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的简介,1

1929年经济危机_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危机的简介

英文名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29

时间

1929年10月 ―― 1933年前后

1929年经济危机_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无内容

1929年经济危机_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极不平衡的繁荣。美国靠对德国贷款和国内信贷消费造就经济繁荣,法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取得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则在国际竞争中衰落,经济停滞,脆弱而缺乏竞争力的日本在接二连三的危机中震荡,相反,德国虽然要对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国内社会动荡,却依靠巨额外债更新了工业设备,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这种极不平衡的繁荣终于以一场大萧条告终。
但是,美国的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也建立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从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赊销实现的。更重要的是,美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数值由三、四亿美元至十亿美元不等,积累起强大的资本赢余。
竖立在汽车上的牌子写道:“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失去了一切,急需现钞。”

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在致命一天到来前的18个月里,华尔街股票市场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动摇的,随着投机者大量蜂拥进股市追求快速、大量的利润,一些主要工业股票的价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时间以内,每天的成交量多达500万股。随着投资者大把将钱撒进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从利润较低的投资领域撤出转向股市。欧洲的资金也洪水般涌进美国,银行总共贷款约80亿元供给证券商用以在纽约股票市场进行交易。赫伯特-胡佛当选总统之后不久,曾试图通过拒绝借款给那些资助投机的银行来控制股市,但股价仍不断猛涨,到1929年9月3日到达历史最高点。当天一天的成交量便超过800万股。
同月,股市价格首次开始出现下挫,但专家和政府的声明却向公众保证,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可他们大错特错了。在10月24日,股市掉落到谷底。随着股市以平均每天18点的速度狂泻,惊慌失措笼罩了华尔街。由于投机者们蜂拥着争取在股价跌得更低之前卖出手中的股票,股票行情自动收录机已跟不上股市迅速下跌的行情。仅10月24日一天,便发生了1200万笔交易,一个由银行组成的联盟迅速采取行动以控制局势,但这仅仅是暂时的拖延。股价不久便又开始了无情的下跌,到10月29日甚至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随着一些主要股票的价格缩减超过2/3,在大崩溃的头一个月便有260亿美元在股市化为乌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但这仅仅是大萧条的第一轮可怕打击。
过去,美国也曾经历过股市恐慌与金融萧条,但没有一次像这一次一样对美国普通市民的生活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因为紧接而来的大萧条将使大部分人身陷困难。
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胡佛总统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认为只要把失业、救济等问题交给各种非政府的慈善组织去处理,危机很快会过去,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据当事人回忆,1只羊的售价是1美元,但送到市场上的费用需要1.1美元。大量的谷物烂在地里,没人收割,大批牲畜被活埋或被杀死,牛奶和咖啡被倒进河里。
金融危机是20世纪一次空前的大灾难,也催生了日后的变革,由于经济危机,2万多家美国企业投资苏联,极大的帮助其从被孤立的世界里强大起来。并且经济危机还导致了希特勒的上台和被崇拜,并且经过由其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战后新格局。

华尔街股市

刊载“华尔街股市崩溃,陷入恐慌”的头条新闻
华尔街经纪行的顾客们正焦急地浏览着报纸,了解股市崩溃的最新消息
并不是所有10月24日聚集在纽约股票交易所门前人行道的人们都显得惊慌失措
1932年8月,一位替《星期六晚邮报》写文章的人问英国的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历史上有过类似大萧条这样的事情没有?他回答说:“有的,那叫黑暗时代,前后共400年。”为此惊呼大难临头,未免言过其实,但是这两个历史时期至少有一点看来确实是相同的,那就是,人民虽然身受其害,却都不懂得是什么在作祟。

1929年经济危机_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影响涉及各行业

贸易危机

1929~1933年,世界出口量减少了25%,出15价格总水平下降了30%,从而使世界贸易总额的下降幅度超过50%。①作为危机源头的美国需求和个人消费下降,生产过剩,投资锐减,进口能力严重萎缩,大幅度减少了初级产品,特别是从墨西哥、智利、玻利维亚等国的农产品和矿产品的进口。1929―1932年,由于贸易需求锐减和出口产品价格猛跌,拉美国家的出口额下降了65%。对外依存度越高的国家受贸易危机的影响越重,同l925―1929年相比,1930~1934年智利进出口分别下降了48%和33%,这两项比重均大大高于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②当时拉丁美洲是不发达地区中与国际分工体系联系最紧密的地区,所有现代化部门都与外贸有关,经济危机通过贸易蔓延到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信贷与债务危机

