馆”等。

赵烈文_赵烈文 -后世纪念



赵园,位于常熟古城区西南隅,建于明代钱氏“小辋川”遗址。清嘉庆、道光间,吴峻基筑水壶园,又名水吾园。同治、光绪年间为赵烈文退养故里之后时购得并增建,人称“赵园”、“赵吾园”。民初归常州盛氏所有,为天宁寺下院,又名“宁静莲社”。当年总体格局与多数景点基本保存,以水面为中心,又借景虞山,景点众多,为江南古典名园之一。赵园,位于常熟古城区西南隅,前临里九万圩,与曾园为邻,十里虞山遥向其背,天然借景,构思精巧,别具特色。此一清代园林,于江南有一定地位。
“赵园”是他寓居常熟时购得此园,加以扩建,遂名赵园,俗城赵吾园。园内筑有“能静居”、“天放楼”、“柳风桥”、“静溪”、“似舫”等建筑景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40103/100675.html

更多阅读

赵烈文一语成谶警醒今日中国 曾国藩幕僚赵烈文

赵烈文 一语成谶警醒今日中国---当时人准确预言清王朝五十年内灭亡评注:赵烈文曾国藩不愧为人中翘楚,眼界可以看到五步之远的棋局。可惜,他们看不到超出十步以至二十步之远的棋局。他们本可以为自己身后完全无法看到的历史大变局

曾国藩《冰鉴》 曾国藩 冰鉴 知乎

曾国藩冰鉴曾国藩相术实践在《日记》中的记载曾国藩平生以理学信徒标榜,自称“一宗宋儒”,而清廷《御制碑文》亦表彰他“阐程朱之精蕴,学茂儒宗”。历史上,宋儒主要研究孔孟之道,很少去探索星相占卜之术。因为,前者是一种德业,后者仅仅是一

曾国藩故居风水 薄一波祖坟风水分析图

[转载]转曾国藩故居风水清朝末年,曾国藩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侯爵,谥号为“文正”。毛泽东年青时,非常崇拜曾国藩,尝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而曾氏一门,100多年来,名人辈出,如曾国荃,两江总督;曾纪泽,清末外交家;曾广钧,进士,诗人

曾国藩语录解读 曾国藩语录大全

谷园 《 书摘 》( 2012年09月01日)《曾国藩家书》是部名著,其中有许多至理名言,他既能启迪我们的人生,又能使我们了解国情国事和世事。作者的解读,多少会让人们受益。为什么不如你的人却比你成功文正语录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

声明:《曾国藩幕僚赵烈文 赵烈文 赵烈文-介绍,赵烈文-幕僚时代》为网友月亱相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