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南部,中国面积最大内陆盆地。处于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800至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着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盆地内有丰富石油等矿产资源.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几乎终年不雨,被认为是含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地形封闭,开口朝东南。铁路现已通到喀什,为开发塔里木盆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塔里木_塔里木盆地 -盆地简介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 ?????????? / Tarim oymanliqi / Tarim oymanli?i)。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大体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面积530000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由于深处大陆内部,周围又有高山阻碍湿润空气进入,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大多在50毫米以下,极为干旱。盆地中心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00平方公里,罗布泊、台特马湖周围为大片盐漠。发源于天山、昆仑山的河流到沙漠边缘就逐渐消失,只有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等较大河流能维持较长流程。
资源
各河均汇入塔里木河,“塔里木”,在维吾尔语中即河流汇集之意。旧时喀什噶尔河、渭干河等也汇入塔里木河,后因灌溉耗水过多,与塔里木河间已断流。水源充足的山麓地带已发展为灌溉绿洲,著名的有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叶城、和田、于田等。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古老的内陆产棉区,光照条件好,热量丰富,能满足中、晚熟陆地棉和长绒棉的需要。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又不利害虫孳生,是中国优质棉种植的高产稳产区。瓜果资源丰富,著名的有库尔勒香梨、库车白杏、阿图什无花果、叶城石榴、和田红葡萄等。木本油料的薄壳核桃种植也很普遍。和田的地毯编织和桑蚕都发达。1949年以后沿塔里木河新建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在叶城等地已发现高产油田。铁路现已通到喀什,为开发塔里木盆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位置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到罗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脉南麓,南至昆仑山脉北麓,大致在北纬37°----42°的暖温带范围内。
地形
盆地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大体呈菱形。四周高山海拔4000----6000米 ,盆地中部海拔1100---1300米,地势由西高东低,并稍微向北斜,地势的最低点是位于盆地东端的罗布波洼地,海拔781米。边界受东西向和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成为不规则的菱形,并在东部以70千米宽的通道与河西走廊相接。居亚洲大陆中心,气候干燥,雨量特少,如若羌1957年全年降水量3.9毫米,民丰安迪尔1966年降水量5.0毫米,蒸发量却很大,若羌达2952毫米,故以风力作用为主,风速常在5米/秒以上,石蘑菇和风城地貌发育。
地质学
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中间由天山隔开,南北相对,分布于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之间。塔里木盆地南北宽为 520 km,东西长约 1300 km,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几乎终年不雨,被认为是含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地形封闭,开口朝东南。
考古学
塔里木盆地已发掘出土墓葬与木乃伊,工具,工程陶瓷,彩陶和其他艺术作品。
塔里木_塔里木盆地 -介绍
塔里木盆地
?
中文名称:塔里木盆地所属地区: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地理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面积:53万平方公里
海拔:1000米地位: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_塔里木盆地 -自然景色
塔里木盆地
自然景色分成4个环状:
①盆地边缘砾石带枣山足戈壁滩,是由古代暴流洪积扇群组成,微向盆地中心倾斜,坡度一般6°~8°,宽度10~30千米,厚度千米以上,表面由2~3米厚砾层组成,水均渗入地下,地面草木不生。
