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_成都人 -基本信息
书名:成都人作者:林文询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
定价:30.00元
ISBN:7-5411-2403-6/I·2011
成都人_成都人 -简介
成都人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成都人的性格:有较强的封闭意识,容易自命不凡;又渴望了解外界,十分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渴望了解和沟通是人类的共性,在成都人关注外界的同时,外界也在关注着成都和成都人。于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林文询先生写了这本《成都人》,这本“印象派画家”写着“玩”的书,会带你感受成都人的闲适、成都人的自尊,成都人的夜生活……让你真切的体会到老谋子的那句话:“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成都人_成都人 -作者简介
林文询,地道的成都本土人士,生于斯,长于斯,除了大学几年,始终生活在这座城市。除此而外,另一件如影相随的物事是书,少小读书,长大教书,现在编书、写书。也正因为如此,便于做他事、写他书之外,有了这本描画成都人的书。主要著作有:
长篇小说《白梦》
中短篇小说集《美丽绸》《五彩夜》
散文随笔集《送你一束野荆》《寻找忧伤》《三鬼图幽默文丛》(合著)《成都人》(浙、台版)《林文询随笔》
成都人_成都人 -目录
闲适的成都人自尊的成都人
吃在成都
请吃·吃请
成都人喝酒
瓿都人的夜生活
成都的“麻嘎嘎”俗文化
成都,怎一个滋润了得
楚狂蜀傲
成都的歌咏者
成都人出川
各色人等
茶客
车夫
□耳朵
街娃儿
球迷
打工仔
文坛打工族
成都的“泡菜坛”酸文人
成都新移民
性情本色
嘴劲
龙门阵
看热闹
盖面菜
带把子话
怪脾气
绷面子
点杀
超女:邻家小妹妹
世象百态
成都太阳
成都公园
丛林田舍皆乐土
热盆景
花会
红白喜事
桥头人生
读报风景
民风嗜麻
成都的平民里巷
人日草堂:成都人的文化洗礼
大河云帆
成都人_成都人 -成都人的文化性格
成都人的文化性格(或者叫做成都的城市精神),就其“亮点”来说,可以用四句话十六个字来概括,即:“喜为人先,乐容天下,进退自如,浮沉自安。”何谓喜为人先?就是积极进取、激情亢奋,喜欢追求时尚、领先潮流、超越时空、开拓创新。几千年来,成都人一再上演惊世骇俗、开风气之先的喜剧。比如说,追求自由恋爱,倾慕两情相悦,就是成都人带的头。早在两千多年前,当时封建礼教非常严重,男女婚恋必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允许自由恋爱。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才女卓文君在邛崃县邂逅相逢,“抚琴一曲,喜遇知音,一见钟情,深夜私奔”。两人跑到成都城里来,开了个小酒馆,夫唱妇随,“相如庸保,文君当垆”。为了爱情,也不管什么封建礼教、父母反对,先离家出走再说,这对成都男女也真够胆大的了。后来,司马相如到京城当了大官,驾着四匹马的香车回来接卓文君,留下了千古佳话。现在成都还遗留了琴台路和驷马桥这两个地名,以纪念这两位才子佳人。又比如说,花钱方便简单,也是成都人带的头。北宋以前,货币是金银铜铁,很重,携带不便。于是聪明智慧的成都人发明和印刷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它由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可兑换、可流通。有了纸币,携带就方便了,结算就简单了,交易就顺畅了,经济就发展了。“交子”的出现,对世界贸易往来、金融业拓展和经济繁荣等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当时成都的一条街道命名为“交子街”,至今仍然存在。再比如说,使用方便燃料,还是成都人领的先。据史料记载,成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方。早在西汉时期,成都人就发现了天然气,并加以利用,当时主要用于制盐。这就是成都临邛地区的“火井”。今天,成都还有火井镇这个地名。还有,饮茶文化始于中国。中国饮茶,源于四川。而四川最早进行茶叶贸易的是成都的新津地区。唐宋时期,成都是全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地区也是茶叶贸易的集散中心。成都的茶馆文化别具一格,千古流传,繁荣昌盛。成都茶馆之多,世界第一。再有,成都人重视教育,地方办学,全国首创。早在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就在成都兴学,开学馆,设讲堂,建石室。“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于是蜀之人才,辈出两汉。
又有,成都人注重水利,早在2300多年以前的秦代,李冰父子就修建了名垂千古的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当时领先,造福百代,至今管用,世界唯一。成都的造纸、印刷、漆器、蜀锦、音乐、歌舞、戏剧、茶艺、小吃,早在唐宋时期,就闻名全国,领先中华。
中国儒、释、道三大教之一的道教,其发源地(大邑县鹤鸣山)、发祥地(都江堰青城山)均在成都。
成都人特别崇尚自然,注重生态平衡,是世界珍贵动物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现在,世界上最完善的大熊猫保护基地也在成都。
成都人就是喜欢领先,不甘落后,就连改朝换代、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成都人也打了头阵。1911年辛亥秋成都的保路运动,引起全川的起义,成为武昌起义的开路先锋,被孙中山誉为立下辛亥革命的“第一功”。朱德元帅曾经写诗赞道:“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国革命先。”为纪念这场运动而于1912年修建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今天仍然巍然屹立在成都人民公园内。
