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黄海之滨,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上,东临黄海,南依长江,是中国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T字型的结合点。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北倚广袤的江海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境内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置县,治东洲镇。因地处长江入海门户,故名海门。1994年设市。海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较足,土地肥沃,水、气、肥比较协调,有利于多种杂粮旱谷和棉花、油料、薄荷、黄麻、药材等作物生长。有“棉粮故里、滨江乐土”之称。
海门市_海门市 -地理位置
海门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与上海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市境位于北纬31°46'-32°09',东经121°04'-121°32'。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地表平均海拔4.96米(以废黄河为基准)。地势呈西北略高、东南偏低,西部最高处海拔5.2米,东部最低处海拔2.5米,南北横截面呈孤形,两头低、中间高。
海门市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素有“江海门户”之称。海门,东濒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距长崎、釜山等国际大港仅400海里;南倚长江,与上海的直线距离仅60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148.77平方公里。
海门市_海门市 -区域概况
海门市辖19个镇、1个乡:海门镇、三星镇、德胜镇、三厂镇、常乐镇、麒麟镇、悦来镇、万年镇、三阳镇、四甲镇、货隆镇、馀东镇、正馀镇、包场镇、刘浩镇、东灶港镇、临江镇、王浩镇、树勋镇、海永乡。
2008年末总人口100.12万。车牌号码:苏F-Q、R、S 、Y 、W 出租车号码:苏F-Q、苏F-BQ
海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从海门出发去上海虹桥、浦东国际机场只需2-2.5小时,乘飞机可达世界各地。海门是苏东南离国际大都市――上海最近的地方;去南通机场只需三十分钟,可达国内主要城市;货物运输通过南通国际集装箱码头可发往亚洲各大港口和西欧等地。
海门交通优势十分突出。一是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即浦东到崇明的越江隧道和崇明到海门的越江大桥――崇海大桥。目前大桥的立项设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届时长江入海口将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大通道,海门到浦东只需一个半小时。海门将成为苏东南地区与浦东经济接轨的桥头堡,成为连接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二是苏通大桥工程,即南通和苏州之间兴建长江公路大桥,该桥处于该市市区西侧,其建成后将进一步缩短海门与苏南其它城市的距离。三是宁启铁路工程,即南京至启东铁路。四是宁通高速公路东延工程,该工程横穿该市全境,已正式通车。
海门市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处于环上海浦东经济辐射圈内,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新材料、医药化工、轻纺服装、建筑业等支柱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被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列为“中华之最”的绣品专业市场――江苏叠石桥绣品城。201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500.10亿元,人均55634元。近年来,海门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明星县”、“全国科技先进市”等多项国家级殊荣,被誉为“金三角上小浦东”。
江苏省海门市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上,东临黄海,西南依长江,是中国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T”字型的结合点,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西靠沿海开放城市南通,北连广袤的江海平原。
海门市_海门市 -历史沿革
海门
公元前,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800多个春秋,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名海门县。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馀东、四甲一线,县治迁于徐涧(今南通县兴仁镇)。并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清初,江流主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馀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江苏省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门人民护坡治坍,根除了坍害。海门县隶属苏南政区南通区(1953年为江苏省南通区,1955年4月改为江苏省南通专区,1971年4月,改为江苏省南通地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南通地区撤销,海门县隶于江苏省南通市。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立海门市,属于南通市代管,市人民政府驻海门街道。
海门市_海门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海门
2011年6月,海门镇与三和镇合并,设立新的海门镇,镇政府驻海门镇秀山西路581号;将三星镇与天补镇合并,设立新的三星镇,镇政府驻三星镇宝成路44号。
2012年12月16日――2013年2月底,海门市行政区划调整,将20个乡镇(其中镇19个、乡1个)调整为3个街道、9个乡镇(其中镇8个、乡1个):
撤销海门镇、德胜镇、三星镇,设立海门街道、滨江街道和新的三星镇。
撤销三厂镇、临江镇,以八匡河为界,分别设立三厂街道、新的临江镇。
撤销常乐镇、麒麟镇,设立新的常乐镇;
撤销悦来镇、万年镇、三阳镇,设立新的悦来镇;
撤销四甲镇、货隆镇,设立新的四甲镇;
撤销馀东镇、树勋镇,设立新的馀东镇;
撤销正馀镇、王浩镇,设立新的正馀镇。
将包场镇、东灶港镇、刘浩镇合并设立新的包场镇。
区划详情
海门市形成“一中心五片区”的区划布局。“一中心”即中心城区,包括海门街道、滨江街道、三厂街道。“五片区”即:西北部片区,即三星镇;东南部片区,即临江镇、海永乡;东北部片区,即包场镇;中部片区,即常乐镇、悦来镇、馀东镇;北部片区,即四甲镇、正馀镇。
截止2014年,海门市辖3个街道(海门街道、滨江街道、三厂街道),8个镇(三星镇、常乐镇、悦来镇、四甲镇、馀东镇、正馀镇、包场镇、临江镇),1个乡海永乡,233个村民委员会,64个居民委员会。
