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的历史 绵竹市 绵竹市-历史沿革,绵竹市-市荣誉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海拔504至4406米,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西北崇山峻岭,东南平畴沃野,内河纵横,水源充沛。全市辖24镇2乡,43个居民委员会,262个行政村,1915个村民小组,2004年总人口51万人。被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历史悠久。1995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绵竹县_绵竹市 -历史沿革

古为蜀山氏地,西周为蚕丛国附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绵竹县,属广汉郡,三国蜀分置阳泉县,西晋初废阳泉入绵竹。晋太始二年改属新都郡。
..东晋隆安二年分置晋熙郡,领苌阳、南武都、晋熙三县。刘宋建元年废晋熙,属南新巴郡,梁天监元年复置晋熙郡,领南武都、苌阳,属潼州。北周废晋熙县入阳泉。隋开皇元年废晋熙郡,阳泉改属梁州,开皇十八年,改阳泉为孝水。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复名绵竹县,并徙治于今剑南镇,属蜀郡。以后虽江山易代,县名因之。民国时,绵竹属四川省川西道。民国24年(1935年),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绵竹县,设立绵竹市。
2009年国家规划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市,得到江苏省十强县和四强地级市的支援,绵竹市逐渐恢复城市规模。绵竹市本地支柱企业剑南春集团、龙蟒集团、仟坤集团以及东汽东电二重机械配套企业逐渐恢复昔日的锋芒,暂露头角,释放出这颗中华明珠的金色光芒,绵竹市经济如雨后春笋上升。

绵竹县_绵竹市 -市荣誉

中国名酒之乡、中国四大年画之乡、中国四大磷矿基地、西部百强县、四川十强县(08跌出,全市期待重返)、玉妃故里、四川省扩权强县、省辖市县级市、成都“后花园”、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文明城市、四川省省级工业园区、经济省直管、成都平原卫星城市、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小成都、小重庆、抗震救灾典范城市、凤凰媒体中华十大名城、央企荣誉城市、东方伊甸园、四川卫生城市、四川唯一全域规划县级市城市、国家重点扶持城市

绵竹县_绵竹市 -基本概况


绵竹市――地图

物华天宝。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森林占幅员面积的49.8%,全市绿化覆盖率为49.5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5.1平方米。绵竹矿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达40余种,其中磷矿为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国家名泉“玉妃泉含锶矿泉水”是发展酿酒和饮料业得天独厚的资源。

崇山密林中栖息生长着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毛冠鹿和珙桐、红豆木、桫椤等150多种珍稀动植物以及冬虫夏草、贝母、天麻、黄伯、杜仲等众多名贵药材。九顶山是“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走廊”的主体部分,已被省政府纳入“岷山山系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九顶山所在的龙门山系被国土资源部首批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人杰地灵。旧志载:“汉有五忠,宋有三贤”,晚清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近现代有令人崇敬的早期共产党员王干青、骆是愚、赵利群和造诣精深的爱国高僧能海法师。境内保存的历史古迹众多,有诸葛双忠祠、张咸计夫人墓、圭峰禅师墓、南轩祠、杨锐墓祠、王干青烈士墓;有五百金罗汉坐殿的“天下第一禅林”祥符寺、道教圣地严仙观、川西灵隐三溪寺、千年名刹吉祥寺、金刚道场云悟寺等著名寺院和紫岩书院遗址,回澜塔等古建筑。

名酒之乡。“唐时宫庭酒,盛世剑南春”。从2000多年酿酒历史中生长出来的一朵奇葩――中国名酒剑南春,誉满神州,香溢四海,曾60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家级质量金奖。1999年“剑南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年画之乡。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源于明盛于清,到清乾隆嘉庆年间生产规模达鼎盛时期,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和地方特色,内容以避邪迎祥、风土人情、戏曲故事、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为主。绵竹年画作品先后应邀在欧、亚、南北美洲50多个国家展出,深受国外艺术界青睐。