②盆地边缘绿洲带,河流出山之后,坡度突降,水流分散,沙泥沉积,形成扇状平原,现有疏勒、莎车、阿克苏、和田和库车等大小绿洲100多个。绿洲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河道迁移,绿洲也会迁移。
③盆地中部沙漠带,即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2.4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沙漠面积的47%,为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主要是流动沙丘,占85%,沙丘高大 ,多50米以上,成沙较老的可达250米,呈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型沙山、长条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形态。
④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湖盆区,大部由盐壳组成,范围曾有多次变动,多风蚀雅丹地形。塔里木河基本汇集了盆地的全部大河,全长2000千米,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河流冲积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胡杨林和灰杨林分布面积广,对防御风沙、调节气候、供应木材有重要作用。
塔里木_塔里木盆地 -形成
陨石坠落过程
流星体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由于受其它天体的摄动或与其它天体碰撞,而改变其运行轨道,当其轨道变到与地球轨道相交时,就可能坠落到地球上来。
塔里木盆地
当流星体以约7.2-11千米/秒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它前端空气受到强烈压缩,经与空气摩擦而使其表面温度升高。在离地面约90-135千米的高度,大气阻力使流星体开始减速,由于激波和大气摩擦作用引起它的表面发热发光,开始气化腐蚀,表面的熔化物质向流星体后部喷射,又使新的裸露面气化、熔蚀,使陨石发生烧蚀作用。流星体陨落到55千米以下,由于那里大气密度大得足以使它前端的空气受到强烈的压缩而产生激波,因而,有时发出隆隆的响声。当流星体降到12.5千米左右的高度,时速度减到100-300米/秒的终点速度,其表面温度大大降低,不再发光,先前熔化的表展迅速凝固成黑色的熔壳, 最后流星体撞击地面,成为陨石。
陨石陨落的整个过程大约延续几十秒至一分多钟。如果流星体质量相当大,其初始速度又大大超过音速,那么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直到强大的不均匀的冲击压力,使它在12-30千米的上空分裂成许多碎块,散落在大面积的面上,成为陨石雨。如果流星体很大,最后仍保持很高的速度,在它撞击地面前的瞬间,由于流星体前端的空气受到突然的非常强烈的压缩而急剧升温,使流星体本身及其周围的物质骤然气化而猛烈爆炸,结果陨石粉碎。
塔里木盆地图集
撞击处形成一个圆形的陨石撞击爆炸坑,简称陨石坑。坑的直径比陨石大得多。陨石和地球物质的碎片和熔化滴粒散布在坑周围的广大区域。巨大的陨石(直径在数十千米及以上)在着陆前的猛烈爆炸所形成的碎块,是 不规则形状,因此,当其坠落地表之际,不一定在地表上形成标准的圆形撞击坑。
巨陨石坠地的后果:一是在地表上要形成一个巨大的撞击坑,也即产生断陷、拗陷盆地。二是于撞击坑周围要形成环形山、类环形山,以及同心的环形或弧形褶皱山。三是这类山脉中必然有明显的、规模宏大的断裂痕迹、粉碎性块状岩石(陨石)痕迹。同时这类山脉中的地表上必然还有与撞击坑表面遗留的类似的地表物质――土壤。而且距撞击坑越近,其类似的土壤则越多,距撞击坑越远,类似的土壤则越少。当然,这种类似的土壤是以撞击坑为同心圆(正撞)或同心弧(斜撞)方式分布。四是撞击坑下面必然还有巨陨石或者是小行星的残馀物体,其下方则是撞击前原来的地表上的古植物层和古地表层。五是周围山脉的地表中也同样地拥有撞击尘土复盖下的古植物层和古地表层。六是当巨陨石或小行星的撞击能量将地壳砸裂之际,撞击坑或周围必然会有火山爆发或者是火成岩山脉的诞生。
地质地貌
塔里木盆地鸟瞰图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西部四大相邻的盆地之一。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处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
地质特点是: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复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微向北倾。旧罗布泊湖面高程780米,盆地最低点塔里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缘,水向东流。
土壤特点是: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馀盐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沿塔里木河和大河下游两岸的冲积平原上主要是草甸土和胡杨林土(土壤学上亦称吐喀依土)。草甸土分布广。
撞击坑之论证
1.盆地的形状
塔里木盆地
首先,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可见,整个盆地形似椭圆形的橄榄球,具备撞击坑的第一特征――圆形或椭圆形。