当代成都人继承了先人光荣的传统,在许多方面继续喜为人先。比如,改革开放以后,成都人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了人民公社的牌子、第一个发行了股票、第一个重新开了当铺;成都孕育了亚洲第一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刘适兰)、世界第一位女子围棋八段(孔祥明);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保公园――活水公园;首批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最近,又在申报创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等等,例子多多,不胜枚举。
何谓乐容天下?就是乐观宽容、平和大度,以快乐的心情、开放的胸怀、盆底的效应(即洼地效应),汇聚、交流、融会、贯通,吸纳普天下的思想、理念、人才、资金、科学、技术、商品、物流、文化、艺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一个美妙的城市。李白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常璩有言:“蜀(成都)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见《华阳国志》)余秋雨的话为成都的美妙做了最为经典的注解,他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成都的)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以废弛,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精美的文物,更证明了成都的神奇美妙、天生丽质。自古以来,成都又是一个快乐的城市。“形胜古今称乐国,年年春色为人留。”这是明代诗人高士彦《春兴》诗中对成都的赞誉。“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廿万家。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夜夜乱如麻。”清代诗人吴好山在成都竹枝词中简直就把成都说成了人间胜境。“成都富庶小巴黎,花会年年二月期。艇子打从竹里过,茶亭常傍柳荫低。夕阳处处闻歌管,方径人人赛锦衣。城阙连宵都不禁,骑驴更醉草堂西。”近代诗人吴芳吉把成都与“世界乐都”巴黎相提并论。甚至还有外国人把成都比作“东方的伊甸园”。
自古以来,成都还是一个移民的城市。战国时期,开明氏将国都迁入成都一带,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成都之名,沿用至今。秦国吞并巴蜀以后,向巴蜀地区大批移民,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四川(成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最近三百多年,成都又容纳了四次大的移民。第一次是1661年的“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四川境内战乱不休,人口锐减。当时四川只有8万多人。清朝皇帝强制大批移民进入,使四川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省份,其中,以湖南、湖北、广东来的移民最多,而成都接受的移民量最大。第二次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了逃避日本人的侵害,北方二十多所大学迁来成都,一时间文人云集;为了建立新中国,北方几十万干部南下来到四川(成都)。第三次是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为了搞“三线建设”大批工厂内迁,从东北、上海等地来了许多工人和技术人员。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商潮澎湃、人潮涌动,大量人才、资金、商品、物资、技术、观念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洲四海源源不断流入成都。移民城市最大的好处就是“杂交优势”。
自古以来,成都更是一个宽容的城市。皇帝有难了,喜欢到成都来避难。比如,唐朝有两个皇帝先后逃到成都。一个是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到成都来住了一年多;另一个是唐僖宗为避“黄巢起义”,到成都来住了三年多。诗人有难了,也喜欢到成都来避难。比如,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到成都来住了六年,留下了几百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其实,不管有难无难,无论是皇帝诗人,还是军阀政客、文人学士、骚人墨客、商贾大亨、贩夫走卒、才子佳人、普通百姓,只要喜欢成都,向往成都,来到成都,关爱成都,成都人都会敞开博大的胸怀,热情欢迎,真诚相待,亲如家人。
过去,某些人说成都人有盆地意识: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保守自闭、不思进取,其实这并不能代表成都的主流文化。因为成都是一个移民城市,其产生的移民文化天生就具有目光远大、胸怀宽广、开放乐观、积极进取的特色。因此,成都人对自己的特质有必要重新认识,重新宣传,以免混淆视听、当局者迷。