绵竹县_绵竹市 -自然环境


绵竹市――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之间。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其形状如一支金笔尖,自西北向东南伸展,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市境东南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县接壤,西南与什邡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毗连。市人民政府驻地──剑南镇,位于市境东南部平原地区,南距成都市83公里,东南距德阳市31 公里,西南至什邡市23公里,东北至安县49公里,东至绵阳市7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境内公路总里程已达1466公里,建成了绵竹至成都快速通道,有德天铁路、广木铁路和3条地方铁路专线, 通过德天铁路至德阳与宝成铁路连接,可与全国各地相通。 已经开工的成兰铁路纵贯全境。即将成为成兰线上重要的客运中转站。

地形地貌主要特征
市境地貌形态区域分异十分明显: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悬殊;绵竹西北部为山地, 东南部为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倾斜,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海拔高度504米至4405米;河流纵横,切割强烈。西北部山地区,是境内诸河流的发源地。支流众多,河流向下切割深度为500-1000米,河床狭窄,河谷陡峻;山地、平原界限分明,地貌类型多样。全市大致分为山地、平原两大部分。山地区有高、中、低山三种类型,以中山为主,幅员面积648.5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2.08%,平原区幅员面积 596.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7.92%, 属盆西平原亚区的组成部分。

河流
河流均属沱江水系,发源于西北部山区,流向东南平原,多属季节性河流。山区河谷陡峭,落差较大。平原比降随地势逐渐减缓。水量变化大,冬春少雨季节,水量较为稳定,夏秋多雨季节,山洪暴发,易造成灾害。主要河流有:绵远河、石亭江、射水河、马尾河、白水河、龙蟒河等。

石亭江
石亭江古称雒水,源出什邡,经绵竹,从高景关入市境,流经市境,流经金轮、小汉、金鱼、和兴、三水等镇与绵远河会合后流入沱江。境内河段长22.32公里,集雨面积76.65平方公里。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3900―415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6.58亿立方米。

绵远河
绵远河古称绵水。境内河段长11.9公里,流经连山镇、双泉乡、松林镇、三水镇,与石亭江汇合后出境至赵镇入沱江。属于降水补给河流。河面均宽268米。集雨面积8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总量5.12亿立方米。

气候
绵竹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陆季风性气候特点显著,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无霜期长,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回升不稳定,常有春、夏旱发生,盛夏多暴雨,有洪涝天气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连阴雨天气出现。年平均气温15.7℃,大于等于10.0℃的积温全年为5000~5300至6500℃;大于等于10.0℃的积温天数全年为240~300天;最冷月平均气温4.0℃至10.0℃;年极端最低气温-10.0℃至-1.0℃~2.0℃;干燥度<1.00(这是利用彭曼公式计算而得)。多年平均降水量1053.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421.4毫米,最少降水量为608.7毫米, 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011.3小时,最多为1178.0小时,最少为802.7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5天。

动、植资源
市内天然树种丰富,主要以云杉、冷杉、 栎类、桦木为主;人工林树种以杉木、柳杉为主;四旁树以水杉、香樟、千丈为主。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大鲵等。珍稀植物:珙桐、水杉、银杏、连香树等。

绵竹植被属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龙门山小区。因地势气候影响,植物垂直性带谱明显。大体可分:平原“四旁”树竹分布带,海拔500―700米,地平土肥,沟渠纵横,气候温和,以人工植被为主。

农作物主要为水稻、小麦、油菜。树林呈散点、带状分布;中、低山针阔叶林带,海拔700―1800米,气候温凉,多为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多为次生性植被。主要由樟科、山矾科、山茶科、山毛榉科、木兰科等常绿树种组成;中山硬阔叶、暗针叶林带,海拔1800―3000米。气候温凉湿润、多雾、温差大,日照短,植被主要有硬叶常绿阔叶林和暗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灌木林带,海拔在3000―3600米间,生境寒凉。光照较多。本带植被多为针叶混交林,建群树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柏。群落外貌翠绿,林冠整齐,层次简单;高山灌从草甸带,海拔3000―4405米,气候寒冷、干旱、风大,日照强烈,土壤极薄,裸岩不少。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为建群种。另有适应其气候和环境的高山柏、香柏、杜鹃、杨柳等植物,均已矮化为灌木丛。