其次,塔里木盆地与周围环境在地质上的能量平衡有这样的特点,塔里木盆地是地质上的巨大断裂与拗陷,产生大面积拗陷的能量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种大面积的竖直向下的巨大能量应该来自三种可能:
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吸引力(必须远远大于周围的重力)。可是,地表重力场几乎是均衡分布的,地幔中的熔融高温物质却是向外呈扩张性作用,一旦地壳予以的束缚力不足,则随时以火山形式爆发。因此,产生大面积拗陷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竖直向下作用机理则是不可能的。
二是来自坂块间的挤压作用导致的局部地表塌陷,或者是褶皱塌陷所致的局部地表塌陷。由于这类局部地表塌陷一般都以线性的塌陷为基本特征,因此根本不可能形成塔里木这类巨大的呈椭圆形的地表塌陷。
塔里木盆地
三是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巨陨石、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导致地表的塌陷。人类对于陨石的坠落不仅早已有所认识,而且拥有相当的物证――陨石及陨石坑。关于巨陨石对地球的撞击,一些科学家或者天文雪家和爱好者对其有大量的研究及推测。然而,对于小行星的入侵事件,仍然是处于一个初步的探索与研究阶段,而且还不能把这类小行星的体积估计得或者是想象得太大(直径上百公里)。然而,自从地球诞生以来,既然众多的陨石曾经频繁不断地坠落于地球,那么,巨陨石、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也自然是可能的。只是每当这种可能事件发生之际,整个地球必将遭受灭顶之灾。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恐龙时代和恐龙的最终灭绝历史。至到今天,地球上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塔里木盆地这类巨大的拗陷坑。所以,人类应该没有理由来否定巨陨石或小行星曾经对地球有过的“入侵、破坏、改造”之历史可能性。
塔里木盆地
由于塔里木盆地是整体的、大面积的地质拗陷,是刚性的地质拗陷盆地,其周围却正好是高原环抱。根据“能量巨变、形状巨变”之规律, 所以,产生塔里木盆地的能量之源只能是来自巨陨石或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并撞击所致。
2.环形山、火山、褶皱山、断裂痕迹
塔里木盆地北面是天山山脉、西面是帕米尔高原、南面是昆仑山脉以及向南向东拓展的巍巍青藏高原。
环绕塔里木盆地三大山系的地质理论认为:一是北面的天山,地槽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经加里东运动特别是华立西运动,地槽发生全面性回返,褶皱隆起形成古天山山地。构成山地的主要岩石是古生代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及华立西期的侵入岩等。
二是南面的昆仑山脉。昆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间均以深大断裂相隔。
三是西面的帕米尔高原。高山峻岭交错,地形结构以近纬向的山地为主,并与经向山地相结合。地形与构造一致,主要呈线性特点,没有封闭的内陆盆地。
总之,塔里木盆地被周围的高山山脉与高原环抱。一是共同具备山体极大断裂和隆生的特点。二是山中火成岩突出,但出露土壤繁杂,具撞击抛撒性、破坏性。三是昆仑山系中的褶皱山脉,以盆地为中心,呈波浪形逐级向南扩展性分布,直至喜马拉雅山脉最南部。塔里木盆地的拗陷与整个青藏高原的突起构成“能量巨变、形状巨变”的系统平衡。因此,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二大特征――撞击坑周围是环形山脉。
3.撞击拗陷物及时间
1.撞击时间分析
A、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
B、中生代至早第三纪末,古天山被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晚第三纪特别是上新世以后准平原发生断块抬升。
C、昆仑山脉于中生代产生拗陷,经燕山运动构成主脊两侧4000米以上的山体。昆仑山脉与秦岭构成分隔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纬向山脉。
D、帕米尔当前的高度是新构造运动强烈隆起形成时,在新第三纪的3000万年中升高了3400米,而在近100万年中又升高了700米,老第三纪沉积在山麓下的岩层现己升高5公里。
E、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上隆起最晚的年轻山脉。于始新世古地中海撤退时开始升起,后经数次断块上升而形成。据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700米处发现高山砾古植物化石推断,上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山脉约升高了2000米。
塔里木盆地
F、根据板块运动理论,认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印度板块向北漂 移,同欧亚板块碰撞并俯仰于后者之下的结果。同时可能还受北方刚性的塔亚木地块向南楔入青藏地块的动力作用的影响。
可见,刚性的塔里木盆地的拗陷时间,与环边高原山脉的突然隆起时间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中生代末期,基金距今6500万年。
2.撞击坑中的残馀物质(沙漠与戈壁)分析
