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君小说 马家辉说的小君君是谁?

马家辉说的小君君是谁?

周轶君

周轶君,女,上海人,70年代出生的正宗处女座,199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随后进入新华社工作。2002年6月,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2005年出书《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记录她在中东的所见所闻。2006年进入香港凤凰卫视任职至今。曾多次采访过阿拉法特,阿巴斯,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第二届 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她的《在埃及数骆驼》一文被编进了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第二学期课本。

论坛实录

4月25日,周轶君作客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与网友就各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以下为论坛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进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我是主持人小力。今天来到我们直播室的嘉宾

有点特殊,许多媒体都对她赞赏有加,她就是周轶君。今天她带着她的故事,和她新出版的一本书,来到我们的直播室,与网友交流。我们知道你也是一个网虫,你是什么时候接触网络的?

周轶君:那很早了,我在2004年写自己的博客,大家也都可以看到。

主持人:开始的上网环境怎么样?

周轶君:开始用电话线上网,用宽带上网的话,非常昂贵。为了工作嘛,我们必须要保持24小时在线。

主持人:当时你怎么考虑的?

周轶君:我在加沙的工作主要是写新闻了,新闻有一个时效性,新闻背後有更多人性化的故事,可能是没有办法用报道承载的所以我当时想,如果把这些报道背後的故事记录下来,所以才会想这个。

主持人:当时想过出书吗?

周轶君:当时比较忙,没有时间去写书。后来有一些朋友,出版社他们建议出书。因为新闻会随着时间而淡去,但是他背後的故事他的闪光点是永恒的,所以我要把他记录下来。

主持人:受到了网友的鼓励?

周轶君:我第一次知道有这种方式,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与全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可以与他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

君君君小说 马家辉说的小君君是谁?

主持人:我们的网友知道你要来我们的直播室,现在在我们的聊天室已经非常踊跃的留言,现在让他们直接的与你交流沟通。这里有一位网友他说认真的阅读了你写的文章,他很想了解你作为一个女士,在那样的环境下如何工作的?

周轶君:其实我回想起来,有一点恍若隔世的感觉,我更多的是与当地的人同喜同悲,甚至我会觉得自己过得很麻木。因为自己的情感其实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那个地方,作为一个女人很不方便,才去的时候,还会掉掉眼泪。但是到后来,时间长了以后,与其变的越来越勇敢,不如说变的越来越麻木。有很多东西,能够让我触动的东西,越来越少。或者我能想到自己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作为一个女人,在那边可能有很多不方便的事,在我的博客里面可以看得到,因为我在那里必须戴头巾,没有戴头巾,在当地还遭到过围攻。回国头去看,会觉得很有趣,这是文化之间的碰撞。我可以跟你讲一个小趣事,我的办公室楼下就是地中海,但是我从来去畅游过。

主持人:你到了加沙以后,会不会有一种失望的感觉,或者比实际预期想象的情况更困难?

周轶君:我想的不多,我怕到那里会失望。我去的时候,我是先到的以色列。以色列方面,就说他的环境,物质条件相对比较好,几乎可以被称为一个小美国。加沙就是一个房子破破的,人也穿的脏脏的,大街上面,车都是在抢道,墙壁上都没有空白的。所以你会觉得很压抑,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共365平方公里,生活了150万人,而四面被封锁,你看到这个,你想到就会觉得很闷,一种绝望,一种沉闷在里面。

主持人:在加沙呆了两年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提前回国呢?

周轶君:那没有。我经历过挫折,也想哭,想放弃。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个职业的荣誉感,我不管碰到什么情况,我不能放弃。

主持人:那我们再来看网友的提问。这位网友他说你觉得在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工作,你觉得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周轶君:我感到的最多的是和当地人同喜同悲,你面临同样的恐惧和压抑。我记得有一件事让我感到很幸福。我当时在那边的街道上,有很多当地的小孩子卖口香糖去赚钱。我有一天停车在马路边上,有一个小孩子让我卖他的糖。我当时在打手机没有搭理他。结果发现他在马路边上哭起来了我马上去问他。他说他一天一笔生意也没有做成,他的父亲失业了,他妈妈常年都有病,兄弟六个人都在加沙不同的角落在卖糖,在卖报纸。他已经十几岁了,从来没有喝过牛奶,更不要说吃肉什么的。我当时听了挺感动的的,我就把他的糖全买了。后来楼下的警卫都笑话我。后来我在另外一个地方碰到他,我说我可以买你的糖,但是他特别有尊严。他说我不是乞丐,你不用这样对我。一下子让我感到肃然起敬。有的时候我看到他,我会给他买一些奶粉,我说你可以上学。他说家里比较穷,他们那里虽然是义务教育,但是他们要收书本费。过一段时间我没有看到他,但是有一天我在马路边的时候,他的一个同伴告诉我,说他上学去了。那一刻我眼泪差点掉下来。

主持人:你觉得最大的失落在什么时候?