矿产资源
绵竹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磷矿、铝土矿、硫铁矿、煤及天然气等。石灰石是绵竹最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绵竹西北山区,矿石品位高,可采储量在2亿吨以上。磷矿, 主要分布于西北山区,储量17376万吨,矿石品位均在25%以上,是磷化工业的主要原料。铝土矿,主要分布于西北山区,储量994.12万吨,地质储量为468.76万吨。硫铁矿,主要分布于清平、天池等山区乡镇。储量1439.54 万吨以上。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总储量3179万吨,其中天池煤矿1401万吨。天然气,深层气储量约500亿立方米,浅层气10亿立方米。

水资源
绵竹地处沱江上游,年均降水量1086.4mm,石亭江、绵远河出山流经平原,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7亿立方米,可利用总量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发利用量1.13亿立方米,符合供水要求,全市水电可开发量6.5万千瓦,已建成小水站31座,装机4.4万千瓦。农业灌溉条件较好。都江堰人民渠、红岩渠穿越全境,绵远河官宋硼埝枢纽拦河取水,全市有小(一)、(二)型水库21座,干、支、斗渠1263条,长1373.4km,蓄、引、提形成网络;全市建成各类堤防82.44km,其中标准堤防60.44km,兴利减灾,可开发河滩地1.68万亩。

生态环境
绵竹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市委、市府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认真执行“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制定了《绵竹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强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加快工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建设。开展了全面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并对矿山企业进行了调查,全方位掌握了全市工业污染排放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加强了对老污染源的治理和对新污染源的控制,实施了严格控制新污染,新扩、改项目坚持“三同时”制度,效益差、污染重的企业采取关、停、并、转、迁的措施,对污染严重的老企业限期治理,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等新措施。1998年提出“建好生态示范区”的口号,是四川省级生态示范区、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依据应用城市生态学原理,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在尽可能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生态布局设计。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绵竹森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9.5%,有林业用地面积5.8万多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6.4%,其中山区林业用地5.34万公顷。退耕还林3.48572万亩,绿化荒山1.4万亩,栽种经果林2万亩。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从1989年参加川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全市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在“八五”和“九五”期间治理河滩地4万亩。市委、市政府为加大整治力度,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绵竹市推行清洁生产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并按计划关闭和搬迁了部分污染企业,并坚持对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马尾河、射水河出境段面水质已经达三类标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良好。保证了从源头杜绝新增污染源。全市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人口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市人口呈现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1385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241人,农业人口410304人;男性261770人,女性250775人,人口性别比为102.39:100。

绵竹县_绵竹市 -风土人情


绵竹市――风土人情

俗话说:“世上有,戏上有;戏上有,画上有”。这话表明了一个道理: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戏剧艺术和绘画艺术都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绘画仅属于艺术,而戏剧则是包含了绘画、音乐、舞蹈、语言等多方面的综合艺术,舞台布景、脸谱、服装、道具就是绘画艺术的戏剧化体现。然而,画中确也有戏,用绘画作品来表现戏剧内容,这也是相得益彰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在四川的汉代画像砖上,就可以看到不少后来构成戏剧因素的百戏和舞乐场面,如《观伎》、《跳丸》、《杂技》、《驼舞》等。尤其在当前,我们在发掘整理传统川剧艺术的时候,还可以从大量历史上保留下来的石雕、木刻、绘画作品中发现一些从未发现过的剧目,或从中得到有些有益的启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 著名的传统绵竹年画资料搜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留意到一些有关川剧今昔的资料,就个中收获,刍言几名。

一、绵竹年画与戏剧
四川绵竹年画历史悠久,《续编绵竹县志》说,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实际上,早在唐宋时期成都地区已有雕版印刷品出现,北宋御史忭(1008―1084)所著《成都古今记》中就描述了当时成都十二月中市中的桃符市,亦即年画市场;而成都桃符市中的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这是由于绵竹、夹江都是产纸名地,雕版印刷也相当发达,绵竹县即因汉代绵水两岸多竹而得名,即如《绵竹县志》记载:“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衔(年画),画为五彩神荼、郁垒(门神)点缀年景”。据考,绵竹年画始于宋,盛于清,衰于民国。在清代乾、嘉时期最为鼎盛。当时全县城乡有年画作坊300多家(城内最为集中,约有90多家),全县的年画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大小画市摊点绵延十余公里之长,可谓盛况空前。当时的年画产品畅销云、贵、甘、陕、两湖及青海、西藏等地,同时还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绵竹年画的题材极为广泛,它涉猎了以下几个方面:辟邪迎祥,民风民俗,生活生产,花鸟虫鱼,演义人物,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等。这些年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构图完整、饱满,人物造型夸张变形,线条古拙,色彩艳丽明快,符合画面的主题内容和群众的欣赏习惯。绵竹年画与其他地区著名年画在色彩上也大有区别,且以手绘见长,从而区别于其他以套印为主的年画品种。绵竹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清代初年这里的戏剧活动便很繁盛,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绵竹县令陆箕永在一首《竹枝词》里就曾写道:“山村社戏赛神幢,铁板檀槽柘人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去说吹腔”。乾隆年间,罗江籍进士李调元在《新搜神记》中也写到“绵竹东岳庙有沙弥素有能戏之名,忽一日窃其师千钱,逃入班中学戏”的事。这说明,在那些时日里,绵竹的戏剧活动已经十分活跃,与戏曲同作为民间艺术品种的绵竹年画,也同戏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至迟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西厢记》等戏剧年画问世。