大量国际资本由包括拉美在内的不发达地区流回母国,造成这些地区投资和贸易信贷严重紧缺。1929~1930年,英国、美国和法国的长期和短期的资本输出每年平均达33亿美元,1931―1932年,每年平均净输入资本减少为16亿美元。英国用国外获得的资本收入支付进口的比重由1925―1929年的22%上升到1930―1934年的37%。③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承受极大的信贷和债务压力,国际金融市场完全关闭,贸易失去信贷陷于瘫痪,由于不能获得外部贷款继续支付拖欠列强的债务,很多拉美国家失去偿债能力。玻利维亚于1931年宣布停止支付债务,后来受到其他国家的效仿。1935年完全或部分停止支付外债的拉美国家达到14个。金融信贷关系的断裂使拉美国家付出沉重代价。他们长期被排斥在国际金融市场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国家仍然难以获得国际融资,资金主要来源是外国直接投资,这些投资集中于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交通运输、企业建筑等。直到20世纪中叶,通过债务重新安排和减免,拉美国家才得以回归国际金融信贷市场。另外是经济模式危机。就拉美主要国家而言,初级产品出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墨西哥为1910年前的近40年间,阿根廷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40多年间。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之后,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的局限性和脆弱性日益暴露出来。初级产品生产技术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难以提高,生产受到封建大庄园制的严重限制,为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服务的轻纺和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缺乏技术、资金和市场,不仅受到初级产品出口经济的挤压,而且受到同类进口产品的竞争。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的危机实质上反映的是本国工业经济需求与外国资本把持的初级产品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拉美国家曾一度失去欧洲出口市场以及工业消费品和新兴工业部门所需的机械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市场。1929年经济危机及其后的大萧条则更加充分暴露出初级产品经济模式的脆弱性和内在危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源于美国,欧洲国家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而不发达国家次之。但是与亚洲国家相比较,拉美国家受到的影响还是强烈的。以1929年为基数100,193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系数为82.3,亚洲为103.2,拉美国家为90.3%。在拉美地区,几个主要大国因涉足世界市场较深,经济受到的影响更大。1929―1933年,墨西哥国民生产总值年均下降2.7%。1930―1934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下降0.5%。①大萧条在为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初级产品国际需求的严重萎缩、国际市场的四分五裂、国际支付体系的破裂、保护主义壁垒高筑、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性收缩等,为拉美国家经济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客观条件。初级产品出口经济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进入经济模式转型阶段,即由初级产品出口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由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由侧重出口转向替代进口。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认为的,“从拉美最传统的经济史的角度看,1930年是本地区工业化的一种功能性标志。人们甚至谈论危机前和危机后:此前,占优势的是出口经济;此后,标志性的是工业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张……”。②巴西著名经济学家富尔塔多教授认为,大萧条是拉美替代工业化进程的起点。“就工业化进程的性质来说,1929年的危机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界线。到那时为止,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出口扩大的反映;而从那时起,工业化主要是由出口部门的衰退或增长不足而引起的结构问题诱发的”。③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拉美国家实行的经济转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体系演变的组成部分,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卷人世界市场后受资本全球扩张拉动的结果。它是在大萧条条件下启动和发展的,带有外部强力作用的印记。
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环境的不同,拉美国家工业部门在危机中的境遇与主要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在欧洲和美国,工业是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主要的部门。1929―1938年,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了44.7%、40.8%、25.6%和11.0%。但在拉美地区却恰恰相反,很多国家的工业部门是整个经济中状况最好、最有活力、主导经济恢复的部门。究其原因,依附论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冈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甚至认为,“与古典派主张相反,在中心受到削弱和无能力维持其殖民统治时,外围实施了工业化和实现了增长”。④虽然这种论断有值得商榷之处,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拉美国家工业部门当时所处的状况。

