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女,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成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一级作家,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
迟子建_迟子建 -作家简介
迟子建迟子建,女,乳名迎灯,1964年2月27日阴历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山东海阳人。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84年在西北大学作家班、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
家庭成员母亲李晓荣五十年代漠河乡广播站广播员。父亲迟泽风曾任塔河县永安小学校长一九八五年冬季病逝。丈夫黄世君原塔河县委书记车祸去世。
迟子建_迟子建 -主要经历
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一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万字,出版单行本四十余部。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迟子建作品精华》三卷。曾获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迟子建_迟子建 -获奖经历
迟子建凭借《额尔古纳河右岸》入围茅盾文学奖。
《雪月牛栏》获1995年-1996年鲁迅文学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小说《白银那》获《大家》杂志第二届红河文学奖,长篇小说《晨钟响彻黄昏》获1995年东北文学奖。
2008年凭借散文作品《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获得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光明在低头的一瞬》,文章不长,写她在俄罗斯一座教堂的经历,在教堂里,她看到了喜爱的画家鲁勃廖夫的壁画,然而当她从画上收回目光低下头来的一瞬,却看到了一位正在安静地打扫祭坛烛油的老妇人。她细写了老妇人的外形动作和对清扫烛油职责的虔敬,感慨道:“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发表于2005年第3期《钟山》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使迟子建于2007年10月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2010年11月19日,迟子建的《白雪乌鸦》获第八届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2011年3月,迟子建获得华语文学奖2010年度最高奖“杰出作家”提名。
迟子建_迟子建 -个人影响
迟子建让我们懂得美好、温暖和爱2008年对迟子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3月,她的最新中篇小说集《福翩翩》出版;5月,“迟子建中篇小说集”五卷本出版,全面结集了她20多年创作历程中精华的25个中篇,呈现了迟子建的中篇创作历程。
你会被她的这些小说打动,不是因为人物和情节,而是小说中的某种情怀。那是与温暖、与爱、与包容、与悲悯、与热烈有关的情怀。这样的情怀并非浅层次意义上的,它们越来越深广和丰富。
在迟子建的早期创作中,她的小说是美丽的、空灵的,不染尘埃。它让你迷恋北中国的某一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生长着的人们,她以自己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使你相信这里的美好。二十年来,当迟子建逐渐成长,经历世事,她的小说其实发生了某种变化。尽管苏童以二十年容颜不改来形容她的创作力也的确准确,但她的变化还是有的。那是静水深流――一如美丽的女子二十年一直很美,其实还是变了,她变得更深刻,更包容,更沧桑,更有力量――迟子建小说越来越美得深广和辽远。尤其是在她近年来的代表作《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她把自己融入了一个更浩瀚的世界,她使我们懂得了爱之外还有爱,美好之外还有美好。迟子建以她丰沛的创作实践给自己的小说创造了一种判断标准,那就是书写“温暖”和“爱”。这美好的情怀使她笔下的北中国人事永远地存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便是迟子建小说的最大魅力。
大约没有一个作家会像迟子建一样经历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始终保持着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每年春天,我们听不见遥远的黑龙江上冰雪融化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能准时听见迟子建的脚步。迟子建来了,奇妙的是,迟子建的小说恰好总是带着一种春天的气息。
迟子建_迟子建 -获奖感受
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颁奖台上,迟子建的身影显得与众不同。她是中国首位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她的此次荣膺桂冠,再一次证明了东北作家在文坛上雄厚的实力。一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为此作证。和当年轰动一时的《呼兰河传》作者萧红一样,迟子建,这位大兴安岭的山水哺育的姑娘也用她细腻的笔,温婉的心,记录着东北的山,东北的水。
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颁奖台上,迟子建星光闪耀,其原因在于,她是迄今为止中国首位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
获奖作品《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她的心血之作,了解她经历的读者知道,这是她给发生车祸的丈夫的“漫长的悼词”。于是有了小说的开头―――“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
她曾说这样能为自己的痛苦找到一个排遣的出口,她坚决地回避一切有关这部作品创作背景的问题,她不想因为这部作品再提起那段伤心的往事,这对于她是一种痛苦的回忆―――“我也难以承受。”
这么多年来,她没有一年中断发表中短篇小说。她非常钟爱中短篇的写作。这次获奖是一部中篇,这对她来说是件愉快的事。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部中篇是我的“心血之作”。很多人对待长篇写作,才冠以这样的词。这部中篇倾注了我的力量和个人情感,它的获奖对于我是个安慰。
鲁迅文学奖已经办了四届,我得了三届,可能会引起一些读者的兴趣,我当然愿意读者能注意到我的作品。想想看,耕耘之后,有人能看你的收成,能不让人欣慰吗?