何谓进退自如?进,是进取;退,是退让。社会也好,人生也好,只讲进,不讲退;只讲得,不讲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成绩,不讲缺点;只讲忙碌,不讲闲适,只讲光宗耀祖,不讲忍辱负重;只讲向前发展,不讲休生养息;这是不平衡、不完整、不协调、不科学的状态。进退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大局,损害自身,适得其反。成都人是懂得进退的。成都青城山天师洞有一幅对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上联说的是,一个人要懂得进取。这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并不都是命中注定的,只要不断努力,就会有成功的机会。它激励我们对人生要坚定信念,充满信心,不怕困难,乐观面对,艰苦奋斗,争取胜利。下联说的是,一个人也要懂得退让。这世界上的一切外在境像,包括自己的容貌,都是由心态来造就的。一个人只要心态好,对世界上的一切就会感觉非常美好:到处充满阳光,鲜花盛开,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反之,心态不好,就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愁眉苦脸,凄凄惨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心态好,容貌自然就好,就会“春风扑面,喜笑颜开”,步履轻盈,神态安详,“拿得起来,放得下去。”怎样才能做到心态好呢?其实只要做到“心境放宽,随遇而安”就行了。人生不可能总是顺境而没有逆境。遇到逆境,最好的办法就是:“站稳脚跟细思量,退后一步自然宽”。例如,马路上两车相遇,要是互不相让,就会堵车越多,道路越窄;如果有人一开始就退后一步,车流畅通了,道路自然就宽了。推而广之,何止是行路,做人、做事、做官、做民,道理都是一样的。
成都人是能进退的。从历史上看,成都人能够做到:进,可以称帝封王、建功立业;锦绣文章、誉满中华;腰缠万贯、富甲天下;退,可以放下身段,委曲求全;淡泊名利、退隐山林;粗茶淡饭、自得其乐。先说“进”。二千多年来,成都曾经是七代小国帝王之都(春秋蜀王开明五世、西汉末大成公孙述、三国蜀汉刘备、西晋末成汉李雄、五代前蜀王建、五代后蜀孟知祥、五代大蜀李顺);成都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人荟萃,名家辈出。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文学家杨雄、道学家严君平、晋代史学家常璩、明代文豪杨升庵、现代作家巴金、思想家吴虞、音乐家王光祈、科学家周太玄等都诞生于成都。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杜甫、高适、孟浩然、白居易、元稹、贾岛、李商隐、黄庭坚、苏轼、陆游、范成大等都曾经流寓于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章。成都更是一座商贾云集的都会,在唐代其经济地位号称“扬一益二”,全国一流。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许多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比如希望集团、地奥集团,等等。但是,最值得称道的先进的东西,还不是这些,而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世人治水,一般是筑坝(堵)和修堰(疏)两种。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盛洪先生在谈到都江堰时说,“坝和堰,这一横一纵,一堵一导,代表了不同的治水哲学。抽象一点说,一个是所谓的‘征服自然’,一个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具体的讲,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对待自然的原则和对待他人的原则,坝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而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的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都江堰的治水哲学和实践结果告诉世人,这就是天人合一,费省效宏,持续久远。进,是人人向往追求的。进,当然不容易,然而更难的是退。
再说“退”。公元263年,蜀后主刘禅放下身段,自缚其身,向魏国军队投降。后来被送到洛阳,好生款待,于是刘禅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蠢话。刘禅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是一个不学无术、贪玩好耍、不理朝政、智力低下的傻瓜。其实,刘禅的逢场作戏、装疯卖傻,是他忍辱负重、保护家园、保全百姓而采取的一种退让的办法。刘禅是在诸葛亮去世后独立领导国家的。在他的统治下,他没有穷兵黩武、四面出击。他不想侵略别人,只想自己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所以他很少练兵打仗。蜀国百姓因此过了三十九年安居乐业的好日子。然而,当魏国大兵压境的时候,他知道,凭自己有限的兵力,如果抵抗,无疑是自取灭亡。他明白,“神仙打仗,百姓遭殃”。为了避免生灵涂炭,他选取了退让,“不为玉碎,宁为瓦全”。退让有时候是一种痛苦而明智的选择。他把千年的耻辱留给自己,把长久的安全留给百姓。老子“委曲求全”的思想已经深入他的骨髓。有时候,委曲求全不一定是坏事。试想,如果当年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在北京拼死抵抗,故宫还不毁于战火吗?傅作义起义投诚的明智选择,其实就是一千多年前刘禅的选择。对傅作义保存北京我们是肯定的,因此对刘禅为保存成都而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牺牲精神,后人是不是可以宽容一点呢?