1929年经济危机_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对各国的影响

拉美国家最初模仿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与初级产品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古典主义经济政策,放任市场自由、紧缩财政、平衡预算、降低税收、恢复金本位制、降低关税。但是情况更加糟糕。外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美国于1930年6月实施《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把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法国于1931年5月实施进口配额制,涉及产品多达三千多种。1932年英国提高进口关税,并与英联邦国家决定实施“帝国优惠制”,英联邦地区的商品根据配额进入英国但不附加关税,英国工业品出口这些地区享受优惠待遇。由此形成了美国、法国和英国领军的贸易和货币集团。拉美国家也被迫进行政策调整,实行货币贬值和进口控制,提高关税,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用本国生产的最终消费品替代进口产品。墨西哥于1930年提高进口关税25%,1931年和1932年两次实行货币贬值,贬值幅度累计达50%。在这一时期,阿根廷除了提高关税和实行货币贬值外,还采取促出口、限进口的双重汇率制。这些反危机措施具有明显的“内向增长”政策导向,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颇有成效。很多国家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如管制外汇,发放国家补贴,提供低息贷款,将外国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公私混合经济,鼓励多种经济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日臻成熟,逐步形成系统的工业化主张和政策实践,为40年代广泛实施的替代进口工业化模式奠定了基础。大萧条还对拉美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产生深层次影响。1934年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拉美国家也效仿了同类做法,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积极发挥作用,广泛参与经济管理,制定和实施长远发展规划,施加强有力的经济监控,采取经济刺激措施。玻利维亚和墨西哥于1937年和1938年先后实行石油国有化政策,集中反映了后来通过国家干预实行替代进口工业化规划的主导性战略方针和思路。

中国

一方面,使中国陷入白银升值和大量外流、国际贸易逆差、国内通货紧缩的境地,城乡经济社会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另一方面,促使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改革,但这一政策却限制了政府财政政策工具的使用,最终走向通胀之路。

拉美国家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拉美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破坏性的影响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更深层次的影响也颇有启发之处。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危机形势,历史经验值得回顾。1929年经济危机对拉美地区的影响是由该地区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及其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影响反映在贸易和金融、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模式等诸多方面。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国际分工不断加强,拉美地区被纳入了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它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各种农牧和矿业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形成了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在国际资本向拉美地区扩张的进程中,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墨西哥和阿根廷。19世纪下半叶,美国资本进军墨西哥,从事矿山开采,满足美国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需要;英国资本向阿根廷扩张,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满足本国对农牧产品的需求。为适应初级产品出口经济发展的需要,拉美国家的交通运输、轻纺、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也获得了相应发展。
与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发展同步,拉美国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日趋加强。20世纪20年代,在拉美地区特别是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三个主要国家,投资呈现巨大活力。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在美国和欧洲发行的债券。在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危机爆发前,国际金融市场充斥大量拉美国家发行的债券。早在20世纪初,很多拉美国家便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行证券和债券,投资土地开发,从事港口、铁路运输建设和电力生产。这些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债务人和债权人都相信,出口将会稳定增长,能够保证偿还债务利息。有人把这种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称为“飞地经济模式”,出口经济一支独秀,脱离于本国广大落后地区,与外部国际市场保持着紧密的依赖关系。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拉美国家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这种经济联系和依赖性成为1929年经济危机冲击拉美地区的传导机制。

美国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恢复十分困难和缓慢。1938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然低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甚至有人认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才依靠军工生产从经济大萧条中恢复元气。拉美国家则明显不同,他们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当危机逐步演变为大萧条时,拉美国家大多已开始经济恢复和隐步增长阶段。1935~1939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3.3%,1940~1944年为3.8%。①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张规模来看,拉美国家的表现都是值得肯定的:以1929年为基数100,193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106.0%,亚洲地区为108.3%,而拉美地区却高达 125.9%。拉美国家能够先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经济,经济扩张规模甚至大于受危机影响程度轻于自己的亚洲地区,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拉美国家受到的冲击主要集中在贸易和信贷领域,他们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受到结构性和体制性重创。工业虽然受到资金、技术和市场不足的影响,但是却没有遭受结构性的破坏,外部竞争的削弱反而为新生工业部门加速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巴西钢铁、水泥和轻纺等工业部门的长足发展堪际有力佐证。1929―1939年,巴西的铣铁产量由2.1万吨猛增到的16.0万吨,钢产量由0.95万吨提高到11.4万吨。水泥生产由1926年的1.3万吨增加到1939年的70.0万吨。其二,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调整基本上顺应了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经济体系的调整和重建进程。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说,拉美地区“在一场危机之后产生了导向工业发展的进程。华尔街大萧条与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的崛起相吻合”。①1929年经济危机对拉美国家的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危机加剧了失业和贫困等社会问题。政治和社会矛盾激化,各种政治力量,包括左翼社会主义和右翼法西斯主义力量对垒分明,斗争激烈。在探索克服危机和大萧条出路的过程中,民族民主力量日益壮大,在很多国家成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迎来了40、50年代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高潮。