迟子建_迟子建 -恋乡情结
迟子建
生活和艺术的真相,并不会因为环境的优或劣而存在,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外部环境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人的心灵的力量。
我熟悉的就是这片黑土地,四十多年了,我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片黑土地。如果我在南方,在一个一年四季没有冬天的环境,我可能都不会呼吸了。大雪和残阳,这些是必然要进入我的文学作品的。有人说是冻土带的气息,有人说是黑土地的气息。这些,不是刻意求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来到我作品中的。在中国,严格意义上讲,都市是后起来的,中国的文化是从农村开始的,因此你看历代的经典性文学和很多伟大的小说都是从乡土上诞生的。
有作家说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我也比较相信这个。
萧红如果不是在香港写《呼兰河传》,也许就不会那么唯美、忧伤和动人。她如果在呼兰城写《呼兰河传》,没有那种审美的距离感,没有情感的落差,大概是写不好的。很多小说在对乡土的开掘上,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如鲁迅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
迟子建_迟子建 -喜爱作家
如果说世界上的文学大师哪些最让我尊敬,那肯定是俄罗斯的。他们身上有大悲悯的气质,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道德感,在俄罗斯作家身上体现得最充分。他们才是真正的“底层关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气韵饱满,气势博大。早期我喜欢屠格涅夫,后来感觉他的东西过于唯美,过于唯美就显得有些苍白。契诃夫如果不是寿命短,他的成就有可能会超过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接下来的两个大师肯定就是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他们两个是很难比较的。
托尔斯泰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是大红大紫;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生疾病缠身,负债累累,直到死前才偿还完所有的债务。他们的作品直逼人的内心深处,在揭示社会和人性的罪恶时,又让人体味到了正义和人性的美,非常了不起。
迟子建_迟子建 -作品精选
小说集
迟子建作品《北极村童话》作家出版社1989年
《向着白夜旅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白雪的墓园》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逝川》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
《白银那》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朋友们来看雪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
《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清水洗尘》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1年
《与水同行》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芳草在沼泽中》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雾月牛栏》华文出版社2002年
《疯人院的小磨盘》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逆行精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
散文随笔集
《伤怀之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听时光飞舞》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迟子建随笔自选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
《迟子建影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女人的手》明天出版社2000年
《我伴我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长篇小说
迟子建作品《茫茫前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晨钟响彻黄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热鸟》明天出版社1998年