海门市_海门市 -人口概况
海门市土地总面积为1148.7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80人(资料发布日期:2007-8-28)。海门是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较早的县市之一。据估算,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市累计少生40多万人。1998年以来,海门市自然人口一直保持负增长,年出生率保持在6.5‰以下,总人口呈明显下降趋势。
2006年,全市总人口101.4万人,出生4807人,死亡729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6‰,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当年迁入6540人,迁出8192人,净迁移率为-1.6‰。2006年末,全市育龄妇女为26.7万人,已婚育龄妇女为20.1万人,育龄妇女节育率达92%,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妇女为17.9万人,独生子女积累率达88.81%,户均人口为2.67人。
海门市_海门市 -经济发展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4.5%;财政总收入70.5亿元,
海门市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3亿元,分别增长33%和37.6%。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贷款馀额分别达544亿元和294亿元,比年初新增110亿元和66亿元,增量和增幅列南通各县市前列。
全市中高效农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66%,其中设施农业面积2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6%。新批省级高效设施农业项目12个,常乐官公岛万亩农业园区先后被认定为“全国蔬菜标准示范园”和江苏省第一批现代农业园区。海门山羊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全面实施《海门市工业亿级企业培育三年倍增计划》,工业规模企业突破900家,工业金银铜牌企业85家。工业应税销售完成379.4亿元,增长27.4%。在2010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中,我市有4家企业入围,数量列南通各县市第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现代物流及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经济总量超过500亿元。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新成效,被评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省级家纺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通过考核。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0亿元,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3亿元,增长18.8%。建筑业实力全省第一。施工产值在全省县市中率先突破500亿元。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公司、南通三建集团、龙信集团等企业在全省建筑业“百强企业”排名中分别列第3、第5和第11位。
全年实现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5.8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6亿美元,位居南通各县市前列;引进市外民资注册资本78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75.5亿元,其中工业投入227亿元,规模以上投入和规模以上工业投入占比分别达94.6%和94.3%。全市在建超千万元项目608个,其中超亿元项目75个,平均单体规模近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7.9%,总量保持南通各县市之首。专利申请6723件、发明专利申请785件、专利授权3440件,新建“三创”载体13万平方米,较上年均实现翻番。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超过历年总和。都市科技创业园成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获批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成功举办南通沿海开发百个超亿元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总投资7.2亿元的东灶港5万吨级通用码头完成水下作业施工;15平方公里的三期围填海工程围堤项目顺利竣工。海门港新通海沙综合整治工程顺利竣工,获得长江6公里深水岸线和万吨级内河港池,新围成建设用地17000多亩。叠石桥三期工程第六代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平台、核心交易区、步行街等配套设施即将交付使用。叠石桥家纺市场成交额累计完成350亿元。临江新区建成全省首批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增加值41亿元,增长4.1%;第二产增加值348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13.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9:34。实现财政总收入103.6亿元,增长46.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35亿元,增长35.5%。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7亿元,增长20.6%。其中,工业投资229亿元,增长13.5%。外贸进出口总额15.8亿美元,增长28.6%。其中,出口11.4亿美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3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453元,分别增长14.9%和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亿元,增长17.2%。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馀额613亿元,增长11.2%;贷款馀额344亿元,增长17.9%。名列“2011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25强”第19位,“2011年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第15位。
海门市_海门市 -交通运输
海门,东濒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距长崎、釜山等国际大港仅400海里;南倚长江,与上海的直线距离仅60公里。海门,是长三角北翼联通上海的第一桥头堡,处于承南接北的重要枢纽位置。从海门出发,200公里范围内可复盖上海、苏州、无锡等20多个现代城市。