法国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的简介,1
法国得到了德国81.51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又收复了煤钢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了对萨尔产煤区15年的代管权,并夺取了德国在多哥、喀麦隆、叙利亚、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统治权,加上实行比较严格的贸易保护,使法国工业和农业在20年代迅速发展。与美、英两国相比,法国重工业的进展尤其令人瞩目。生铁产量从1919年的133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1036万吨,钢产量从1919年的129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972万吨。汽车、电力、化学等新兴工业发展更快,汽车产量从1920年的4万辆增长到1929年的25万辆。更有意义的是,由于法国一方面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却用低定价的法郎打开国外市场,法国出口猛增,至1923年时,已超过进口5倍之多,进出口总额则从1918年的270亿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亿法郎。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投资利润回流,黄金大量流入法国。1928年以后,法国拥有的黄金仅次于美国。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时的8%。
法国经济相对独立。它既没有对德国的大量债权,也没有与此相应的工业设备输出。二十年代的法国繁荣主要依靠德国赔款提供资本扩大生产,依靠低价法郎扩大出口。因此,当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时,法国还处在繁荣的顶峰。1930年中,在本国投资过热和国外市场萎缩的双重冲击下,法国“贝壳银行”破产,经济危机才波及法国。即使如此,法国的危机深度也低于美国。以1929年危机前的最高点与1932年危机时的最低点相比,工业生产下降了36.2%。其中,冶金工业下降47.4%,机器制造业下降42.6%,建筑工业下降55.6%。轻工业的危机似乎更严重。1932年法国轻工业比1928年下降64%。但是,由于法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力,法国的危机持续时间最长。在英镑、美元相继贬值,贸易壁垒高筑,日本、德国工业军事化,并对外实施倾销的前提下,法国却继续维持金本位制,法国工业继续相对分散,法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1937年法国出口几乎比1929年减少了四分之三,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法国所占的比重由1929年的6.4%下降到1937年的5.1%。与此同时,法国对外投资的收入却由于外国债务人的破产而减少,降幅达50%以上。由此,法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日益扩大,1932年时即达50亿法郎。在财政上,法国不但没有采取扩张政策,反而强调财政平衡,坚持通货紧缩。直到1936年9月29日,法国才被迫将法郎贬值29%。此后到1937年4月,法国出口增加了12%,工业生产增加了13%。但是,这一措施来得太晚,1937年―1938年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法郎的贬值。
总的来看,危机进一步加强贸易保护,调整了各国经济的相对地位。英、德、日等国应对危机的措施及时正确,其国际市场份额提高;美、法两国的应对措施则显得迟缓、乏力,国际市场份额大幅下降。美国的损失特别值得注意。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32.2%,低于1913年时的36%。美国所拥有的巨额战债化为乌有,外国投资大量抽回,1938年,美国国外投资存量减少为115亿美元,比1929年减少三分之一。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也急剧下降。1929年至1938年,美国的进口份额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英国则依靠其广大的殖民地夺回了世界贸易总额的首席位置。英联邦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等)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德国也在其统治区及殖民地(欧洲大陆及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实施贸易封锁。在亚洲市场上,美国的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日本和德国。美国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战才重新夺回失去的国际市场份额,并再度称雄世界的。

意大利

1925年的工业生产是1922年的157%。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都进展迅速。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法国,甚至落后于日本。1929年时,意大利的汽车年产量才达到5.4万辆。

德国

德国由于付出巨额赔款,直到1924年,它仍然失去大量工业和运输设施,德国物价失去控制,财政经济一片混乱。1924年,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需要,美国出于利用德国工业能力获利需要,两国又都不希望德国步俄国后尘发生革命,故出台了一个“道威斯计划”,给予德国8亿金马克的贷款。在此计划的鼓励下,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从1924年到1929年,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金马克,美国资本为主,英国资本其次。这一时期,由于得到的资本多,而付出的赔款少,德国工业设备得以普遍更新,生产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得到外国资本的多为实力雄厚的德国各大垄断工业集团,这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工业的垄断程度。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实力较前更为强大。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德国债台高筑,且需支付大量赔款。虽然工业生产能力得以迅速恢复,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难。只要德国出于稳定政局需要,推迟偿还债务,推迟支付赔款,或者在德国的投资利润不能实现,则国际经济循环将立刻中断。

