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女,1969年3月出生。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于1986年考入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于1991年毕业分配在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师从刘秀杰教授,1998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掌握核医学在全身各脏器的临床应用,对核医学的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功底。科研工作主要参加了国家攀登计划科研基金资助项目(B85-45)。发表论文第1作者16篇,两篇英文论著,其中1篇为《美国核医学杂志》,影响因子3.06;5篇英文摘要),其他作者论文23篇。
张晓丽_张晓丽[医生] -职业经历
张晓丽于1993年考入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师从刘秀杰教授, 1998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于1995年在上海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举办的核医学高级培训班,1996年去日本参加核医学的短期培训。2001年获得副主任医师资格,2002年被阜外医院聘任。张晓丽_张晓丽[医生] -科研方向
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期间,轮转诊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断和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核医学门诊、放射性核素显像(其中包括甲状腺、心脏、肝脏、肾脏、骨、脑、胃等脏器的功能显像),掌握核医学在全身各脏器的临床应用,对核医学的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功底。在阜外医院重点掌握核医学在冠心病(包括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心肌存活判断,血运重建术的疗效判断,预后估价以及评估左右心室功能),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鉴别诊断),肾脏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鉴别诊断)和肺栓塞(急性与慢性肺栓塞的诊断,溶栓疗效的判断)中的临床应用。科研工作主要参加了国家攀登计划科研基金资助项目(B85-45),完成内容包括99Tcm-P357 血栓栓塞显像诊断急性肺栓塞;99Tcm-葡糖二酸亲心肌梗塞的动物实验研究与初步的临床前研究;新型心脏负荷试验药物去甲乌药碱的动物实验研究与初步的临床研究;18F-脱氧葡萄糖(FDG)心肌PET代谢显像检测心肌存活的价值以及对冠心病左心功能受损患者的预后价值;99Tcm-MIBI运动-静息心肌显像在PTCA术后的预测价值。
张晓丽_张晓丽[医生] -学术成果
署名论著及英文国际会议摘要近100篇。第一作者论著发表在美国核医学、欧洲核医学杂志等核医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刊物,最高IF6.662,总IF19.208,被3部英文专著(包括Hurst’sHeart)及30余篇SCI文章引用(最高IF12.755)。非第一作者SCI英文论著16篇(最高IF11.054)。参与编写专著10部。第一作者论文:入选美国核医学年会highlight3次;获美国核医学学会颁发的青年研究学者二等奖(04年)和一等奖(07年)以及中美核医学学会的最佳优秀论文奖(07年);获全国性(2次)、北京市(2次)和院校级的各种优秀论文奖(7次)。张晓丽_张晓丽[医生] -其他研究
参加国家攀登计划资助项目,涉及PET心肌灌注显像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均属开拓性工作:放射性药物-阳性显像剂的研究、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心肌正性肌力药物-附子一号碱(获国家专利,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采用国产PET仪在国内最早开展心肌代谢显像探测存活心肌以及SPECT心肌灌注显像估测大病例组PCI术后患者预后的研究。在国际上最早开展探测左心室室壁瘤心肌存活性以及估测预后的研究。
在UCLA,学习和掌握PET、PET/CT和小动物(micro)PET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完成NIH资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课题。PET心肌灌注显像绝对定量测定心肌血流量(MBF)和18F-FDGPET代谢显像探讨心肌存活机制;在国际上最早报道13N-ammoniaPET心肌灌注显像在静息态、药物负荷及冷加压试验后测定MBF的重复性研究;早期探测冠心病危险因子所致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流储备功能的异常,并监测疗效。指导青年人在国内首先开展SPECT动态心肌灌注显像测定血流储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完成microPET的小鼠实验研究-输入函数(inputfunction),掌握高难度的小鼠股动脉插管技术,获得“输入函数”的“金标准”,为无创伤性绝对定量分析microPET显像结果奠定了重要基础;探讨不同饮食状态对心肌葡萄糖代谢率的影响。指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小鼠的microPET的研究工作。