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傅聪先生很有好感,不仅是钦佩其音乐才华,更是欣赏其个人素养。熟读《傅雷家书》后方知知傅聪先生的人品和修养得益于传统的家庭教育。
生于七十年代以前的人都习惯使用一种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写信,这也包括古代。但如今几乎没人愿意尝试这种联系方式了,各种生动、便捷、快速的联系方式让人忘记了历史上还有书信这一物种。特别是对于家人来说,不能常回家看看只打个电话也是奢侈的了,信,万万是不能再写了。可家人的情感不是靠一两句言语就表达清楚的,也不是无时空交流增加的。现代的人,微信、博客、日志、短信、电话等等,都可以极快的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情况,我们的情感枝繁叶茂,弄得自己也淡泊了。家书不一样,它厚重,有沉淀,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是我们最雅的交流联系方式。
记得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写信回家。由于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难免有些隔阂少于亲近。信写的长,用了三页纸,选的那种特别有个性的信笺纸。通篇都在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详尽而琐碎,却不知该怎样向父母表达想念的情感。一同学建议我加一张照片,我采纳了,并在照片背后写下一句从未说过的话:爸爸妈妈,我想你们!后来不敢再表述自己的情感,一直保持这种微妙而复杂的写法。有一次回家,与妈妈聊起写信一事,妈说:“你的信就是比妹妹写得好,你妹一封信只有半页纸一个主题,那就是要钱。”妈妈对于写信直白简洁的妹妹有些郁闷。看来,我那些详尽而琐碎的生活学习汇报已然打动了父母的心。事实证明,父母常因收到我的来信开心。信在父母家,屡次搬迁,我已不敢问津,怕他们因为遗失而自责。就当它们都还在吧,其实不管它们还在与不在,那些信编织的感情纽带已牢牢拴住了我和我的父母。
很欣慰小时能写信回家,遗憾做父母后未能给儿女书信一封。看到傅雷先生这样一个集翻译家、批评家等等于一身的大家尚用书信方式教育子女,心中已是感慨,而书信内容涉及范围之广、情意之切、言辞之历是我们当代做父母学习的典范。
我们做父母的留给孩子除了物质的财富,还应该有什么呢?这时突地想起了一句古话:家书抵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