日本

的情形与德国颇为相似。虽然日本是战胜国,但是日本工业能力很弱,完全经不住美欧各国工业的打击。一战刚结束时,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尚未恢复,日本得到了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丝织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国,经济一度繁荣。但随后,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洲市场,日本货节节败退,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业总产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业88.2%,采矿业55.9%,机器制造业55.9%,生铁16.7%。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达55%-82%。出口下降40.3%,国际收支逆差达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事实上,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农业也未能幸免。3500个缫丝厂停工,200万蚕农陷入绝境。同时,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此后,米麦产量长期停滞。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震后,从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数量高达9.1亿美元。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的储备,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这样,日本经济才逐渐摆脱萧条,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发金融危机。一些银行由于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震灾票据而周转不灵,形成挤兑风潮。经济危机和萧条继之而来。政府共拨款12亿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银行。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这一过程产生了两个意义深远的后果,其一是欠下巨额国际债务,成为引发大萧条的国际债务链的重要环节。其二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日本工业高度垄断化。垄断财团控制的日本经济一方面强加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则是实行贸易保护。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债务、实行军国主义的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从这个角度看,关东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意义正如一战失败对于德国的意义,而德国和日本的巨额债务则又是美国繁荣所系。
极不平衡的繁荣孕育着极不平常的危机。在短短三年投资热潮后,从1927年起,德国工业危机已经开始形成。由于沉重的债务和赔款偿付,德国国内市场狭小,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在高速出口增长中实现。然而,美、英、法等国既要德国的赔款,又拒绝进口德国的工业品,使德国的巨额投资利润无法实现。1929年3月,英国裴熹爵士在全国贸易会议发发出警告说:“我们正遭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威胁。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1929年经济危机_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对经济危机的分析

这场危机果然爆发了。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从那时起至1932年,纽约股票价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证券贬值总计840亿美元。纽约股市跌暴后,美国经济陷入危机。美国大量抽回对德国的投资,德国经济跟着全面崩溃。英国在德国也有大量投资,英国证券市场应声倒地,英国经济陷入危机。法国经济的独立性相对高一些,但也摆脱不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而且此前法国经济本身的也早已出现投资过热,到1930年,法国终于陷入危机。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拉开了序幕。美国是债务繁荣的受益者和债务链断裂的最大受害者也是债务链断裂的最大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按1958年价格计算),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5%,钢铁工业15%。农业也惨遭劫难,谷物价格下降三分之二,农业货币总收入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4亿美元。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黄金外流,存款被挤兑,到1933年3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尽管有“新政”等缓和危机的措施,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战爆发以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

德国是危机的主要发源地

也是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其中,主要工业产量下降幅度更大,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工业危机反过来又导致了金融危机。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失业率急剧上升,1932年高达43.8%,加上半失业者22.6%,则1932年德国全失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奇高的失业率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应该承认,希特勒政权对外取消债务,对内实施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确使德国的工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经济迅速发展,失业率迅速下降,1938年时失业率低至1.3%。从1932年到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而铝、镁和车床的产量竟高于美国。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倍,消费资料生产也增长了43%。与德国相比,美国罗斯福的新政则只是暂时缓解了萧条。直到一九四一年美国参战后,美国国民经济也转入战时计划经济轨道,美国才彻底摆脱了大萧条。虽然德、美两国的政权性质和所信奉的意识形态大不相同,但就摆脱市场激烈竞争产生的萧条而言,却有着内在的共同性:停止经济战争,统一调配资源,社会各阶层所得比例相对稳定。

危机对日本的打击

也十分沉重。从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大批银行和工商企业破产倒闭,主要工业部门开工率只有50%,工业总产值下降32.9%,其中煤下降36.7%,生铁30.5%,钢47.2%,船舶88.2%,棉纺织品下降30.7%。农业总产值也下降了40%,生丝价格猛跌,占农户总数40%的养蚕农户遭到致命打击。日本的对策也是自上而下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从1931年开始,政府通过以《重要产业统制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制法令,把工、农、金、贸各领域控制起来;又在各个部门中强行组织卡特尔和托拉斯,把中小企业置于财阀的控制之下。然后对各垄断企业发出大批军事订货,从1931年到1936年,军事订货共达50亿日元之巨。在此期间,政府还投资10多亿元兴建、扩建和改组国营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财阀。到1937年,八大老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仓、浅野、川崎、古河)以及五大新财阀(日产、日氮、日曹、森、理研)拥有的资本达41.7亿日元,占全国公司总资本的27.2%。在接受军事订货的110家企业中,拥有实力的工厂几乎全是属于三井、三菱、住友、大仓、久原等少数财阀的。在经济垄断化的前提下,日本企业在国内市场保持垄断性高价,对外则实施低价倾销,以获得必要的外汇,购买战略资源和工业设备。从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额由11.5亿日元增至21.8亿日元。其中棉纺织品的输出,在1933年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一,震动了欧美各国。