二、绵竹年画中的戏画
由于年画属于民间艺人的作品,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下九流的“匠人画”,因此,年画的传世作品很少,大都每年一换,不加保存,这就给我们今天研究年画的发展史带来困难。所幸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采取了抢救民间艺术的措施,尤其是不少美术工作者,早在50年代和60年代便相继深入绵竹城乡采集和调查绵竹年画,通过他们的艰苦努力,搜集到一大批宝贵的传统年画资料。同时,县政府又于60年代领导成立了绵竹年画社和绵竹年画研究会,通过长期的发掘和收集,也积存了相当数量的传世佳作。迄今,已收集到年画清代雕版100多件,各时间不同内容和品种的年画资料近千件,在这批丰富多彩的年画中,我们发现不少以戏剧为内容的画稿。

三、戏画与民间生活戏剧年画,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旧时代,是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最为喜爱的绘画品。常言说:“画中有戏,百看不腻”。过去,农民们每到春节都要购买,张巾年画,从龙门、堂屋门到卧室门都喜欢贴上门画,有的还要在卧室和客厅贴上有趣味性或有吉祥内容的戏剧年画。他们在一年辛勤劳作之后,一家人围坐在房里,往往情不自禁地哼唱看过的川剧,小孩子似乎对那些鲜艳夺目、一年一换的戏剧年画斗方更感到新奇,常常缠着父母对画面的内容问长问短,大人们也往往惬意地就画说戏,津津乐道。毫不夸张的说,旧时代的戏剧年画是广大群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不少小孩在尚未入学以前,便受到年画及其画中戏的熏陶,它们所具有的“赢得童稚喜,能蓬荜生辉”的社会功能,的确是不可低估的。 在绵竹年画中大量的戏剧年画绝非偶然,这反映了历代年画作者对本土戏激赏和偏爱,唯其作者热爱和熟悉川剧,方能抓住戏中精彩典型的情节,构思并体现出生动的戏剧画面。这些戏剧年画都是写实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清代光绪三十年绵竹著名年画师黄瑞阁以半年时间创作的《迎春图》。这幅年画长卷中,如实地描绘了传统的高桩平台上所饰演的5个川剧折子戏:《秋江》、《香莲闯宫》、《抢伞》、《御河桥》和一折《西游》故事,该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绵竹县城迎春盛会的实况,它从画面组合,人和服饰以及脸谱、装扮,无一不体现写实手法,细腻、明快、堪称佳品。同时,它通过热闹的节日场面,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清未时期绵竹人民的戏剧生活。长期以来,年画借戏而增加其艺术魅力,戏剧借年画而传播更广。这样相得益彰的传统姻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延续,近年绵竹年画社创作、印刷的不少戏剧年画,在广大农村仍然受到普遍欢迎。