从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构造情况不难看出,“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这是与周围山脉截然不同的地质构造。因为周围高耸的山脉中的地质构造却几乎相同――属古生代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及华立西期(喜马拉雅期、燕山运动时期)的侵入岩等。而盆地中发生在中生带末期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复盖在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层上,其下是稳定的古老结晶岩基底。
中生代和新生代最大厚度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层,是其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复盖层的近十倍,而且已经远远超过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高度值。从地球火山爆发及火成岩山脉的构造和形成可知,只有地幔中的高温熔融物质猛烈喷发和强烈外溢,才能在地球地表上形成耸立几千米高的火成岩山脉。
可见,在地表上形成厚达万米的且是较大面积的陆相盆地沉积地质,一是应该具备比诞生天山、昆仑山强烈隆生时更大的能量,因为地表的压力远远小于地壳下部和地幔的压力。所以,这样的条件下要产生大面积的深度断裂拗陷,必须具备比造山运动成倍的强大能量;二是这些厚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凹陷体,在其地表的凹陷动态过程中必然要拥有一个施力体。而均衡分布的地球引力和外扩作用的高温熔融地幔,两者都不足以成为这样的施力体。因此,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厚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凹陷物质本身,在凹陷发生前就已具备的强大无比的动态冲击能量。也即厚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凹陷物质,自己是自己的施力体。同时,即使它从地面上整体性抛起又砸下,但也不会具有陷入万米之深的能量。还有一点特别奇特的是:在盆地周围环形山中,特别是在紧邻盆地南部边缘的阿尔金山和昆仑山脉中均有海侵地表地质,而盆地中却有厚达万米的,近似于锅形的陆相沉积凹陷物质。
因此,这个巨大的拗陷物体只能来自太空。因为物体于太空中运行所具备的巨大速度和体质能量,足以在地表上产生巨大的撞击凹陷坑。同时,巨大的撞击能量必然在周围产生地表层剧烈褶皱,进而形成高大的环形山脉群系。进一步地,刚性的塔里木盆地地质,恰恰充分说明了其刚性的产生,是撞击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刚性的塔里木盆地中,最大厚度达万米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大面积陆相沉积,只能是来自太空的某个坠落物体本身的物质部分。正是塔里木盆地的突然拗陷,进而才导致了其四周连绵起伏的山脉、高原的迅速地强烈隆升,特别是火山群的发生。
塔里木盆地内是广泛的沙漠。塔里木河以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万平方公里,占新疆面积20%,占中国沙漠和戈壁总面积26%(如单指沙漠则占43%),是中国最大沙漠地”。从盆地如此地质分布情况不难看出,正是石陨石类小行行星的坠落撞击,才导致了这样的呈环状分布的盆地地貌,并且拗陷盆地的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而且,拗陷盆地的最外部边缘与周围的高原与山脉之间的地形具有典型的冲击扩散效应,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南面的昆仑山山脉的整个北坡的坡面冲击扩散效应尤为明显。
可见,并非是干旱形成了塔里木盆地中的广大的沙漠区域,而是这个巨大的飞来并拗陷的物质体本身,才是产生沙漠与戈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撞击体的残馀物质――厚达万米的陆相沉积体,其表层物质经大自然的综合侵蚀作用后形成了沙漠与戈壁。
总之,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三大特征――拥有不可否认的、规模巨大的撞击体残馀物,即盆中巨厚的陆相沙岩。
4.抛撒物
由于“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由于巨大的撞击作用,那么在盆地与周围山脉的环境中,就必然能够找到共同物理化学特征的地表土壤物质。
A、盆地中的土壤:土质情况是“除冲积扇、三角洲上中部及部分老绿洲外,盆地土壤都有强烈的土壤盐渍化问题,需采取综合措施予以改良”;地质情况是“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馀盐土。昆龟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
塔里木盆地美景
B、昆仑山脉中的土壤:西段山地的北坡为山地荒漠和高寒荒漠景观。低于2700米的前山及中山带下部为红沙与合头草荒漠。砾---石质的山地棕漠土,上部为昆仑篙为主的草原化荒漠,棕钙---淡栗钙土。2700-3000米的下部沙土地带合头草荒漠,上部为紫花针茅、银穗羊茅占优势的山地草原,阴坡出现小片雪岭云杉林,与山地草原构成山地森林草原。在3000米的塔什库尔干宽谷中为高位沼泽化草甸。3100-3900米干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