英国的危机

相对缓和一些。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状态,剩余资本主要投放到国外;二是英国在危机后加强了贸易保护,使英国工业的相对市场份额有所扩大。从1929年的最高点到1932年的最低点,英国工业生产仅下降了32%,远低于美国。但主要工业部门也受严重冲击,钢产量下降46%,生铁产量下降53%,纺织品生产下降三分之二,煤产量下降五分之一。在1932年英国对农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前,英国农业受危机影响严重。对外贸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从1929年到1931年第3季度降低了30%,对外贸易的逆差从1930年的3.9亿英镑增加到1931年的4.1亿英镑,与此同时,投资利润回流却从4.1亿英镑减至3亿英镑,英国第一次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危机促使英国最终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也促使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大幅度贬值。前者保护了英国的国内市场,后者增强了英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两者的合力使英国成为大萧条的相对受益者。

1929年经济危机_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唯物主义史学的解析

一、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我们在世界近代史中学习过哪几次经济危机?
①1825年发生于英国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
②1847年蔓延于欧洲的工商业危机。
③1857年发生于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追求利润,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美国在20年代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因此,产品并非出现了绝对过剩,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而无力购买,出现了相对过剩。这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
第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用句时髦话来说,就是所谓“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
第三,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非常猖撅,不但有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高度,股票以其帐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四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
2.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
事实上,1929年美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严重困难。由于传统工业部门在20年代一直发展迟缓,开工严重不足,并制约了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进而使整个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大衰退的迹象。但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在1929年上半年股价却一直上扬。这个美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无法正确反映美国经济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支撑股市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但这种信心和希望在1929年10月下旬,由于经济持续低迷而彻底破灭。最终在1929年10月24日引发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价下跌之快,连自动报价机都来不及报价。股市崩溃了。股市崩溃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换兑存款,这又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银行倒闭后,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工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购买商品。美国的经济由此开始进入了恶性循环。
3.经济危机的明显特征
第一,范围特别广。由于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又使危机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另外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迸发、相互交织。
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
第三,破坏性特别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l/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
4.经济危机的影响
30年代的大危机是世界性的资本主义政治危机。大危机自然产生了大影响.那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二者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从局部看,经济危机必然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政坛丑闻迭出,政府信誉扫地;而广大人民由于失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对本国政府强烈不满,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一方面设置关税壁垒以限制进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的背景
通过对第一小节的学习,我们对这次经济危机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其沉重打击之下,资本主义各国都急于寻找出路,那么,美国采取了什么对策?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罗斯福如何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在这次危机的打击下损失最为严重。但当时的胡佛政府对此一筹莫展,只是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致使危机更加严重。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银行倒闭,13万家以上企业破产,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身残志坚,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上台伊始,就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刀阔斧地对各个生产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称之为“罗斯福新政”。新政首先从哪个生产部门开始?为什么?因为这次经济危机最初是由金融危机引发,追根溯源,罗斯福首先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他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经营状况不佳的勒令清盘。通过成立联邦储蓄保障公司,保证存款人的存款,以恢复银行信用。到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银行信誉的恢复,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同时,禁止黄金出口,并宣布美元贬值 40.9%,以刺激生产和对外贸易。第二,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拟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的联合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上。第三,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目的是限制农业生产,克服生产过剩,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第四,积极推行“以工代赈”。面对庞大的失业队伍,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紧急救济。但单纯的救济只是治标不治本,国家财力也无法长期负担。因此,大力推行“以工代赈”,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大量就业机会,进而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3.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及其影响
罗斯福新政作为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是否就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呢?为什么?
因为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消除这一基本矛盾。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但它在很多方面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课本上对此分析了几点?我们可以按照影响的程度将其概括为:
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期间活跃起来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德国法西斯专政