周轶君:其实有的时候会有挫折感,在工作当中,会感到很寂寞。最大的失落其实更多的,我觉得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了。特别是到后期,承受力也强了。

主持人:我们这里有一位网友说你觉得你和闾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周轶君:与其说区别,其实我觉得我们之间共同点还是很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我们认同职业荣誉感。你要说区别的话,只能是时间和地点的不同。主持人:也有网友称赞你是铿锵玫瑰,你认同这样的评价吗?

周轶君:我认为任何标签都是别人添的,别人对我有褒奖,我也很感动。说玫瑰的话,我觉得这个形容太优雅了。

主持人: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你呢?

周轶君:我认为只会是一个小菊花。

主持人:这里有一位网友他说你觉得你在家庭和事业之间能处理的妥贴吗?你能不能说说你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回来以后,会有什么计划?

周轶君:我还没有成家,更多的是跟我父母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是很愧对他们的。我去机场的时候,我妈妈都不知道我去那里。刚开始的时候,我跟他们说我去耶路撒冷,那里也很危险,但是相对来说,生活条件要好一些。我跟我妈妈说,我去耶路撒冷。他当时去我机场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去机场的路上,,我记得那天是八月一号,七月三十一日,耶路撒冷一个大学发生爆炸,当时在去机场的路上,就听到了这个新闻。我妈妈一下子听了受不了,不知道该不该让我去那里。我想如果耶路撒冷有什么事,我就跟他说我在加沙。如果加沙出了事,就说我在耶路撒冷。后来他们一直看到我发电的报头,他们才知道我是在加沙。其实我跟他们,我其实也不能总是说好的事,所以有的时候不跟他们联系。我一般一个礼拜跟他们联系一次。

主持人:那回来以后怎么补偿他们?

周轶君:补偿也说不上,因为我是在北京工作,他们人在上海,隔的也比较远,其实怎么去补偿,这就让我更愧疚了,我连补偿的办法有没有。但是现在联系比较多一些。

主持人:这里有一位网友他特别关心你回来以后的生活,他说在这个世界当中,有的人为了金钱,有的人为了荣誉,有的人为了责任而活,他想知道你是为了什么,他说人不能一直在光环中生活,你离开了光环,你怎么生活?

周轶君:我从来不觉得我有什么光环,我去做宣传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我没有什么架子,我就觉得很奇怪。我当然不应该有架子,我如果有架子,我怎么去采访呢?我认为作为一个职业的记者来说,最重要你要有一个平常心,能够和采访对象一样的位置上面,你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从一开始我就不觉得我有什么光环,所以这方面的失落感几乎是不会有的。

周轶君:我回来以后还是在新华社,更多的会做一些国际报道。我更多的是想学习一些东西,在加沙这两年,主要是一个输出,现在我想,更多的是要让自己的笔进补一些。

主持人:这里有一位网友他很难想象一个女子,在那样的环境里工作生活了两年,并且出色的完成报道。他知道你获得过很多的奖,他说,你觉得你获得这么多奖,是因为你采访的人物或主题受到关注还是你自己的行为受到关注?

周轶君:我们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一个编辑说过,只有好的报道,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就是说当然你这个报道的行为本身,比如说我当时去采访亚辛,当时他是一个黑名单上的人了,我去采访他,这事本身就是受人关注的。但是我报道的内容,我觉得是好的。也只有好的报道,才能长久的被人记住。所以我觉得光有一个噱头,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能给你的读者传递多少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这里有一位网友他说我看过你的文字,觉得你幽默,机灵,你是如何做到的?

周轶君:我本身是一个挺喜欢开玩笑的。但是在巴以冲突当中,你很难用幽默的语调写一些东西。所以在我的新闻报道里,也不可能笑的出来的。所以我现在写的书,就有当时写的一些随笔,这里面你会看到一些很幽默的东西。我觉得,其实我们应该以一种放松的的幽默的眼光来看世界的话,你会获得更多的东西。因为我觉得笑容本身是有力量的,他会去掉一些虚伪的东西,让你用一种正确的心态去关注你所生活的环境。

主持人:这里有一位网友他说你改变了我对传统上海女人的看法。

周轶君:我觉得大家对上海人的看法可能,可能对这个定义狭隘了一些。上海人有很多种。其实上海人真的有很多种,其实我的性格当中,很多人都说更多的象北方人,我在北京的时候,我更多的觉得我是一个南方人,南方的东西还是在我的血液里面。但是在上海的时候,我更向往去北方,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主持人:这里有一位网友他说你的文字很有味道,看的出来只有大智慧的女子才能用这样的文字描述如果的经历,你觉得加沙的经历对你会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对你意味着什么?

