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在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创作,具有自传色彩,1985年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的中篇小说。后来他以这篇小说命名了一部作品集,这里指中篇小说本身。
透明的红萝卜_《透明的红萝卜》 -简介
《透明的红萝卜》
《透明的红萝卜》描述了主人公黑孩受到后娘残酷的虐待,过早地背上了生活的重负,和大人一样参加劳动挣工分,还要承受某些人的羞辱和痛打,坚忍地活在苦痛的现实中。
作品写出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外在世界生活中的人和事在一个孩子心中的折射,写出了一个孩子的心态。在他孤独的内心中,各种感觉异常敏锐。
透明的红萝卜_《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简介
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 “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之后有多部小说引起巨大反响。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透明的红萝卜_《透明的红萝卜》 -写作背景
小说在莫言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创作的。小说写于1985年,起源于梦境。1985年的文坛呈现出元化、个性化的趋势。莫言写此文时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他试图用一种神秘色彩、虚幻色彩,和一点感伤的气息来写“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农村生活,写出农村的贫穷苦难以及贫穷苦难中的一点欢乐。
透明的红萝卜_《透明的红萝卜》 -主人公
黑孩
黑孩,一个始终弥漫着神秘主义色彩的小孩,会动的耳朵,灵敏的嗅觉与听力,一个像某种动物一般有山野的灵性的孩子,受伤了往伤口上撒泥土,在他后娘虐他的时候就学会的自我安抚,他对苦难有难以想象的承受能力,他的生命力像永远也拉不断的皮筋。一个有着奇特视角的孩子,把心保留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目光观察成人世界并将自己的感知加以放大,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揭示真实的世界。这样的一个孩子,便是有点哀伤、有些神秘主义的《透明的红萝卜》的主人公。
黑孩从一出场就被定位为弱者,他才十岁左右而且相比同龄的小孩又矮又小,“头很大,脖子细长,挑着这样一个大脑袋显得随时有压折的危险”。在初冬的时节,身上还只穿着他闯关东的父亲留下的一条污渍斑斑的大裤衩。那数得出肋巴骨的鸡胸脯,脊背上、腿上闪亮的伤疤,说明他受到后娘怎样残酷的虐待。他过早地背上了生活的重负,和大人一样参加劳动挣工分,还要承受某些人的羞辱和痛打。他拉着那样大一个风匣,瘦身子吃力地前倾后仰,“左胸脯的肋条缝中,他的心脏像只小耗子一样可怜巴巴地跳动着”。
原型
《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说:“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
莫言说过:“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几十本书,可能塑造出几百个人物,但几十本书只不过是一本书的种种翻版,几百个人物只不过是一个人物的种种化身。这几十本书合成的一本书就是作家的自传,这几百个人物合成的一个人物就是作家的自我。”
莫言还说过:“如果硬要我从自己的书里抽出一个这样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就是我在《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莫言通过黑孩来诉说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的那一段时光。因此透过黑孩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莫言,理解莫言作品的内涵。
透明的红萝卜_《透明的红萝卜》 -解读
对母亲的依恋
莫言曾说过,一个人无论写了多少作品,他的作品都是对童年的记忆,他所有的作品就是一个个人的自传。因此童年记忆在作家的创作中是很重要的。黑孩的身上有着莫言童年的印记,一定程度上,黑孩是童年莫言的一个象征,莫言通过黑孩的眼睛描写那个特殊的时代以及在那个特殊时代生活下的人们。
在文中,黑孩最为在意的人是菊子,因为菊子是第一个让他感到温暖的人,黑孩应该是把菊子做为一个母亲的象征的,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后母对他的虐待,又让他对母亲这一概念产生了怀疑,所以他对菊子的类似于母亲的依恋在一定程度转变为一种朦胧的爱恋,在我看来这种爱恋本质上还是属于对母亲的依恋,类似与“弑父娶母”的感情,只不过黑孩没有得到过母亲的温情,这种爱恋在内心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样一种似母子似姐弟又似男女的复杂而特殊的情感,最终让黑孩在小铁匠和小石匠的决斗中偏向了小铁匠。
诗意的意象
萝卜能够透明,还是红色的。这已经是个意象,一个富于诗意的意象。它使人想起童话。然而,按照通常的说法这应该算是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所谓农村题材小说。但凡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恐怕都要犹疑,它究竟能不能算是反映现实农村生活的农村题材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这孩子刚出现的时候普普通通,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裤子,细长的脖子支撑着大脑袋。但是越到后来,这孩子越象个小精灵,还透着几分神秘。他从来不说话。他从不怕冷,当十分强壮的老铁匠都穿上棉袄时,他仍然光背赤足,且没有半点瑟缩。他用手去抓热铁,让热铁象知了一样在手里滋啦滋啦地响,把手烫得冒出黄烟,可他还不慌不忙,仿佛那皮肉的的痛中有一种快感。
他在一个夜晚看见了透明的红萝卜,那萝卜晶莹透明,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萝卜里还流动着活泼的银色液体。于是孩子便着迷地去寻求它,以至于到萝卜地去,把每一个萝卜都拔下来举到阳光下端详,最后把一片地萝卜全部拔光……。这的确很象童话。
然而,这些非现实的童话因素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只是其艺术形象构成的一种成分。与这种童话式的非现实因素相交织,小说中又有很多十分现实的农村生活描写。凡是对我国农村生活,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农村生活比较熟悉的人,都会承认这些描写既丰富多彩,又生动准确。例如小说作者对公社副主任刘太阳的刻画,用墨并不多,只寥寥几笔,然而活龙活现,一个本质还不算太劣,却已经习惯于欺凌百姓的小官僚跃然纸上。
小说中的其他几个人物,还有小说所展现的一幅幅农村生活图景,也都写得十分生气,发散着一股温馨的泥土气息。读这些地方的时候,我们几乎会忘记小说中的那些童话式的非现实的因素,以为自己在品味一篇风格上非常“写实”的小说。
如此,《透明的红萝卜》多少给人一种迷离恍惚之感。它所描写的一切,似乎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是经验的,又是非经验的,是透明的,又是不透明的。小说这种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效果,使我们获得一种新鲜的、陌生的审美经验。它使我们有些困惑,但也使我们享受到一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愉悦。
透明的红萝卜_《透明的红萝卜》 -入选中学生教材
2012年10月,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语文出版社确定将莫言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