绵竹县_绵竹市 -经济概况


绵竹市――资源

一、综合经济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0.1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速度达到18.10%,创近十年来的历史新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60元(按2005年12月31日汇率8.0541折算,达到2503美元)。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68亿元,同比增长4.0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1.63亿元,同比增长25.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79亿元,同比增长10.00%;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4.67:61.57:23.76;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5%、78.53%、15.42%,分别拉动GDP增长0.59、14.93 和2.53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1.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增长18.9%,占全市GDP总量的51.6%。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 率为53.35%,拉动GDP增长9.6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27003万元,同比增长19.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820万元,同比增长10.81%,一般预算收入44772万元,同比增长23.40%;财政支出71199万元,增长11.29%,一般预算支出68081万元,同比增长19.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41956万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1070万元,同比减少20.85%;更新改造投资69721万元,同比增长2.05%;房地产开发投资16333万元,同比增长8.46%。年末新增固定资产86494万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3500万元,同比增长14.8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8552元,增长8.0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075元,同比增长11.6%。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596万美元,同比增长52.17%,其中:出口创汇8316万美元,同比增长56.91%。出口总额继续保持了在德阳市六县(市、区)第一的位置。出口主体和出口地区在不断扩大:截止本年,我市获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有47家,其中本年新获经营权的有10家。

二、农业经济

2005年,全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6806万元,增长4%。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846万元,增长6.2%,其中,种植业产值103216万元,同比增长6.47%;林业产值6879万元,同比增长9.66%;畜牧业产值117539万元,同比增长5.15%;渔业产值6702万元,同比增长13.08%。种植业和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分别为42.33%和48.20%。农作物播种面积104.77万亩,比上年下降0.04%;全年粮食产量28.98万吨,比上年下降0.28%;粮食亩产416.67公斤,亩产量比上年下降0.26公斤。

三、工业经济
2005年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完成17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150亿元,县属规模以上88亿元;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实现58.7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26.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2.49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28.9%,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73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28%。全市123家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92%;实现利润19.66亿元,比上年增长96.04%,实现利税总额30.97亿元,比上年增长71.7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6.84%,比上年提高50.2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4.79%,比上年提高4.0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06790元/人,比上年提高28865元。企业出口创汇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出口产品交货值实现10.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8.6%。其中:化工产品出口较同期增长43.56%,食品制造业出口较同期增长298.7%。

绵竹市的历史 绵竹市 绵竹市-历史沿革,绵竹市-市荣誉

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增加,住房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4元,比上年增加689元,增长7.55%;农民人均纯收入3973元,比上年增加359元,增长9.9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9%。居民住房结构得到改善、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7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09平方米。居民储蓄存款有所增加,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5134万元,比年初净增66241万元,增长20.14%。其中,活期存款余额122459万元,比年初净增18092万元,增长17.33%;定期存款余额272675万元,比年初净增48149万元,增长21.4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7710元,比上年净增1297元,增长20.22%。全市年末城乡从业人员29.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3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37233人,比上年增加934人,增长2.57%,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22842人,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2015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9472人。乡村从业人员24.60万人,比上年末略有下降。据劳动部门统计,2005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3%。2005年全市实现劳动力转移13.1万人,其中:省外2.8万人,省内2.9万人,市内7.3万余人。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989人,下岗人员803人实现再就业。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31个,床位数334个,收养各类人员213人。全年募集社会慈善资金10万元,当年直接支出70万元,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全市有城镇居民12483人,农村居民5629人得到政府最低保障救济,全年共发放最低保障救济金810.3万元。全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636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5299人;参加失业保险8635人;参加工伤保险9512人。

绵竹县_绵竹市 -行政区划

绵竹行政区划,宋代始有资料可稽,是时县辖5 镇13乡,清雍正五年,绵竹辖10区。道光二年,辖12乡2镇。民国24 年,实行联保制,全县划分为29个联保。民国 29年,推行新县制,划分为4个行政区,辖19个镇乡。1950年6月,全县分为5个行政区,辖1镇24乡,同年冬,调整为7个行政区。1955年撤销区建制。1958年各乡相继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全县辖2镇24 乡。1988年至1994年,全县22个乡相继撤乡建镇。2003年,全市辖24镇2乡。2006年绵竹调整行政区划,撤销武都镇将所辖区域并入汉旺镇,撤销观鱼镇将所辖区域并入新市镇,撤销五福镇将所辖区域并入富新镇,撤销清道镇、齐福镇将所辖区域并入孝德镇,东北镇茂泉村划归剑南镇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辖剑南镇、东北镇、西南镇、兴隆镇、九龙镇、遵道镇、汉旺镇、拱星镇、土门镇、广济镇、金花镇、玉泉镇、板桥镇、新市镇、孝德镇、富新镇、齐天镇、什地镇、绵远镇、天池乡、清平乡等19个镇2个乡。2007年开展了村级区域调整工作,合并了136个行政村,撤并后全市共有16个居民社区委员会,22个居民委员会,167个村民委员会,1915个村民小组。