海门海陆空交通便捷,“两港三机场”拱手环抱,“四桥两汽渡”沟通南北,“八横十纵一高速”纵横交错。两港,即与海门距2小时车程的世界第三大港上海港和30分钟车程的中国十大港口之一的南通港。三机场,即南有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机场,西有南通机场。四桥,即西距海门市区16公里的苏通(苏州-南通)长江大桥;东距海门市区40公里的崇启(崇明-启东)长江大桥;立项的市区南侧的崇海(崇明-海门)长江大桥;位于海门市区西南侧,铁道部正在加紧推进,有望明年开工建设的沪通铁路、轻轨、公路“三合一”大桥。两汽渡,即海太(海门-太仓)、崇海(崇明-海门)两个渡口。“八横十纵”,即海门市区域内的十八条主要公路干线;一高速,即横穿海门全境的宁启高速公路。
苏通长江大桥、崇海长江大桥、沪通铁路大桥建成后,海门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机场仅需1小时,海门“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将得到充分显现。
海门市_海门市 -海门经济开发区
一、海门开发区是独具潜力的黄金发展区
海门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7月,翌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
海门市2003年又被省政府确定为沿江重点开发的15大园区之一。园区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发展,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多亿元,累计批准进区企业1500多家,总投资500多亿元。园区经济基础雄厚、二三产业协调、城市功能完备、综合环境优越,建设水平跻身全省同级开发区十强,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开发区第一板块,是紧靠苏通大桥最具魅力的现代产业园,贴近长江最具潜力的项目承载地,面向上海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二、海门开发区是独具优势的投资兴业区
1、独特的交通优势:
海门开发区位于中国内外交接、南北兼顾、东西沟通的优越位置,处在长江“黄金水道”与中国南北“黄金海岸”的交汇点上。海陆空、江海河、公铁水相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使其成为沟通中西部、连接中西亚大陆桥的交通枢纽节点。周边拥有“三大机场两港口”,即南有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北有南通机场;距东约2小时车程的上海港和距西约20分钟车程的南通港集装箱码头。境内拥有“两条大桥一渡口”,即距开发区2公里在建的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目前已通车;境内将建的连接沪崇苏大通道的崇海大桥,各项手续正在申请办理之中,预计2011年将开工建设;经境内摆渡到上海车程仅为1个半小时的海太汽渡。还有“两条高速一铁路”,即5分钟分别可进入宁通高速公路和沿江高等级公路。从开发区到上海嘉定,车程只需30分钟,也就是真正全面融入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一小时生活圈和一小时经济核心圈,实现了和上海的全方位接轨。
2、丰富的资源优势:
一是土地:海门开发区在项目供地和开发成本上均具有比较优势。海门港滨江工贸区可开发利用的增量土地相对丰富,加上多年来储备的存量建设用地,为制造业发展可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及容纳大项目的土地空间。二是岸线:开发区拥有弥足珍贵的岸线资源。沿江8公里的优良长江岸线,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和价值十分巨大。尤其是位于海门港滨江工贸区西侧的6.8公里-10米等深线的深水岸线,主槽稳定,宽度达2.5公里左右,陆域面积达15000多亩,且具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和良好的排放条件。特别适宜发展大型现代制造业、大型现代物流业、大型新能源产业的临港型项目。三是电力:开发区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现拥有2座22万伏输变电所,2座11万伏输变电所,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四是人力:海门文化底蕴深厚,基础教育一流,名人辈出,人才荟萃,使开发区拥有优质稳定的人力资源。
3、良好的载体优势:
开发区辖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下辖海门港工贸区、滨江新城区、中心商务区三个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区中园”。独特的区位条件、完善的交通网络、宝贵的岸线资源、凸显的载体优势,以及“一区多园”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模式,使园区经济驶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海门港工贸区位于海门市区西南5公里,规划面积46.6平方公里。区内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完备,拥有8公里长、10米深的长江深水岸线及广阔的陆域腹地,具备了吸聚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是重大临港型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最具成长性、最具发展力的投资平台。近年来,园区围绕“打造千亿港区,建设工业新城”的目标,按照“集约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船舶制造、港口机械、风电设施、能源装备和大型物流等临港产业,全力打造长江北岸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基地。目前,希能重工、海隆重机、海新船务、冠东车灯以及中国建材等一批重点企业建成投产;以总投资150亿元的海宝工业园为龙头,总投资10亿元的宝钢钢构,投资6亿元的宝钢磁性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加紧建设;以国家级上海复华高新技术园区成功落户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随着“省级装备制造产业园”的成功创建,一批投资规模大、占用岸线短、科技含量高、配套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纷纷抢滩登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滨江新城区位于海门市南侧3公里,规划面积25.5平方公里,拥有长江生态岸线30多公里。园区坚持“环境开发适度超前,功能配套优化升级”的开发理念,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精品化”的开发要求,委托国际知名公司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重点发展与海门港工贸区和主城区相配套的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创新创意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全力打造融居住、教育、商贸、科研、休闲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意科技园、宜居宜业生态城”。目前,海门证大国际城已初具规模;3000亩人工湖已经规划和开挖,一个集苏州园林、江南水乡、江海文化于一体的滨江生态风景带正加快建设;作为产业跨越标志的“中国・海门国际科技产业园”已正式启动,复旦大学科技创新园、上海医工院科技产业园、国际数码软件园等一批引领性项目纷纷签约进区,高端产业蓄势待发。可以预计,不久的将来,一个滨江倚桥的科创之城、宜居之城、服务之城、休闲之城、生态之城、花园之城将在金三角上扬子江畔快速崛起。