《伪满洲国》作家出版社2000年
《树下》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
《越过云层的晴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树下》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09月
《满洲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5月
《晨钟响彻黄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越过云层的晴朗》作家出版社2009年9月1日
《额尔古纳河右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
《白雪乌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8月1日
《群山之巅》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月8日
文集
《迟子建文集》(4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迟子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收录的部分文章篇目:《西栅的梆声》《鲁镇的黑夜与白天》《我对黑暗的柔情》《伤怀之美》《鹤之舞》《萨尔图落日》《水墨丹青哈尔滨》《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中篇小说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收录的部分文章篇目:《逆行精灵》《零作坊》《原始风景》《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起舞》《秧歌》。
翻译作品
《秧歌》(小说集法文版)BleuDeChine出版社1998年《磨坊》(小说集法文版)BleuDeChine出版社2002年《香坊》(小说集法文版)BleuDeChine出版社2004年
《满洲国物语》(长篇小说日文版上、下卷)日本河出书房新社2003年
《向着白夜旅行》(意大利文)小说集Pisani出版社2002年
《秧歌》(意大利文)小说集Pisani出版社2004年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英文版)小说集澳大利亚乔伊斯基金会出版2004年
《原野上的羊群》(英文版)小说集中国文学出版社“熊猫丛书”2005年
《踏着月光的行板》(意大利文)小说集pisani出版社2007年
短篇小说
迟子建作品那丢失的……《北方文学》1985/1
沉睡的大固其固《北方文学》1985/3
旧土地《北方文学》1986/1
没有月亮的抱月湾《小说林》1986/2
在低洼处《小说林》1986/4
小说三篇《北方文学》1986/9
初升《作家》1986/2
吉亚大叔和他的墓场《北方文学》1986/11
傻子轶闻《北大荒文学》1987/3
柳阿婆的故事《福建文学》1987/6
白雪国里的香枕《作家》1987/3
北国一片苍茫《青年文学》1987/8
星期天《小说林》1988/3
鱼骨《山西文学》1988/3
葫芦街头唱晚《北方文学》1988/3
西林小教堂《北方文学》1988/3
红罂粟小院《鸭绿江》1988/6
无歌的憩园《北京文学》1988/9
羁鸟无期《时代文学》1989/2
重温草莓《人民文学》1989/2
爱情故事《作家》1989/6
小说三篇《花溪》1989/10
青蛙的季节《青年文学》1989/10
花束《小说林》1990/5
关于家园发展历史的一次浪漫追踪《天津文学》1990/6
荒草《河北文学》1990/7
挤奶员失业的日子《人民文学》1991/1
稻草人《北方文学》1991/1
罗索河瘟疫《鸭绿江》1991/3
白雪的墓园《春风》1991/4
烟霞生卒年表《春风》1991/4
小狗《小说家》1991/6
在松鼠的故乡《人民文学》1991/7-8
银饰《青年文学》1991/8
从山上到山下的回忆《天津文学》1991/8
铺天盖地的麻雀《东海》1992/4
月光下的革命《天津文学》1992/8
与水同行《天津文学》1992/8
守灵人不说话《作家》1993/3
不灭的家族《芒种》1993/4
鸡笼街的月亮《春风》1993/9
白墙《春风》1993/9
回溯七侠镇《大家》1994/1
盲人报摊《天津文学》1994/1
跳荡的银扣《小说林》1994/4
逝川《收获》1994/5
庙中的长信《山花》1994/12
飞天《江南》1995/5
亲亲土豆《作家》1995/6
腊月宰猪《作家》1995/6
旅人《天津文学》1995/8
岭上的风《山花》1995/9
雾月牛栏《收获》1996/5
银盘《山花》1996/6
闹庵《时代文学》1996/2
驼梁《北京文学》1997/5
朋友们来看雪吧《山花》1998/1
清水洗尘《青年文学》1998/8
灰街瓦云《天涯》1999/5
河柳图《作家》2000/10
行乞的琴声《山花》2001/1
月白色的路障《长城》2001/3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天涯》2001/3
换牛记《作家》2001/9
