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线绣是新兴的中国工艺美术品之一,又称绒绣,是由西方传人的,即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绣制出的一种工艺美术品。产品分欣赏和实用两大类,以色彩丰富、配色和谐,绣工精良、层次清晰、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而深受国内外群众的欢迎。
绒线绣_绒线绣 -简介
绒线绣是新兴的中国工艺美术品之一,又称绒绣,是由西方传人的,即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绣制出的一种工艺美术品。产品分欣赏和实用两大类,以色彩丰富、配色和谐,绣工精良、层次清晰、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而深受国内外群众的欢迎。
材料
采用了纤维长、拉力好、有光泽感的新西兰进口羊毛和泰国进口特制、绒绣专用纯绵网格底布。并整理出6000多种色系(这是十字绣所不能比拟的,十字绣最多只有400多种色系),色彩丰富的绒线可以完美的展现图案的变化极其微妙的色彩过渡。特别善于表现油画、国画、彩色摄影等艺术,将形、色、神、光相融合( 这是十字绣达不到的效果 ),使绒绣作品达到忠实原作,胜于原作的艺术效果,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和收藏性。起源
绒线绣,源于欧洲。14世纪,德国农民在自己的服装上,根据织物经纬线的排列,计算针数,绣成的图案。当时的原料和工艺与绒绣已十分相似。16世纪,一英国人织造了一种专门用来刺绣的麻布,在这种麻布上用绒线逐针绣满,大多绣作壁毯、壁挂、靠垫等。17~19世纪,绒绣逐渐在英国盛行。1886,英国传教士詹姆斯·马茂兰在与烟台人许世光在烟台合伙开办“仁德洋行”。
闲暇之余,传教士詹姆斯·马茂兰经常去合伙人许世光家中做客,因为他很是喜欢欣赏许家媳妇董泰的刺绣艺术。当时的董泰,已经是烟台当地一位家喻户晓的刺绣高人。
英国王后玛丽的生日,这位传教士要送王后一份礼物,当时英国最流行的工艺品便是绒绣,玛丽王后也极擅绒绣。传教士偶发奇想:为何不找许家媳妇,根据油画《王后出巡图》用英国的毛线绣一副绒绣挂毯送与王后呢……?
1886年,中国女子董泰绣出了绒绣的开山第一针,200多个日夜之后,中国绒绣的处女作《王后出巡图》问世。
就此,英国的绒绣艺术便走进了中国的烟台。
1894年,许世光之子许振邦和妻子杨素梅开办了烟台第一个绒绣加工厂--利敏工艺加工厂,即烟台人所知的“许家花庄”。许振邦搞图案,图案按照路易十四时的装饰风格设计,母亲董泰与妻子杨素梅负责样品的绣织,由仁德商行负责开展出口业务。当时,底布(麻布,现称钢丝布)由烟台的“鼎新久”织布厂负责生产。到二战时,许家花庄厂房90余间,工人400多名。
绒线绣_绒线绣 -绒线绣的故事
120年前的一句承诺,让烟台绒绣横空出世,艳惊世界。自此烟台街家家晾锦,烟台绒绣名满天下。百余年沧桑历尽,许家花房几经浮沉。打开尘封的记忆,请听, 烟台绒绣惟一的嫡系传人许若愚老先生为我们细说绒绣传奇……
旧时女子出嫁后,就没了自己的名字, 统统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夫家的姓氏,被唤作“某某氏”。清末烟台西南村,也就是现在的西南河一带,许家的媳妇董泰却是个例外。她的名字,不光“许家花房”的后人记得,老烟台人也都记得,就连远隔重洋的英国王室也未曾忘怀。其原因,就在于她绣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绒绣作品 《王后出巡图》。 那可是咱烟台走出国门的第一件绒绣作品,也正是它,让烟台绒绣在海内外一炮打响,最终成为烟台的一大骄傲。
十九世纪末,烟台开埠,西方的传教士纷纷而来,其中一位叫詹姆斯·马茂兰的女传教士也来到烟台。在烟台,人们叫她“密师母”,早年她在新民村,也就是现在的烟台市芝罘区德新街一带, 拥有大片房产。1886,这位“密师母”与烟台人许世光在烟台合伙开办“仁德洋行”。
1886年,英国玛丽王后出巡澳洲归国,身在中国的“密师母”决定送一份特别的礼物给王后,以表示祝贺。思来想去,她决定用英国的国绣―――绒绣来制作一幅王后的肖像。 凭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密师母”别出心裁地希望:请一位中国织绣高人,别具一格的结合中国的传统绣法来完成这幅作品?