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道教是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的,后来经过张山丰等人的传播,得以发扬光大,逐渐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本土宗教。道教正式建立后,尊老子为教主。老子的人生哲学,主要是引导人们和光同尘、贵柔守雌、知足抱朴、清净无为、淡泊名利、归隐山林、顺其自然、以退为进。对于老子的思想,成都人是心领神会而不可名状的。外地人要想有同感,只有亲自到道教的发祥地青城山去住一段时间,才能深深地体会到个中滋味。
进退自如的核心,也正是成都都江堰水利工程留给后人的人文启示:自然和谐,平衡统筹,兼利天下,天人合一。这一点,是成都人文化性格中的内核,应当成为成都精神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这里面的学问确实太深,不容易参透。不过,成都人认为,有三点可以参考:
一是审时度势。据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派广东军区司令刘兴元到四川主政,临行前,毛对刘说,到成都你先去看一看武侯祠赵藩撰写的对联。刘兴元下了飞机就赶忙去看这幅对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联有一个典故。《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叫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说的是马谡纸上谈兵,不听劝阻,痛失街亭。兵败归来,诸葛亮一边流泪一边下令把他杀了,以正军法。诸葛亮为什么流泪呢?因为马谡是一个高级参谋人才而不是一个帅才。诸葛亮在平定西南边疆的时候,马谡提出了“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计谋,诸葛亮依计行事,结果有七擒孟获的胜绩。七擒孟获,说的是诸葛亮把孟获抓了七次放了七次,孟获心悦诚服,投降归顺,不再好战。实践证明,如果当初继续让马谡当参谋,不让他领兵挂帅,独当一面的话,也不至于有街亭之失。诸葛亮伤心流泪,是痛悔自己用人不当。
下联也有一个典故。早在三国时代`,四川由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往往是先乱后治。诸葛亮到四川,针对蜀中乱象,提出“治乱世用重典”的方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一点,除开远的不说,近代有几件事情也可以佐证。一件是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起因是成都的保路运动,引起全川起义,成为武昌起义的开路先锋。另一件是文化大革命中搞武斗,全国第一声枪响是在成都132厂打起来的。再一件是1989年的“六四”风波,当北京已经平息动乱的时候,成都还在放火烧人民商场。所以,治理蜀国一定要审时度势,宽严适度,才能国泰民安。这是特别值得后来的当政者深思的。
其实,治国、治家、治业的道理是一样的。看清形势,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心中有数,心明眼亮,有信念、有主见、敢决断,非常重要。所谓审时度势,就是了解时势的特点,分析情况的变化。如果时势的特点了解得清楚,情况的变化把握得准确,那么,做出的判断才不会失误,决策才会正确。二是思方行圆。就思和行的关系而言,思想宜方,行动宜圆。方,做人的正气、优秀的品质;圆,处世的技巧、圆通的行动。方,原则性;圆,灵活性;方,有棱有角;圆,圆融智慧。所谓思方行圆,即考虑问题的时候,要方正,有原则、有条理、有次序、有计划;但是在行动时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机动灵活,相机而行。要根据发展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思路,规范运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决不能刻舟求剑,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保守僵化。
三是内方外圆。做人处世,内心要方,不卑不亢,要有原则,坚守得住;对外要圆,随机应变,随遇而安,随处可活。一个人只有方圆相济,才能有健康快乐的人生,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然而,过方过圆也会失之偏颇。比如,恬淡自守、清新寡欲是一种高尚的气节,过分冷淡避世,则会毫无抱负,无法救助世人,报效社会。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过于忙碌苦做,则会丧失人生乐趣,无法陶冶情操、休闲养生。因此,只有亦方亦圆,才能相得益彰。何谓浮沉自安?成都人明白,人的一生就是浮沉的一生,所谓宦海浮沉、商海浮沉、学海浮沉、人海浮沉,等等。先谈“浮”。浮,就是在上层、浮上水、飘洋过海、背井离乡去建功立业、成名成家。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在川是虫,出川为龙”。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出川为龙、扬名天下的,确实大有人在,比如: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东坡、巴金、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等等。