花瓣饭《青年文学》2002/4
一匹马两个人《收获》2003/1
门镜后的楼道《作家》2003/5
雪坝下的新娘《红豆》2003/9
微风入林《上海文学》2003/10
夜行船《上海文学》2003/10
中篇小说
迟子建作品北极村童话《人民文学》1986/2
初春大迁徙《中国》1986/9
没有夏天了《钟山》1988/4
海市《东北作家》1988/3
左面是篱笆,右面是玫瑰《中外文学》1988/5
奇寒《小说家》1989/3
小酒店初恋《莽原》1989/3
遥渡相思《收获》1989/4
原始风景《人民文学》1990/1-2
怀想时节《钟山》1990/4
炉火依然《收获》1990/5
麦穗《青年文学》1990/6
旧时代的磨房《小说家》1991/4
秧歌《收获》1992/1
无边水色《漓江》1993/1
东窗《芙蓉》1993/2
香坊《钟山》1993/3
格局《鸭绿江》1993/3
向着白夜旅行《收获》1994/1
音乐与画册里的生活《花城》1994/3
洋铁铺叮当响《青年文学》1994/5
岸上的美奴《钟山》1995/2
原野上的羊群《大家》1995/2
白银那《大家》1996/3
日落碗窑《中国作家》1996/3
逆行精灵《钟山》1997/3
九朵蝴蝶花《大家》1997/6
观彗记《花城》1998/1
青草如歌的正午《十月》1999/2
五丈寺庙会《收获》2000/3
鸭如花《人民文学》2001/2
疯人院的小磨盘《大家》2001/4
芳草在沼泽中《钟山》2002/1
酒鬼的鱼鹰《天涯》2002/5
零作坊《北京文学》2003/7
相约怡潇阁《小说月报.原创版》2003/5踏着月光的行板《收获》2003/6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钟山》2005/3
西街魂儿《收获》2006/4
第三地晚餐《小说月报》2006/5
起舞《收获》2007/6
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小说月报》2008/9
鬼魅丹青《收获》2009/4
泥霞池《北京文学》2010/6
黄鸡白酒《收获》2011年
别雅山谷的父子《收获》2012年
晚安玫瑰《人民文学》2013/3
迟子建_迟子建 -作品简介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叙述者――女主人公在丈夫车祸去世后独自远行,因山体滑坡,列车中途停靠在一个盛产煤炭和寡妇的小镇乌塘,得以接触社会,听鬼故事、丧歌以及众多奇闻,目睹苦难、不公和死亡。世界上的夜晚是一个人的夜晚,也是所有人的夜晚。那样的夜晚也可能是迟子建的夜晚,那样的故事也可能是迟子建自己的故事。那时候,迟子建是用写作来疗伤的。
诗评家谢冕在第二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颁奖会上,这样宣读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授奖词:“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出发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迟子建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著作40余部,500余万字。曾先后获得全国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在日前揭晓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中,迟子建凭借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再获殊荣,这在全国作家中是首位。
迟子建的作品有《福翩翩》,写了迟子建以一贯的沉静笔触,娓娓述说着乌吉河畔、柴旺一家的琐碎生活。从清汤寡水的肉片酸菜粉丝,到小年夜里的白糖黏豆包;从巧结姻缘的压酸菜石,到横生枝节的颈椎治疗仪。柴旺一家在现实的荒凉与凋敝中,快乐地生存着。纵使背负儿子惹事生非的债务;下岗、转业,又落得衣食无靠,生活仍然值得欢欣鼓舞。迟子建不善肆无忌惮的夸张。在她笔下,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邻居刘家稳,虽以教师为业,却也命运多舛。车祸、残疾、病退。比照柴旺一家,可谓殊途同归。
像萧红一样,东北女作家迟子建恋恋不忘的是黑土地上的人,黑土地上的苍痍和苦痛。长篇新作《伪满洲国》描述伪满洲国时期东北下层人物的生活,特殊的历史时期,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黑土地的风土人情……被评论家誉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新探索。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们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
《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内容简介
