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在纺织工业中占首要地位,是指把棉纤维加工成为棉纱、棉线的工艺过程。
棉纺_棉纺织 -发展
棉纺织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横跨农业和工业两大生产领域,涉及棉花生产、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和终端消费等多个环节,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棉纺织行业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我国环锭纺、转杯纺和织机的数量分别达到1.2亿、232万头和126万台,纺纱生产能力更是达到了全球总产量的50%。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同比增长26.8%。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棉纺织大国地位。虽然棉纺织行业高速发展,但是其头顶的“三座大山”正越来越重,高速发展的棉纺织行业亟待减负。
从国内供给看,我国的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及新疆产区,其中新疆产区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5%,黄河流域产区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长江流域约占10%。
棉花的种植区域过于集中,给棉纺织行业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由于棉花的产量与质量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棉花种植过于集中,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某年气候条件不利,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那么会全国棉纺织行业都会受到极大影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10年前后,由于受极端天气影响,新疆产区棉花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全国棉纺织行业顿时一片哀嚎。
虽然我国现有三大棉花产区,然而仅有新疆产区的棉花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其他产区的种植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受上年价格因素影响较大,种植面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棉农的意愿,不利于棉纺织行业的整体稳定。
在进口方面,我国棉花进口采用配额制度。根据WTO协定,我国每年配额进口89.4万吨棉花,实施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税。滑准税的征收,相当于为进口棉价设置了底限,其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然而,由于中国棉产量与纺织业需求之间有近300万吨的缺口,这就意味着无论棉价高低,都有逾200万吨棉花刚性需求通过缴纳高昂的滑准税进口。
棉纺_棉纺织 -棉纺工艺
把棉纤维加工成为棉纱、棉线的纺纱工艺过程。这一工艺过程也适用于纺制棉型化纤纱、中长纤维纱以及棉与其他纤维混纺纱等。棉织物服用性能产好,价格低廉,且棉纺工序比较简单,所以在纺织工业中占首要地位。
纺纱最初用手工,后来逐渐应用简单工具,如纺专、纺车。1758年出现罗拉式翼锭细纱机,1770年又出现珍妮细纱机,1774年创造出三滚筒梳理机,1779年发明了走锭细纱机,约在18世纪末叶,才有了并条机和粗纱机。棉纺工程的机械化是先从细纱机开始的,所以细纱机有时也称纺纱机。而细纱以前的工序,统称为前纺,包括开清棉、梳棉、并条、粗梳、粗纱等,依原棉的纤维长度,含杂和成纱品质要求等组成不同的前纺工艺;前纺加工之前,必须先进行原料选配。细纱以后的加工,有络筒、并纱、拈线、摇绞等。
棉纺_棉纺织 -棉纺历史
明清时期,闽东用手工纺纱木质纺坠、织机织布。民国26年,霞浦陈克桂改造古老织机,造出木质手摇车纱机、木质脚
踏织布机和整经机等设备,办起闽东第一家织布厂,生产平纹白布。民国36年,福鼎黄吾和等人合股置机20多台开设“苏苏布厂”,生产蚊帐布、格子爱国布。周宁“桃源布厂”引进浙江纺纱织布机械,生产斜纹布、格子布。柘荣魏允秋也置机设厂生产自改布等。50年代,霞浦纺织厂引进温州纺织工艺技术,改造设备,制成铁木结构轮机,变脚踩手拉织布为脚踩自动提综移梭打线,织出纤维布、被单布等产品。60年代初,霞浦细纱机改成捻线机,增置1511型织布机、多梭箱自动织布机等新机械设备,产出闽东首批色织被单布。60年代中期,古田纺织厂制造24台新型织布机,用动力运转纺纱织布;霞浦纺织厂引用半自动插管落纱机替代人工插管落纱机。70年代初,古田纺织厂先后设计出“狄更生’织布机、C191型自动卷纬机、1515~63型自动换梭机等一系列纺织机械设备。70年代后期,芒麻纺织在古田纺织厂研试成功,填补省内空白。70年代末,寿宁线毯厂研试成功提花线毯,建成年产50万条生产线。80年代初,闽东毛纺厂。中外合资环球毛纺公司拥有现代化纺织机械设备,清棉工序的开松、混合,梳棉工序的分梳及卷装,粗纱工序的牵伸,以及粗纱工序、细纱工序的调节控制等均达生产指标要求。1988年寿宁线毯厂已具有生产提花线毯22种规格、10种颜色、19个花型的水平。1986年,田芒麻纺织在原有毛纺1016锭的基础上扩建成功4896锭长麻纺织生产线,拥有5912锭的生产能力。1988年试制36支、48支、54支麻线投人生产,成为闽东主要纺织企业。棉纺_棉纺织 -棉纺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棉纺织行业大国,在世界棉纺织行业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国的棉纺织行业发展取了很好的成绩。
中国棉纺织信息网提供图片-现代化纺织工厂中国规模以上棉纺企业数量从2003年的4449家,增加到2005年的7632家,增加71.54%;工业总产值从2874亿元增加至5136亿元,增加78.70%;资产合计从3030亿元增加至4171亿元,增加37.68%;销售收入从2809亿元增加至5006亿元,增加78.22%;利润总额从71.64亿元增加至159.96亿元,增加123.29%;出口交货值从546亿元增加至749亿元,增加37.28%;从业人数从228.07万人增加至258.95万人,增加13.54%。
2006年1-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棉纺行业企业数量为8742家,该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63亿元,同比增加24.09%;资产合计5038亿元,同比增加17.11%;实现销售收入6384亿元,同比增加24.53%;完成利润总额218.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4.49亿元,同比增加33.30%;完成出口交货值882.2亿元,同比增加14.46%;行业整体从业人数272.24万人,同比增加3.53%。由此可见,棉纺行业总量增长势头良好,并为中国经济、财政、出口和就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007年列入统计的棉纺织规模以上企业9593户,比2006年增加2448户,一年增加的企业数相当于2000年全行业的企业总和。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17亿元,同比增长26.05%;实现利润总额104亿元,同比增长50.52%;行业综合效益较好。
2008年1-10月我国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行业施工项目共有2493个,其中新开工1542个,都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同比分别下降7.50%、10.40%。截止到10月份,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已经完成691个,较去年同期略有增加;但实际完成投资额为668.4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85亿美元。
截止2008年10月,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共有施工项目数2988个,较去年减少29个,新开工项目数也减少到了1762个,同比减少179个。虽然施工项目和新开工的项目都较去年有所减少,但已经完成的项目却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同比增加3.21%;实际完成投资额也增加到665.8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25.82亿美元,增幅达到23.30%。
棉纺织业在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让人担忧的一面,特别是与国外先进企业对比,差距明显。技术装备差距、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差距、创新能力的差距凸现,加上粗放型扩张、市场竞争胡乱等问题存在,大大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强产业升级,提高棉纺织科学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务之急。
“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棉纺织行业规划,将给予棉纺织业很大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十一五”末,棉纺织90年代及国际水平的设备比重要达到65%,劳动生产率提高到55000元/人・年,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卷化率达到50%,无梭布比重达到70%,无结头纱比重达到70%,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15%。棉纺织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