他们或是浪迹天涯、诗文传世;或是异域求索、逐鹿中原;或是拨乱反正、扭转乾坤;或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中,不少人是历经磨难、几起几落,特别是李白、苏东坡、巴金、邓小平,他们几位伟人的经历真个是灿烂辉煌、丰富多彩、波澜壮阔、大悲大喜,惊天地、泣鬼神。其实,不一定都是“出川为龙”,也可以“入川成龙”,比如:修都江堰的李冰是秦国人,建立蜀汉国的皇帝刘备是河北涿州人,诸葛亮是山东人,创立道教的张道陵是沛国丰邑人,在成都留下千古名篇的诗圣杜甫是河南人、南宋诗人陆游是浙江绍兴人。这些外省人来到成都,喝了都江堰的水,受到了蜀中文化的熏陶,他们也就成为移民成都的成都人了。同时,他们也将带来的中原文化融合到了蜀中文化里去,丰富、完善、发展了蜀文化。
当然,浮,也可能成为虚名浮利。对虚名浮利就应当看得淡一些。成都人认为大可不必争名于朝、逐利于市。成都宝光寺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如不了了之;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其实,这幅对联说的意思,与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至远”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说“沉”。沉,就是在下层、到基层,脚踏实地、活在底层、固守家园、安居乐业;不贪功名富贵、不求闻达天下,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平平安安度日。对成都人来说,沉,不是沉沦、沉迷、沉寂、沉闷;而是沉稳、沉着、沉静、沉毅。因为成都古老富庶、物产丰盈、文化久远、底蕴深厚,所以,生活在底层的成都人喜欢追求“四平”:平淡是真、平安是福、平静是美、平和是顺。平淡是真:成都人认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说的是平平常常的话,做的是平平常常的事,过的是平平常常的日子。我们没有明星那样耀眼,伟人那样辉煌,英雄那样夺目,名人那样灿烂。但是,我们的日子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我们是观众,可以欣赏精彩演出;我们是听众,可以享受美妙音乐;我们是读者,可以感悟千古风流;我们是行者,可以饱览人世沧桑。总之,我们的生活不是虚无缥缈而是真实可靠的。辉煌落下归平淡,平淡日子更踏实。有的时候真的是“高处不胜寒,民间更温馨”。
平安是福:成都人认为,平安意味着和平安宁、健康快乐、幸福吉祥。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如此,永远不变。生命是一个旅行的过程,从摇篮到坟墓,起点个个不同,终点人人一样。重要的区别在于旅途的长短。途中有惊有险,灾难有时在所难免。人的一生,未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9.11”事件,自以为生活在人间天堂的美国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发生世界贸易大厦机毁人亡、夷为平地的惨祸。正如《红楼梦》中诗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辛苦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相对与世界贸易大厦的冤魂,以及全世界每年死于非命――恐怖、战争、天灾、空难、车祸、疾病、意外――的成千上万的野鬼而言,平安活着的人,应该感到无比幸福。平安是最珍贵的,因为我们只有一个人生,而不可再生、不可重生、不可复生、不可永生。
平静是美:在爆炸连天、战火纷飞、尸横遍野、社会动荡、盗贼横行、经济崩溃、饥寒交迫、民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状态下,世道不平、人心难静,就很难谈得上美了。比如阿富汗、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就是典型的例子。只有国家建设好了,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宁,生活才会美好。同样,天下安定了、经济繁荣了、百姓富裕了,个人才可能平静;个人平静了,你才有心情去品位艺术人生,感受“春风之和煦,夏荫之清凉、秋叶之静美,冬雪之晶莹”;体会“音乐之动听,书籍之赏心,绘画之悦目,体育之激情”。
平和是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心平气和,才能睦邻友好;阴阳调和,才能风调雨顺;音调协和,才能悦耳动听;神与气和,才能天人合一。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世界得安宁。二人世界也好,大千世界也好,讲究“平和”二字,则会事事皆顺。就个人而言,要想做到平和,首先自己心态要放平,无论什么事都要想得开、看得透,“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春风得意时不要太骄傲,人生失意时也不要太悲观。要做到宠辱不惊,祸福不论,平和处之,顺其自然。