作者追溯《伪满洲国》的写作动机,那还是十二年前在北京鲁迅文学院求学期间萌生的。不过那时作者对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所知甚少,那种动机只能是一种想法,很快就被其他的写作淹没和冲淡了。一九九○年作者毕业回到哈尔滨,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终于可以安定而踏实地读书和写作了。这时《伪满洲国》的写作念头又不可遏止地浮现出来。
《伪满洲国》在作者心中只是一个雏形,觉得支笔写它为时尚早。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作者着力进行一些中短篇的写作,从这种写作中获得了文字的锻炼,同时,仍然注意搜集《伪满洲国》的历史资料,这里既有从图书馆复印来的,也有从书店购置的,更宝贵的是从一些旧书摊寻到的。到了一九九八年,作者觉得《伪满洲国》的意象在其心中愈来愈丰满,创作的冲动已经出现,于是又集中做了两个月的资料,到了四月迎春初放之时,便开始了写作。
一部作者倾注了巨大热情的长篇写完了,它是否成功,有待读者的判断和时间的验证。对作者而言,心中满落着《伪满洲国》燃烧后落下的灰烬,这灰烬苍凉而苦涩,一如作者远离故乡时的情愫。
后记
翻开《伪满洲国》的手写稿,在第一本的第一页上,我看见了当时标记的写作日期: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二日。
记得那天花去了整整一个白天,才写下并且确定了《伪满洲国》的开头:“吉来一旦不上私塾,就会跟着爷爷上街弹棉花,这是最令王金堂头疼的事了。把他领出去容易,带回来难。吉来几乎是对街上所有的铺子都感兴趣,一会儿去点心铺子了,一会儿又去干果店了,一会儿笑嘻嘻地从畅春坊溜出来了。”
我觉得找到了《伪满洲国》的叙述基调和语言感觉。虽然那一天只写了几百字的开头,可却觉得无限充实。傍晚散步时看着暮色温柔的街景,有一种特别的感动。
一九九0年底,我到日本访问,在东京,有天晚宴结束后,有一位两鬓苍苍的日本老人突然走到我面前,他讲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从满洲国来?”我当时有一种蒙羞的感觉,因为满洲国的历史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了,而那段历史对东北人民来讲又是苦难的历史。这位老人在三十年代来过东北,当时是一家新闻通讯社的记者,他向我了解如今的东北的情况,表达了想再来看看的愿望,这对我是一种震动。我想起了东北一些第人在忆起旧事常常要说的那句话:“满洲国那时候……”这段历史何以给中日人民留下了的烙印如此深刻?归国后我开始去省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做了一些笔记。然而图书馆资料有限……
从一九九八年四月动笔,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底写毕,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期间除了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我中断了写作外,基本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到了《伪满洲国》上。写作带给人精神的那种愉悦与给身心所造成的疲惫自不待言。在这期间,由于我结婚后与丈夫两地分居,所以常常是提着资料和手稿奔波在哈尔滨与故乡之间。在哈尔滨每天写作之后,无论什么天气,总要坚持在晚饭后的黄昏散散步。有时累得或懒得不想做饭了,就花钱到餐馆吃现成的。而在故乡,我的窗外就是山峦、河流和草滩,夏季时推开窗户,清冽的空气就会飘荡在室内,你能嗅到花香、草香和河水的气息,鸡鸣狗吠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记得1997年阴历七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窗前向下一望,只见那河流被月亮映照得焕发着勃勃金光,感觉那河上的月光似在燃烧,这夜景实在美得惊心动魄。这种寂静而风景优美的写作环境,使《伪满洲国》的写作一直显得比较悠徐从容,不急不躁,以至脱稿之后,当我把稿子整理出来,发现它已有六十多万字,着实吓了我一跳。
《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右岸》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
如果说我的这部长篇分为四个乐章的话,那么第一乐章的《清晨》是单纯清新、悠扬浪漫的;第二乐章的《正午》沉静舒缓、端庄雄浑;进入第三乐章的《黄昏》,它是急风暴雨式的,斑驳杂响,如我们正经历着的这个时代,掺杂了一缕缕的不和谐音。而到了第四乐章的《尾声》,它又回到了初始的和谐与安恬,应该是一首满怀憧憬的小夜曲,或者是弥散着钟声的安魂曲。我不知道自己谱写的这部心中的交响曲是否会有听众。我没有那么大的奢望要获得众生的喝彩,如果有一些人对它给予发自内心的掌声,我也就满足了。――迟子建
内容简介
该部小说在《收获》杂志上登载以来,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热切关注,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是中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