绵竹县_绵竹市 -5.12地震灾情


绵竹市――震后

一、绵竹市受灾基本情况
地震让绵竹遭受惨重人员伤亡。截止6月19日,有 11117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受伤38000人,失踪258人。

地震让90%的绵竹人无家可归。全市13.38万户农村居民的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倒塌和受损面积达1914.13万平方米,沿山地区、汉旺地区、山区房屋几乎被夷为平地;城镇有6.1万户、755万平方米的居民住房倒塌和严重受损。基本完好的房屋仅占8%左右,50万居民全部成为灾民。

地震让绵竹城变成了一座废墟。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设施均遭到严重破坏。初步统计,全市因灾损毁城市供排水管道341公里、城市燃气管道230公里、市政道路损毁146公里、城市桥梁损毁42座、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36座。

地震让绵竹经济发展受到致命打击。全市因地震造成经济损失总量达到1423亿元。

地震还使绵竹旅游景区和山区严重受损,导致堰塞湖和水库等次生灾害隐患,生态环境等许多损失难以统计,实际受损情况更为严重。

一是居民财富损失巨大。
1、农村居民房屋及财产损失达276.5亿元。地震使每个农村居民的财产损失高达68977元。
2、城镇居民房屋及财产损失达205.85亿元。地震让我市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损失达18.28万元。

二是工业经济受到重创。
1、工业企业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全市564家工业企业全部受损,倒塌和受损厂房490万平方米,受损设备、设施60700台(套),直接经济损失达181.19亿元。绵竹工业经济的支柱、工业企业的龙头东汽、剑南春、龙蟒集团遭受重创。地处汉旺镇的东汽在这次地震中损失最为严重,车间倒塌、设备严重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剑南春基础酒、陈年酒、成品酒损失40%,经济总损失达40亿元;龙蟒集团在绵竹的磷酸盐生产基地全部受损,倒塌和受损厂房36.74万平方米,受损设备11742台(套),直接经济损失达14.79亿元。地震灾害造成绵竹工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工业企业总资产的56.53%,是绵竹2007年产品销售收入的82%,是2007年利润总额的6.5倍,是2007年利税的4.3倍。

2、矿产资源损失严重。绵竹是全国四大磷矿生产基地之一,同时还有煤、水泥矿等资源。2007年,全市磷矿石产量达到390万吨,原煤53万吨。地震将这些资源淹没在大山中,工矿企业全面瘫痪,除磷矿本身的损失外,还将对绵竹支柱产业之一的磷化工业造成致命冲击,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建材工业。

三是城市功能遭受严重破坏。
按照绵竹去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6.03亿元)测算,地震损毁了绵竹26年的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按近五年的平均投资测算,绵竹的城市建设倒退了30年。如果仅仅依靠绵竹自身财力,按去年的财政支出(10.77亿元)测算,需要16年时间才能恢复。

四是农业、交通、水利、教育、机关事业单位严重受损。
1、农业、林业、畜牧业损失68.66亿元。受灾耕地10.2万亩,农作物受损面积达21.6万亩,林木损毁面积达35万亩,生猪死亡28.2万头。
2、交通设施损失46.57亿元。公路干道损失79公里,农村公路损失1056公里,损毁桥梁300座。
3、水利设施损失32.9亿元。水库受损22座,堤防工程损毁63公里,供水管道受损1055千米,渠道受损3500千米,农村水电受损30座。
4、教育基础设施损失12.8亿元。受损校舍58.59万平方米,倒塌校舍16.17万平方米,大量教学设备仪器、图书等被损坏。
5、党政企事业单位失去正常办公条件。全市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受损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办公设备若干。

绵竹县_绵竹市 -灾后重建规划

市区近期建设规划(含剑南镇、东北镇、西南镇)。规划期限:近三年2008―2010年,规划内容以恢复重建为主,指导江苏省援建项目及其他灾后重建项目的布点和实施;后五年2011―2015年,以发展提高为主,兼顾绵竹市城市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需求。