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提起法西斯德国,同学们可能都不陌生。尤其是喜欢二战史的同学,脑子里首先就会联想到希特勒、纳粹党、盖世太保、排犹主义、闪电战等等。这个恶魔一般的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按照远近程度将其分为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直接原因。
①历史原因又可分为两点。
第一,缺乏民主传统。从历史上来看,德国长期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容克贵族地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魏玛共和国只是德国战败后成立的一个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共和国,基础薄弱。
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有哪些?《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就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因此,其领土被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全部瓜分,军事力量受到严格限制,还要支付大量赔款。这些过于苛刻的条款只能在德国人民心中种下复仇的种子。就连当时协约国军队统帅、法国元帅福煦也对此评论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和平,这不过是一次20年的休战而已。”此话不幸而言中,而且精确之至。
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经济几乎完全崩溃。只是依靠美英对它的贷款和援助,才使经济在20年代得到逐步的恢复和发展。正因为接受了美国的大量贷款,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几乎立刻就波及到了德国。危机对德国的打击也非常沉重。社会矛盾激化,工农运动此起彼伏,仅1930年就发生了366次罢工斗争,参加罢工人数达24.49万人。德国共产党的影响大增;而魏玛政府软弱无能。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
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是直接原因
。纳粹党是“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的德文简称。该党原是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的一个小资产阶级政党。1919年,希特勒加入后,把它逐步改造为一个法西斯政党。但在20年代影响一直不大。经济危机的发生为其提供了转机。纳粹党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广泛的支持。第一,他抓住了德国人民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情绪,宣扬说,德国人民的一切灾难都来源于《凡尔赛和约》。他上台后,要立即废止《凡尔赛和约》。不仅要收回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的领土,而且要夺取德意志民族作为“生存空间”所必需的其他领土。第二,他以日耳曼种族优越论煽动反动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情绪,宣扬日耳曼人生来就肩负着统治其他民族的使命,第三,他针对各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向他们许下虚伪的诺言。他向工人们保证说,要消灭失业,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向农民许诺说,将取消地租,废除债务和提供补助;答应给小商人和手工业者降低捐税、发放低息贷款,扶植他们的发展。第四,针对资产阶级害怕私有财产受到威胁的恐惧心理,以共产主义的威胁来恫吓他们,表示要坚决根除德国的布尔什维克。第五,希特勒曾公开宣传,纳粹党执政后,还要大大扩充国防军,这使得青年军官中同情纳粹党的人开始增多。这些宣传,蒙骗了很多在经济危机中陷于绝境中的中下层民众,也赢得了军队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纳粹党的人数由1929年的15万,猛增到1933年的近百万。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了。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在1932年夏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了国会全部608个席位中的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同年11月,以大军火商克虏伯为首的20名金融家、工业家和容克贵族联名上书兴登堡总统,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为什么说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就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呢?
因为,法西斯专政的实质就意味着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这必将引起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使世界走向战争。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就集中体现了这一实质。我们可以将其政策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在政治上,建立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纳粹党上台后不久,就制造了“国会纵火案”,有计划地打击德国共产党。因德国共产党的力量正在逐步壮大,纳粹党把共产党看成是对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然后,纳粹党先取消议会制,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②在经济上,希特勒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采取一系列措施,组织武器弹药和军用品的生产,大量削减民用工业部门的生产,从而使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迅速增长起来。到1939年,德国的军火生产量已为美英两国总和的两倍多,为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③在军事上,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重建了德国空军,扩充了海军。并公布了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的法令,把德国陆军迅速扩充到100万人。④在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英法对此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希特勒的军事冒险行动步步得逞,更助长了其嚣张气焰。⑤在文化教育领域,希特勒政府疯狂地摧残进步文化,迫害知识分子,焚毁进步书刊,实行法西斯教育,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同时,希特勒政府竟然把残酷地迫害犹太人定为第三帝国的“国策”。他们胡说犹太人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受的困难“负有很大的责任”,在全国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狂潮。在希特勒专政时期,约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当腥风血雨弥漫德国大地时,甚至连一些基督教徒也未能幸免。历史掀开了最黑暗的一页。