中心商务区毗邻海门老城区和南部新区,总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齐全,商务经济业态独具魅力,是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项目首选的投资宝地。作为开发最早、最为成熟的区域,这里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轻工纺织、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和服务贸易等五大特色化、集群化产业。近年来,按照“做强先进制造业,做大现代服务业”的工作思路,园区全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赐宝薄板、东洲通信、泰格动力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入规模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正加速发展;巴塞利亚药业、慧聚药业等一批省级服务外包企业不断壮大,目前正积极申报“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随着欧尚超市南通总部、乐天商业长三角总部、名酒坊江苏总部等一批总部经济的进区落户,以及步行街二期等重大商贸项目的开工建设,一个高档次、现代化的商业核心圈正在加速形成。
自然地理
海门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西南靠长江,东南邻启东市,东北濒临黄海,有海岸线11.73公里,西和北部与南通市辖区―通州区接壤。市境位于北纬31°46′─32°09′,东经121°04′─121°32′。全市土地总面积1001.24平方公里。市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成网络状,与长江相通,地表平均海拔4.96米,(以废黄河为基准)。地势呈西北略高,东南偏低,西部最高处海拔5.2米,东部最低处海拔2.5米,南部横截面呈弧形,两头低,中间高。全市耕地面积847426亩,占总面积的49.2%。
海门市_海门市 -区域人口
2001年4月区划调整前,全市设有18镇,4乡,1场,3个街道办事处,52个居民委员会,726个村民委员会。调整后,王浩、树勋、临江撤乡建镇。年末,全市共有21镇,1乡,1场。3个街道办事处,52个居民委员会,239个村民委员会。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90759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97.71人。当年人口出生率7.9‰,自然增长率0.6‰。
海门市_海门市 -自然资源
海门属长江流域范围,紧靠长江入海口,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河道为人工河道,形成三横七竖的格局。三横从北向南依次为通吕运河、通启运河和海门河,为境内最主要的三条河流,均为东西走向;七竖自西向东依次为新江海河、浒通河、青龙河、圩角河、大洪河、大新河、黄家港――灵甸河,均为南北走向,境内其它小河多数呈南北走向与这七条河流平行等距分布,区域内的河道已全部连通。
海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江海滩涂湿地资源。黄海滩涂总面积9.7万亩,长江滩涂总面积11.90万亩。部分滩涂已被开发利用于水产品养殖。境内森林资源相对贫乏,野生动植物资源也相对贫乏,据农林部门调查,本区内共有野生植物31科126种,多为草本植物;陆生野生动物42种,分布于3门7纲;淡水野生动物主要是鱼类,有20种,分布于11科,主要的品种有日本鳗、中华鲟、河豚、大银鱼等。
海门市_海门市 -气象气候
气候特征
海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较足,无霜期长。
气温
海门市年平均气温15.6℃,1月为全年最冷月,极端最冷月为1963年1月,月平均气温0.0℃;7月为全年最热月,极端最热年为1971年7月,月平均气温29.9℃。
降水
海门市年平均降水量1040.4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500.7毫米(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654.6毫米(1978年),年降水量小于700毫米和大于1300毫米的频率分别为2.2%,15.2%,年降水量在850毫米以上的年分占78%。
日照
海门市太阳辐射年均总量为4941.76兆焦/平方米,其中冬季太阳高度最低且白昼时间短,太阳辐射总量小,夏季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高,白昼时间最长,辐射总量大。
气候区划
海门因受长江和黄海水域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等影响,热量、水分、日照、风速等要素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以年平均气温15.1℃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农业气候区。西南部沿江春夏温热气候区和东北部沿海夏温热气候区。划分地界,东段以通沙河、西段以海界河为界。
海门市_海门市 -城市荣誉
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
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
中国明星县
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
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
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
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县(市)
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市)
全国文化先进市
全国体育先进市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全国文明交通先进县(市)
中国物资流通百强县
全国[两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首个实现小康社会县(市)
福布斯大陆商业百强城市
中国最具潜力十强县市
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市、区)
2008年度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2009年度十大活力县级城市
2009年度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大活力县级城市
海门市_海门市 -历史名人
张謇(1853-1926),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沈肇洲(1857-1929),南派琵琶演奏大师。
季方(1890-1987),前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
王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