周轶君:我很希望变的更智慧一些,大智慧称不上。加沙的经历毫无疑问是我一生当中很宝贵的财富。至于说他带给我的影响,我觉得,他会慢慢的呈现出来。有一些东西我自己感觉他,他会在我体内生长,他会在什么时候表现出来,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主持人:这里有一位网友他说你最近出了一本新书《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你工作很忙,你是用什么时间来完成这本书的呢?

周轶君:写东西对我来说是一种习惯。我当时在那边睡眠比较少一点,因为不停的在写东西。我自己平时也会写日记,更多的是在当时的时间的碎片里面去找功夫写这些东西。包括我回来以后,这本书其实是我回来以后一直到现在,写了很长的时间了。

周轶君:我去采访以后,一定会写东西,要保留当时最新鲜的感觉。

主持人:这里有一位网友他说现在有很多名人陆续出书,你的书是围绕经历写的,这种情况在西方很多,能不能谈谈?

周轶君:西方写的比我更职业更专业一些。我在加沙的时候,读过一个美国的记者写的书。他们的书里面,我觉得更少的谈到他自己,更多的写到他看到的事。就是他是一个载体,是读者的眼睛,他替读者去看去感受,而不是谈他自己。我记得巴尔扎克说过,一个合格的作家应该更多的描述别人的痛苦,而不是自己的。我在那里是跟当地人感同身受,可能会提到我自己。但是我想,即使是提到,我也是更多的是希望拿我当一个镜子,更多的反映当地人的情况。主持人:这里有一位网友他说你如何看待战争当中传媒的作用?

周轶君: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曾经有人说一个名记者比十万精兵都厉害。特别是在越战当中,大家都认为图片和文字改变了战争的进程,因为记者不断的从前方发回来报道,看到了美国兵伤亡惨重的事实,才使得在美国本土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街头去抗议,去进行反战的活动,才使这场战争提前结束了。其实传媒的作用,我自己感觉不是得心应手的,不是你能够把你想说的能做的事都做完的,力量还是比较弱的。我们几乎不能改变战争的进程,我想只能更多的唤起别人的良知,希望能给别人提一个醒,人在战争中会变成麻木的,他会做出很多我们不能理解无理智的事。所以我希望这是一个提醒,希望大家能够知道人是很容易变麻木的。

主持人:这里有一位网友他说作为一个女性去穆斯林国家,有没有遇到一些问题,采访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险情?

周轶君:麻烦事很多的。我就说我当时学这个语言的时候,没有想到在那种天气下面,戴头巾是很热的。因为当地的妇女,他们穿袍子,戴头巾什么的,但是他们的活动量是比较小的,一般都是很淑女的样子。不象我戴着头巾还要拍照片,还要奔跑,有的时候流汗就象小溪一样。我有一次镜片被冲跑了,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跑回来。有一次比较危险的,就是在他们最大的难民营的入口处,发生一起爆炸。我就很着急的赶到那边,但是我忘了戴头巾,穿袍子。我挤过去的时候,就听到背後有人喊:中国女人中国女人。我想麻烦了,因为那里都是男人,没有一个女人。我想拍照片的时候,然后就有一个人说,把手伸过来,说你拍这个拍这个。我没有理他,但是旁边有一个人过来说,你不要碰他。他们两个就先打起来了。旁边就有人说,你要不要站到旁边去躲一躲。但是我看到旁边人群太密了,根本不可能出去。我就跑到车顶去躲一躲,当时那里有摄像师和记者。我爬上去以后,下面的人就去摇车子,想把我们摇下来。当我下去,还没有着地的时候,我的脚就被他们抬起来了。当时无数只手就来抓你,当时我没有办法,只有拳打脚踢。最后是几个人兜了一个圈,把我给抬出来了。那天是非常非常惨的。当时我就跟自己说,以后再也不能去那里了。但是过了一个礼拜,我又去了,第二次又被别人砸一次。

主持人:这里有一位网友他说你能想象你在自己六十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吗?

周轶君:我在加沙的时候甚至会想,我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了。六十岁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做记者是我最爱做的事,可能我这一辈子还是会做这一行。

主持人:他还有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战地女记者,是不是勇气最重要?