当时的烟台街上,谁人不知许家的媳妇董氏是顶尖的刺绣高手?这位“密师母”岂能错过?为人敦厚的许世光,一见好友如此重托,便毫不犹豫地一口应了下来。等到“密师母”把专程从英国运来的绒线等原材料和已画好的油画底稿送到家中,许家才知道“误揭了皇榜”:这些东西跟许夫人董泰所擅长的刺绣大相径庭,一旦做不好,不仅负了朋友的重托,更会丢了中国人的脸面!
“君子重然诺”。温柔贤淑的董泰给了丈夫一个肯定的眼神,拿起绒线进了绣房。这一进就是半年多,董泰再未走出绣房一步。这位普通的中国民间绣女,硬是凭着她的聪慧和高超绣技,将那幅陌生的西方油画用陌生的绒线绣在了陌生的网格布上。半年多后的一个黄昏,绒绣作品《王后出巡图》在许家厅堂里缓缓展开,连许世光都不禁佩服妻子的心思巧妙、技艺高超:她运用祖传填底挑绣技术中的方点针法,密缝慢挑,人物面部等图案细腻的地方,每平方英寸竟绣了2000多针。那色彩与质感比起油画来毫不逊色!
《王后出巡图》送到英国,整个王室都震惊了。极擅绒绣的玛丽王后连声赞叹:我绣的绒绣比不上中国人!
这位心灵手巧的奇女子董泰便是我的祖母。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家族荣耀,后来,我的父亲许振邦便在西南村创办了烟台第一家绒绣工厂“利敏工艺加工厂”,即老烟台人所熟知的“许家花房”。随着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烟台绒绣名扬天下。
绒线绣_绒线绣 -绒线绣的价值
由于大幅绒绣作品色彩丰富而沉着,气势恢宏、雍容华贵,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公益和社会价值,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绒绣也成了诸多高档场所的首先。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的《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夜景》、重庆厅的《山城夜景》、中央军委八一大楼第一接见厅的《革命圣地井冈山》、毛主席纪念堂的《祖国大地》等等,这些大幅作品都是绒绣。宋庆龄陵园、陈云纪念馆等处也均藏有珍贵的绒绣作品,徐悲鸿纪念馆馆长、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女士收藏了绒绣《奔马》,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收藏了绒绣齐白石的《双寿桃》、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女士收藏了《慰告英灵》…… 优秀的绒绣作品还多次被作为“国礼”。当年总理送给美国政府的绒绣作品《尼克松访华》至今还珍藏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尼克松纪念馆里。她能作为国礼飞出国门;她能成为工艺美术的魁宝而荣登“人名大会堂”;她能作为艺术品被收藏。这完全体现了绒绣的独特工艺与艺术价值。绒绣作为我国织绣中的新秀奇葩,曾经风靡全国。一度被作为国礼赠送友人,装饰过人民大会堂的绒绣,现到如今却已鲜为人知,绒绣艺术品的技艺已处在濒临失传的危机边缘。著名艺术家刘友石呼吁“我们渴望通过各种行为来扩大绒绣的知名度,改变目前的处境,更盼望有年轻人加入我们的行业,延续绒绣这门独特艺术”。这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保护遗存、扶持传承、扩大传播、推动创新”的十六字方针,把绒绣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