各乡镇总体规划(含村庄布局规划)。绵竹市21个乡镇,除剑南、东北、西南等3个镇纳入市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整体规划,其余18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含各乡镇村庄布点规划),由江苏援助编制。因天池乡纳入汉旺镇进行总体规划和对口援助建设,需单独编制的乡镇总体规划共计17个。

约45个重点村、特色村村庄规划(含农民住房方案)。

绵竹县_绵竹市 -灾后农房重建政策

绵竹市5・12地震灾后农房重建的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任务:力争用一年半时间,全面完成全市因地震倒塌和严重损毁农房重建任务,保证受灾群众在2009年12月底前住进新房。

阶段目标任务:1、2008年底各镇乡完成农房重建任务的60%;2、2009年底各镇乡全面完成农房重建任务。

补助标准

农户类别 1-3人家庭 4-5人家庭 6人及以上家庭

一般农户 16000 19000 22000
困难农户 20000 23000 26000

绵竹县_绵竹市 -旅游景点

概述

绵竹充分利用沿山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风光,尤其是4万亩成片梨园等资源,着力打造“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观雪”的观光休闲和乡村旅游精品。至今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七届“绵竹年画节”、九届“四川绵竹梨花节”和“绵竹赏果节”、首届“柚花节”。银杏沟、楠木沟、玄郎沟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的发掘,被评为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剑南老街”、云湖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景区正在建设开发中。其西北部的九顶山是“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走廊”的主体部分,已被省政府纳入“岷山山系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九顶山所在的龙门山系被国土资源部首批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有: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和中国绵竹年画村景区。
九龙镇湿地沟

九龙镇湿地沟位于九龙沿山地区的悦音台广场到无隐寺山区峡谷间,长3000米,融地质灾害治理、河床治理、建造坝体、生态护坡、观光栈道、


..休闲厅、拦水坝、亲水平台、绿道等为一体,成为游人休闲、登山、健身的又一好去处。

严仙观


严仙观,又名君平庄,在绵竹城北约6公里处,今汉旺镇武都村。现存观宇系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建,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又扩建增修,
.气势磅礴,殿宇辉煌。山门正中上方有“严仙观”三字,左边墙上书“君平庄”,右墙上写“武都山”,墨迹犹存。
九顶山位于岷山山系龙门山脉中部,最高海拔高达4989米,属龙门山脉群峰中最高点,地处茂县境内的石鼓乡、南新镇之间,与绵竹清平接壤,距成都市120公里,是一处以自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和以国际地史、野生动植物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川西地区新兴旅游胜地。

祥符寺

绵竹祥符寺已有千年的历史,寺中上百幅古老楹联更显现出其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次读来多有感概。史载,祥符寺,始建于隋唐,得名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是一座殿宇巍峨、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其历史渊源有藏经楼下楹联为证。
祥符寺

三溪寺

土门有一古刹,名三溪寺。名声比钟声响得远。既为“三溪”,此必与水有关。名观名寺自古占尽中国风水,三溪之地也必为宝地。果然,寺旁水源众多,所出者尽皆神奇,汇山泉而成。水波荡荡者为“困牛湖”,湖中有岛,神情寂然,若大智者,隐于雾气之中,有若水牛于湖中泅水,此“困牛湖”之意蕴所在。
紫岩山
在绵竹西北边,一座大山如逶迤的长蛇,为绵竹画卷贡献清风,绿树,陡增起伏之韵致,别样之风情。因为有山的依傍,妖娆的绵竹平原又增添些硬健的气质。7
云悟寺
云悟寺建于紫岩山之主峰,海拔1500米,因其高峰插天,云雾常绕,因而以云雾寺名之。寺前有白沙沟,后枕风岭,玉屏缠绕;寺左有棋盘石、望乡台、玉香屏:右有月亮石、老虎寺;寺周古柏老杉,翠竹丛林,清秀密藏,寂静幽深,时有密云环绕,恍如身在云霄。晴日远眺绵竹平原,沃野千里。8
沿山观光

沿山观光

绵竹沿山观光带是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它北起绵远河,南至石亭江,跨越广济、土门、遵道、九龙、汉旺、拱星6镇14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沿山生态旅游定位是:以山地乡村度假、花海温泉体验为主题,以沿山乡村生态旅游带为辅助,以绵竹民间文化为亮点,以震后遗址纪念体验、宗教文化为补充,形成的兼具山地平川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带和特色乡村旅游圣地。