四、日本法西斯专政

1.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正当希特勒在德国一步步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并形成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的时候,远在世界东方的日本法西斯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有哪些呢?
我们可以参照对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分析思路,也将其分为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直接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历史原因
。日本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在近代历史上曾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威胁。后来,通过倒幕运动、明治维新,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进而摆脱民族危机。但这次资产阶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势力相结合,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近代天皇制建立起来。根据日本1889年宪法,天皇的权力至高无上,带有神权色彩。内阁不是对议会负责,而是对天皇负责。日本的政体实际上是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天皇仍然掌握实权。
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战后成为债权国。经济形势比德国要好得多。但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却也深陷困境,这是什么原因呢?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也主要是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而并非是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了那个程度。同时,日本发展经济有着先天缺陷: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因而严重依赖海外的原材料市场和商品市场,进出口贸易是其生命线。因此,当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使货币贬值,大打贸易战,对日本的打击就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经济。资本家为转嫁危机,大量裁减工人,并降低在业工人工资,这又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进而引发政治危机。广大工人、农民为生存展开空前规模的罢工和反对地主的斗争。1931年罢工次数比1928年增加了一倍半。1929年底和1930年4月,东京的电车和公共汽车工人大罢工,与此相呼应,大阪与横滨的电车、公共汽车业的劳资纠纷震动了全国。统治阶级惶恐不安,亟需建立强权政治。
③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
像德国的纳粹党、意大利的法西斯一样,在日本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过程中,也有一股核心力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股势力就是军部。日本军部是指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包括政府中的陆军省、海军省、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军令部等部门。按照惯例,一个国家的军事部门应该由政府领导,可日本的军部却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按照日本宪法,日本天皇才是国家军队的最高统帅,一切军事机构都要直接对天皇负责,政府、议会根本无权过问。军部有什么重要决定,特别是对外侵略的方针,可以直接面奏天皇,这叫“帷幄上奏权”,而政府被排除在外。法西斯分子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1931年,在日本军部策划下,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霸占了中国东北。日本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日本法西斯分子公开反共,并在“防止赤化”的口号下,摧残一切进步力量;他们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杀死与他们意见不一致的统治集团中的个别首脑。1936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了“二二六”兵变。企图建立以他们为首的军部法西斯政权。这次兵变虽然由于军阀集团的内讧而未能得逞,但军部却借此进一步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后,在军部法西斯的支持之下,老牌法西斯分子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广田上台后,首先规定内阁中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这就为军部控制政权提供了合法手段。在此情况下,政府如果通过了不利于军部的决定,陆海军大臣就会辞职,军部还会拒绝派出新的陆海军大臣,这样政府就无法组成,只有下台。因此,政府只好听命于军部。大政方针要取决于军部,政府的人事安排也要由军部决定。军部拥有巨大权力,可以不受干扰地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这样,以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标志,以天皇和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方式上有何异同.①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②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3.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①在政治上:广田弘毅内阁以镇压叛乱、稳定时局为名,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加紧了对舆论及宣传机关的控制和收集情报的活动。②在军事上:加紧扩军备战。陆军提出了6年内增建41个师团、142个航空中队的六年扩军计划。海军也提出了5年内增建各种军舰66艘、共27万吨的五年扩军计划,其中包括当时世界最大的战舰“大和”、“武藏”号的建造计划。③在外交上: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它规定:必须使“外交与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之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以便确保帝国在名义上、实质上都成为东亚安定势力之地位”。日本帝国主义在这里毫不掩饰地表明,不仅要继续扩大侵华战争,而且企图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扩张。不久相继爆发的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就是贯彻实施这项侵略方案的必然结果。

美德日分析

政治条件不同
美国具有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787年宪法就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有效地防范了独裁者的出现。而德日两国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势力强大,军国主义盛行。
经济条件不同
美国尽管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但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仍然具有比较雄厚的金融力量,经济上的回旋余地比较大。德日两国金融力量薄弱,市场相对狭小。
领袖素质不同
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捍卫者。而希特勒从年轻时就表现出了独裁倾向,,日本也是由军国主义高层主导的强权政治。综上所述,美国尽管也出现了法西斯团体,但通过实行以国家调节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开始逐步摆脱经济危机。德日两国则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发动对外战争的道路,成了世界人民最危险的敌人和新的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40103/99321.html

更多阅读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90年代的经济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世界经济形成三大主体、三大市场,南北贫富鸿沟扩大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政治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环境四大因素成为影响和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环境,南北差

2015年世界经济排名 2015年世界经济仍将裹足不前

今年世界经济整体不容乐观,2015年世界经济依然没有突破点,将会长期处于一个裹足不前的发展状态,其原因归结起来有“三个引擎动力不足,三个车轮不动,四个干扰因素,五个过快”。首先,“三个引擎”动力不足。“引进来”动力不足:目前,全球在引

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13年中国经济如何稳中求进

   世界各国的历史统计数据表明,每一次换届都是一次投资和GDP增长的高峰,中国也不例外。因此,对于2013年的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不用太过担忧,尤其对中国而言,2013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

声明:《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的简介,1》为网友情歌三百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