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空间观后感作文
今天看了波兰的电影――《自杀空间suicide room》,感觉真的很不错。不愧是波兰二十年以来最酷的电影。一开始还算活泼,到后来慢慢的变得压抑沉重。动画制作的也很好,代表着虚拟世界。主人公由于对现实绝望,于是“自我流放到虚拟世界”,介绍里“自我流放”这个词用的很好。他最终也走上了死亡。影片最后Dominika在服食了大量精神病药物,即将死亡的片刻,也感到了后悔,他呼叫父母,也印实了他其实是不想自杀的。最后视频留在了网上。非常抨击人心,具有震撼力。
自杀空间观后感作文600字
这部电影理所当然被誉为“二十年来最酷的波兰电影”。当然其中不乏过度夸张的溢美之词,但是,出自一位八零后导演之后的本片带着一股天然的叛逆劲儿,大声地否定这个扭曲的现实世界。
男主角多米尼克来自一个富裕的波兰家庭,父亲是政府高官,母亲是服装界女强人,他就读一所私立学校,有固定的朋友圈子,课余时间去练空手道,时常陪父母参加那些无聊的应酬酒宴和歌剧。他的生活看起来完美而正常。但一颗空虚的种子早已深深埋藏在他的心灵深处,等待着一粒火星的点燃。
那一点并不遥远。毕业派对那一天,他在朋友的起哄下和男性好友埃里克接了吻。这段视频立马被上传到Youtube疯传,脸书上全是同学们肆意的猜测和调侃。更糟的是,他在和埃里克对练空手道的时候产生了生理反应。铺天盖地的网络舆论让他羞于再踏进社交团体里一步。
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在网上东晃西晃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游戏论坛“自杀空间”,结识了一个名叫西维亚的女孩。西维亚也是因为一段用小刀在手臂上雕刻的视频而走红网络,她每天宣称“我还活着是我今天最大的错误”,在“自杀空间”里被人称作“女王”,声称自己三年没有踏出屋子一步。西维亚让多米尼克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找到了一种说不清的亲近和情感寄托。他开始在这个“自杀空间”里面越陷越深。
自杀空间影评作文
影片的结局,多米尼克自杀了,一直宣称要自杀的西维亚却活了下来。西维亚跑出自己的屋子,站在空旷的草地上,大声地哭号。服用过量安眠药的多米尼克在死之前大声地哭着呼唤父母的救援:他真的没有多想死的呀。尽管生活没有意义,不,不能这么说,也许生活本身的意义就是“活着”。他们不懂死亡的含义,就如同他们不懂生存的含义一样。他们太年轻,他们其实多么害怕孤单和死亡。
影片塑造了一个炫丽的网络世界,采取日系的动漫风格和配乐。多米尼克和西维亚在这个世界中像一对侠客情侣一般美好。他自以为自己爱她,却从没见过她面具下的真实模样。多米尼克的父母自以为提供给了儿子一切优越的东西,以为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所缺的唯一一样东西就是:沟通。
和大理石接吻、高调宣称自己喜欢男人、画着眼线穿着铆钉让自己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举动,也许只是少年无助的顾影自怜。
少年的世界可悲而滑稽。多米尼克的世界幻灭了。他生前最后的一刻被手机拍下来上传到了Youtube,成为点击率超高的视频。仿佛莫大的讽刺。
自杀空间的观后感作文
十几分钟前,刚看完《自杀空间》,洗了个澡,现在坐在电脑前写影评。
洗澡的时候,我并未想过要写影评,只是在绞尽脑汁的想一句话,一句很短的话,附在豆瓣的“简短评论”里,最终这句话我把它写成了这样:自爱始,至爱终。
想必这部新电影之所以能引起你的注意,大部分源于网上那5分钟的“暧昧片段”吧,其实主体和那个无关,至少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
“自爱始”的爱,是主人公在同学鼓动下的一段男男恋,这段“爱”很朦胧,很本性,很原始。
“至爱终”的爱,是主任公在外部环境压力下的一段虚拟恋,这段“爱”很梦幻,很自性,很孤单。
自杀空间,最终的结局很戏剧:一直想(或者说是声称)做到的人没做到,而不想完成的人最终却完成了。如果我没理解过的话,”自杀空间“自建成以来他是唯一一个完成自杀使命的。
在我看来,自杀空间里所有的人,包括创建者,都不是真正想要自杀的人。他们全都是一些:先是外界的影响、然后自身孤独、继而有些厌世、最终为了表达,而走在一起的青少年。
其实这一切都很正常,起码并不特殊,尤其对于即将入世的青少年。试问有多少人从未有过厌世的想法,又有多少人从未有过自杀的念头。
那么为什么会说他们都不是真正想要自杀的人呢,因为他们还有需求。我以为,如果一个人对世界,对本身还存在需求,那他的自杀都不是真正的自杀。
为什么会说他们还存在需求呢?如果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的需求应该是从低到高的。而他们的需求恰恰不是最低层的,即生理需求(生存需求),因为生存需求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最需要的是自我表达需求。自我表达需求可以放在第三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也可以放在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求”,总之不是第一层需求。
粉红头发女孩儿创建自杀空间,是为了表达;其他人加入空间,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进入空间,更是为了表达。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很特别、很虚拟,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他们都无法表达。
如果以上我的认识是对的,那么我想,基于过去现状和人性分析上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能已经不完全适合了,起码对于某一部分人来说,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现代社会。
此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爱。
什么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电影中主人公的父母对孩子有爱吗?有,肯定有。只是他们的爱已经变质了,已经不纯粹了,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他们已然深受物欲所毒害。但一句“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把最好的都给了你”,一句“他让我们丢尽了脸”...把这种参杂了物质的爱,变了质的爱表露无遗。
什么是男女之间的爱,包括时下流行的男男?主人公在同学教唆下的男男感觉是爱么?主人公在现实中无法表达继而进入自杀空间的虚拟世界与粉红头发女孩互相吐露心声所产生的心灵相通的感觉是爱么?很遗憾,这个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
什么是爱?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爱是一种需求...有好多答案;带有目的性的爱是爱么、一瞬间的感觉是爱么、不能保证长久的爱是爱么...也没有答案。
想起了一句歌词:如果这都不算爱,我有什么好悲哀。
好饿,该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