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宝总理在安徽检查防汛抗洪工作时指出,长期的抗洪斗争形成了“王家坝精神”,这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就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就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王家坝_王家坝精神 -背后故事
王家坝蒙洼蓄洪区历经15次蓄洪,舍小为大感动着中国。温家宝总理日前在安徽检查防汛抗洪工作时指出,长期的抗洪斗争形成了“王家坝精神”,这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就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就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关键时候就是要舍小顾大,我这点庄稼又算啥呢?”
2010年7月22日晚,淮河干流首次洪峰经过王家坝,洪峰水位达28.45米,超过警戒水位近一米。当天中午,记者走进与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休戚相关的蒙洼蓄洪区时,村民们不慌不忙地在打理着自家田地,有的在除草,有的在采摘毛豆。
记者沿着一条长长的水泥路来到了刘郢庄台。庄台这个不太为人所熟知的词汇,指的是淮河流域特有的一种为防洪而建造的“小岛”。在行蓄洪区内,通过人工垒起一些台基,或以天然形成的高地为基座,再将村庄建于其上,就成了庄台。大大小小的庄台,就像一个个独立的自然村。像刘郢庄台这样的庄台,在蒙洼蓄洪区内有136个。
“今年这水不算啥,淮河年年发水,只不过有大有小。”76岁的刘克义祖上几代都住在淮河岸边,老汉经历了此前的15次蓄洪,在他空荡荡的家里,除了必要的农具,家当很少。
在老人心里,开闸蓄洪已经习以为常。他告诉记者,蓄洪的时候就是庄稼没了让他觉得“心疼”。“不过,为了上下游的安全,这点苦咱愿意吃。”老汉平静地说。
丈夫在外打工的汪流勤家中养了十多只鸡,还种了几亩蔬菜。“就算真的蓄洪,经过政府这些年的投入,如今我们这里(庄台)垫到30多米高,淹不到的,而且水电照常用着,不用搬家。”汪流勤说,“到时候,解放军也会用小船给我们送吃的用的,这些对俺家来说足够了。”
记者在王家坝闸附近还遇到了正在巡堤的王家坝村村民们。年近五十的王么三说:“这么多年了,一有情况,村干部一组织,大家都自觉来巡堤了。这都是为了乡亲们的安全,谁都不含糊。”
王么三还告诉记者,自己阻止了想来巡堤的老父亲。“他早些年身体比较硬朗就经常主动来,现在都快七十岁了,可不能让他累着。”王么三说,“不过,我儿子快18了,等再过两年,就打算让他来啦。”
据阜南县水务局局长许和贵介绍,王家坝水位达到警戒线以后,蒙洼一线民工上堤,按照每公里上工10-20人的要求,蒙洼95公里圈堤共上堤干部群众2360人。
“国家要管的地方太多,我们不能躺在政府怀抱里等米下锅”
尽管饱受水患之苦,但王家坝人并没有怨天尤人,也没坐等救济,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寻求化解洪水灾害的出路。走水路、发水财、“反弹琵琶”念水经,这是蒙洼蓄洪区百姓中间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说的正是蓄洪区百姓化解洪水危机,大力种植喜水的杞柳,走柳编产业之路的故事。
走进郜台乡刘店村,沿路是一排排漂亮的楼房,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编织柳编产品。“蓄洪区内生长的杞柳,经咱编织后就能漂洋过海赚大钱。”村民们开心地说。
“刘店村找准柳编这条致富路,也是历经曲折。我们曾试着种植大棚蔬菜等,但由于易涝易淹,都无功而返。杞柳生性喜水,在家就可从事编织,而且市场前景好。”村支书刘维忠说,“从开始几名干部带头示范,到全村家家户户搞柳编,用了将近10年时间。如今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就达2000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以蒙洼行蓄洪区为代表的阜南县已逐渐形成近10万人的柳编生产经营产业,柳编工艺品已发展到数十个系列数万个品种,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商品包装、家庭装饰、艺术观赏等各个方面,产品90%以上直接或间接出口,远销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台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
除了柳编,阜南县政府还和蓄洪区的百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板鸭、毛豆、芦蒿等多种产业,并注册了“王家坝”、“蒙洼”等商标,谋求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阜南县农委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一麦一稻的种植结构,期望通过秋季旱稻种植,提高单产水平和农民收入。
刘郢庄台67岁的张洪才老人见证了自己和周围几代人的“洪水生活”,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县乡政府带领大伙想了许多办法,村民们自己也是发挥所能,出去打工或搞特色农业生产,生活越来越好。