又说“自”和“安”。在成都人的眼里,自,就是自强自立、自尊自重、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力更生、自我陶醉、自然和谐、自得其乐;而不是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自我封闭、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自我摧残、自食其果。
安,就是安定团结、安分守己、安身立命、安危与共、安之若素、安居乐业、安土重迁、安步当车、安静清闲、安神养心、安逸巴适;而不是家国不安、人心不安、坐立不安、心神不安、寝食不安……
无论是浮在上面,还是沉在下面,成都人都愿意以自得其乐的心态去安身立命。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成都老百姓,虽然度日艰辛,忍辱负重,但是在困境中除了默默承受外,仍然乐天知命、诙谐幽默。他们认为,有其悲观失望、怨天尤人、惹是生非,不如安分守己、苦中寻乐、自我安慰,劳作之后去“吃点儿麻辣烫,打点儿小麻将,看点儿Y录象,上街逛一逛,脚杆烫一烫,OK唱一唱。”也是一种消遣。消遣之后,再图发展,相信生活总会慢慢好起来的。这样的乐观情绪、平和心态、阳光思维,的确是成都人文化性格中难能可贵的东西。
最能够体现成都人文化性格特征的地方,除了上面谈到的外,还有以下几点:
茶馆。世界上成都人最早开始种茶、制茶、泡茶、喝茶,品茶、饮茶、听茶、谈茶。千年以来,成都的茶馆长盛不衰。成千上万的各式各类茶馆、茶楼、茶铺、茶摊、茶园、茶座、茶棚,遍布城乡的大街小巷、商场酒楼、花木园林、山村农家、高楼大厦、水岸湖边。士农工商、文人墨客、贩夫走卒、三教九流、军民人等,都喜欢上茶馆坐茶馆泡茶馆、当茶客看客麻客,说茶经、谈生意、看书报、打麻将、洗脚板、做保健、喝小酒、摆龙门阵。成都茶馆真个是环境随意、各取所需、闹中有静、休闲养神、雅俗共赏、娱乐玩耍的好去处。
餐馆。世界上最好吃的人是成都人。川菜是中国四大名菜之一,地方特色十分鲜明,成都菜是其代表。特点是加工精细,调味多变,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花色品种多达4000余种。特别是成都小吃、鸳鸯火锅,遍布大街小巷,香飘千里,实在诱人。川酒,天下美酒出四川,五粮液、剑南春、水井坊、泸州老窖、郎酒、全兴、沱牌享誉中国,回味悠长。有好菜好酒享受,好吃好耍的成都人简直活得太巴适(滋润)了。
农家乐。成都平原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搞旅游,用花木、花卉、园林、盆景、根雕、奇石、水果、香茶、书报、棋牌、清新、阳光、鲜活、悠闲等东西吸引城里人假日来度假。城里人也很喜欢到乡村野外去透透气、散散心、解解乏、养养神。所以,出太阳的时候,农家乐的生意奇好。
送仙桥。这是成都最大的古玩市场,也是成都人最喜欢的去处。在这里,珠宝玉器、文房四宝、金石字画、古旧书籍、古今家具、编织艺术、手绣蜡染、紫砂奇石、乌木根雕,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美伦美奂令人叫绝的艺术品,还有成都厚重的历史、洒脱的风格、悠闲的情怀、朴野的趣味、儒雅的气质。
金沙遗址。这里是成都三千多年前古蜀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成都文化最辉煌的展示。2001年2月8日发现的金沙遗址,已被誉为“21世纪中国目前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出土的2000多件珍贵文物,包括玉器、金器、青铜器、石器、象牙、龟甲等,构成了古蜀文明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立体画卷。它是成都城市文明的源头,也是成都人聪明智慧和文化性格形成的根脉。特别是其中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充分展现了成都人与时俱进、渴望飞扬的文化性格。金沙遗址的确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
张艺谋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金圣叹说,“成都是一座离开了更想来的城市。”金圣叹是清代的大才子,他曾经到成都来游览过,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返回家乡长洲后写了一首思念成都的诗,叫做《病中无端极思成都忆得旧作录出自吟》。原诗是这样说的:“卜肆垂帘新雨霁,酒垆眠客乱花飞。余生得至成都去,肯为妻儿一洒衣。”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成都人的文化性格,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说:喜为人先,意思是成都人创业富有激情、事业充满干劲,也就是会工作;乐容天下,意思是成都人胸怀宽广博大、秉性热情友善,也就是会做人;进退自如,意思是成都人善于求实开拓、敢于委曲求全,也就是会处世;浮沉自安,意思是成都人既能与时俱进,又能四平八稳,也就是会生活。
泉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说了那么多成都和成都人的亮点,确实有“王婆卖瓜”之嫌。不过,普天之下,“谁不说咱家乡好”,似乎是凡人之通病。因此,以上闲话只能算是:成都“小吃”,精神会餐;麻辣鲜香,仅供醒脑;茶余饭后,聊作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