周轶君:有的时候我也很疑惑。我是不是很勇敢,我不知道。有一次在夜里11点多钟,当地遭遇了爆炸袭击。有一个爆炸的地方离我很近,当时我就坐在地板上面。我也问我自己,我为什么要来这里。那一刻我勇敢吗?我不勇敢。我觉得更多的是,我觉得我到了那里,我会有一种使命感,如果我不去报道,新华社就没有这个图片和文字,中国的人民也就不能了解发生了什么一些事。所以我觉得敬业精神是很重要的,做报道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在做报道过程中,你们会接触到国外的一些记者,会不会受到他们的观念的影响?

周轶君:不会有什么影响。可能我们报道的角度有的时候会不一样。但是职业的要求是一样的,就是以职业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我们是一样的。我和我他们更多的是有一种生死与共的感觉。

主持人::有一位网友他说你书中写了一段此时开口的文字,为什么选此时开口?

周轶君:当时的感觉是很闷的,我虽然还有几个月就要离任了,但那段时期是加沙的冲突最激烈的时候。那个时候整个加沙是一种人心惶惶的时候,也是两年当中,最危险的时候。当时有人要我写书,我当时真的不知道如何去写这个书。所以我才想到这段文字。我想表达的,就是我无论如何有一天会走的,但是当地人在那里,是没有一个头,是一种绝望的感觉。

主持人:我们的周小姐也带来了他在加沙拍来的一些图片,下面的时间,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拍的图片,一起来感受一下。

主持人:非常感谢,我觉得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直接的画面的冲击,如果不是你,我们可能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一些场景。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退却吗?

周轶君:当时并不是只有我一个记者。我觉得我们做记者我们很残酷的。我们面对尸体的时候,我们只会想站在如何的角度去拍到最好的画面。我最难忘的是,有一个孩子在我拍摄的过程中,就死去了。当时他被送到医院的时候,是在八分钟以后死掉了。我甚至拍到了最后给他盖上白床单的样子。虽然我看到的死亡很多了,但是那个孩子是我亲眼看着他死亡,非常的难忘。后来我多次去过他的家里,在我的书里就写到过他。你真的会觉得生命太无常了。

主持人:这次你是带着你的新书来到杭州的,能不能给我们展示一下?

周轶君:今天还没有拿过来。

主持人:我想跟网友说,今天会在枫林晚有一个签字仪式,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可以到现场与我们周小姐直接的面对面。

周轶君:感谢你们能给我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与网友交流,谢谢你们。

主持人:也感谢今天到直播室的网友,今天的直播到此结束,再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40103/98185.html

更多阅读

马家辉:普通夫妻婚后七年就不再有性生活锵锵三人行

凤凰网卫视 >凤凰节目 >锵锵三人行> 正文马家辉:普通夫妻婚后七年就不再有性生活内容提示:4月27日,河北经贸大学数统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8级女大学生庞姣姣和她的同学在校园里组织了一场颇为轰动的签名宣誓活动———巨幅布标

张家辉成功在够“丧” 张家辉老婆

【新浪博客独家专栏】张家辉主演的新片《激战》先声夺人,未正式公映已夺得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帝。《激战》会否像《证人》令张家辉成为七料影帝,暂时未知,但已掀起一股健身热潮。张家辉为演活戏中拳手的角色,努力健身扩胸,练成倒三角身

梁家辉夫妇 梁家辉老婆什么星座

刚无意中看到梁家辉夫妇的照片.不禁有些感动. 右边这位就是梁太. 梁家辉的双胞胎女儿 转:梁家辉因在《垂帘听政》中成功出演咸丰皇帝而一举获得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但是得到影帝后的他,却开始了演艺生涯中最黑暗的一

《线人》影评 线人张家辉老婆怎么了

香港电影能有曾经的繁荣,有香港的文化,以及暴力元素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香港电影越来越多的嫁接给内地市场,能够真正展现香港精神和文化风格的港片已经越来越少,《线人》最大的贡献就是再现了80年代香港警匪片黄金年代的原始风

看了梁家辉老婆的照片,我感慨万千! 时间太快 感慨万千

看了梁家辉老婆的照片,我感慨万千啊还记得明报上面那一张梁家辉夫妇么 岁月流逝了 男人越来越有味道 而女人,却老了 梁家辉因在《垂帘听政》中成功出演咸丰皇帝而一举获得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奖。但是得到影帝后的他,却

声明:《君君君小说 马家辉说的小君君是谁?》为网友不提倡早睡早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