其具体项目包括:以沿山公路为主轴线,形成万亩玫瑰观光度假区、卧云坡旅游区、半月湖(原困牛山水库)山地探险旅游区、棚花村乡村文化旅游区、莲花湖乡村旅游区、清泉乡村旅游区、新开生态观光旅游区、汉旺地震遗址旅游区、白溪山生态旅游观光区及涵养区"一线十一区"。

诸葛双忠祠

诸葛双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在汶川地震中破坏严重,经江苏江阴市修葺,现已焕然一新。绵竹双忠祠的塑像是祖孙三代,前殿祀诸葛瞻父子,启圣殿祀诸葛亮。绵竹双忠祠展示了诸葛亮祖孙三代忠贞无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后人景仰,多有题咏。

年画村

绵竹年画村,位于绵竹市孝德镇射箭台村,距市区5公里,规划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450亩,是一处以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辅之以乡村旅游功能,结合新农村建设。,距离成都、绵阳只有八十公里左右。是国家AAAA级景区。
绵竹年画村加工、制作经营历史传统的“经典作品”,精美创新的“馈赠精品”,传统文化与时尚结合的“年画服饰”,古色与现代结合的“装饰品”、“纪念品”等,同时为弘扬绵竹地方民间文化提供传统与现代的美化服务。在绵竹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开发名扬四海、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地方物色,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在开发这一资源的大好形势下,正式创建了“绵竹年画村”。

云湖森林公园


距四川省绵竹市区20公里,占地10320亩,为省级森林公园。无际森林中,有近2000种珍贵林木和20余种珍稀动物。位于森林之中的云湖美丽迷人,面积1.8公顷,水深1.5-2米,四季云雾缭绕。四周山高树茂,碧绿湖水荡漾在云海之上,远远望去,云水难分,恍若仙境。湖心岛灌木丛生,古木苍颈,宛如天然盆景。

园区山门所在地沟口海拔785米,山路盘旋而上达中心景区海拔1500米,境内凌云峰为最高峰,海拔2264米。景区年平均气温9.7℃,最高气温在7月下旬,为25.6℃,最低气温在1月下旬,为-9.6℃。雨量充沛,多云多雾,具有独特的高山森森小气候环境,是夏季避暑,秋季登高,冬春赏雪的好去处。久居城市的游客到达园区后,身体反应最为明显,这里的空气含氧量极高,加上满目葱翠林木繁茂,鸟语花香,游人立即有从未感觉过的舒适和惬意。公园最高峰为海拔2264米的“凌云峰”,雄伟险要,林木森森,峰顶观日出日落,别有趣味。由七块巨石天然构成形如北斗七星的“七星岩”,妙趣横生,七块巨石形态各异,其上有散生树木,造型别致,巧夺天工。景区每年积雪3-4个月,每逢秋去冬来,森林公园银装素裹,白色皑皑,形成一个洁白干净的世外桃源。

名人

张浚
张浚戎装像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人。南宋宰相、抗金派领袖、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等职。隆兴元年(1163),封为魏国公。隆兴二年八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50103/103520.html

更多阅读

信用评级的历史 信用评级的作用

信用评级的历史 信用评级最早起源于美国。1890年,约翰·穆迪创办了穆迪公司Moody's,首先对铁路债券进行信用评估。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中大批公司破产,不能偿还债务,人们开始认识到信用评级的重要性,一些信用评级机构以及信用评级业务开

丁伍号:361°的历史从2004年开始361°的前身是别克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胡军华  丁伍号的部下说,老板交代过,361°以前的历史尽量不要提,这令人困惑,没有当年的委屈与困惑,361°今天的光芒恐怕要大打折扣。   近日一则媒体的报道将361°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财经网报道称,三六一度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 广东书院制度沿革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兼议我国工会制度的完善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张宇彬摘要: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工人开始成立与雇主对抗的组织,这便是工会;伴随着中国近100年来的政治经济大变动,工会制度也

声明:《绵竹市的历史 绵竹市 绵竹市-历史沿革,绵竹市-市荣誉》为网友暮光沉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