“国家要管的地方太多了,我们虽然受灾,但也不能总躺在政府的怀抱里等米下锅。你看,乡亲们凭着自己努力盖起了新房,用上了自来水和沼气,这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啊。”张洪才感叹道。
“尊重自然,科学治水,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尽管不远处淮河洪水滔滔,60岁的方国政却坐在自家院里安心地和老伙伴们聊着天。自从四年前在王家坝保庄圩安下家后,方老汉和周围一起从淮河行洪道及河滩地上迁出的农民就再也没有为洪水而发愁过。
“再也不用因为蓄洪搬来搬去了。这才是真正的安居乐业!”方老汉高兴地赞叹道。
近年来,在迎战洪水的过程中,“人水争地”矛盾突出的王家坝已较少“严防死守”,而是尊重规律,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了第一位。蒙洼蓄洪区克服土地资源紧缺、财力单薄等困难,在国家的支持下,以乡镇为中心规划兴建了4个大规模的保庄圩,总面积近5平方公里,将2万多名阻水的居民迁出,实现了“人退水进”。同时修整和加固了136个四周有石头护坡的庄台,原来居住在洼地的老百姓几乎全都安置到了安全地带。现在蒙洼蓄洪区启用时,再也不用临时转移群众。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也让王家坝人在与洪水战斗的过程中,越来越占据主动。“7月21日20时,王家坝第一次洪峰水位28.45米,相应流量4280立方米每秒……”淮河干流王家坝水文站在几分钟内就将这一重要信息传输到国家防总、安徽省防指,在连轴转地干了多天后,水文站的工作人员们暂时松了口气。
王家坝水文站站长李守会告诉记者,过去的王家坝水文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设施简陋,1988年前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水位、雨量靠人工看管,报汛靠的是电报、对讲机,测流靠的是小木船、流速仪,测一次流要花五六个小时。
而如今,雨情、水位信息实现了自动测报、自动传输,再不用专门派人24小时看守了。“我们用水位遥测自动采集系统实时监测水位,每6分钟得到一次最新的数据。”李守会说,“测流量也用上了走航式ADCP多普勒剖面流速仪。这些设备让我们的工作比以前时效更高、数据更准,也保证了测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王家坝_王家坝精神 -王家坝精神的提炼
2009年上半年,阜阳市的领导在一次会议上提出:蓄势待发的阜阳,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王家坝精神”和“农民工精神”正是阜阳精神的集中体现,提炼好,推介好,可以对外树立阜阳良好形象,提升阜阳的美誉度。
据此,阜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于2009年11月在全市迅速开展了“王家坝精神”、“农民工精神”表述语公开征集活动。一时间,广大群众积极响应,讨论、提炼“王家坝精神”、“农民工精神”已成为一场塑造阜阳文化品牌、凝聚发展信心的社会行动。
王家坝_王家坝精神 -王家坝精神的形成
2010年月24日,温家宝总理到阜南县王家坝镇,检查指导防汛抗洪工作。在汇报会上再一次提到了王家坝精神。他说, “王家坝精神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控的科学治水精神。”温家宝说,我多次来王家坝,对这四个方面深有体会。至此,王家坝精神被温总理精炼提出。
王家坝_王家坝精神 -意义
王家坝人的牺牲奉献,换来的不仅是他人的敬重和赞叹,更有社会各界的倾情帮助和支持。王家坝行蓄洪时,党和政府周密部署,各级领导靠前指挥,人民子弟兵冲锋陷阵,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神州大地展现出感天动地的抗洪场景,激励着全国人民战胜洪灾、再建家园的坚强信念。
弘扬“王家坝精神”对于做好当前防汛抗洪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我国各地一些大江大河同时面临高水位考验,受灾范围较大,防汛抗洪情势急迫,急需各方统一思想、顾全大局,多一些团结互助、同舟共济信念,多一些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精神,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万众一心战胜洪涝灾害。
弘扬“王家坝精神”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王家坝精神”不仅包含着牺牲与奉献,蕴含着坚强与拼搏,更凝聚着雄心与壮志。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和改革深化期,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有效化解,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弘扬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王家坝精神”,必将促进社会和谐,为各地攻坚克难、推动发展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